档案中的石嘴山系列小故事(三十三)——五湖四海三代人 激流勇进谱新章 ⑤_大西北_这是_苍茫

有人在这里度过了一辈子,有人在这里度过了半辈子,有没有人困惑过自己的归属呢?每当有人问到我是哪里人或者家在哪里,我都要思考一阵才能给他们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我是宁夏人?不对,宁夏方言也不会说几句,普通话倒是挺标准,有时候挺尴尬的,只有在这样环境成长的人才有这种感触,确实我们或多或少都被打上了相同的印记,没有那么强烈的归属感,但都能嗅到彼此身上相同的气息。几代人的根都扎在这里了,反映当年三线建设者的电影《青红》中,小珍问青红“要是我们不在这生活了,还能去哪啊?”青红回答说“我们不在这生活还能去哪啊?这是我们的家啊”。是的,以后的回答不会犹豫。

2009 年,一部由李幼斌、史兰芽、朱亚文等主演的反映当年大西北建设者生活命运的电视剧《爱在苍茫大地》来到石嘴山市老三线工厂取景拍摄,剧中人物原型是原西北轴承厂那一代的老三线人,该剧讲述了从20 世纪60 年代到改革开放,由李幼斌扮演的工人闻一达带领妻子、儿女响应三线建设号召,从东部迁至西部,从城市到山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生活的巨大落差和家长里短悲欢离合中,两代三线人的生活和命运。这部剧的播出又把许多人的记忆拉回到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采煤现场支护场面

这是国内首部以“三线建设”为背景题材的电视剧,但编剧和导演刻意淡化了当年建设者们的“苦”,这种“苦”也是近些年许多国产年代剧的整体基调,但内容和形式太过沉重。我觉得好的文艺作品一定是有情怀的,一定是让人感到有希望的,《爱在苍茫大地》恰到好处,51 集的大剧看起来过瘾够劲儿,看完真是让人放不下。通过淡化建设者们的“苦”,更多地展现给我们的是他们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坚守,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大爱以及大西北三线建设者们“西北狼”的精神,这是他们的根。

值得一提的是,《爱在苍茫大地》推崇一种“西北狼”的精神。西北狼是一种群体动物,在极其严酷的大西北,经受住风霜雨雪、漫漫黄沙的磨难,是上天给予苍茫大地的精灵。它们有组织、有纪律,坚忍又极富战斗力,也不乏仁义之举。大自然的生物链,注定了“狼行千里要吃肉”,这是一种行走在天地间的动物。剧中的闻一达就是这样一匹有血有肉、爱憎分明的老狼,善良坚忍,敢爱敢恨。大西北的人是不是具备狼的品质呢?这是一种拟人的形容,更是一种闪光的精神,西北建设者们的精神应该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这是《爱在苍茫大地》这部剧的灵魂,也是千千万万西北三线建设者们三代人的精神品质。有了这种精神品质,我想世间什么困难、悲壮能阻挡得了“西北狼”呢?

这部电视剧是献给那个时代的一曲挽歌,也昭示着另一个时代的新生。剧中袁建设望着闻一达远去的背影说到:“这可能是这个时代的最后一匹老狼了”。何尝不是呢?他们是如火一般炽亮的三线建设者,他们是一群敢爱敢恨的西北狼,他们是不该也不能被国家和社会所遗忘的一群人。我相信让一个民族一个血脉一个家庭生生不息的,一定是那些不会随着潮流变来变去的不朽的精神!

展开全文

这么多年过去了,不得不说,时间是个奇怪的东西,你越是珍惜,她就越慷慨,曾经努力想要逃离的地方,现在变成了梦中的天堂,而那些时光已不再。这个地方有太多人的回忆,有多少动人的故事也就有多少悲伤的故事,这就是生活。但我相信那些令人痛苦的地方,到最后终究是能感受到快乐的,我以为,这就是痛快。真想守着这个给了我们生命,滋养了我们,给了我们无数精气神,给了我们所有愉悦感受的地方,这里是我们的根,到哪里都不能忘!再见!曾经的梦幻家园,这么近却又那么远,我们会带着热情和希望继续生活,继续成长。

在出去的路上看见一片废墟,我在想不知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动人故事,他们是否也有着和二厂人一样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如今这些人又到哪里去了呢?

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但遗憾的是,我们都来不及好好说再见。

一直想写这样一篇文章,留点回忆,于是去认真地了解这段历史、收集资料等,前前后后到完成差不多2 个月的时间,也从他处引用借鉴了一些,为的是还原一个真实的二厂和曾经生活在这里的感受。回忆的太多真是容易伤神,文章水平不高,有些历史真是年代久远,有些认真考究过,有不准确的地方望大家谅解。

最后谨以这篇文章献给支援大西北的三线建设者们、养育我的二厂以及前前后后生活在这片苍茫大地上的每个人!

时间回不到最开始的地方,曾经的美好像是流沙一样,散落在天涯,无法触摸。

(摘自《大武口史话》) (完)

审核:李世业

责编:张艳

编辑:金玉珍

来源: 石嘴山市档案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