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
提起《傅雷家书》,很多人会尊崇它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成功父亲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然而,人是一个多面性的动物,在温情脉脉的文字背后,现实中的傅雷,却是一个“狠角色”。
有人说,容貌是情绪的积累,这一点在傅雷的身上似乎得到了印证。
细小的眼睛窝在凸出的颧骨上,颌骨棱角分明,细边的金丝镜框没有让他变得斯文,反而给人冷傲不逊的感觉。
其实,傅雷与儿子傅聪的关系并不好,从儿时到青年时代,傅聪经常被父亲打骂,身体上几乎每天都有新的伤疤。
傅雷
与事后抵赖的伪君子不同,傅雷从不否认对儿子的拳脚相向,只要用心品味,在《傅雷家书》的细枝末节中,都能体会到傅雷家暴的余威。
展开全文
“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心了!”
这是1955年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信,到底经历了怎样的遭遇,才能被称之为“折磨”,细思傅聪的这二十年,令人不禁胆寒。
诚然,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一个人的性格中,必然隐藏着原生家庭的影子。
傅雷
随着对傅家家史的追根溯源,一个延续三代人的家暴基因呈现在历史面前,这一切暴力的源头,还要从傅雷的母亲说起。
傅雷的母亲李欲振本是江苏一户普通农家女子,15岁嫁到了同乡的一个大户人家,丈夫傅鹏飞是当地中学的一名教师。
当时正值清末,社会动荡之时,虽然傅鹏飞继承了全部的房产和田产,但作为一介教书先生,却难以守护这份家业。
傅雷四岁时,父亲傅鹏飞遭人陷害入狱,失去了大部分家产,为了营救丈夫,李欲振只得变卖家财,终日四处奔走求助。
几经辗转,虽然丈夫被救出狱,但身体孱弱的傅鹏飞在狱中染了肺病,出狱后不久便与世长辞。
傅雷与母亲李欲振
家道中落,生活窘迫,让独自带着四个孩子生活的李欲振心力交瘁,然而命运总是一再鄙弃可怜之人,一场瘟疫令三个孩子相继夭折。
傅雷成为了唯一幸存的孩子,此后,年轻的李欲振独自一人将傅雷养大成人,并将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孩子的身上。
每每想起丈夫受人欺凌、含冤而死,李欲振都将后牙咬得吱吱作响,她发誓一定要将儿子培养成有出息的人。
李欲振虽然目不识丁,但是却非常有见识,她深知,若想重振门楣,不被人欺负,唯有读书做官。
傅雷
为了让傅雷更好地接受教育,李欲振不惜变卖家中田地,花重金为傅雷聘请私塾先生,在家中一对一的教授傅雷功课。
贪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傅雷也不例外,然而对于任何学习之外的事,李欲振的态度就是两个字:不行。
李欲振对傅雷的管教是极为严苛的,甚至可以说是残忍,纵是天下父母都有恨铁不成钢的心,也极少见到如此狠心的母亲。
傅雷每每读书时,李欲振都会亲自在旁监督,只要读书的声音有一点卡顿,或是声音变小,一顿戒尺就会劈头盖脸地打下来。
有一次,晚课结束后,本已准备上床睡觉的傅雷发现院子里有一只蟋蟀,男孩子的好奇心一下被点燃,便在院子里逗蟋蟀。
傅雷
当发现母亲站在身后时,傅雷顿时慌了神,一溜烟儿地跑回房间睡觉,本以为躲过了母亲责罚的他,半夜突然被一阵刺痛惊醒。
原来李欲振为了惩罚儿子贪玩,在傅雷的肚子上点了一根蜡烛,以示惩罚,年幼的傅雷被烫得大哭起来。
傅雷下意识想要扒拉蜡烛,抬头却看到母亲瞪大的双眼,颤抖的小手一下子就停在了半空中。
看着滚烫的蜡水滴在儿子稚嫩的皮肤上,李欲振无动于衷。
这些还不算最严厉,更甚的是,傅雷若是考试成绩有所下滑,哪怕只是下滑一分,也会被母亲绑在父亲的牌位前,用鞭子一顿毒打。
傅雷
“你对得起你死去的爹吗?!若不能光耀门楣,要你何用?!”这句母亲最常说的话已深深地烙在了傅雷的心里。
其实,李欲振也并非铁石心肠,鞭子落在傅雷的身上,也疼在她的心里,但为了不使儿子重蹈丈夫的覆辙,她别无选择。
母亲的严厉给幼小的傅雷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里阴影,傅雷一生虽有不少著述,却鲜少提及母亲,莫不是和童年时母亲的家暴有关。
民国成立之初,国家依旧处于混乱之中,受母亲说一不二性格的影响,傅雷也是一个非常刚烈的人。
傅雷
对于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无法容忍的他,最终还是和父亲一样成为了一个文人,只是他并未选择教书,而是走上了翻译文学的道路。
即便如此,长大后的傅雷对母亲认定的事也是无敢不从。
24岁时,傅雷遵从母亲的意愿,迎娶了表妹朱梅馥为妻,婚后第二年和第五年,先后生下了傅聪和傅敏两个儿子。
傅聪刚刚出生时,初为人父的傅雷,对待孩子的态度还是比较温和的,但是没过多久,原生家庭对性格的影响就在傅雷的身上显现出来。
随着傅聪学会走路说话,孩子调皮的天性也渐渐开始展露,面对三岁孩子正常的登梯爬高、摸东摸西,傅雷开始暴躁起来。
朱梅馥和傅聪
对于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傅雷对傅聪都有明确的规定,无论儿子是否明白他的话,只要犯了错,总少不了一个耳光。
很多时候,傅聪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而挨打,疼得哇哇大哭起来,而这哭声又会使其遭到父亲另一个响亮的耳光。
在生活中的细节上,傅雷对孩子更是有着极为严格的规矩。
饭后的筷子一定要并拢起来,不能两支分开;倒过水的茶壶,壶嘴一定要朝着自己,不能朝着别人,只要出错,都会引来傅雷的拳脚相向。
妻子朱梅馥常常在打孩子的问题上与傅雷争论,每次傅雷都是扔下一句“我都是为了他好”,而后就拂袖离去。
朱梅馥与傅聪(左)和傅敏(右)
后来对于小儿子傅敏,傅雷亦是如此。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得不说,傅雷是有独到眼光的,在傅聪很小的时候,傅雷便注意到傅聪的手指很长,而且对于旋律节奏非常敏感。
傅雷认定,傅聪是一个钢琴奇才,决定在音乐方面好好培养他,为此傅雷专门请了钢琴老师,还托人在法国订购了一架名贵的钢琴。
然而,无论对于哪个孩子来说,练琴无疑都是枯燥而痛苦的,傅聪纵是天才,也不例外。
为了傅聪在演奏方面有所成就,每天练琴的时候,傅雷总是会站在钢琴旁边监督,就像小时候母亲监督他读书一样。
傅聪
傅聪每弹错一个音,都会激怒在旁监督的傅雷,开始傅雷只是用手指戳一戳儿子的头,但随着学习难度加大,出错的地方也开始多起来。
后来,傅雷便一巴掌拍在傅聪的脖子上,每每这时,傅聪的头总会狠狠撞在钢琴的键盘上,发出“咚”的一声沉闷的低音。
除此之外,父为子纲的思想亦是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家庭,即便傅聪没有做任何“违规”的事,只要傅雷觉得不妥,也都会体罚他。
邻居们经常看见傅聪被绑在门口的大树上受罚,起初以为是孩子们的恶作剧,后来才知道是傅雷亲自绑的儿子,也都不敢再多说什么。
傅聪
与傅雷走得近的朋友都无法忍受他这样对待孩子,但无论大家怎样劝阻都无济于事。
有一次,傅雷的好友钱钟书与杨绛夫妇来傅家串门,刚到门口,便看到被绑在树上的小傅聪,绳子已经将他的胳膊勒出了紫红色的淤痕。
杨绛急忙将绳子解开,这时傅聪才微微睁开虚弱的眼睛,轻轻叫了一声“杨阿姨”,孩子不知道被绑在这里多久了,杨绛心里一阵酸楚。
杨绛夫妇抱着傅聪进屋找傅雷理论,傅雷非但没有觉得惭愧,反而追着傅聪打起来,责备他没有规矩,竟让长辈抱着进屋。
钱钟书与杨绛
幸得钱钟书将傅雷拦下,才没让傅聪再遭皮肉之苦,后来杨绛夫妇每每找傅雷谈及此事,也都不见傅雷有所改变。
在傅雷的观念中,自己的所作所为无可厚非,都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他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在孩子的兴趣上,傅雷更是一派封建大家长的作风,幼小的傅敏对哥哥的钢琴很感兴趣,每次傅聪练琴时,傅敏都会坐在楼梯拐角偷听。
年幼的傅敏不敢同父亲讲,便找到母亲说:“我也想学习钢琴。”
看到傅敏的上进,朱梅馥很欣慰,将傅敏的想法告诉丈夫后,却遭到了傅雷斩钉截铁地拒绝。
傅雷与朱梅馥
在傅雷看来,小儿子根本不是学习音乐的材料,没有看到傅敏在音乐方面的任何天分。
其次,为了培养大儿子学习钢琴,孤注一掷的傅雷,几乎倾尽家中所有,也没有钱再支撑第二个孩子学习音乐。
对于培养孩子,傅雷有着自己的价值观,要学就必须学到最好,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就不要开始。
傅敏年幼时对音乐的梦想,就这样被扼杀在了父亲的固执里,而傅雷为傅敏规划的人生,是做一名教师。
后来在傅敏的回忆录中写道:“父亲是一个很慷慨的人,尤其是对哥哥的培养,但是与我却十分吝啬。”
傅聪(左)和傅敏(右)
事实的确如此,许是因为傅聪是傅雷的第一个孩子,傅雷将更多的期望都寄予在傅聪身上,相较于小儿子傅敏,他的付出则少之又少。
傅雷的偏执,直接影响了两兄弟未来的命运,在傅雷严苛的教育下,傅聪自小就斩获了很多音乐奖项,更是在20岁留学欧洲。
而傅敏则真的如父亲所愿,成为了一名英语教师,在教育事业中,默默无闻地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走出国门的傅聪终于离开了父亲的魔爪,直到父母离世前,傅聪都没有再回来,每每想起在父亲身边的日子,傅聪总是感激而惶恐。
后来,傅聪移居英国,成为享誉欧洲的钢琴演奏家,面对儿子的成功,傅雷倍感欣慰,自己多年的心血终于没有白费。
傅雷(左)与傅聪(右)
然而,傅雷也深深地知道,傅聪这些年受的苦,并非常人能够想象,许是年纪大了,每每想到这儿,总是觉得有愧于儿子。
在傅聪出国后的八年时间里,傅雷给傅聪写了186封家书,在信中不再有往日的责骂,代替它的是父亲的温情和对生活与艺术的思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面对父亲的改变,傅聪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冰释前嫌,他对父亲依然是充满畏惧的。
特殊时期,傅雷遭到批斗,身体和精神上饱受了巨大的摧残,整个人变得异常消瘦,脸上的棱角更加分明,但心里的棱角却已不见了踪影。
傅雷与朱梅馥
日夜被关在牛棚里的傅雷,每每见到妻子,诉说的都是对儿子的想念,和对过往家暴的忏悔。
后来,不堪忍受屈辱的傅雷夫妇,在家中双双自尽,得到父母去世的消息,傅聪才从英国赶回国内。
失去双亲的傅敏见到离别多年的哥哥,忍不住失声痛哭,兄弟俩抱在一起,此时的辛酸、懊恼、忏悔掺杂着五味杂陈一股脑的涌上心头。
也许至此,傅聪才真正原谅了父亲,但傅雷对他的影响却远没有结束。
历史就是一场悲剧的轮回,原生家庭对性格的影响绝不会只出现在傅雷一个人身上,自小被父亲拳脚相向的傅聪,也有着严重的性格缺陷。
傅聪(左)和傅敏(右)
这位享誉国际的钢琴演奏大师,感情生活却十分黯淡,一生中有过三段婚姻。
傅聪的第一任妻子是一位美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因对彼此音乐才华的赏识,二人很快便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育有一子傅凌霄。
夫妻对音乐的执着,深深地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方针,与傅聪别无二致,傅凌霄亦是自小学习音乐,对于儿子的辅导,傅聪更是亲力亲为。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傅凌霄渐渐长大,对音乐的兴趣却与日俱减,面对儿子学习上的懈怠,傅聪一改往日的慈眉善目,常对儿子恶语相向。
彼时的傅聪可能没有想到,当他鄙夷父亲凶恶的嘴脸时,却也正在慢慢变成和父亲一样的人。
傅聪和第一任妻子
因与妻子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夫妻二人经常发生口角,但傅聪却总无法控制住自己的冲动。
随着教育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夫妻二人最终选择离婚。
离婚后不久,傅聪结识了第二任妻子玄禧晶,但同是因傅聪性格上的原因,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三个月便宣告终结。
已过不惑之年的傅聪,对自己两段失败的婚姻做出了深刻的反思,他不想同父亲一样变得冷漠无情,却又难以压抑自己的情绪。
直到遇见第三任妻子卓一龙,才彻底解开了傅聪的心结,他们有着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爱好,共同的文化背景。
卓一龙
有些事情,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地理解彼此,婚后的二人相濡以沫,在平淡的岁月中,走过了一生。
从李欲振到傅雷再到傅聪,莫不是一场延续了三代人的家庭悲剧,但我们不能说暴力是毫无意义的,它确是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物。
也有人说暴力是野蛮的,认为没有暴力的人性才称得上完美,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失去暴力,人们会失去生存的力量。
其实这悲剧的根源不在于暴力,而在于过分的期望。
对父母的期望,对爱人的期望,对孩子的期望,使我们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回望来路,我们已经离自己越来越远。
少一分期望,也许能多一分理解;少一分争吵,或许能多几分快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