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传承了上千年的儿童启蒙教育就开始学,但你信了吗_荀子_孟子_儒家

话说多年以前的南宋时期,有人编写了一部《三字经》,讲的都是宋朝之前的历史上的人和事。

虽说历史上出了名的人和事还真不少,但这本书是站在儒家的角度去编写的,入不了儒家法眼的当然不会被收录。可别小看这本书,宋朝之后的小孩子启蒙教育都是从读《三字经》开始的。

《三字经》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能被排在三字经的开篇,是因为这句话大有来头,是两千多年前的儒家亚圣孟子说的。

宋朝是以孟子的思想治国,当然要把孟子的话放在第一位了。如果不相信,咱再看看百家姓,排在第一位的是“赵”姓。因为百家姓也是宋朝人编写的,所以只能把宋朝皇帝的姓排在第一位了。

其实孟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也没想到,这句话能火爆几千年。因为孟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众多的思想门派争论不休。所以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就有很多人反对。

然而反对最凶的并不是别的门派,而是孟子的小师弟,这个小师弟就是荀子,跟孟子同一时代,比孟子小了大约60岁。荀子不但反对“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而且说出了另一句话来顶牛,这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恶”。

荀子不但提出了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而且拿出了一堆论证来证明这句话是正确的。

展开全文

前边说了,孟子是儒家的亚圣,那是儒家门派仅次于孔子的二号人物,一般份量不够的人是没有资格跟他叫板的。由此可见,荀子也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

历史证明,荀子的确很了不起,不但深得儒家思想的精髓,而且还把法家思想玩到了巅峰。凭什么这么说呢?就凭荀子的两个爱徒做出的成就后世就无人能够超越。

一个徒弟是李斯,先前被一只老鼠点拨,才去了荀子门下学习,学成后直接就帮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开辟了华夏统一的先河。另一个徒弟是韩非子,这个徒弟说话都不利索,但却为后世的治国立法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

荀子的徒弟虽然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但荀子却是地地道道的儒家大师。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儒家大师怎么会走上法家这条道的?

其实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当时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虽然门派之见很严重,但难免个别的有心人在争论过程中会对别的思想感兴趣。

第二个原因还得从孔子说起,孔子当年开学授徒的时候,正赶上法家的少正卯也在开学授徒,而且少正卯的教学特点非常吸引人,搞得孔子的很多学生宁愿翘课也要去听少正卯讲学。

虽然孔子后来很生气,直接把少正卯给砍了,但法家思想却被很多儒生传承了下来。孔子当时还能教训学生几句,但孔子之后就没人能管了。尽管能把象吴起这样的败坏儒家门风的人赶出师门,但对研究法学这种擦边球的学生却没办法。

特别是像荀子这样成了儒学大师的人,不但公开研究法学,还能把法学发扬光大。更过分的是荀子竟然还能从法学角度去和儒家亚圣孟子较劲。

那么荀子为什么要和孟子较劲呢?因为当时正处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国家治理也没有一个权威的思想体系。各家学派都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在国家治理中占主流,其中以儒家和法家吵得最凶。

当孟子抛出“人之初性本善”这个话题以后,荀子就看不过眼了。要知道儒家鼻祖孔子那可是很开明的人,虽然宣传仁义,但不轻易给人带紧箍咒,不会轻易用思想去束缚别人。现在孟子不但宣扬“不受嗟来之食”,宁愿饿死也不能受侮辱,而且连婴儿都不放过,一出生就给贴上“人之初性本善”的标签。

荀子干脆提出“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来反对,其实荀子要是知道几十年后历史上会出一个韩信,就不会费这么大力气来和孟子较劲了。

其实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也是为了向帝王推销他的儒家思想:你看人生下来都是善良的,就是因为没有儒家思想的约束,长大后都变坏了,所以要想让百姓安守本分,还得用儒家思想去约束他们。

这个思想虽然很有杀伤力,可惜不符合“天时”。当时的诸侯国都忙着打仗,没时间去考虑这个,所以孟子当时也是到处找不到工作。

荀子提出“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除了看不惯孟子给婴儿贴标签,还能顺便推广他的法学思想:你看人生下来都是自私的,如果不用规矩来约束他们,长大后就不会团结,不团结就会使国家变弱,国家弱就会别人欺负。

立规矩这事不但效果明显,见效时间也短,很多帝王都很喜欢,所以荀子的学生毕业后都能很快找到工作,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方向对头,吃喝不愁!

荀子的观点和西方的基督教的观点类似,基督教认为人生下来都带有原罪,你得不断地赎罪,等罪孽赎完了就能见到上帝。上帝长啥样谁也没见过,但上帝的花园大家都听说过,那地方简直美的不可方物。

这诱惑杀伤力可太大了,人们一窝蜂地加入基督教,然后按照基督教的修炼法门去赎罪。可赎着赎着就有人发现不对劲了,这罪孽就像癌细胞似的,赎罪的速度怎么都赶不上罪孽繁殖的速度,意思就是永远也赎不完。

于是就有人想到了去修改《圣经》上的说法,就像改电脑程序的源代码一样。这操作一旦得到推广,基督教可就乱套了,不同说法一直闹了上千年,到现在都没闹明白。

但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和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却没闹多久,因为两种观点争论了不过百年,就出现了一个汉武大帝,很轻松就把这事给解决了。

汉武帝的解决办法其实也很简单:大家都别争了,两种思想咱都用,采用外儒内法的解决方式。

这个外儒内法的意思是说,平时的时候,就按儒家思想来约束,要是犯了事,就不能按儒家的方法来给你讲道理,而是按法家的方法来收拾你。

要说汉武帝可真是厉害,兵锋一指收拾了匈奴,“推恩令”一出解决了诸侯,“外儒内法”更是轻松化解了两种思想的冲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