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重点剧情来自1999年高考作文题?导演郭帆是今年的候选人_记忆_移植_高考

从《流浪地球》到《流浪地球2》,中国科幻片持续火爆。电影《流浪地球2》还在不断刷新票房纪录的同时,电影中的“智能生活”和“记忆移植”等主要剧情也引发了影迷的热议。眼尖的网友发现,电影制片人兼导演宫歌儿和郭帆都是1999年的高考考生,而那年的高考作文题恰好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一书透露,“在20世纪末的夏天,他们都面临着同样的高考作文道《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宫歌儿和郭帆曾经面临同样的高考作文题。

在线上传人类意识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流浪地球2》影片的故事开始于2044年,太阳将爆发出氦闪并吞没太阳系。人类文明正在寻找延续的答案。繁忙的自救大地上,无人机成群结队巡逻,机器人飞向工地,量子计算机高速计算着世界的命运。空间站通过太空电梯与地球相连,太空舱可以沿着索道直达星辰大海。

在影片中,人类分为两个派系:行星远征和数字永生。面对末日,一些人认为数字光盘足以储存所有人类的灵魂。人类面临的重要选择。

将人类意识上传到网络世界的科幻概念并不新鲜。从多年前的《黑客帝国》《黑镜》第三季的《圣朱尼佩罗》到2020年的美剧《上载新生》,这个科幻概念就一直在涉及。2022年的科幻动画系列《万神殿》也讲述了将人类大脑意识上传到云端,从而诞生一种新型UI(UploadedIntelligence)的故事。上传智能不仅有基于大脑的思维计算功能,还有上传人的记忆和情绪。UI没有肉体,所以不会灭亡,接近永生的“神”。

电影《流浪地球2》中,虽然远征最终取得了“胜利”,地球开始了流浪之旅,但载人的数码科技让人们意识到电脑对人的重要性。影片中,刘德华饰演的网络安全专家屠横宇在关键时刻将自己的记忆移植到AI系统中,连同早已成为AI一部分的女儿的意识一起挽救了命运。

地球在关键时刻。

屠横宇父女的故事让不少影迷泪目,也让不少科幻迷对“智能生活”、“记忆移植”等话题再次津津乐道。

展开全文

2019年,《科幻世界》杂志发布了《如果记忆可以移植》20周年特别企划。

《科幻世界》魔法“选择”高考真题

1999年炎炎夏日,高考第一天,20多年后的当红导师郭帆还是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的应届毕业生。他首先要看到的是一个有点出乎意料的中文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是中国高考史上非常罕见的“科幻”作文题。这种作文题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本杂志《赌注》。这片神奇的叶子是《科幻世界》。

《科幻世界》原名《科学文艺》,1979年创办于成都,创立了中国科幻领域最重要的年度荣誉“银河奖”。1991年,《科学文艺》更名为《科幻世界》。

《科幻世界》有了名字,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大部分家长心目中对科幻文章的“鄙视”。这种情况直到1999年7月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杂志7月号刊登了一篇名为《心歌魅影》的科幻小说,其核心内容是与记忆移植相关的科幻小说。当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杂志文章“赌”高考的说法迅速传遍全国。

1999年7月开始高考,《科幻世界》的做法是在每个月的下半月出下个月的新刊,也就是7月号的杂志其实是在六月下半月。因此,考生完全可以阅读这部小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毕业前高考作文提案的要求。

本小说出现在《科幻世界》每周一星栏目,专为推广新人新作而设。作者是铁路工程师王林。小说讲述了“我”通过移植“记忆肽”(作者想象中大脑中记录人类记忆的活性物质)获得了一位已故流行歌手的记忆,从而一窥歌手不为人知的一面。二十多年前,记忆移植作为一个科幻概念被写进了小说。这个想法简直太神奇了!

小说《心歌魅影》发表于《科幻世界》杂志。

《科幻世界》杂志抓住了这个像火星撞地球一样极低概率巧合产生的热点。同年9月号,连载记忆移植小说。同时,主编亲自撰写了《99高考作文冲击波》的专题报道。在今年的《科幻世界》12月刊中,刊登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作为封面故事。也是这一年,刘慈欣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鲸歌》和《微观尽头》,正式出道。

“押注”高考作文题,在接下来的一两年里赢得了《科幻世界》的大量订单。从此,《科幻世界》《奥秘》《飞碟探索》等曾经被学校和家长定义为“闲书”的书,被中国的中学生盛装装进了书包。2000年,《科幻世界》发行量达到38万份,“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十二个字开始长期出现在杂志封面上。

1999年7月,郭帆和龚格尔参加了当年的异地高考。前者考入海南大学法学院法学院,后者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20多年后,我们或许才能体会到,他们共同面对的一道中文作文题,对《流浪地球2》剧本的启发有多大。

郭帆(左)和龚格尔(右)都是1999年的高考考生。

网上“满分”作文怎么说?

1999年,科幻作文科目突然出现在中国高考中,让很多老师、家长和学生都感到惊讶。有老师事后评价说,高分的作文不多,因为大家都不习惯,而这篇作文对学生的知识来说很重要,逻辑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那时的作文会写什么?时隔多年,上游新闻编辑在网上找到两篇号称当年获得“满分”的作文。两篇文章都标明来自北京地区,其中一篇全文使用平行章节“如果记忆可以移植”,欢迎本案。第二篇对“记忆移植”进行反思和质疑。上游新闻栏目摘录如下:

(1)如果记忆可以移植

如果记忆可以移植,我会抹去所有发生在我和朋友之间的不幸,重新植入我们手拉手、一起唱、一起笑的日子。

如果记忆可以移植,我会轻轻地把我的意志从父母的脑海里抹去,然后把我的孝顺、顺从和无尽的爱重新植入父母的脑海里,让他们的脸上永远挂着愉快的笑容。

如果记忆可以移植,我会把快乐的童年植入贫困山区孩子的脑袋里,让他们不再为童年贫困带来的痛苦而悲伤,取而代之的是甜蜜幸福的童年和希望。对未来的期望。

如果记忆可以移植,我想把一个充满温暖和爱的家庭搬进寡居长辈的脑海里,让他们不再因为女儿的不堪和冷漠而不快乐;不再因寂寞而沉默。我想在他们的余生中与他们一起创造美好的回忆。...

(2)我不要别人的记忆!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关于“内存”移植的资料时,我还是觉得很“遗憾”:要是有这样的机器就好了!将鲁迅、可库勒、陈景润、爱因斯坦、语言大师陈寅恪的记忆复制到脑海中,至少在大学录音室里,我可以心平气和,驰骋自如,必胜!

然而,我更明白这一点: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努力、努力,必须为成功付出高昂的代价!记忆移植,不管它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哪怕它——别人的记忆——能让我获得诺贝尔奖,我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最起码,这种行为应该属于抄袭吧?在这些博学之士中,谁“行事不土,分明为人”?

以我的能力,昊寿这辈子都未必能达到他们的高度,或许这辈子也拿不到和他们讨论学术的资格。但我无怨无悔,问心无愧。因为我学会了他们真诚的品格和正直的品格,足以让我受益终生。

我不要别人的回忆,哪怕有一天真的成为现实。做人,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有良心的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我不要别人的记忆!

上游新闻据新华社、京报、北京晚报、澎湃新闻等综合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杨博

主编:李洋

审稿人:冯飞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