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豆瓣评分9.2不倒,电视剧《天道》到底讲了些什么?_文化_的人_佛家

很多人认为多看几次全剧多读几遍全文,其义自见。这里不驳斥,只是不敢苟同。僧侣念经千遍万遍修不成正果者比比皆是,想要看懂《天道》首先是要找所有高深论调的出处并领会而不是借用和沉迷;其次是要融会贯通;最后就是靠时间和经验去悟了。

而我也只是班门弄斧,谈些有所得,并非什么厉害见地,很粗浅,也很鄙夷。

其实相对于《天道》,更推崇原著《遥远的救世主》这个标题。

改题和删减都是为了过审,小说内藏着很多不能过审的隐晦抨击,这里不表这些。《金刚经》第十一品里佛陀问须菩提:恒河沙数多不多?答:甚多。

佛陀继续问:那如果善男信女把象恒河沙数一样的财富都拿来布施,福报多不多?答:甚多。

佛陀结语:如果善男信女把受持此经哪怕只是四句偈语,再与他人传播,这个福报福德更胜之前。

如果说《天道》或者《遥远的救世主》都是劝世的,应该没人反对,无疑电视剧的传播更为广泛,只是考虑删减过多,建议还是看原著。文中大智慧大道理琳琅满目,非个剖析人性、经商之道这么简单。参禅悟道学儒讲真理,各家学说都要进去窥个究竟,集大成者并学以致用,创作初心在于此。

很多第一次看的人有种醍醐灌顶的透彻感,但不知所以然,只感觉智者腔调,高深莫测。其实作者无时无刻不在点题:没有神,我也不是神,证到究竟,悟到一定程度神就是自己。

展开全文

任何宗教都逃不开生死论,都是为了超越生死的哲学,所以我从文中的生死开始讲。

关于生死讲到好几个场面:王阳明的圣经说;芮小丹的牺牲得道说;丁父病逝的孝经说;林雨峰和刘冰的文化属性相害说。

圣经提到并不多,主要是两处,一是针对王阳明强盗弱势文化的救赎论。证到最后还是以不上天堂也不入地狱,进窄门做结论,窄门后面是什么?没有神,只有自己。法律制裁固然不可更改,但为心灵找个站位和净土,也就是死之前给自己一个,人性清净本来,才谓真正放下屠刀。有人会问大奸大恶之人还能成佛吗?那是没读过《大涅槃经》。

还有一处是芮小丹跟导演父亲关于“天国之女”的对话。芮父认知里的天国是虚妄,而天国之女是觉悟到没有人的贪嗔痴的女人。

这段对话其实是对自己跟丁元英的爱情归宿埋的伏笔,天国之恋不在红尘,在遥远不可及的天国。如果芮小丹没有参悟那么多,只是个常人,作者不会设计牺牲献身这一场景。芮小丹之死有“以身饲虎”的本生寓意,也有现实的隐喻,电视剧一度被禁和作者的神秘都与献身劝世息息相关。

哑弹没让女主死成,留学也是为了摆脱宿命,最后仍死于自杀,这是警察职业的道。“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丫头,不简单哪!”是丁元英为芮小丹刻在心里的墓志铭,来去自如就是“如来”的另一种解释,呼应了那句影响无数人的偈语: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而丁元英注定要孤家寡人,他在不染性空的红尘,芮小丹是“天国的女儿”本来就属于天国。

关于孝经说,其实也是丁元英与传统文化的格格不入,这个跟“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的段落一致。我只代表我自己,我遵循规律,遵循道,而你们想用孝顺加美德来拔高自己的口碑,践踏人性本来,那是你们。

你们可以从你的孝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孝经,砸锅卖铁倾尽家产也得尽孝。我从我的孝,该尽的责任都尽到,尽不到不可尽的孝那是愚孝,我做不到。尽不到是违背意愿牺牲尊严变成植物人,不可尽是不可能殉葬自己和家人来尽孝。

后面还谈到“养儿防老”的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冲突。西方文化遵循自然规律,生育是生命存在和延续的本意,教育要遵循天性。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生育是为了报恩,教育是为了投资,有所求才有所出,有“执”和“相”的纠结,妥协就不是道法自然了,而不妥协就是常人的离经叛道。尼采说过:“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关于林雨峰的和刘冰之死,其实是必然。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较量下优胜弱汰的法则必然,是违背事物规律的行为必然,是弱势文化不得道解决不了造血问题的结果必然。死其实不是真正意义的人物结局,是消亡,是悲歌。

文化属性是什么?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又是什么?这些属于原创概念,按文中所说“支配人价值取舍的那个东西就是主,就是文化属性。”所以丁元英口中的文化属性跟学识修养成就无关,你要说只是价值观,不准确;你要说三观,也有漏。

余秋雨曾经对文化下过定义: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既是集体人格,自然是从自我再到集体。先有自我价值认定,再有如何谋求更高更正确的价值,也就有了强弱之分。强势文化不但知道神即自己,还知道如何到达神的境地,也没那么玄乎,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的人,就是求知欲的极限。佛家用究竟本来四字;道家的道法自然;用马哲的话是:遵循客观规律,即实事求是。但在探寻和理解这条路上,先天后天根性悟性不同,能找到的不尽相同,丁元英称它为武功秘籍,按修炼程度依次是强势(丁元英-韩楚风,詹妮,周建华-肖亚文,欧阳雪)-弱势(郑建时-林雨峰-冯世杰-叶晓明-刘冰)。

芮小丹不在其中,属于精神寄托,自性本来的人,丁元英想追求却不可得的另一个自己。是故事的缘起,也是故事的缘灭。

为什么把郑建时归于弱势文化,没有正智,有信无证代表人。为什么把林雨峰也归为弱势文化,从“乐圣公司只有矛没有盾”这句口号已然注定失败,因为不实事求是嘛。

韩楚风的退而不争成全了自己,这也是文化属性。两强夺位没有平分天下一说,不斗个你死我活不罢休,是规律和历史经验也是生存法则必然。

生存法则丁元英也有解释:“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条线,能又是一条线,两者间距就是生存空间。”让韩楚风做的只是忍,而能是能力一直在,所以坐山观虎斗,比强出头让别人斗自己胜算更大。

“不忍和不能”的说法借用了佛家的不二法门逻辑,基础款的“去二不着一”。丁元英的腔调里处处有这种不二机锋,比如“栏内为净,栏外为土”,靠着栏杆就是不净不土,就是自我,就能行不碍之事。所谓不二法门,《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说:“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都属不二法门,先有不二后有如实观照,如实观照在佛家里不是刚开始你看到的东西,需要出去再回来,才有观照二字。所以没有增减,没有垢净美丑善恶,就是事物本质,有分别心的是人。

“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没参过证过的人会觉得这话玄之又玄,佛法究竟的就是第二个你,一切你觉得很神奇的,不知的,包括自己。弄明白这些,也就是真相,本来,正智,见性那些东西。就没什么魔,佛之类。你就是别人眼中的魔,自己心里的佛,那自然你就不是你了。《楞严经》有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可及。也是同一个道理。

原著里在回答刘牧师关于神和人的关系时,丁元英用了“不一不异”。唯识论和中观论里都有“不一不异”的出处,并非原创,你不知道你时为不一,你知道你时不异。

从我引用和《遥远的救世主》文中提及最多的字眼可知,几大宗教里佛家思想对作者的影响最深远尤其是禅宗,其他的也涉猎颇多。 要谈佛先要厘清佛学,学佛和佛教的区别。琢磨佛陀生平,究竟是19岁学佛还是29岁出家,研究佛经逻辑和表面哲学,或讨论《楞严经》是不是伪经这些都是佛学,跟红学一样。学佛是学佛的智慧,学佛证得正果的过程,经书是敲门砖。佛教是宗教,有寺庙,有僧众,有戒律和修行次第以及神话加持。佛教既有利于佛学和学佛的发展,也有很多弊端和冲突的地方,这里不研讨这些。

我会入寺庙道观也会不管信仰进教堂聆听诗歌,图个心静,会有顶礼尊敬,但绝不妄求。存在即合理,任何宗教都有受用的真理,看个人领悟多少。深受神话体系影响的人才会觉得有如神助,要信得果。我只信也只靠自己,生老病死都是自然本来,念几句阿弥陀佛什么都有了,什么病灾都没了,人类还要文明和进步何用。这不是谤佛,《金刚经》里说过不能理解佛所说才为谤佛,而我有在努力离佛更近些,只是路径不同所求也不同。这也是“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里未改字前与改字后的区别,各求各道,各悟各佛,殊途或同归。

《遥远的救世主》的标题是作者想表达的真正意图。所有人都渴望成功,无论财色权贵,还是虚名,看不懂全文的人觉得救世主自然遥远,而看懂的人以为:救世主就是自己。

然,证到如此也并非作者全意。

人活着首先是要生存,其次才是更好的生存。“救世主是自己”这话没任何毛病,关键是要靠怎样的自己,如果没有觉悟,什么都还是书上的、剧情里的、别人家的,口号依旧是口号,然并卵。觉悟自然不是持戒、迷信、祈福、救主抑或儒家框框架架那些东西,佛家的“颠倒梦想”用俗语讲就是红尘皆梦,请还生命一个本来。

故,因有所欲,后有求索;求它不如求己;东升西落,太阳照常升起;所谓天道,不过实事求是而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