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天人合一怎么理解)_天人_自然_天道

本文目录

  • 天人合一怎么理解
  • ‘天人合一’词语,天指的是啥人指的是啥这四个字的意思
  • 天人合一具体是什么意思
  • 天人合一是什么境界
  • 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中的“一”是什么
  • 儒家和道家所推崇的天人合一境界是怎么样的各自代表人物呢
  • 天人合一是怎样一种境界
  • 什么是“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观点是科学还是迷信

天人合一怎么理解

自己理解,有错望指正。

天人合一,就是大自然与人合一。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的五脏六俯,四肢五官,十二经络,骨肉血脉,督脉任脉,人体穴位都与大自然有对应的密切联系。比喻说一年四季,高山平原,阳光空气,白天黑夜与人体都有密切联系。大自然的变化和运动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人体。因此,人类不但要利用大自然为生活生产服务,还要爱护大自然,维护大自然与生物链的平衡。

‘天人合一’词语,天指的是啥人指的是啥这四个字的意思

天为天体,更为四季,天气变化,写作自然。天高云淡,变化异然。现代卫星,世界争探。天为最高境界。也是人类探索之迷。心有天高论之。人是地球上的人精。动物之中首灵。古人为了天与人,易经史上最古老的传著,以动物为各自的个性,系统地分出十二生辰来分人的生命之运。现代的易经还在发挥探术。孔子,以人为本,周游列国,以孝为主,父辈为天。董仲舒总结为神权论,天为神高皇权有天旨,贵为天子。百姓为天子之民合为一体,皇爱民,民拥天子,使天下太平,民为民心,天为皇权。上下五千年的神权,皇权,即皇帝,直到清灭亡,才停止下来。在现今应视人民为天,因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以人为本。英雄模范人物,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是现在话着的人看到的真人实事,他们天下为公。为人人所敬仰,学他们公而忘私的精神。人人为公,天下太平。

天人合一具体是什么意思

一谢谢!天人合一,天地相合,也是一个宇宙空间与自然界地球面镜,同相处模式化,而地球的人类生荐生活下来,必须有温度的射光,雨水充养,有天才有地,才有人类生荐,宇宙,地球都有规律性运动,距离隔离度,温度配置,同时进行互相照应保持平衡,所以天人合一的意思是,阴阳五行,人行德天下,善意取得,恶人有恶报,这是人类的注定律,生物学,人物质生活,性命生命共荐保级数区别,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性,都是好好的活下去,如果作恶作剧的人,头上有天,因为人活在天下的地球上,讲话有品味,做事有道德,对人有善良的心,仍然灾难性都是天气变化的?,这叫天人地三合一。

天人合一是什么境界

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人完全遵循宇宙自然的规律去做事,人的言行举止完全合于道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崇高的向往,一种无上的追求。

天人合一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去甚去奢去泰”,没有过多、过分的欲望,人人喜乐祥和。人间没有阴险狡诈、勾心斗角,没有人再去寻觅天堂乐土,因为每个人都已经身在天堂之中。

现实中人类的寻道之途,在很多方面都是南辕北辙,渐行渐远。作为一个个体的人,能不能做到天人合一呢?尽力而为地去做吧,做了才有答案!

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中的“一”是什么

个人用最简单的认为是:人与大自然和谐,才能有生命的延续,也就是“天人合一”。一切都只有爱护他,自然中互相给予,才能有“天人合一”。

儒家和道家所推崇的天人合一境界是怎么样的各自代表人物呢

天人合一谈何易,

神仙妖怪难相容,

修身养性修品德,

各自代表本身人。

谢谢悟空,

邀请问题。

天人合一是怎样一种境界

天人合一是一种超高境界,很少有人做到,简单地说,作为人类社会应该尊重大自然,因为人类社会一切的一切都是上天赐予的,所以必须遵守天道,顺应自然规律,多做善事好事,而所谓的天道、即民意,顺天道,即顺民意。

通俗简单的理解就是,党的方针政策和亿万人民的意愿相结合,成为国家发展目标,这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祟高境界。

什么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一直以来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非常重要的世界观,或者是中国传统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特征。但是“天人合一”这个说法,其实是在宋代才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也很少被提及。虽然在不同时代的古典文献中,也可以找到一些与所谓“天人合一”相近或相似的表达,但它的含义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确定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语境中,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的,各种与“天人合一”相似或相近的表达,其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而不是相同的。

所以简单说:

第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说中国古已有之。但“天人合一”这个说法,其实是后世学者从中国古代文献中总结发展出的一个说法,并且又为我所用地,进行了重新定义。

第二,“天人合一”的思想或者概念,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被认为是传承有序的,非常重要的,或者主要的中国文化特征。是大约20世纪以后,经过一些现代学者的再度引申发挥后,才开始被称为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所谓“核心价值观”的。

那么“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大致概括起来有四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认为

所谓“天人合一”的本意,是说“天人一体”,“天人不分为二“的意思。比如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里的所谓“天”指的就是“自然”,按今天的话说,大概的意思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万物与人和谐共生,是一个整体”的意思。

所以季羡林先生说,他认为“天人合一”的意思。就是“人与自然要成为朋友,不能成为敌人。”

第二种理解认为:

所谓天人合一的本意是说“天人感应”的意思。表达的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天人感应”论认为,所谓“天”是有意志的,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也能感动天意,由此二者合而为一体。

简单说这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论,最早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子思、孟子首先提出的,到汉代儒家董仲舒继承了这个理论,把其发展为了“天人感应论”。

这个“天人感应论”,是与所谓“天人之分说” 相对应的。而“天人之分说”是荀子的观点,它的意思是说“天道”与“人道”,或者说“自然”与“人为”,是不同的和有区别的。它们既不相通也不感应。

荀子说:“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意思是说:只有明察自然和人事之间的分别,才可以说是高明的人。简单说“天人之分”说认为,自然界有其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存亡,也与人类社会的疾病灾难没有必然的联系,也不会主宰人的命运。但是“天人之分说”认同人是可以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按荀子的话说就是“制天命而用之”。

很明显,“天人一体论”中的“天”指的是“自然”;而“天人感应论”中的“天”指的是“有意志的神”,是“自然神”。“天人一体”说的是“天人不分为二,天地与我并生”;“天人感应”说的是“天是神,人要敬畏天,敬拜神”。

之所以把“天人合一”理解为是“天人感应”,之所以把“天”理解为“自然神”,而不是“自然界”或“自然万物”,是因为持“天人感应”论这种观点的,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来源很有可能与中国原始文化中的自然崇拜、天地崇拜有关。古人对于“天人合一”的想象,最初很有可能来自远古“降神”的经验,人在一种神秘和癫狂的精神状态中,感受到了“和神合而为一”,所以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想法。这应该是来自巫师的经验……

第三种理解认为

“天人合一”的本意,指的是“人道即天道”、“民意即天意”的意思。比如《尚书·泰誓》中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意思是说: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样子,就是天所看到的听到的。这“人意”就是“天意”,因为“上天会顺应人意”。

这里所说的“天”含有“天道”的意思。但是这里的所谓“天道”,不是天道支配人事,也不是人事感动上天,而是说天道顺应人意,从人之所意就可知天之所意,人之所意,就是天之所意。

“人道即天理”,这听着似乎已经有点“人本主义”的意思了。所以说这是现代学者对天人合一的的引申和再诠释。

当然《泰誓》也被认为是汉代所做的伪书,并非尚书原篇。但即便是伪书,至少这个说法也可以被认为是来自汉代,这是另一个话题,我们就不展开了。

第四种理解认为:

“天人合一”的本意指的是“天人相应”的意思。所谓“天人相应”,简单说就是“人与自然可以互相参证”,“天”与“人”的本质、属性、结构和规律都是相同的。可以通过人理解天,人是什么,天就是什么;人是怎么回事,天就是怎么回事;人的性质就是天的性质,反过来也成立。天的性质就是人的性质,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人是微缩的宇宙,宇宙是放大的人。“人即宇宙,宇宙即人”。这种观点的论据主要来自医家理论,比如《黄帝内经》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与天地如一”。

所以大致说来,古人所表达的“天人合一”的意思至少有四种并不相同的含义。这大致也是现代学者在解释所谓“天人合一”时的主要观点和依据。但是有一个问题,虽然这些古代典籍中的相关记载,也确实都包含有与“天人合一”相近的意思或者表达,但是它们全都并没有明确地使用“天人合一”的这个说法,只是表达了他们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和看法。

而真正最早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这个说法的,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宋代的理学家张载。就是那位著名的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先生。当然横渠先生对“天人合一”的解释,也并不是他所首创,也是对前贤思想的归纳提炼。但张载是在他的著作《正蒙-乾称篇》中,首次明确提出和使用“天人合一”这个说法的。他的原话是,“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简单说,他的意思是说,诚属于天道,明属于人道。因明致诚,因诚致明,即天道与人道互为因果,所以“天人合一”。

张载在人性论方面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天地之性”是指人性中先天性的因素,他认为是善的。“气质之性”是指人性中后天性的因素,他认为有善有恶。但后天的“气质恶者”,可以通过学习以变化气质,从而恢复人本来的善性,即天地之性。所以简单说,张载的人性论认为,“人性先天本善,后天有善有恶,但恶可以通过后天的人为努力变恶为善”。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中对“天人合一”的解释是:“诚者,天之实理;明者,性之良能。性之良能出于天之实理,故交相致而诚明合一。”意思也是说“诚”是天道,而“明”是人性中的“天地之性”,就是“善”性。而人之“天地之性”就来自天理、天道。所以人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就可以做到变恶性为善性,而人之善性就来自天理天道,所以人就可以和天“天人合一”。

《正蒙》是张载最主要的哲学著作。“蒙”指的是《易经》64卦中的第4卦《蒙卦》是“蒙昧未明”之意。正蒙的意思简单说就是启蒙。《正蒙》主要的内容就是以儒家学说,批判佛道思想。

虽然张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这个说法的思想家,但是张载似乎也并没有把“天人合一”看作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命题或者思想理论。因为张载在提到“天人合一”时,有时说“天人合一”,有时说“天人一物”,有时又说“以合天地之心”等等,有好几个不同的说法,而且他也只是在比较儒家和佛教理论区别时,谈到了所谓“天人合一”。在他的著作中的其它地方,天人合一并没有被反复提及和阐释。很显然在张载的书中,“天人合一”并没有被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而加以阐述论证。

其实也不仅是张载,从宋到清这大约八百多年间,似乎也并没有什么重要学者,把“天人合一”当作非常重要的文化理论命题阐述,更没有人把“天人合一”,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所以历史地看,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众多思想之一。既说不上是主要的,也说不上是核心的。“天人合一”的这个说法其实完全是因为现代学者的各种为我所用的引申与演绎,才被发展成了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

但是问题是,今天我们在说“天人合一”时,究竟说的是哪一个“天人合一”呢?是张载所说的“天人合一”呢,还是各位学者自己理解发挥的各种“天人合一”呢?因为事实上不同含义的天人合一,代表着并不相同的意义。

天人合一观点是科学还是迷信

感谢平台大师终于把此题公开出来,有勇气!赞!谈点个人认识,望所有人批评指正。谢!

简单说,“天人合一”是人类对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的一种科学认识。 “天人合一”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已有几千年了。它是中国古代人对大自然生存法则的一种科学认识。我们用实例来解释“天人合一”的科学性;(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曲解或用于迷信)

一,新石器时代后期 ,中国祖先以华胥氏,伏羲为代表的先祖,在极其艰难困苦环境下生存 ,有上顿没下顿 。得病也无法医治 ,食物得不到有序的供应 。人类面临极大生存考验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先祖找到了人的生存法则 ,如婚姻制度改革;议事制,生产率的提高;学会编织网打鱼 ;驯养野生动物;耕种农作物;学会识别中草药,为人类治病 ;学会研究人体内循环知道病在哪里 ,用什么中草药能够解决人类所得的病 疼等等。

二,特别到近5—3千年,中国祖先对自然法则的认达到高峰,写出无数认识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伟大认知的书。(1)如医学篇等;(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和解救办法,有历史医,药书为证。)(2)如自然法则篇等;(我们对天有了有深入研究,创造了 农业一年四季24个节气 来指导农业生产 ,至今被认为是科学的 ,谁不懂24个节气,谁就不会指导农业生产。学会使用避雷针 ,观北斗 航海仪 等。这不是科学吗 )(3)如军事篇等;《孙子兵法》等为我国研究军事战争史 ,在战争中学习谋略与勇气,及天时,地利,人和的运用 ,做了深入阐述 。也为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和战略战术提供了宝贵的智谋,勇气,坚强,果敢与意志 !这不是科学吗?

请问?世界有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教科书吗 ?答案是肯定的,没有 。为什么中国能创造出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思想和行为指南 。就是毛泽东高超的 认识了自然,掌握了自然规律 。他解社会 ,也了解了外国 。所以他独辟蹊径 ,高瞻远瞩,智慧辉宏,战胜了所有最强大的对手 ,让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这不事实吗 ?这不是科学吗 ?

三,再看看现在的神舟,蛟龙,高铁,激光,智能机械化,现代化农业等等,不都证明你不研究自然 ,不研究科学 ,不研究社会 , 不研究经济,不研究军事,不研究教育 ,怎么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哪个人认识的清楚 ,他的悟性就高 ,如毛泽东及科学家等等。我国用了70多年时间,走完了其他发达国家200年的路 ,这不是科学吗 ? 。我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已经领略到了,只有创造性的遵从,认识自然法则 ,才能带领亿万人民 ,克服大自然种种困难 ,向更高级社会迈进 。恳请各位大师批评指正 !谢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