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中医阴阳五行文化流传了几千年,对医学有哪些实实在在的帮助
- 为什么阴阳五行学说这么难懂(见问题描述)
- 什么是阴阳五行
-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是科学真理还是巧合适用于人体,或就是伪科学
- 学习中医阴阳五行论,哪本书好
- 中医阴阳五行是精华还是糟粕,没有阴阳五行中药还有用吗
- 如何能通俗的说下阴阳五行吗
- 中医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的天地神人鬼,是如何相生相克的
- 到底该怎样理解中国文化思想中的阴阳五行
- 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华夏传统范畴到底是源自经验总结还是科学
中医阴阳五行文化流传了几千年,对医学有哪些实实在在的帮助
今日浏览头条新闻看到推荐讨论的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提的非常非常好啊!正因为我们当今很多西化了大脑思维逻辑的学者专家教授根本没有唤醒自己血脉传承的文化思想理论矣!造成了对中医医道文化思想理论的诋毁的怪象发生吧!那么我就根据学习中医医道文化思想理论的体悟分为三个次第报告给大家参考参考吧!
第一个次第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知道何为中医医道文化思想理论讲的(五行属性能量)的本源以及互转运行规律法则造成的迷信思想逻辑一天天的叫喊中医是伪科学的无知言论者多如牛毛矣。也是我们国家人民群众的莫大悲哀吧!如用四个字总结出来叫做《掩耳盗铃》啊!
第二个次第实际就是中医医道文化讲的五行属性能量到底是什么呢?根据我个人学习中医医道文化思想理论智慧结晶的体悟中医医道文化讲的这个(五行属性能量)是人类或者乃至整个宇宙中必须具备的五种物能相互转化相生相克运行的气态规律法则而已也。而并非我们常说的五种物质形态象矣!世界上任何物质存在的象皆是由于能量降频或者升频后的一种必然产物而已也。例如宇宙中能量存在形态唯有三种形态即(固态,液态,气态)也。那么简而言之当能量经过这五行金,水,木,火,土的变化过程方能达到生生不息的自我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运行也。如用四个字总结出来就是(五行吾生)也。
第三个次第五行属性能量是宇宙万物生灵必须具备的生命本源能量矣!那么你说重要吗?那么自己脑补一下对医学有没有重要贡献呢?如果不懂五行属性能量的运转规律那么就不可能是一位称职的医生啊!无论有没有行医资格证都是庸医吧!当然了见智见仁吧!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吧!最后还是祝愿大家能真正接受自己祖辈先贤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中医学文化吧!最后还是留给大家两句话自己脑补思考吧!那就是《中医让人糊里糊涂的活,现代医学让人明明白白的死》!
为什么阴阳五行学说这么难懂(见问题描述)
谢谢,
金木水火土,互生互克,世上万物都一样,相互之间没有绝对的定义,全靠灵活运用,最难的就是根据客观规律,用主观思想实事求实地去探索和研究。
什么是阴阳五行
谢悟空之邀
行者,本义为街道也;古时(指当初造字的时代),街与道(道指人为修铺的大路)只存在于邑中;意思是人们可以于之在邑中四通八达也;这就是行字的基本概念!由此又引申出了,走、使走的文字引申用义,称之为行。
五者,本义为纵横交错,后借用为数字;于五行是指以方圆化分的五个方位;方位者,形也。
所以,五行者,言天圆(圆的本义是圆形)地方(方的本义是起土锸)也;木倚东、火倚南、金倚西、水倚北、土居中之方位大法也。中者,实指脚踏实地而可上也;上,以意相形,与其它方位之义相同,但有″形而上”之义。五行者,五个方位方圆相同相通相融,实乃言方圆是一回事也。
是以,没有方位之设计,又那里来的五行一说呢!
阴阳者,道也;一阴一阳之谓道,相反相成,形、义为一;完整为一,一为道也。
阴阳五行者,五向方位完整之形、义为一,为道,称阴阳五行。五行可分为东以木、南以火、西以金、北以水、中为土五个方位。中自成阴阳于一体,五行数为五;一水在北倚数为阳;二金在西倚数为阴;三木在东倚数为阳;四火在南倚数为阴;水火阴阳相合数为五,金木阴阳相合数为五;是以,五行阴阳数合之和一十有五。于《周易》阴阳八象仪图正好阴阳相背反。五行各方,高低、幽远以形、义,各为阴阳亦为道。
这就是寡人告诉诸君的民族文化传承,分支中的五行正知。
风水也罢,术术也好,中医在内,盖莫能外。
凡古今与此不同者,皆为不懂装懂的忽悠者,无一例外。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是科学真理还是巧合适用于人体,或就是伪科学
中医的理论应是天人合一的理论,表现在五行与人体各脏器的配合上,及相生相克,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上。
学习中医阴阳五行论,哪本书好
悬壶说医:
学习中医阴阳五行論,黄帝内经讲诉高明。阴,阳万物平衡规律,万物相生相存,日,月须要平衡,地球才能平衡。阳光,雨,雪须要平衡,万物才能生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获得优质空气,优质环境,优质饮水,优质食品,身体自然健康。人与人和谐相处,自然少了矛盾,少了争斗。阴阳学说,告诉人们,自然与人的关系和谐相处。
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古人引用五行,代表人体心,肝,脾,肺,肾,各部件。各部件相生,则身体健康,各部件相克,则多发疾病。所以身体各部位平衡是多重要,阳阳五行学说搏大精深,学好有益健康,有益处事。
中医阴阳五行是精华还是糟粕,没有阴阳五行中药还有用吗
阴阳五行既不是精华也不是糟粕,他仅仅就是哲学而已,是系统论,是辩证法,是宇宙观,是世界观而已,但是因为中医是一门从有限宇宙角度研究人的科学,因而必然地会和而且也必须和阴阳五行结合,就是说中医是一门和哲学完美结合的科学。仅此而已!任何科学过不了哲学这一关都是有问题的科学。
如何能通俗的说下阴阳五行吗
通俗地说,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的阴与阳两个方面,其运动变化,推动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一般地说,凡是表现向上的,向外的,明亮的,活动的,兴奋的,亢进的,温热的,无形的,功能的,轻清的都属于阳。与此相反,凡是向下的,向内的,晦暗的,沉静的,抑制的,衰退的,寒冷的,有形的,物质的,重浊的等特性都属于阴。例如“水为阴,火为阳”。水性寒而向下行故属阴,火性热而上炎故属阳。从事物的运动变化看,静属阴,动属阳。故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可用阴阳来说明。即“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但是,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阴可转变为阳,阳可转变为阴。例如,脏腑在人体内,属阴。但从功能上看,腑属于阳,脏属于阴。而阴阳中再可分为阴阳。例如,昼为阳,夜为阴。而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上半夜为阴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等等。
还须注意,阴阳的相互对立,依存,消长,转化几个方面的关系,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彼此影响,並不是割裂和孤立的。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木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它说明了人体生理,病理的整体观念,也指出了诊断,治疗的一定规律,並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关于五行学说,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水,火,土,金,木五种物质,进而对这些物质的各种特性和活动表现加以抽象概括,形成了五行学说。:“行”就是运动变化的意思。
木是“生发,条达”;火是“阳热,上炎”;土是“生长,变化”;金是“清肃,坚劲”;水是“寒润,向下”。是抽象出来的概念了。
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就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方法和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具体地解释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现象,並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例如,肝喜条达(有生发之意)所以属木;由此类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病理上:肝病可传脾(木乘土);脾病可传肝(土侮木);肝脾同病(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肝病传心(母病传子),传肺(木侮金),传肾(子病及母)。以此类推。
“有诸内,必形诸外”。故诊疗上,结合四诊,来推断病情。如面色青,喜食酸味,脉弦,可诊断为肝之病变;面赤,口苦,脉洪,为心火亢盛;脾虚病人面青色为木乘土;心病面黑,为水乘火等。
治疗时,除治本脏病外,还应调整与相关脏腑的关系,控制其传变,以达其治疗目的。如培土生金,滋水涵木,扶土抑木,壮水制火等等。
以上供参考之。
中医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的天地神人鬼,是如何相生相克的
“中医阴阳五行”提法不对,应该是“中医用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天地神人鬼”——胡扯。这提问真是“高手”啊……
到底该怎样理解中国文化思想中的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虽说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阴阳二字:文明世界,含义深刻,有阴就有阳,有黑就有白,五行中包含着金木水火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反克金木水火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阴阳五行四字,以我个人的理解很简单,就是一定要保持平衡平稳团结友善的意思。在这个宇宙中,自然法则是不能随意改变违背天意的,不然的话会物极必反。
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华夏传统范畴到底是源自经验总结还是科学
先有阴阳五行,后才出现天人合一之说。阴阳五行:东南西北中,金木水火土。出自远古时期,是当时游牧时代的先人们以定方向,并根据自然界的规律而形成。天人合一是老子创立《道德经》才形成此说。虽然《周易》书中出现天人合一之说,估计是孔子研究《周易》时增入的,周文王著《周易》时,应该还没有此一说。天人合一与阴阳学说是不可并论的论理,意义各异。
阴阳五行论理,厉经时代的迁变,在文人术士根据前人的论理基础下不懈地努力,从中推演出更复杂,更完正的学说。当时应该还没有范畴与科学之词,只是从理论中去演变,去验证和总结才形成了一系列正确有依据,有规律的变化理论。到汉代时期才从论理的角度去验正,开始在朝廷内正式使用。
天人合一,是老子的道家意识形态,主张人的修炼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本人认为这只是道家的一种追求境界,忘我的意识境界,以静把人的心境修养到和自然界的天地混合成一体之意,谓之天人合一。《周易》却称天地人三才组合,谓之天人合一之说。
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综合而论,在目前来说,不算范畴,也不是科学。因为现在科学上还没有研究出其中奥妙。应该是算我们中国传统性的哲学,其实算是玄学才更有道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