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南老师”——南怀瑾诞辰105周年_教育_目的_都是

提起南怀瑾先生,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国学大家、文化大师,因其著述所讲述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等经典。然而有一点可能很多人都忽略了, 南先生大半生随缘讲课,传道授业解惑七十载,化育无数,晚年更落脚太湖之滨,只争朝夕,兴建学堂,开办学校,是学生和读者心目中永远的“南老师”。

从这个角度来说,南先生最重要的身份是老师,是教育家。

南先生曾透彻地洞察到: “我们这一代,受这个时代的文化教育影响,没有真正的学问中心,可是知识又非常渊博,各方面都知道,都很清楚,也很茫然,整个的茫然。”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全世界的教育普及了,知识越来越广博,却没有真正的学问,生命的真谛没有了。” (《列子臆说》)

南先生晚年屡屡对老师、家长谈及教育问题,语重心长,他的教育思想,及他以过来人的角度所提出的教育问题,在其著述《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中有丰富的展开。略择几点,以资参考。

办教育要懂中国文化

所有老师,包括我们的同学们,十几年努力编儿童读经,自己认真读了吗?像《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这几本,有些大学教授都讲不通的,你们内容读懂了,能够讲通了,做中国文化的教授足足有余。但是你们只晓得鼓励大家读,自己却不读。

昨天我抽出《礼记》里头的《学记》,讲中国文化的精神。另一篇更重要,叫《儒行》,是讲一个知识分子受了教育以后怎么样做一个人,它建立了很多的人格方向,让你称量清楚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都是中国文化啊!搞教育的,自己都弄不清楚中国文化是个什么东西,那不只是大笑话,更是大悲哀!

师道的目的是什么

师道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传统文化上的“化民成俗”四个字。“化民成俗”是师道的精神,“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皇帝也必须要尊师重道。中国几千年讲私人办教育,现在是政府办学校。我常常给同学们讲,从推翻帝制以后,拿最好的学校来讲,你们知道北大第一名的同学有几位啊?有哪个人知道第一名是谁?清华第一名的几十年来有谁啊?他们做出了什么事业?你们现在看到每个学校毕业的同学,社会上能立足的、事业做得很好的,或者最有钱的,哪个是名大学毕业的啊?不多吧!不要迷信这个了,教育不是这个道理!不管哪一行业,社会上成名的人士,不一定是从很好的学校出来的。这就是性情,他的禀赋问题了。教育只是一个增上缘,我们做老师的尽量帮他、培养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禀赋站起来,这是教育的目的。

展开全文

家教的重要性

传统上,中国的教育是从胎教开始……生出来以后重要的是家教,是家庭父母的教育,不是靠学校的。我看现在人大都把儿童教育寄托在学校,父母家长自己本身却都有问题。依我几十年经验看来,许多家长都犯了一个大错误,把自己达不到的目的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书没有读好,希望孩子读好;自己没有发财,希望儿女赚钱发财;自己没有官做,希望儿女出来做官。这个目的是很严重的,每个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后托给学校自己不管,自己的言语行为又大多是乱七八糟的,影响到孩子。这就是中国教育的问题,也正是家教的问题。

洒扫应对的生活教育

教育的目的在生活,孩子来我们这里,先教怎么穿衣服,怎么洗脸,怎么端碗,怎么吃饭。现在的社会,连大人们都没有这些规矩了,鞋子乱丢,东西乱放,自己都成问题,怎么教孩子呢?譬如我们这个地方,前一次办活动来了一两百人,我那个孩子也来了,我走了几圈,碰到他三次,就见他在那里团团转,拿个吸尘器到处吸,说这里的人怎么那么不守规矩啊?地上都是脏的。他看到哪里吸到哪里。我说你不要这样啊,在这里搞不完的。他说他实在看不惯,我说这是生活教育没有做好,鞋子乱丢,垃圾乱丢,穿衣服没有规矩,做人也没有规矩,讲话没有礼貌……这些都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所以中国文化讲教育啊,小时候的重点在“洒扫应对”,这是古文了。你们希望孩子懂古文,你们自己先要会,洒扫应对是生活,早晨起来要怎么样扫地,怎么样清洁房子,等等。

让孩子能自立

我也是十八九岁自己混出来的,我不是伟人,你看那些伟人们都是自己站起来的,没有什么教育,都是自学出来的。我再一次跟你们讲,不要只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在讲爱的教育,中国古文有一句话,“恩里生害”,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恩情,可是“恩里生害”,爱孩子爱得太多了,反过来是害他不能自立了,站不起来了。并不是叫你们不要爱孩子,哪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儿女啊!我也子孙一大堆啊!我让他们自己站起来。

篇幅所限,只能摘取有代表性的几点。

南怀瑾先生重视传统文化中身与心的教育,他的讲述也纠正了现代人对传统教育思想的误读,他所提出的现代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是他一生教育实践所见所感的关键性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百年来传统文化教育缺失所致。

说到底,我们的教育能不能让孩子自立,能不能让他找到人生的意义,找到身心的安顿,这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南怀瑾先生逝世十年了,录文以纪念先生105周年冥诞。

关注我们

点击“点赞”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文章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