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有什么)_脱贫_振兴_乡村

本文目录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有什么
  • 脱贫攻坚以后,乡村振兴如何接续
  • 聚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要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什么
  • 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是什么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措施
  • 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关系是什么
  • 国家关于加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包括哪些内容
  •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句话对吗
  •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具体举措包括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有什么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将防止返贫监测工作纳入区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范畴,纳入脱贫攻坚后评估内容。开展脱贫成效跟踪监测,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开展“一对一”监测,对“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及时发现、全面动态清零。落实监测责任主体,确保困难群众及时得到帮扶。

深入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回头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强化问题导向,扎实开展“回头看”,全面摸排“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严格落实动态清零机制,做到线下排查与线上筛查相结合、发现排查问题与销号解决问题相结合、动态监测和及时帮扶相结合,边“看”边改、即查即改。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意事项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系。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就提到要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现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即将实现。

在这样的时间节点推进乡村振兴,就要处理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在一号文件里面有很多好的提法和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怎么把它们两个处理好,这是在我们具体工作实际当中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

脱贫攻坚以后,乡村振兴如何接续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如下:两者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那么乡村振兴就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两者之前其实密不可分。从战略目标的维度来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接续关系。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脱贫攻坚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为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目标维度上呈现递进关系。两者要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本思路,要内嵌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根据不同阶段的战略目标、战略要求梯次有序推进。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着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要求,重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阶段,要继续深化缓解相对贫困的体制机制,抑制贫困再生。与此同时,要以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聚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聚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
(一)加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提高产业市场竟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对各村基础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谋划争取建设道路、水利、电力等区域性和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按照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一部署,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理、村容村貌提升。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交通项目更多地向进村入户倾斜,因地制宜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的通硬化路,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连接,加大农村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力度。

二、健全持续跟踪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

(一)加强低收入人口监测。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住房、医疗保障等现有数据,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健全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

(二)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健全低保标准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要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樟湖镇下坂街基层党群工作者  叶绿)

要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什么

要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民族工作应该把握的重点:

1、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2、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杆壮才能枝繁叶茂。

3、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是什么

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是: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十四五”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与保障

“十四五”期间,产业兴旺与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相对均衡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基本准则。

“十四五”期间,生态宜居和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

“十四五”期间,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十四五”期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需要按照“二十字”方针,在巩固脱贫成果、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借鉴脱贫攻坚时期的经典做法,从政策保障、机构设置、组织优势、职能转变、技术支撑、文化建设和项目评估七个方面确保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开展。

以上内容参考 光明网-“十四五”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与保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措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措施有:
1、着力培养基层人才;
2、着力健全基础设施建设;
3、着力打造宜人适居环境;
4、着力助推农业产业发展。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的必然要求,关系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突出工作重点,聚焦制约乡村振兴的短板弱项。
不论是精准脱贫还是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充分发掘和讴歌乡村振兴实践中涌现的先锋人物,凝聚基层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的正能量。突出严管与厚爱,制定村书记县乡共管制度,建立村干部双向激励机制,引导他们扎根基层、干事创业,实现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百姓的人才效应。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的支持。结合村情,做好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招商引资,以龙头企业加合作社、党建加合作社加农户、分散发展、集中销售等模式,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加强产销对接,确保能生产,能销售,有收入。通过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就近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留下年轻人就近发展,为乡村振兴做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三条 促进乡村振兴应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乡村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

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关系是什么

二者的关系,一个是基础,一个是更高的一个台阶。脱贫攻坚是基础,是第一个要实现的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项工作不容易。

1、脱贫状态亟待巩固。刚刚实现的脱贫摘帽只能说明现在达到了脱贫标准的临界点,后续能不能巩固脱贫成果显然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针对于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根源历史悠久,不及时跟踪,势必会产生返贫等问题。

2、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存在极强的内在联系。从群众角度看,脱贫攻坚的目的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而乡村振兴的目的是实现“生活富裕”;从区域发展角度看,脱贫攻坚是为了实现区域整体性脱贫,而乡村振兴是为了进一步缩短城乡差距,解决不平衡的问题。因此,脱贫攻坚是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3、有利于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在经济方面,产业扶贫为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前期探索;在生态方面,生态保护扶贫为农村美提供了重要基础;在文化方面,志智双扶为乡风文明做好了充足准备;在社会方面,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也为农村的治理有效提供的依据。

从时间安排的维度上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重叠和交叉关系。根据党中央的相关部署,2020年必须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了“三步走”的时间表。其中,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因此,2018—2020年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叠期和交叉期。时间上的交汇,决定了一定时期内两大战略的实施内容和任务目标高度契合。在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主要任务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聚焦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在其他地区,2020年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以如期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核心任务。时间上的交叉和重叠,确保了二者在实施过程中不产生脱节现象。

国家关于加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包括哪些内容

法律分析:——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

——坚持有序调整、平稳过渡。过渡期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在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增强脱贫稳定性。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防止政策养懒汉和泛福利化倾向,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

——坚持政府推动引导、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法律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

三、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四、聚力做好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

五、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六、着力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七、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

八、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句话对吗

对的,由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作用对象、施策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必然存在因战略针对性与整体性、特惠性与普惠性、福利性与经济性等矛盾而引发的现实挑战。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有预见性地主动寻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对接方式,通过政策内容和实施方式的适度细化与调整,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扩展资料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现这“五个振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致力于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就需要把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统筹谋划和推进,尤其要注重遵循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和乡村建设规律,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有序推进,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往前走,切忌贪大求快、急于求成。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具体举措包括

法律分析:一,坚持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两手抓

二,结合实际找准三个着力点: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要结合实际情况,聚焦阶段性任务,注重从产业、政策、治理等方面入手,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着力点。

1,从产业入手,做好发展衔接。

2,从机制入手,做好政策衔接。

3,从治理入手,做好服务衔接。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第四条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促进共同富裕,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农民根本利益;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乡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五)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循序渐进,顺应村庄发展规律,根据乡村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分类推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