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是什么)_经济_中国_政策

本文目录

  • 202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什么工作总基调
  • 大白话解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银行业的影响
  • 解读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达出来的重要精神
  • 中银研究: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1年我国经济六大趋势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
  • 为什么要推动经济进一步聚焦
  • 中央经济会议决定: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将会实施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银行业传递了什么信号我认为至少有四点

202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202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2021年经济工作总结、当前经济形势、2022年经济工作部署(包括7大工作、5个正确认识和把握、8个方面任务安排)

一、2021年经济工作总结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

二、当前经济形势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三、2022年经济工作部署

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2022年经济工作部署包括7大工作、5个正确认识和把握、8个方面任务安排。

7大工作:

1、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3、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4、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

5、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

6、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

7、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5个正确认识和把握:

1、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

2、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3、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

4、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5、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8个方面任务安排:

1、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

2、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帮助他们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

3、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

4、推动财力下沉,更好支持基层政府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和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5、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促进电力充足供应。

6、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投入。

7、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政策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8、扩大高水平开放,多措并举稳定外贸,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大吸引外资力度。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什么工作总基调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稳中求进的概括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宏观政策上,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重点任务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大白话解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

上周末,每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顺利闭幕。与往年一样,每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闻通稿都会成为所有投行、券商以及其他第三方研究机构重点分析、解读的重要文件。

今年这次会议通稿中也包含了许多重要信息,本文用广大吃瓜群众都能听懂的大白话解释这次会议通稿释放的信号。

第一,经济的新压力——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了“三重压力”的概念。这三重压力分别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

需求收缩主要源自于全球经济放缓以及经济后动缩减导致需求下降。简单来说,经济放缓后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就会停滞甚至变成负增长。同时,今年的物价全面上涨。受美联储大水漫灌政策影响,本轮通胀是全球性、全面性的物价上涨。那么,一方面是收入减少,一方面又是物价上涨,老百姓的消费激情自然降温。当老百姓的消费支出减少后,全 社会 需求也就收缩了。而且,需求收缩的现象并非短期,在全球经济真正复苏前,这种发展趋势还将继续保持一段时间。

供给冲击主要来自于疫情。首先,疫情导致全球物流速度大大放缓。全球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是海运,而从去年至今年,全球海运物流遭遇重大冲击。且不论苏伊士运河堵塞这种小插曲,因为疫情导致全球港口货物交付时间大大增加。去年至今年,做跨境贸易的还不如炒集装箱赚钱赚得多,集装箱价格从疫情发生前至今已经翻了好几倍。因为货物运输时间拉长,全球运力满负荷运载所能流通的物资也极其有限,这就导致供给受到冲击。除此之外,时至今日,世界上依旧有不少地区因为疫情停工停产。尤其是一些较为落后的国家,这些国家虽然工业能力较弱,但资源较为丰富,不少原材料矿场就在那些地区。而原材料开采的减少,一定会导致整个供应链萎缩。

预期转弱是上述两个问题的衍生。预期对标的是资本,因为资本的预期会演变成资本的投资行为,而投资行为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自从疫情重创全球经济后,世界各国都依靠投资支撑经济。全世界的经济从生产驱动型经济变成了投资驱动型经济。在眼下这种形势下,病毒不断变异,国际局势越来越复杂,丝毫没有预期转强的基础。

第二,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

在谈到如何应对风险挑战的问题时,这次会议强调了一个新概念,“先立后破、稳扎稳打”。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提法很普通,也不难理解。但是,这种提法对于经济转型的影响十分巨大。

众所周知,现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原有的经济结构一定会发生改变。然而,一谈到改变就会衍生出一个问题,怎么改变?

这次会议强调了“先立后破”就等于否定了先破后立。这两者的区别是先立后破是在原有的没有被打破之前就设立新的,新旧之间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并存。

在并存的过程中让市场选择、适应,并根据市场实际反应做出相应调整。这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所以才配以“稳扎稳打”。这个过程会较为漫长,而且较为复杂。因为在新旧共存体系下,会有一个比较,到底是新的好还是旧的好。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下,不断完善新的淘汰旧的。

而先破后立是立即清理旧的,让新的立即上位。这是一种非常迅速的转变,过程非常短。相对的,此间包含的风险也十分巨大。因为谁都不知道新的到底存在哪些漏洞、哪些不足。以前,我国的各种经济改革都是采用先破后立的策略。这也导致很多一些改革措施出台后,聪明的资本都能第一时间从中寻找到漏洞,并立刻政策套利。

因此,强调“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就是说,国内正在发生的经济转型是一个较为缓慢、并且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饭要一口一口吃。

第三,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稳”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这其实反映了当下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之所以把经济发展从原本的保发展改为稳字当头,是因为现今无论国内外的经济形势都与以前完全不同。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形势的变化都对未来经济构成了负面影响。

其实这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未来的经济压力十分巨大,能“稳住”就是胜利。这也是暗示,明年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发力点都会集中于较为困难的领域。

至于对于“困难”的理解,这就取决于这个“困难”是否会扩大,是否会影响到系统性稳定。比如,最近的房地产行业中,不少企业都出现了债务违约。如果仅仅是房地产行业内的“困难”就不会触发救助行为,但房地产行业的债务违约会直接冲击国内金融体系,所以就会触发许多救助措施。

第四,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

因为前文对于第三条的解读,第四条就显得非常容易理解。因为经济形势复杂,未来压力较大。因此,在财政支出方面依旧会保持高强度。

关于这个问题,通稿中写得很直接、很明了,已经是大白话。“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 财经 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 科技 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

第五,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

这次会议首次提出了要对资本设置“红绿灯”。这是具有很强指导意义的信号。

对于“红绿灯”的理解应该没什么难度,但对资本设置“红绿灯”,其中的奥妙就大了。

按理说,虽然资本追逐利益,但资本越过法律红线的案例属于少数。资本之所以千夫所指,是因为长期在灰色地带游走还能全身而退。总体而言,在“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下,整体上,资本的行为并没有大问题。而如今,对于资本设置“红绿灯”,说明对于资本的管控力度将发生极大改变。

未来,资本的行为非但要受法律的约束,还会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一步受到约束。资本的行为不能再以利益为先,必须要兼顾利益与 社会 健康 发展。比如,以往的互联网思维模式中,资本会选择那些有垄断潜质的企业并加以扶持。未来,这种垄断思维已经没有生存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接下来资本的行为必须具有一定的站位和高度,紧跟政策且又不能把好事做成坏事,这才是资本能够顺利发展的基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银行业的影响

解读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达出来的重要精神

文/卞永祖(著名经济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研究员) 整理/《祖国》杨晨

编者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了2020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针对会议传达出来的重要信息和重要精神,著名经济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研究员卞永祖做客本刊,为读者朋友进行解读。卞研究员认为:

日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就是突出了此次新冠疫情爆发后,国际 社会 和世界经济都出现了发生了重大变化,此次会议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召开的。会议还凸出了务实客观这一明显特点,一些新的提法,新的思路都在这次会议里面有所体现,十分接地气,重抓落实。

比如说,目前在疫情形势下,中国这个工业基础雄厚或者产业链完整的优势,表现出强大的优势, 11月份我们的出口额增幅非常大啊,尤其是我们的这个顺差的增幅啊,也超过了100%,疫情虽然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但是对各个国家造成的冲击是不平衡的啊,对中国的经济冲击并没有那么大,因为中国的产业链相对完整啊,但全球其他主要国家的产业链呢,却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接下来,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重要性也会更加突出,可能会有更多的国家,未来依靠中国产品目的啊,甚至是依靠中国的产业链来实现他们产业链的运转。今年,中国经济占全世界经济的比重今年可能会比去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加快对外开放,这有利于构建一个对中国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尤其是国际环境。

因为最近全球单边主义比较盛行,多边主义甚至遭到一些质疑,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是有利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有利于推进多边主义,使世界经济朝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为中国的企业走出去构建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同时,加快对外开放,也为中国招商引资创造了好的条件。中国目前在高新技术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现在可以利用中国产业链完整的优势和经济顺利运转的优势,加大对世界高新技术的吸引能力。

另外,我们也看到全球经济下滑,发达国家资金流动性宽裕,释放了大量的资金出来,这些资金暂时可能没有地方去。那随着中国对外开发加大,中国或成为这些资金流向的目的地,这有利于中国实现产业升级,也有利于促进中国金融领域的结构性调整,并释放一定的金融风险。那所以说,我觉得加快对外开放,是目前疫情背景下,我们要抓住的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以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和转型升级。

在疫情冲击下,中国产业链优势已经有很大的一个凸显了,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现在一些新的产业链正在快速成型和发展,尤其是一些高端制造业,比如以5G为代表的一些制造业,如生物 科技 啊,这些电动车啊,这样的一些高端的制造业正在快速崛起,但亟待完善布局。同时还有一些高端的服务业,也亟待生成自己完整的产业链,补齐短板,未来姓陈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链体系。

我个人认为,这次经济工作会议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极限思维,就是我们看到这次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短期内不会消失,甚至可能进一步加剧形成新的系统性问题,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防范这样一些负面危险的发生。

这次会议上特别提出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并且要保证这个政策精准有效,这个说法给了所有经营者或投资者信心,也为全世界在中国的跨国企业和投资者增添了信心。会上带来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那就是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啊,都不会有大的改变。这实际上是给全球经营者和投资者吃了一个定心丸。
我们知道,在今年疫情形势下,非常多的国家都执行了炒常规货币的宏观经济政策,如美国、欧洲、日本。但这种货币宽松政策是不可持续的,必然在明年会有一个转变,这种转变很可能会给国际资本市场、经济经营以及就业带来重大的冲击,这些是全世界投资者所担心的。

中国明确提出上述宏观经济政策不仅是给自己带来底气,也使得中国经济金融并没有出现像西方那么大的泡沫。尤其我们的货币政策使得我国金融一直保持在正常状态——正利率,不像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负利率。

由于我国经济保持平稳 健康 发展,从目前来看,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过去是30%左右,今年肯定会远远超过30%,那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中国政策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的这种稳定性,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有利,也对全球经济的恢复有利。

另外国家非常明确提出来未来要在提高居民收入上要有所作为,这个也非常重要的。我们都知道世界经济存在严重贫富分化问题,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边,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了,贫富分化现象在中国也有所发生。但中国跟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我们看到很多国家对这种现象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但是这次中国明确提出来要解决这一问题,底气何在?正是因为中国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不具有的体制优势。

比如说我们最近对平台出台反垄断立法,这就是对目前一些领域寡头的垄断行为进行更正,还有包括对蚂蚁金服上市的暂停,都体现了我国对市场垄断施以重拳。由于垄断使得广大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困难,也就使得更多的普通劳动者收入受到了影响,使财富更多集中到了一些平台拥有者手中,这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或者说我们 社会 主义发展的目标,实现全 社会 的共同富裕是不利的。我国加强立法、依法依规实施反垄断,从另外一个维度看,通过消除寡头平台所造成的垄断,还有利于消除 社会 金融风险。

我国实施反垄断有利于维护中小企业经营者和我们广大劳动者的权益,有利于实现居民的收入水平更加平等,更加合理、均衡啊。这与扩大我国内需是密切相关的。我们都知道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亟待扩大内需市场规模。

目前,由于美国对中国进行打压,我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变差,通过加强内需实行“双循环”去对冲这种打压,此外,如果说我们经济更多的依靠内需的话,那当然跟其他国家的冲突、矛盾也会减少,那么我们外部面临的风险也会有所降低。

它们依靠其在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发行了大量的货币,这从本质上讲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同时,他们滥发货币必然会带来比较深度的系统性风险,此前的多次西方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全球居民财产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由于中国经济、金融在世界上的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中国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消除国内金融市场风险因素,极大地保障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投资者和普通民众的财产安全。体现了我国政府的责任担当。

把国内金融市场篱笆扎好,充实一些银行的资本金,和国内的一些中小企业、城乡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弥补其资金不足和人员技术落后方面的短板;及时发现并处理中国债券市场出现的风险苗头,解决不良债务问题,提前释放金融体系的压力,我想这与我们预见性地洞察到国际上存在的巨大金融风险有很大关系。

另外呢,我觉得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体现了,我们对全球治理上可能会更加有所作为。目前来看全球的经济治理较为混乱,我们说原来西方国家大力推动的多元主义和经济全球化,曾经成为全球治理的主流思想。可现在他们自己把自己的这一套东西给否定了,并且开始兴起了保守主义、单边主义,这就使得全球的治理出现严重混。而中国此时却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并反复强调现在全球经济出现的问题不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

会议还提出我们国家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全球的做了一个表率啊,我们的这一表述并不比西方发达国家要晚多少,但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要知道,中国是最大的工业国家,那要是完全实现这个碳中和目标啊,实际上是面临非常大的压力,这也更加体现了中国的责任担当。我觉得中国这些主动作为,跟西方这种在全球治理体系里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

西方主导下的全球治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其中的自私自利性——这套治理体系有利于西方国家的时候,西方国家要求全世界执行,等不利于西方国家的时候就带头去推翻,这与我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因此,目前这种混乱的全球治理体系需要作出修正,应当体现更加公平公正透明。

11月15日,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五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这实际上体现了中国所倡导的多边主义和经济全球化得到很多国家的认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一协定的签订也对中国打破美国对华打压封锁,提升国际话语权地位是有利的,是对西方霸权国家力主推动的单边主义、保守主义的有力回击。

中银研究: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1年我国经济六大趋势

一是外部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加速大变局演变,此次会议认为2021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疫情对全球经济冲击持续存在,防疫防控措施、纾困政策效果等将影响复苏程度,不排除疫情加剧使得全球经济再度陷入停摆,这将加大我国外贸压力;美国大选后国际政经格局呈现新变化,大国博弈更趋复杂,在技术、规则制定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产业链安全和转型升级面临挑战;疫情后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推高全球债务水平,新兴市场国家脆弱性上升,自然灾害、地缘政治等传统和非传统领域风险可能加剧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冲击我国经济金融稳定。

二是疫情冲击带来的各类衍生风险。其一,疫情在局部地区反弹和外部输入风险依然存在,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疫情对经济活动特别是接触性活动的影响将持续存在,餐饮、 旅游 等全面恢复或受到一定制约。2020年11月全国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餐饮收入增速为-0.6%,恢复程度不及商品零售总额(11月增速为5.8%)。服务业中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增加值降幅虽然逐季收窄,但依然为负,2020年三季度分别为-5.1%、-6.9%。其二,金融风险持续积累。为应对疫情冲击,我国加大力度实施逆周期调节政策,采取了减税降费、贷款贴息、发行特别国债、降准降息、延期还本付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实体经济,这在维持经济正常运转、保障 社会 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推高了宏观杠杆率。2020年三季度末,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为270.1%,较上年末上升24.7个百分点。各部门杠杆率都有所提高,尤其是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较快,三季度末为164%,较上年末上升12.7个百分点。2021年随着宏观政策逐步回归常态,银行业不良资产反弹压力将上升,债券违约压力仍然较大,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加大。本次会议特别提到要“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与此同时,在资金面相对宽松背景下,“脱实向虚”问题有所抬头,比如过多流向房地产市场、在金融市场内“空转”等。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1年“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这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运行持续恢复,2021年经济增长将逐步回到正常轨道,为应对疫情采取的宽松政策将逐步退出,宏观调控政策大概率“转弯”,实施有序退出。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疫情和外部风险仍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宏观政策更强调不转急弯,不会快速收紧或退出,政策将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

财政政策仍保持积极,但强调财政更可持续。第一,财政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和提质增效。“十四五”开局和外部不确定性都要求财政政策保持一定支出规模,继续支持落实“六稳”“六保”,保障国家重大战略支出,在 科技 创新、经济结构调整和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提高支出效能。第二,加强财政持续性,平衡财政压力。此次会议没有重提2020年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财政政策要更积极有为”,而在保持积极基调的同时提出“更可持续”,强调化解地方隐性债务和过紧日子,预计财政政策力度将有所减弱,财政赤字回落到3%左右,专项债规模略有回落。

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与2020年7月政治局会议强调“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一致,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同时,这次会议未提去年的“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 社会 融资成本”,而是强调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预计2021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恢复,货币政策将逐步回归常态,预计M2和社融增速均将较2020年有所回落。一方面,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精准性,加大对 科技 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促进经济持续恢复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平衡好支持经济恢复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对防风险的重视程度提高,针对金融领域中小金融机构资本缺口加速暴露、债券市场违约风险等潜在风险,将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法制。
在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下,本次会议继续强调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并再次重申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为需求侧管理)。

一是在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基础上,以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等制度安排来进一步扩大消费。消费增长的动力来自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以及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优化。预计未来除了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之外,收入分配改革将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同时,财税改革、农村土地改革等步伐都将加快,这不仅有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还将有效提高农民收入,释放农村地区消费潜力。除了收入因素以外,消费潜力的释放还需要有序、科学合理地破除当前存在的一些限制消费政策。结合2020年10月国家发改委提出要促进 汽车 限购向引导使用转变。预计2021年,部分有条件的地区有望率先实质性地推动 汽车 限购政策向强化限行等引导使用政策转变,从而促进 汽车 这一大额消费的增长。

二是强调增强投资增长后劲,继续发挥关键作用。2021年,在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牢固、国内消费仍处于温和恢复阶段、外部风险因素依然较多、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持续的背景下,投资仍需要在托底经济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次会议指出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扩大有效投资,预计2021年政府在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将继续增加。同时,传统基建投资也将更加注重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此外,为了给新一代 科技 革命打好战略基础,未来新基建投资以及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也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一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 科技 力量。本次会议将强化国家战略 科技 力量作为2021年的首位重点任务。同时,会议还强调“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结合2020年5月李克强总理提出“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攻关揭榜挂帅”,预计未来可能以重组国家实验室为抓手,重点以国家力量来推进基础 科技 研究。我国当前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54个,覆盖8个学科领域,主要分布在教育系统和中国科学院。结合会议关于创新重点攻关方向,以及创新合作方面的指示精神,预计未来国家实验室重组工作,一方面将结合未来 科技 发展的重点方向调整学科覆盖中心,提高信息科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重要领域的比重。另一方面,结合本次会议强调的“发挥企业在 科技 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未来可能将通过民营企业与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研发的方式,提高研发成果的应用性。

二是推进基础研究成为未来 科技 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虽然在创新能力提升上取得不少成绩,但在基础研究领域,无论从投入强度还是产出应用情况来看,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强度为6.03%,预计2020年有望达到6.2%左右,但从国际比较来看,美、欧、韩、日等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强度均是我国的2-4倍左右。本次经济工作会议多次强调基础研究,明确指出“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预计未来,财政政策将在促进 科技 创新方面更加主动作为,进一步增强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创新资金支持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时,基础研究资金的增长将更快。

三是以“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四大领域作为创新主攻方向,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关于创新的主攻方向,本次会议指出“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预计2021年的创新重点突破方向仍将围绕“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四大方面开展,即5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航空航天 科技 等世界前沿领域;生物医药、公共卫生防疫等人民生命 健康 重点领域;集成电路、半导体等关系到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的经济主战场领域;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关系到未来经济增长的国家重大需求领域。
在2020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用深化改革的办法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上,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提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这意味着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政府将着重通过深化改革为开放创造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利用开放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同时,与上年“保持外贸稳定增长,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措辞不同,本次会议提出“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重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国家安全”。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疫情、中美摩擦、疫苗推广是否有效等不确定性,对外贸增长和扩大外资利用不宜过度乐观。另一方面,为应对逆全球化浪潮和大国博弈加剧,我国将坚决捍卫多边主义,不断对接和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

第一,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已签署RCEP的背景下,积极考虑加入CPTPP更体现中国支持多边贸易,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增强产业链完整性和安全性的目标。未来,一是将RCEP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平台,中国与区域内各国的商品、服务、技术和人员自由流动增加,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推动中国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消减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更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同时继续加快双多边谈判协调。二是发挥自贸区、自贸港窗口作用,落实相关法律和负面清单制度。2017年至2020年,中国已连续四年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国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版负面清单限制措施分别缩减至33条和30条,2020年《外商投资法》正式实施,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外商投资目的地之一。未来在落实相关法律的同时,中国将积极推动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缩减负面清单和扩大应用范围,在服务贸易领域全面推进负面清单模式,在土地供应、税费减免等方面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打造高标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三是重视开放背景下的安全问题。2020年12月《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办法》正式公布,2021年1月18日将正式实施,我国安全审查机制将进一步完善,这在积极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的同时,有利于预防和化解国家安全风险。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其一,打破制度障碍,建设公平竞争环境、降低制度成本。将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加强保护各种所有制产权和合法权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公平参与竞争。坚决落实放管服改革,降低不同经济主体的制度成本。其二,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面临世界未有之大变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十四五”开好局,都要求国有企业在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力上发挥骨干作用,未来将引导国企对标世界一流管理,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商业一类国企引入非国有资本持股,引导各类战略投资者参与治理。与此同时,将鼓励国企民企相互配合,推进兼并重组和战略性组合。其三,金融市场领域将更加注重规范市场秩序,包括健全金融机构治理、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打击逃废债、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等。
一是大城市住房问题。与2019年将房地产相关表述放在民生保障任务中不同,本次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作为2021年八大任务之一,足见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视。这主要与2020年以来在流动性宽松背景下部分大城市供需矛盾突出、房价上涨过快等现象有关。一、二、三线城市百城住宅价格指数环比增速从2020年2月的0.01%、-0.38%、-0.24%上升至6月的0.47%、0.46%、2.41%。部分城市房价出现明显上涨,比如深圳房价自2020年3月以来保持两位数增长。房地产市场 健康 发展对于释放消费潜力、保障民生、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城市是产业集聚、人才流入的重要区域,2021年针对热点城市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会放松,预计将通过差别化调控政策满足首套刚需、支持改善性需求和打击投机炒房。

二是高度重视租赁市场建设。租赁住房建设是平抑房地产市场波动的重要供给端手段之一,也是房地产市场平稳 健康 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2017年住建部等八部委就下发《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并选取广州、深圳等12个城市成为住房租赁试点城市。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而本次会议更是用较大篇幅对租赁市场发展进行部署。2021年租赁市场发展,第一,完善长租房政策。“租购不同权”是租赁市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会议提出将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第二,增加租赁住房供给。将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增加土地供应,包括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 探索 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等。第三,规范租赁市场秩序。2020年以来以蛋壳为代表的长租公寓爆雷事件频发,2021年将加强长租房市场的监管,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整顿租赁市场秩序,同时加强对租户的保护,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作者均供职于中国银行研究院)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

主要是这些:

要点一:过去五年工作和十年基本总结
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最新成果
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要点二:民生建设
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番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要点三:政治体制改革
坚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要点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为什么要推动经济进一步聚焦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高端受压、低端受挤,也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这些经济体,一方面无法在劳动力、资源等成本方面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竞争,另一方面,又难以在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竞争,其结果就是未能顺利地实现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换。

中央经济会议决定: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将会实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的一个重大涉税利好事项就是: 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帮助他们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

注意文字表述,是“新”的减税降费,而不是“延续”已有的减税降费!说明在2022年将会有更加利好的财税政策出台。

基于当前的经济实际,结合会议决定的其他表述,会有哪些“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出台呢?

我们可以做一些合理的猜测( 提示:仅仅是猜测而已! )。

一、减税政策

新的减税政策 可能 会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一)扩大研发费用100%加计扣除政策的使用范围

目前可以适用研发费用100%加计扣除政策的仅限于制造业。基于会议对 科技 企业( 会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 )及专精特新企业( 会议: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的大力支持,很可能会把研发费用100%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推广到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或获得“专精特新”称号的企业。

(二)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按2.5%缴纳企业所得税的范围

按照《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12号)的规定,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缴纳企业所得税。

按照《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的通知》(财税〔2019〕13号)的规定,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元但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10%缴纳企业所得税。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小型微利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元但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10%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将在今年年底到期。既然要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很可能会把“小型微利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元但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也减按2.5%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扩大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免税销售额

按照《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明确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11号)的规定,自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对月销售额15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

会议指出, 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 。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帮助他们 特别是 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

尽管上述政策到明年年底才到期,但基于当前的经济形势,不排除在明年出台新政策,把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免税销售额从每月15万元(每季度45万元)提高到每月20万元(每季度60万元)!

二、降费政策

新的降费政策 可能 会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一)降低中小微企业负担的社保费缴费比例

在“费”的方面,对市场主体影响最大的就是社保费,尤其是企业负担的养老保险费。过去几年,我们对企业负担的养老保险进行了3次比较大的调整:

2018年,企业负担的养老保险从20%降低到19%;

2019年,企业负担的养老保险从19%降低到16%;

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小微企业负担的养老保险免于缴纳;

2021年,企业负担的养老保险继续按16%缴纳。

按照会议的精神,明年企业负担的养老保险很可能还会下调,下调幅度大约在1~3个百分点之间。

(二)扩大中小微企业的残保金免缴范围

目前关于免缴残保金的优惠政策包括以下两个。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小微企业免征有关政府性基金的通知》(财税〔2014〕122号)第二条: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对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在职职工总数20人以下(含20人)的小微企业,免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该政策只适用于“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的标准通常按《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的规定执行。

《财政部关于调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政策的公告》(财政部公告2019年第98号)第四条:自2020年1月1日起至2022年12月31日,在职职工人数在30人(含)以下的企业,暂免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该政策适用所有类型的企业,只要在职职工人数在30人(含)以下的企业,均可享受暂免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优惠。

实务中,不是企业不愿意招收残疾人就业,而是很多企业根本就找不到残疾人!在当前形势下,会不会把上述职工人数30人的标准提高到50人甚至更高,同时延长“暂免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优惠年限,非常值得期待。

小结:上述税费点都是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问题,最终的减税降费政策无论是什么,相信都会给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减轻负担。耐心等待,静候佳音,最晚到明年3月的两会,答案就会揭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银行业传递了什么信号我认为至少有四点

#2021加油带头人#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的发展定下了基调,那么这次会议又给银行业的发展传递了什么信号呢?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在当前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面对金融脱媒、异业竞争和监管考核强化等压力,银行业传统规模和速度导向下“增量-增收-增效-增值”的传导逻辑将不再成立,追求经济增加值和风险资本回报率的最大化,走价值创造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才是突围所向。

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呢?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1) 增量向增收转变,降低负债成本,增强贷款议价能力,实现量价双优。

2) 增收向增效转变,把控好资产质量。对于资产质量来说,100-1=0,投放100亿元的贷款,若出现一亿元的贷款损失,就可抵销100亿元贷款所产生的全部利润。

3) 增效向增值转变,降低资本消耗,提高经济增加值。提高经济增加值的意义何在?举个例子,A、B两家利润均为1亿元的银行,若A银行的利润实现主要依靠保险和理财销售,本身不承担信用风险而无须占用资本,则A银行的经济增加值为1亿元。

B银行利润实现主要依靠贷款等重资产投放,假设其承担信用风险而占用的资本成本为1亿元,则其经济增加值为0。

自2018年国家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让利成效显著:

2019年,实现减费让利 2,549 亿元。

2020年,实现减费让利 3,568 亿元。

这么说你可能没啥概念。福建晋江2020年GDP为2,616亿元。银行业减费让利仅2019年就差不多让出了一个中国百强县榜单排名第四县份全年的GDP总量。

今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又作了关于适当降低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的工作部署:

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全部结算账户开户手续费免收,“结算资信证明”“银行询证函”手续费免收,企业网银认证工具费、电子银行服务费实行五折收费等。

实体经济兴而金融兴。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国家的经济血脉,在当前国家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为企业输血脱困是义不容辞的 社会 责任,该项工作也将任重道远。

当下流行的一句话: 不做数字化转型,就被数字化转行。

目前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初见端倪。

从战略层面来看,多家银行已经将数字化转型上升到集团战略目标的高度。从内部机构的建制来看,也相应成立了数字金融部、数字资产管理部等机构,承接数字化转型战略落地。

数字化转型的实现需要依靠银行自身的系统架构建设。银行拥有体量庞大的客户信息,如何让这些信息活起来,充分为业务发展所用,将是各个银行在数字化转型发展方面需要征服的新高地,这也将会成为银行同业竞争的分水岭。

银行业务要强,后台金融 科技 也一定要强。

在 科技 引领方面,银行也开始有所作为。从战略目标来看,工商银行提出了“建设 科技 强行”,建设银行则是“坚持 科技 自强自立”,中国银行则为“ 科技 创新战略”……

一方面加大 科技 投入,如成立全资 科技 子公司、设立 科技 项目课题组等。一方面加大人才投入,如在校园招聘、 社会 招聘方面更加青睐有计算机背景的人才。

通过 科技 加速业务流程、产品变革,提升客户体验感,是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响应和看齐。

总结,我认为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至少给银行业的发展传递出了四个信号:

坚持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减费让利、紧跟数字化转型,拥抱 科技 变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