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本科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2022)_就业_大学生_毕业生

本文目录

  • 本科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2022
  •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 2022年当前大学生就业大环境是怎样的
  • 大学生就业现状
  • 2022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
  • 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
  •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 大学生就业现状2022
  • 如何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 大学生就业现状数据分析

本科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2022

2022本科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如下:

《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有4.2%的人选择灵活就业,大学生灵活就业群体中近三成属于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

1.3%选择受雇半职工作,1.7%选择自由职业,1.2%选择自主创业;高职毕业生中有7.7%的人选择灵活就业,其中包括1.8%选择受雇半职工作,2.8%选择自由职业,3.1%选择自主创业。

在这个“本科遍地走”的时代,本科生逐渐成为入职公司的最低标准,尤其是一线、二线城市,你想有宽阔的眼界和广阔的平台,学历这一栏就会给你设下一道门槛。

从财经网2022年高校毕业生预测中,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首次突破千万,同比增长167万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也表示,大学生群体将会占市场求职人员总数的2/3。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僧多肉少,应聘者素质和能力整体提高也会影响市场、行业、公司对后续薪资架构、晋升机制和岗位配置等问题的想法。

打破原本熬资历升迁的旧模式,开启学历、能力双重竞争下新的职场“厮杀”,所以本科以下学历的人员晋升渠道也被缩短,促使这部分人寻求新的出路。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08-21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对实现全民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削弱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逐渐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文中通过探究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制约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积极可行的应对之策。

  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从1999年国家提出扩招的政策以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迎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虽然国家相继推出了“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教育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入伍学费代偿”“鼓励大学生创业”等一系列鼓励就业政策,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未就业学生人数庞大。特别是近年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更加剧了这一状况。2011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超过660万人,教育部公布的初次就业率为77.8%,也就意味着有145万人没有按时就业。而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状况和人口结构和分布现壮,这种状况在短时很难改变。

  一、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原因

  1.大学生的教育质量跟不上市场需求

  人数的众多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总体来说,大学生的含金量在降低。现有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习、实习、实验等需求,且课程体系的陈旧也造成了大学生的教学质量跟不上市场需求。基于这样一种现状,更加纵容了一些学生的懒惰心理,平时上课不认真,学习知识不扎实,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习的知识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宽松”的学习环境不能让学生们学有所获呢,这是学生素质下降的学校或社会因素。

  2.毕业生就业地区向大中城市集中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沿海和中心城市发展迅速,其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发展远远快于西部地区。提供了许多可以让大学生实现理想抱负的工作岗位和创业机会,而且高薪、高福利、高待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是相比小城市的优势所在,许多大学生形成了“宁要省城一张床不要老家一套房”的就业误区,造成毕业生就业地区向大中城市集中化的局面。但人才的过多涌入,使大城市的就业市场出现过度饱和,供大于需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在城市中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日渐深入,无形中降低了大学生的价值。

  3.毕业生期望值居高不下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期望值却没有与市场形势相吻合。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起薪是4000元以上,所占比重为15%左右;能够选择1500元以下的人只有3%;而大多数的人都选择了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刚毕业的薪酬的期望值仍然居高不下。同时通胀因素也推高了应届生的薪酬期望值。但企业所给的薪资标准往往与学生的实际能力、工作价值、工作经验是成正比了,这样造成大学生薪资期望值与实际的落差。其中还有部分学生本着“宁缺勿滥”的想法,第一份工作往往在薪酬、工作地点、发展机会都要求“称心如意”,部分学生有业不就。形成了现在的“公务员热”“考研热”“选调生热”等社会现象,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率。

  4.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其相关课程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就业部门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跨度太大不能贯穿大学生教育全过程,理论课堂教学过多实践教学太少,大班授课突出一对一辅导缺失等课程缺陷和大学生对课程的诉求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也使得课程及教学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课程效果下降。同时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服务职能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方案

  1.高校合理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应该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间壁垒,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使得人才培养能够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2.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

  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加大有效信息收集力度,即将毕业生最关心、最需要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快速有效地传递给毕业生,这就充分说明与用人单位保持联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间信息了解不对等,所以相关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定期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了解就业形势与人才需求,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获得更多更有效的就业信息。通过建立校友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在校学生提供求职信息。

  3.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科技、新经济、新发展、新机遇、新挑战的需求日益迫切,人们对高素质的人才的渴求愈加急迫。因此,高校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实践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强化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主动就业意识,把他们培养成为知识面广、文理兼通、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4.加强就业准备教育,深化就业指导的内容与形式

  通过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建立职业规划测评系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准备水平。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逐步把个人需要和社会现实协调起来。同时通过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就业心理辅导中心等加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使得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时代等方式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效果。

  总之,大学生就业是一个涉及政府、企业、高校、大学生群体自身以及学生家庭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民生问题,是影响国家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关系社会稳定的大事。必须从高处着眼,宏观规划,相关政府部门应切实承担起引导学生就业的责任,及时发布真实可靠的就业服务信息,规范和监督人才招聘市场的运作保障大学生的利益。教育主管部分与人力资源要保证做好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高校要注重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制定政策引导大学生进入基层就业,在财政支出上加大对促进就业的倾斜。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真正让大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

2022年当前大学生就业大环境是怎样的

就业环境:具体专业具体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如下:从大学生就业行业的角度来看,不同行业大学生就业的程度严重分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的行业基本符合全国的产业形势。其中,在疫情背景下,医学与生物工程的就业状况较好。但是,大学生在网络游戏、交通、电力等行业的就业状况稍低,竞争很激烈。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从职业角度看,房地产开发/经纪/中介、销售业务、教育培训等行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说明这些行业人才短缺。在就业率较低的行业中,主要是管理/项目协调、硬件开发、公关/媒体等,同时包括财税、律师等专业,由于毕业生人数过多,并且受疫情影响,企业招聘需求下降,导致企业招聘竞争激烈。从就业方向来看,整体来看,单位就业是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其中单位就业比例较高,为75.8%,其次是自由职业和国内/外教育,分别占7.7%和7.5%,而选择创业或其他创业的毕业生比例较低,仅占2.8%。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同时,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且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有些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同时又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难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较为普遍。

就业率排名:

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现状是: 大学生毕业人数基数不断增长当前,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基数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对教育的重视与发展。大学教育的普及,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大学生毕业数量一直处于一 个递增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的突出。大学生就业现状最大特点就是:就业基数大,就业人数增长迅速。

目前,就业市场的供需能力不足,就业岗位的竞争大,大学生群体的几何式增长与就业岗位数量之间的关系失衡,更多的大学生无法走上就业,大学生的就业率下降,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不理想。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长使我国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

当下,我国金融类经济、服务类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时,会更多的倾向于会计,贸易,计算机等就业岗位供需较大的行业,工科类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心理学、汽车整形技术等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少。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也就导致了大学生在行业内的竞争压力加大。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于专业的设置较为单一,也是大学生就业领域扩展窄的因素。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方面给与大学生的选择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就业的发展方向。

2022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

2022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要求高、基层。

1、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同时,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2、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且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

3、有些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同时又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难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较为普遍。

大学生毕业发展方向

1、第一选择,就是考公务员。离毕业还有一年多的时候,最好就早早的开始备考公务员。只有提前做好准备,在应届毕业的时候参加考试,才更有胜出的可能性。

2、考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因为教师行业,现在的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是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

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

近年来,青年失业率持续上扬,2022年8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其中,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达到19.9%,较上年同期高出3.7个百分点,较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高出15.6个百分点,反映出青年人群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包含了该年龄段的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两个主要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21年,16-20岁、21-30岁的农民工分别占农民工总量的1.6%、19.6%。

考虑到农民工群体的失业率相对较低,2022年7月,外来农业户籍人口(这部分人员主体是农民工)调查失业率为5.1%。因此,大致估算可知大学毕业生失业率较高,这将造成人力资源的较大浪费,亟需出台针对性政策予以应对。

另外,青年失业率的持续攀升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速提高,不仅造成了我国近年来人力资本投资的较大浪费,也使得一些中长期的矛盾在短期内更快暴露。

由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持续增加,青年失业率的变化逐渐呈现出季节性失业与长期趋势叠加的态势。以往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失业大多具有摩擦性失业的特征,即在毕业季失业率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市场上供求信息逐步得到消化,青年失业率就会逐步下行。

但目前青年失业率长期上扬的趋势已经形成,意味着短期的摩擦性失业有可能越来越多地转换成长期失业。青年人长期脱离劳动力市场,一方面将导致个人失去“干中学”提升人力资本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总体供求关系趋于紧张的情况下,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不断叠加,毕业季更高的失业率,在其后虽稍有回落,但难以恢复到毕业季前的均值水平。大学生失业的不断累加意味着部分大学毕业生可能陷入长期失业的困境,需要进一步摸清长期失业的具体情况。

从就业统计看,仅仅观察失业率指标的变动,已经不能完整地反映青年失业状况的主要性质,针对个体失业时间的统计越来越重要。同时,从积极就业政策的应对看,针对处于失业周期不同阶段的大学毕业生需要有差异化的政策。这对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人数庞大,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形势严峻。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已成为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既能有效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也能真正把知识变成生产力,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发展。

若解决不好这个问题,也会使教育教学得不到深入开展,不能把人力资源变成社会财富,更是一种损失,也不利于一个国家其他方面的发展,而解决就业不仅仅是国家的责任,也需要社会、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

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大学生就业现状2022

大学生就业现状2022不太好。

1、这几年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但是经济整体环境不太好,就业难会继续持续。国家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很是关注。个人还是需要尽快找到工作,因为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大公司对毕业生要求高,中小公司又不愿意招没有工作经验的。

2、国企每年都有招录指标,这两年经济情况不好,很多单位其实不用多招人,但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国企的招录名额还是有增加的。

但是不是每个国企的岗位待遇都很好,本来一直就不容易招到人,所以有些岗位即便放低入职要求,还是会出现招不到人的现象。而好的或者待遇高的岗位往往报名的人多。

3、的确这些年百姓的生活水平在提升,在没有走上社会前,很多人都不知道工作的辛苦和赚钱的不容易。所以有部分年轻人出现能力不够,又嫌钱少事多的岗位,慢慢找。但是也有很多是继续升学和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一则提升自己的学历,提升自己在职场的优势,一则是在这个就业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找一份更加稳定的工作。

4、个人要认清自己个人的能力和优缺点,及早做出是进入职场还是继续就学的选择。

如何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人数达到116万人,就业率上升到80%。200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 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2.6,本科生约为1:1.3,专科(高职)生约为1:0.4。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 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46.2%的高峰。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2005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 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最值得关注。
    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毕业漂族”。其具体情况有以下三类:

  • 一类是复习考研者。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他们中的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三年后进入就业市场;若考不上,当年就会加入失业行列。  

  • 二类是边看边干者。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0%。

  • 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在上述三类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第一类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如无大的变故,属于相对稳定的群体。第二类人虽然边看边干,但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但第三类人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大学生就业现状数据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数据分析

1、本科就业率持续缓慢下降,高职高专就业率稳中有升

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5%。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1.0%)持续缓慢下降,较2014届(92.6%)下降1.6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2.0%,较2014届(91.5%)上升0.5个百分点。

2、由于深造比例持续上升,毕业生待就业压力未明显增加

2018届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的比例为73.6%,连续五届持续下降;“自主创业”的比例(1.8%)较2014届(2.0%)略有下降;“正在读研”(16.8%)及“准备考研”(3.3%)的比例较2014届分别增长3.2个、1.4个百分点。

3、就业率最高和最低的专业

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工学(93.1%),其次是管理学(92.7%);最低的是法学(85.1%)。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