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苏轼的《中秋夜》后两句表达了什么
- 《中秋夜》古诗赏析
- 中秋夜古诗王维
- 古诗中秋夜带拼音
- 李峤的《中秋夜》
- 中秋夜的意思
- 苏轼《中秋夜》
- 中秋夜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中秋夜的作者是谁
- 唐诗中秋夜的意思是什么
苏轼的《中秋夜》后两句表达了什么
苏轼的《中秋夜》后两句,先是感叹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良辰美景,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再抒发了兄弟相聚之后不久,却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阳关曲-中秋月》
作者: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中秋夜》古诗赏析
《中秋夜》原文
圆魄上寒空,
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
不有雨兼风?
《中秋夜》赏析
李峤的《中秋夜》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中秋夜》作者简介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开元元年(713)。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中秋夜古诗王维
主要成就: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近体诗严守声律,意态豪放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我精心为你整理了中秋夜古诗王维,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王维《东溪玩月》
月从断山口,遥吐柴门端。万木分空霁,流阴中夜攒。
光连虚像白,气与风露寒。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
清灯入幽梦,破影抱空峦。恍惚琴窗里,松溪晓思难。
王维《泛前陂》
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
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
王维《赋得秋日悬清光》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圆光含万像,碎影入闲流。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余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王维《清如玉壶冰》
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余。
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歌,王孙自可留。
王维《东溪玩月》
月从断山口,遥吐柴门端。万木分空霁,流阴中夜攒。
光连虚像白,气与风露寒。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
清灯入幽梦,破影抱空峦。恍惚琴窗里,松溪晓思难。
王维《泛前陂》
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
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
王维《赋得秋日悬清光》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圆光含万像,碎影入闲流。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余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王维《清如玉壶冰》
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余。
古诗中秋夜带拼音
zhōng qiū yè
中秋夜
táng lǐ qiáo
唐 李峤
yuán pò shàng hán kōng , jiē yán sì hǎi tóng 。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ān zhī qiān lǐ wài , bù yǒu yǔ jiān fēng 。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李峤的《中秋夜》
圆魄上寒空,
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
不有雨兼风?
初次读到唐代诗人李峤的这首《中秋夜》,我的心里就不由一震。一般到中秋节的时候,人们更多地是想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者“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等这样一些表达美好愿望的诗句,很少再去想其它的意境。而这首诗却很有哲理性地提出,不能因为人们都称赞中秋月的明亮和皎洁,而认为四海之内皆是如此。千里之外的某些地方,也许正是风雨交加的场景呢。
我认为这首诗的哲理就在于,认识问题不能以局部的现象来代替全部,作者李峤呢,也应是一个善于深度思考和心怀天下的高士。
中秋夜的意思
《中秋夜》的意思是: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中秋夜》是初唐诗人李峤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虽短小,却寓意深刻。
原文: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创作背景:
中秋月圆人未圆,举杯望月把亲牵。独自守着中秋夜,借酒消愁了心愿。只为幸福的明天,漂泊异乡又一年。中秋月圆之夜本是亲人团聚的时候,因漂泊在外却不能团圆。这首词很明显,反映了作者对家乡思恋和对亲人牵挂。中秋月圆之夜,把酒对月诉说相思苦。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苏轼《中秋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公元1101年,65岁的苏轼在从荒蛮之地岭南应召回京途中凄然而逝,弟弟苏辙把他和在京西寺院里停放了10年的王闰之的灵柩一同安葬。苏轼终于实现了他在王闰之的祭文中所说的“惟有同穴”的誓言。
在他的一生中,先后有三个女人,伴着他走过命运多舛,孤独坎坷。而苏轼对这三个女人,都极尽男人的呵护和柔情。这在中国历史上多如星子的文人中,是仅见的。甚至,我们可以大胆地说,这三个嫁给苏轼的女子,也因了苏轼的深情而成为幸福的女人,尽管,他们陪伴苏轼的时间都不长。
我不知道一个人的心里可以装下多少个爱人,但苏轼给了我们一个完满的答案。他不象柳永那样滥情,也不象温庭筠一样脂粉,在他的三个女人面前,他是负责任的丈夫,撒娇的儿子和慈爱的父亲。苏轼让如今的男人惭愧的是,他每一种角色都是尽心扮演的,那么自然,那么朴实,那么深情。中国的文人,很少在作品中让自己的爱人露面,而苏轼很多传世的诗文是专门写给自己心爱的女人的。
今天的男人,要做到苏轼这样实属不易。今天的男人啥都缺,就是不缺各种各样的花,面对姹紫嫣红开遍,又是曾经沧海,男人,谁还能象苏轼那样专注和深情?
中秋夜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中秋夜的作者是谁
1、《中秋夜》是初唐诗人李峤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李峤,唐代诗人。字分工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九年(645),卒年在玄宗开元二年(714)。
2、《中秋夜》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3、译文: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唐诗中秋夜的意思是什么
中秋夜 唐 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注释:
1.圆魄:指中秋圆月。
2.安知:哪里知道。
译意:
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赏析: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