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中秋夜李峤的古诗
- 中秋夜全诗是什么
- 中秋夜李峤的古诗的意思
- 中秋夜唐里桥
- 中秋夜古诗词语
- 中秋相关古诗词
- 中秋夜 唐李峤 的译解
- 中秋月二首其二唐李峤拼音版
中秋夜李峤的古诗
《中秋月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峤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夜全诗是什么
《中秋夜》
唐 - 李峤 - 中秋月二首
【年代】:唐
【作者】:李峤
【题目】:中秋月二首
【内容】: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意思是:皎洁的中秋圆月升上了天空,人人都说四海之内都是天气晴好月光普照。你怎么知道在千里之外也会是这样,说不定那里是又刮大风又下雨呢!
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古代认为,中秋这天,是阴是晴,普天之下,万里之内,都是相同的。可诗人却认为,这里天晴,安知千里之外不刮风下雨呢。诗人的这种看法,是完全符合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地方天晴,几十几百里路外就在下雨,这是常见的事,中秋节这天,也不会例外。只是古人消息不灵通,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不容易发现这种现象罢了。
中秋夜李峤的古诗的意思
《中秋月》的译文:寒冷的夜空升起了一轮圆月,都说每个地方的月亮都是一样的。哪里知道千里之外的地方没有急风暴雨呢?全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了世上万物都是千差万别的道理。
《中秋月》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赏析
《中秋月》是一首五言绝句,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的道理。全诗短小,却寓意深刻。这首诗告诉我们不要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
《中秋月》的作者
《中秋月》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李峤是唐朝时期宰相,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章宿老”。先后历仕五朝,趋炎附势,史家评价以贬义居多。
中秋夜唐里桥
《中秋夜》是初唐诗人李峤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出自《全唐诗》。这首诗虽短小,却寓意深刻,其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中秋夜·圆魄上寒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峤.其古诗全文如下: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夜古诗词语
中秋夜全文(原文):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夜全文翻译(译文):
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中秋夜字词句解释(意思):
圆魄:指中秋圆月。
安知:哪里知道。
中秋夜全文拼音版(注音版):
yuán pò shàng hán kōng , jiē yán sì hǎi tóng 。
ān zhī qiān lǐ wài , bù yǒu yǔ jiān fēng ?
中秋夜赏析(鉴赏):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中秋相关古诗词
有关中秋的诗词:
1、中秋月
晏殊 〔宋代〕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译文:
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月宫中的嫦娥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宫和孤寂桂树。
2、中秋夜
李峤 〔唐代〕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译文:
夜空中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3、中秋月·中秋月
徐有贞 〔明代〕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译文:
月亮到中秋节的时候显得比其他时候更加明亮。更加明亮又如何呢?又有多少人知道它所经历的阴晴圆缺呢?算啦吧,不管什么阴晴圆缺都不要再说,还是珍惜人世间的好时光吧!如此美好时节,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亮。
4、折桂令·中秋
张养浩 〔元代〕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译文:
那一轮悬挂高空的明镜,是谁打磨的呢?它照遍了整个山河。秋天的露珠清凉凄清,水洗过般的明净夜空里,银河平静无波。此夜的月光,较平常更盛,人可以清晰无碍地看到,桂树的影子在舞动。我不由得引吭高歌,问嫦娥仙子,在这美好的夜晚,何不纵情一醉?
5、中秋对月
曹松 〔唐代〕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译文:
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人们仰望着那刚刚浮出海面的明月。只见它银辉四射,撒向天涯海角,从来不私照过一家半舍。
中秋夜 唐李峤 的译解
中秋夜 唐李峤
峤:意为“高而上端圆起”。“山”与“乔”联合起来表示“山颠圆曲”。本义:山头圆曲。
中秋之夜,姓唐和姓李的人,来到了山头圆曲的地方赏月。
中秋月二首其二唐李峤拼音版
唐代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拼音版:
yuán pò shàng hán kōng,jiēyán sì hǎi tóng。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ān zhīqiān lǐwài,bù yǒu yǔjiān fēng。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译文:天上升起了一轮明月,都说五湖四海是一样的。可是又有谁知道,千里之外没有暴风雨呢。
创作背景
《中秋月二首》在《全唐诗》卷六三九张乔名下复出,题为《对月二首》。以风格判断,作者当为李峤。此诗无编年,从诗中使用“寒空”、“雨兼风”等清冷沉闷的字眼来看,可能作于作者被贬滁州之时。悲愤出真诗,此诗借月言理很可能与作者联想到自己“昨天日出今朝雨”的仕途遭际有关。
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
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