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作品有哪些(莎士比亚的作品好在哪)_莎士比亚_悲剧_作品

莎士比亚的作品好在哪

莎士比亚实现了文学与戏剧交融跨界的融合,他的四大悲剧如同一个强大的包孕体,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经典母题。

一、经典与常态的灵活置换

比如哈姆雷特对应了原罪的母题,《李尔王》则显现出宽恕的主题,《麦克白》透着审判的母题,而《奥赛罗》则完美诠释了谎言的母题。

除此以外,莎翁的戏剧语言是非常诗意化的,比如朱生豪译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有这样的经典对话:

换一个名字吧

姓名本身没有意义的

我们叫做玫瑰的这一种花,要是换了个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

罗密欧要是换了别的名字他的可爱的完美也决不会有丝毫改变

罗密欧,抛弃你的名字吧,我愿意把我的整个的心灵,陪唱你这一个身外的空名。

在这种典型的情侣间对话,可以被轻易地置换在现代社会中,实现莎翁戏剧的现代性场景转换,试想,网恋的情侣,不满意对方的昵称,一起玩闹思索,这么一想,莎翁的戏剧实则是一种可以常态化的场景转换。

二、喜欢与讨厌的情感交换

这一点,是从大师的角度解读莎翁作品。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句话放在这里不一定准确,但是大师之间的喜憎爱好却是一件颇有谈资的事情。

正如纳博科夫不喜陀思妥耶夫斯基“风格即一切“的论断,因为纳博科夫对文本细读有着自己细腻而独到的理解,他十分注重文字的质地以及修辞。

而对于莎士比亚,列夫托尔斯泰对他的评价就比较模糊了。某种意义上,这两位人物是站在天平的两端,列夫托尔斯泰是缺少书生气质的现实主义,而莎士比亚刚好是书生气很浓的浪漫主义创作者,但这里并不是否定莎士比亚其他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只是针对他们的主题风格而言。

在它看来莎士比亚的作品确实相对于荷马史诗,显得华丽很多。

三、戏剧与悲剧的创作置换

莎翁是全才,他对于喜剧的创造力一点儿也不亚于他的悲剧创作。

比如其中经典的有《第十二夜》,这部剧作的情感线十分丰富。奥西诺热烈追求奥利维亚,而奥西诺有一个深情的暗恋者维奥拉,而奥利维亚呢,又对奥西诺一见倾心。除此以外,还有一条情感线穿插文本,马福利对奥利维亚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式的痴心妄想,西巴斯辛与奥利维亚那种误会式爱情……

莎士比亚的戏剧奏唱着浪漫抒情的美感,洋溢着乐观开朗的基调。

对于他的悲剧,《哈姆雷特》式的迟宕人文主义贵族矛盾体,诠释了一个时代的侧面。

哈姆雷特一方面有着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式的自我认知,但是在复仇等行为中展现出犹豫甚至迟钝的行为,这不单是十字路口的重叠心理状态,更是缩小的人性剪影。

总之,莎士比亚无奈对于英国还是世界文坛,都是珍珠的璀璨,不可凑泊。(作者:一只润之)

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莎士比亚16世中期出生于英国一个商人家庭,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一生创作了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

介绍莎士比亚前先简单了解一下当时世界形势,或许对我们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有一定帮助。

十六世纪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世纪,地理大发现,科技走向初步发展,殖民主义发展的一个世纪,文艺进步和教会权威逐渐衰弱的世纪。

一个不平凡的时代,造就了一大批不平凡的杰出人才,科技方面有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伽利略等,还有中国的李时珍、屠本畯等。文学艺术方面有莎士比亚、达芬奇、米开朗其罗、塞万提斯等,我们国家也涌现一批文艺界奇才,有唐伯虎、董其昌、文征明、汤显祖、吴承恩等,政治方面有伊里莎白一世、马丁·路德、斐迪南一世等,我国有改革家张居正等。

当时的我国是大明帝国世入強盛时期,军事奇才戚继光就是那个年代的。

莎士比亚上学的时间并不长,父亲是商人,帮父亲做生意,他当过肉店学徙,乡村教师,后来由于父亲生意的衰落不得不自食其力,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做过剧院马夫、杂役,后来成为演员、编剧、导演、剧院股东。

他的创作分三个时期

早期作品

十六世纪末,伊丽莎白一世领导下的英国成为欧州強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国势大振,莎士比亚相信人文主义可以实现,对生活充-满乐观主文情绪,这时期的戏剧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这个时期也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四大喜剧就是这个时期创作的,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还有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历史剧《享利六世》、《理查三世》、《理查二世》等。

也就在这个时期,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汤显祖完成了《牡丹亭》。

中期作品

十七世纪初,1601~1607年,英国“圈地运动″,使社会予盾深化,人民痛苦加剧,反抗选起,莎士比亚感到人文主思想与现实予盾越来越加剧,使他从乐观变为阴郁悲愤,作品重在揭露批判罪恶与黑暗,四大悲剧就是这个时候产生的,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还有其它悲剧象《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安东尼与克莉奧佩特拉》、《雅典的泰门》等。

晚期作品

1608~1612年,詹姆士一世王朝社会予盾更加尖锐,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彻底破灭,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如改编剧《辛白林》,喜剧《冬天的故事》、《暴风雪》,历史剧《享利八世》。

莎士比亚坚持现实主义,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情节生动丰富,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他从传统风格到自由风格,他是举世闻名的文学大师、语言大师,对英语语言乃至世界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莎士比亚的名作大多是悲剧作品,是莎士比亚生活中没有欢乐么

我是十二十页,我来回答您的提问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威廉·莎士比亚的生活是幸福的,莎士比亚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个镇长,18岁时就与安.哈瑟维结婚,后来二人在伦敦生活了20年,他当过演员、也当过戏剧家,还做过合伙人。莎士比亚的生活虽然不是一帆风顺,但相对来说是幸福的。

其次,对于提问者所说:“莎士比亚的名作大多是悲剧作品”这一观点,十二十页认为确实如此。比如《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等等。

那么莎士比亚写过37部戏剧作品,为何悲剧作品影响最大、最受欢迎呢?

首先,这跟西方文学的传统的思想有很大关系。

西方传统文学认为,悲剧能净化人心,使人产生崇高与快乐的感觉

1、莎士比亚不仅有悲剧作品,还有喜剧作品、悲喜剧作品

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

在1590~1612这20多年间,莎士比亚写了37部戏剧。其剧作多取材于历史、小说、民间传说、老剧等已有资料,反映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新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

  •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
  •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
  • 正剧、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对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及欧洲新兴文化艺术的广泛借鉴,一方面是对人生的深刻观察,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的深刻理解,正是因为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才能塑造出大量生动生动的人物形象,描绘出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使其具有悲喜交加、富于诗意想象、寓于矛盾变化、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的特点。

2、莎士比亚的思想受西方悲剧文学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悲剧历史的开端,它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悲剧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悲剧最初是诗的一种,悲剧的产生与诗歌的产生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首先对悲剧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界定: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在西方悲剧文学中,莎士比亚的思想必然延续这种传统。悲剧性比喜剧性更具美学价值,更具生命活力,使人感受到悲剧的深邃,引发思考。

3、对于悲剧,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

提到中国的悲剧作品,不得不提到《窦娥冤》《梁祝》两个作品,一般说来,传统的中国悲剧似乎最好以 皆大欢喜、惩治恶人等等团圆的结局告终。

但是,西方悲剧与我们大不相同,她们在角色经过巨大的努力和挣扎后,突然走向了消亡,使角色获得了人们的敬重、同情、怜悯,并加重了悲剧色彩。如莎士比亚所写的《奥赛罗》和《哈姆雷特》中的英雄形象,但最终却无法逃脱被毁灭即死亡的命运。

西方人的悲剧往往是英雄主义式的悲剧,两个人势均力敌,互相对抗,互相斗争,互相争斗,一决胜负,引起剧中人物悲剧的关键是他们自己的失误。

例如《奥赛罗》中,军官奥赛罗本是家庭和睦美满,在战场上屡屡建功立业,又赢得美貌温柔,活泼开朗,多才多艺的年轻女郎苔丝狄蒙娜的芳心和爱侣这一经典西式悲剧人物的命运,随后境况便急转直下,一连串的阴谋计谋,都被奥塞罗一步步落入卑鄙小人伊阿古的圈套之中,以至最终悲剧的发生。

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之间的巨大分歧似乎不难理解,但两者之间并非没有联系。两者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和风格,造成了中西悲剧人物,尽管都是悲剧人物而又有许多相同之处,可谓是各有千秋。

莎士比亚的悲剧激发了人们思考复杂的人性、人与现实的矛盾,呼唤人们实现人性的光辉理想。

  • 莎士比亚创作的三个阶段

①、1590~1600年:这一时期的伊丽莎白中央政权巩固,与商界人士和新贵族建立临时同盟,在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国家形势大为好转。由此,作者对生活充满了乐观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是可以实现的。史剧和喜剧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都表现出鲜明、乐观的风格。如《查理三世》、《亨利三世》等历史剧谴责封建暴君,歌颂开明君主,表现了反封建的人道主义暴政和封建割据的开明政治理想

②、1601~1607年:英国农村的“圈地运动”正在加速进行,王权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临时同盟正在瓦解,社会矛盾在加深,政治经济形势在恶化,詹姆士一世继位后挥霍无度,倒行逆施,使人民更加痛苦,反叛迭起。因此,莎士比亚深刻地感受到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日益激化,创作风格由乐观转向忧郁悲愤,他所写的悲剧,也不是对人本理想的歌颂,而是对批判社会中的种种罪恶和黑暗的揭露。例如《哈姆雷特》展现了一场进步势力与专门对付黑暗势力寡不敌众的斗争。

③、1608~1612年:那时的詹姆士一世更加腐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他退隐故土写浪漫主义传奇小说。它的创作风格也体现在浪漫的空幻中。“辛白林”与“冬天的故事”写的是失散之后的团圆或被诬陷后的昭雪,和解。这本小说写的是米兰公爵用魔法把篡位的弟弟安东尼奥等人的船带到荒岛上,并且原谅了他,他的弟弟也重新了王位。

“冬天的故事”再次表明只有善良才能带来快乐。仁慈是生命中最富有、最常生气的力量,它能使人苦恼。正如莎士比亚自己曾遭受打击和挫折,也曾遭到诋毁和误解一样,但他却始终以温文尔雅的态度面对生活,以他的文品和人品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莎士比亚创作的全盛时期是以创作悲剧为主,再加上当地的环境背景,最终导致《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名作成为他的代表,同时,他作品以生动的对白,曲折的情节,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总是吸引着一代代的观众和评论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