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现代家训(你有祖训或家训吗家训对后嗣的品学有督导之益吗)_家训_家规_家风

本文目录

  • 你有祖训或家训吗家训对后嗣的品学有督导之益吗
  • 如何看待家规、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 传统家训是否适合现代家训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规、家风、家训,现代社会还合适吗
  • 你觉得什么是“家风”、“家训”、“家规”
  • 怎么做家训合适
  • 郭德纲家训又火了,适合普通家庭借鉴吗
  • 当代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名人家训你怎么看
  • 古人很多都有家训,你觉得当今社会应不应该也留家训
  • 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为什么现代家庭很少建立家训

你有祖训或家训吗家训对后嗣的品学有督导之益吗

有!我的家训是‘与人为善’。记得在我童年的时候,我母亲收留了一个离家出走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的年龄与我的年龄相仿,但由于与继母相处的不融恰,就离家出走了,吃住无着落,我母亲发现后,就领回家中,收留了她。后来,她的亲父得知后,就来我家把女儿领走了。临走时,再三向我母亲表示感谢。当时我虽然年龄小,但在脑海里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知道母亲是在做好事!做善事!从那时起,父母的言传身教就一直地影响着我,教育着我。这种‘与人为善’,多做好事,多做善事的好家风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直到今天,这种美德还在鼓励着我,激励着我,成为我做人的左右铭。

人在一生的工作生活中,不可能都一帆风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可能都顺心如意。一但发生矛盾时,要学会忍让,忍一忍风平浪静!要学会退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与他人发生争吵,发生冲突。而且当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就应该伸手相助,奉献爱心!所以说良好的祖训、家训或家风,对子女,对后代的健康成长,良好性格的养成,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谓是受益匪浅。

家训让我懂得,做人要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一生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一生与人为善,和谐相处,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




如何看待家规、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家规、家训似乎更多的是古代家庭必备的,可以约束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为人做事的规范的文字条款,族人自觉遵守。家风是家庭家族人长期稳定下来的做人做事风格,是家规教训的事实表现。现代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学生行为规范》来规范教育孩子,实际上具体家庭的家规、教训,只要倡导的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不矛盾,以此教育子孙是有益的,是文化积淀,是传承光大的财富。家风更重要,通常我们说的言传身教就是要通过良好的家风对孩子潜移默化教育。


传统家训是否适合现代家训

谢谢邀请!

任何事的产生都有其历史背境,家训亦然,古代的家训大致都是围绕修齐治平而展开的,只不过各有侧重,一般来说包括良好习惯的培养,强健体魄锻炼,优良心理品质的行成,科学的观念体系的确立,家国情怀等大格局的锻造及各种处理问题的原则方法。

虽然,现在的情况与古代有了很大差别,但有些基本的人生信条和原则是不变的,比如,健康的身体,和谐的人际,办事的能力,成功的事业,幸福的生活。

所以凝聚了古人智慧的古代家训在现代仍然有着巨大的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绝不能随便否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规、家风、家训,现代社会还合适吗

中华美德传统文化一切老规定,现在还适应我们邢氏家族祠堂一直保持过去的传统文化美德习惯。每逢传统文化节日邢氏家族都到祠堂参拜烈祖烈宗,缅怀革命的先烈,继承他们的意志。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尊长爱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你觉得什么是“家风”、“家训”、“家规”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春秋时,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是德行高尚的人,小时丧母,闵损受到继母虐待,继母为自己所生的两个儿子制作的是棉衣,给闵损是芦花衣,闵的父亲发现后,决定休妻,闵损跪求父亲,把继母留下,这样他们三兄弟才不会无衣寒冷冻死。继母见闵损如此宽容,也知错而改,待他如亲生。这就是芦衣顺母的故事。

家规是行为规范,如潘家三乐八德: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家训是家庭的道德准则:如梁氏家训十则:一、奉祖先,二、孝父母,三、和兄弟,四、睦宗族,五、和乡邻,六、教子弟,七、戒习染,八、奖名节,九、慎婚嫁,十、急赋税。

怎么做家训合适

家训,又称家令、家法、家约、家规、家戒、庭训等。历史上,皇家贵族、大家旺族、名人之家,多有内涵丰富的家训流芳百世。比如刘邦的《手敕太子》、东方朔的《诫子》、诸葛亮的《诫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朱熹的《朱子家训》、曾国藩的《致纪鸿书》等,有的在家训中概括了社会的本质,有的是经验之谈,有的是切身体会,有的是对家人儿女的谆谆告诫,有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治家之法,有的是训诫子弟立身处世的规则,有的是希望,规矩要求,总之这些无以数计的家训,语言恳切,真情感人,内涵丰富,形成了种家训文化。

怎样写合适的家训呢?纵观历代家训,不同家庭背景,家庭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家训,内容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语气不同,家训方式不同,但总之来看,都有告诚勉励的意思,蕴含的强制性、约束性、训诫性是显而易见的。处于不同地位,不同层次的家庭,家训的着眼点,看问题的高度角度,立场观点,人生目标,要求是不同的。不管那种家训,现在要拟一个比较合适的家训,要侧重以下内容。

一、修身的内容,即努力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过去的家训,注重这方面的内容,说明中华民族历来注意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优良的品德是立身之本。修身是漫长的过程,修身需要艰苦努力,要有恒心,要树立远大的志向。我们今天作家训,我以为,修身立志,应列为之首,教人如何做人。

二、治家。家国一理,能治家,才有可能治国,不能治家,则万万不能治国。治家是立身之始,是对个人才干的锻炼和检验。如何勤俭持家,如何处理亲邻关系、家庭内部关系,尊老爱幼,勤奋学习,爱好读书,立身处世,做到谦虚谨慎,忍让宽容,勇于上进自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治家的内容,教人如何做事。

三、自食其力,报效祖国,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要慎重选择职业,掌握履行职责的能力,自食其力,感恩父母,感恩祖国,讲公德,守法纪,不自私自利,助人为乐,把个人的奋斗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国家的安定繁荣与个人生活的美好幸福结合起来。

在具体写法上,应做到文字简洁通俗,感情真挚,要求明确,真正能起到对家庭成员的规劝训诫勉励约束作用。

郭德纲家训又火了,适合普通家庭借鉴吗

看似是郭家的家训,实际上却适用所有人、所有环境;

2014年,郭麒麟18岁生日时,郭德纲并没有像其他父亲一样,为其大操大办的举办成人礼,而是发表了一篇长微博,并备注“我儿十八、几句叮嘱”;

而仔细看这篇长文,文中并没有刻意写出希望郭麒麟以后如何如何,只是结合艺术和现实两个方面提醒儿子郭麒麟,以后的路要脚踏实地的走下去,不要因为出生在一个“富人家庭”就过度焦躁:

实际上,这看似是郭家的家训,实际上却适用所有人:

据“家训”所述,郭麒麟的名字含义抛开不谈,他首先谈到的是“艺人分几类,相隔种种”,比如他列举的三种,第一种是“靠本事吃饭”、第二种“靠名气吃饭”、最后一种就是“有责任的角儿”;而他所列举的几类,都是现今娱乐圈的现状,郭德纲自己无疑就是“角儿”:

而这种比喻放在普通老百姓身上也依然适用,如果只有一技之长,只能在行业中算是随波逐流的人,如果只是名气高又难免太浮躁,但如果成为行业中的“角儿”,自然也会被当做中流砥柱般看待;

至于郭德纲后面写到的“平台、交友、处世”更是重中之重,不但完全适用于各处,甚至在大多数人读懂这篇“家训”后都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所以,虽然他是“郭家家训”,但却适用于任何环境、任何家庭;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补充!

打字不易,原创不易,点赞关注,为您解答更多娱乐圈大事小情!

当代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名人家训你怎么看

有家训的不一定成为名人,但名人一定是有家训的。家庭是我国文化组成的一个组织单位,在家庭中教育后代、持家执业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家训支撑,俗话讲“家有家法,国有国规”。下面我谈谈我对家训的理解。

家训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直不断更新的过程

不仅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钱氏家训》这样的家训,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也有家训,他的家训就是在变化的,在持续不断的更新。

要做好人,改过迁善,不要贪得无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官清廉,忧国忧民

陆游家训共二十六篇,其著述始于四十几岁,至八十余岁仍不断增订。陆游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写了一百多首诗篇来教育儿子,传家风。

正能量家训,正确的价值观被名人青睐

近代历史上,曾国藩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但他对子女的教育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勤俭节约,求学求实的家训家风,历来为曾家后人所传。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 曾国藩要求家庭节俭,远离奢侈。他在京城见有家门子弟一味奢华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许他们来京居住。其夫人一直领着孩子们生活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牌匾。

  • 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的寿命最长,活到91岁。1875年,曾纪芬与湖南聂结婚。曾国藩规定,每生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两百两银子,同时嫁妆上还须有父亲亲笔签名。

除了曾国藩外,还有很多跟曾家家训思想相似的家训。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个人价值观念形成的起点是家风,而家风则是一个人和家庭成长的“根基”。

除了正能量的家训外,也有禁令家训,不可触犯

1.严禁夫人干预政事,不听枕边风。

2.严禁夫人聚众闲聊,以免滋生事端。

3.各房太太地位不分尊卑,均以夫人相称。

4.严禁夫人私自做寿。

5.严禁虐待下人。

6.实行严格的薪俸制,各夫人每月按时支取。

7.饭菜实行等级分餐制,各夫人与子女分别在自己房间用餐。

8.严格的作息时间,外出活动一律不允许超过晚十点钟。

9.重视子女文化教育,聘名师为子女启蒙。子女婚姻不得自主,须由他一人包办

张作霖有6个夫人,8个儿子,6个女儿,这样一个大家庭,治理起来可不容易。所以在治家上,张作霖制定了许多极为严格的家规。

当国家不安定、国家法律不明朗时,家训就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正因如此,家庭为维护必要的法律制度,便要制定一定的行为准则来约束家庭成员,这就是家庭法家训的起源。

【十二十页结语】

汉初以来,家训著作随朝代的演变而变得丰富多彩。谱系中记载着不少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家”的典范。举例来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在今天似乎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族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供子孙遵行。其中,最受人们推崇的著名家训,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流传至今。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视,是因为它的主旨是奉行忠孝节义,教化于人。

古人很多都有家训,你觉得当今社会应不应该也留家训

谢谢邀请:

原始社会中晚期,手工业逐渐发展,加工技术不断提高,社会分工细化,除自然自足外,出现生产过剩,商品一部分用于交换,社会由公有制由此慢慢产生了私有制,产生了具有实际意义上的家。

既然产生了家,也就产生了家训,所谓家训就是家规。不仅家长之间受家规的制约,而且家规对其他员同样具有约束作用。

家有家训,国有国法,国法就是宪法和法律。家训与国法相互促进,而且相互依存,家训是国法接触不到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家是社会细胞中最小的组成单元,家是最温馨的避风港,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家训也属于国法的范畴,也是国法最小组成部分,国法是家训的升华。家训时时刻刻提醒家庭成员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什么影响和应负担什么法律责任。

家训在奴隶社会比较单一,因为人与人之间与外界接触很少,受生产力的影响,只是简单的物质交换,很少有社会活动。家训在封建社会得到极大的发展,只由于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社会活动范围增大,家庭成员与外界接触增多。家训在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违反家训所受到的处罚,只能是家庭成员间的语言警告。家训对小孩子只是家长对孩子小小的肢体恁戒。违反国法和法律是要受到法律处罚和经济赔偿。

家训永远都存在,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对国家和社会起着很大的作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任何宪法和法律都不可替代的。

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为什么现代家庭很少建立家训

家训是某一姓氏的家庭族主历史文化的传承。这种文化传承的内容,既包括文字也包括口碑的传播,还包括家庭主要成员(家长的生前的族谱、文字和图片、职业操守,留下的学习使用的书籍之类的遗产。

家训与家庭成员的生活环境、状态和职业生涯发展、变更有密切关系;更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发展有着重要联系!

中国数千年以来一直保持着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家族成员之间联系相对稳定。族群中有族长。所谓的"家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每一个家庭(单元)由于劳动力、包括智力在遗传和发展过程中存在差异,但是总体上还是沿着传统的家训走过来的。

社会变更、以及战乱,使得家庭成员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离不开适应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变革,族群内部的分离与重新织合,就成适应自身生存发展的原因。但是在总体上来说,大家族的"家训",仍然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相对的联系。在农村,直至今日为止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但在城市则不一样。

比如从我记事开始,我的爷爷到我的父亲那里留下来的家庭历史的扎记、祖先的画像和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书籍和生前爱好,我都会有很多印象。我父亲留下的是他个人撰写的自传和我成年以后离家出走下乡工作的日记和我们之间的书信往来交流。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之中,以及平时的语言交流。都会贯穿于整个人的生涯之中。因此家训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传承。这与中国文化传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代社会打破、并将彻底打破这种家庭成员的宻切关系!首先是职业生涯角色的选择。我爷爷那一代因战乱而放弃固定的工作,我父亲因为战乱迁徒农村乡下导致升学深造学习的机会。致我九十年代初期回家安定下来生活工作,才与本族相关的亲朋好友取得进一步的联系。其中包括修家谱和补充文字资料记载。父亲手上留下给我的是我们家祖先定居在昆明的十代族谱,由我父亲晚年用楷书手抄本而完成。三代、甚至四代同堂,平时在生活中闲聊时,都会和子女儿孙谈及为人处世之道、和人生修养。其中包括主要内容即世代相传的口碑内容。

家庭成员之间的工作、职业变更,使得"家训"变得越来越淡薄了!但是为人处事方式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