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含义是什么意思(今日立秋,农村俗语“立秋无雨是空秋”,说的是什么意思立秋下雨好吗)_立秋_节气_闭眼

本文目录

  • 今日立秋,农村俗语“立秋无雨是空秋”,说的是什么意思立秋下雨好吗
  • 立秋代表什么,早立秋、晚立秋有什么区别
  • 8月7日立秋,今年立秋是光眼秋,还是闭眼秋
  • 立秋代表什么
  • 农村俗语“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是什么意思立秋了还会很热吗
  • 今年七月初十立秋,老人说是“闭眼秋,大包伏”,有啥预兆
  • 立秋将至,立秋是啥意思顺秋、反秋、秋包伏和伏包秋又是啥意思
  • 农村老话“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是什么意思

今日立秋,农村俗语“立秋无雨是空秋”,说的是什么意思立秋下雨好吗

2019年8月8日,是今年的立秋。对于老百姓来讲,立秋意味着天气最先开始发生变化,高温将逐渐退去,转而变得更加凉爽。农村里经常说“立秋无雨是空秋”,这句话其实非常有道理,他是农民在生活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对于指导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立秋无雨是空秋

要想理解这句话,其实也不是特别困难。过去农村没有非常准确的天气预报,在农事方面主要依靠自然天时的积累。

正常的农业耕作大部分是春耕秋收,也就是说秋天来了之后正是很多农作物灌浆膨大结果成熟的一个阶段。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稻谷玉米要灌浆了,红薯正在膨大期。在这个阶段,农作物最需要的是充足的水分供应。

如果此时干旱少雨缺水的话,将不利于农作物的收成。而立秋的时候是否下雨,在很大意义上意味着这个秋天到底是干燥晴朗还是有充足的雨水。这是古代先民通过长期观察之后得出来的大概的规律。

他并不一定特别准确,但是在长期的实践应用中,确实能够帮助能力更好的种植农作物。如果立秋的时候天气干燥,那么这个秋天的收成可能就会遭受损失。

秋天本来是收获的季节,是沉甸甸的季节是谷物归仓的大好时候,而一旦农作物的产量有所减少,那就意味着今年的秋天收成不好,只能算上是个空秋。这就是立秋无雨是空秋这句话的含义。

虽然过去没有太多的科学认知,但是农民却有朴素的规律总结。这真是古代先民智慧的一个方面,我们应该学习先人的这种精神,更好的去生活。大家说是不是?

立秋代表什么,早立秋、晚立秋有什么区别

谢好友邀请,立秋代表什么,

早立秋,晚立秋有什么区别?

立秋,也就是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当中到了秋天了。秋天,秋天到了。

早立秋,也就说早种的庄稼收的好,籽粒饱满,晚种的庄稼籽粒还没有供好,也就是说籽粒有点不成熟收不好。

晚立秋,有句农言说:”晚立秋,早晚都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早种的庄稼籽粒供的饱满,晚种的庄稼也籽粒也饱满,也就是说:早晚种的庄稼籽粒都饱满都收的好。

这就是早立秋和晚立秋的区别。

8月7日立秋,今年立秋是光眼秋,还是闭眼秋

今年8月7日立秋,在民间立秋有一种说法是光眼秋,还是闭眼秋。其实这种说法是一个地方对立秋的称呼,大家通常称之为睁眼秋,或者是闭眼秋。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我国一年划分为4个季节,每个季节有6个节气,这样我国一年就有24个节气的划分。二十四节气对于我国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到了什么节气就干什么农活。

立秋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第13个节气,也是太阳运行到黄经135度处时令交接的时候。立秋的到来意味着秋天真正的来了,但是立秋以后还有炎热酷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24个秋老虎。

今年立秋处在中伏的倒数第3天,也就是公历的8月7日下午14:54:48立秋。在好多地方立秋也叫做交秋,也就是季节变换交接的时刻。

在民间立秋有很多的称呼法,比如说早立秋和晚立秋,脱衣秋和穿衣秋,公秋和母秋等说法。今天这个题目里又提出了光眼秋和闭眼秋的说法。究竟什么意思?下面简单的解释一下。

1、今年立秋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呢?

在民间关于早立秋和晚立秋的划分标准,是按照立秋的具体时间来划分的。

从凌晨0点整开始到中午的12点整,这期间立秋的被称之为早立秋。从中午的12:00整开始到午夜24点整,这期间立秋的为晚立秋。

今年立秋的时间为8月7日下午2点,说明今年属于晚立秋之说。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说明了立秋越早,天气会变得更加凉爽,冷空气会提前到来,对于农作物的生长不利。

当然,晚立秋天气异常炎热,早晚温差大,对于农作物生长以及成熟是非常有利的。所以民间有“春要早打,秋要晚立”的说法,立秋越晚越表明又是一个丰收年。

2、今年立秋是穿衣秋,还是脱衣秋呢?

对于穿衣秋和脱衣秋之说,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立秋以后,天气是否炎热,是否能够穿上秋衣,或者是脱掉秋衣过立秋节。

今年立秋是在中伏的倒数第3天,也就是说立秋这一天还处在中伏,在民间这种情况被称作为“秋包伏”。

尤其今年立秋节气非常的特殊,末伏十天也在立秋的节气里。也就是说今年立秋以后还有13天的伏天,说明了今年立秋以后天气非常炎热,属于脱衣秋

在民间还有“秋后加一伏”之说。也就是说立秋以后至少还有10天的热天,然而今年立秋以后,却有13天的伏天。

所以今年的秋老虎是非常厉害的,特别今年烟花台风刚刚过去,带来充足的水汽,以至于现在是闷热潮湿的天气,这种天气将会延续到立秋之后。这样人们就不会穿着衣服过立秋节气了,还像三伏天一样防止中暑。

3、今年立秋是公秋,还是母秋?

其实这个公秋和母秋的划分主要是指的那个秋老虎。如果说立秋以后,秋老虎非常的厉害,天气非常的炎热,那么这就属于母秋;如果立秋以后天气非常的凉爽,就属于公秋。

公秋就是指的穿衣秋或者早立秋之说,相反母秋就是指的脱衣秋或者晚立秋之说。根据今年立秋的时间以及立秋还处在中伏阶段,所以今年立秋属于母秋。

4、今年立秋属于光眼秋,还是闭眼秋呢?

光眼秋又被称作为睁眼秋,闭眼秋又被称作为瞎眼秋。这种称呼法依旧要联系到秋老虎,才能够解释清楚两个名词的含义。

老虎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也就是温度非常低的情况下,眼睛真的非常亮。如果老虎在炎热的三伏天气或者高温条件下,老虎的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缝,甚至被苍蝇叮的睁不开眼睛。

也就是说立秋之后,天气比较凉爽,这样的秋老虎被称作为睁眼秋。立秋之后,依旧是天气非常炎热,高温闷热,秋老虎被称作为闭眼秋。

按照民间划分的标准,那就是从凌晨0点开始到中午12点,这一段时间立秋被称作为睁眼秋。从中午12点整开始到午夜24点整,这一段时间立秋称作为闭眼秋。

其实这种划分法也就是早立秋和晚秋的划分,和以上三种立秋的说法基本一致,无非是称呼法不一样而已。立秋称呼不一样,主要是各个地方的习俗不一样,也导致了立秋后的秋老虎的称呼不一样,无非都是形象的描述了立秋以后的冷热程度。

5、农村俗语:闭眼秋项项有,光眼秋项项丢!究竟啥意思?

“闭眼秋”指的是晚立秋。立秋越晚,说明太阳向南回归线移动的越慢,这样北方获得的太阳辐射的时间长,光合作用长,农作物形成的果实淀粉糖分沉积增加。当然,就会获得了农作物样样丰收的喜悦。这里的“项项有”各种各样的农作物都获得丰收。

“睁眼秋”指的是早立秋。力求越早秋天来的就越早,这就使得冷空气来的更早,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时间短,当然也就使得淀粉糖分沉积的时间有限,以至于各种农作物会减产。

这句俗语的意思就是说睁眼秋的时候,秋天来的早一些,农作物样样没有是充足的时间获得光合作用,以至于造成了减产。闭眼秋说明了秋天来的比较晚一些,光合作用时间长光照时间长,而且早晚的温差又大,利于农作物的成熟,这使得各种农作物或者大丰收。

结束语:今年立秋相对比较早一些,毕竟立秋的时间是在农历的6月29日,还处在三伏天气。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好立秋以后的防暑准备。

立秋以后有贴秋膘的传统,可由于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于鸡鱼肉蛋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所以尽量在立秋后的一段时间要少吃肉,多吃一些季节性的蔬菜水果。因为现在人们的身体已经不会像以前那样缺少能量,或者说人们现在都是营养过剩,肥胖病比较严重。

综合各方面的分析,今年立秋属于闭眼秋也叫瞎眼秋。你支持这个观点吗?支持的请点赞,留言交流!

立秋代表什么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二十四节气中,排序上处于十三位,过半的开始,代表阴历七月的节。立有竖起开始之意。立秋就是夏去秋来,热去凉来。二十四节气中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春是冬去春来,立夏是春去夏来,立秋是夏去秋来,立冬是秋去冬来。这表示四季的交替轮换。“四立“前一日,叫“四绝日”,绝是穷尽之意。如今天七夕节,明天就立秋,今天就是绝日,即夏季穷尽于今日,明日交秋,是夏尽秋临了。

季节交替是如此,冬尽春来,夏尽秋临。这表明季节的交替转换,结束起如。冬寒春暖,夏热秋凉。这都有个过程。夏穷秋始,并不会立即显现暑消秋凉。夏热还会在秋后猖狂一段时日才会慢慢消去。热在三伏,末在秋后,秋后加伏还有秋老虎。直到处暑才止暑,暑气渐消,要凉等到白露后,那是八月的节,世入仲秋了。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是依太阳运行规律而得。四时八节是很有特征的。二分二至四立,都反映太阳运行规律的特点。二至是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上直射的极点,二分则阴阳昼应平分,太阳在赤道直射,四立则体现了春夏秋冬的变化更替,寒热冷暑的不同。从太阳行度黄经角度看,二十四节气平分圆三百六十度,每节气十五度,春分从零度起,清明就十五,立夏四十五,立秋就百三十五,立冬二百二十五,立春三百一十五,这都有固定的,年年如此。但节月时间却有长短不同。地球不是按正圆而是依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运行速度有快慢不同。冬至前后速度快,节月相对短些,夏至前后速度慢些,节月时间就长些。短不足十五天,长则超于十五天一节气。




农村俗语“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是什么意思立秋了还会很热吗

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许多地方真的是这样,在交立秋后,天气还很酷热,没有一丝儿秋后的凉意。真的是立秋不见秋到来,要想有秋的凉意就要等过了八月白露节后,才会感觉到有秋凉了。

每年夏季,在气温上有高热的特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节气廿四,每季六个,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属于夏季三月节气。热在夏天,夏最热在暑伏。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属于秋季三月节气,秋在气温上的特点就是感觉凉。但立秋是从大暑热极而来,暑热还多余气,且末伏还在立秋后,想要一交立秋就全去暑热而有秋之凉爽是不可能的。秋后十五日处暑,就是止暑,暑气渐消的意思,止暑之后是白露,即早晚变凉气凝成露了,已从孟秋进入仲秋时节,才有凉意。在孟秋里是暑热还在,只是渐渐消去止热,热有余气,到八月白露时候就真觉有凉了。在立秋时节,有末伏暑热相伴是感觉不到凉,而倍感闷热的。

今年七月初十立秋,老人说是“闭眼秋,大包伏”,有啥预兆

老人说今年立秋是“闭眼秋,大包伏”,什么意思呢?

这个说法主要来源于民间,是一种俗语说法,是古人和自然相处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能完全对应来看,简单了解一下就行。

一、什么是“闭眼秋”?

老人说得“闭眼秋”,是指“立秋节气”的交节时间是在中午12点到午夜24点这段时间交节,称为“闭眼秋”。相反,“睁眼秋”是指立秋节气交节时间是凌晨0点到中午12点之前。

所谓的“睁眼秋”和“闭眼秋”是指民间说得“秋老虎”的强度。“老虎眼睛眯成一条缝说明天气十分炎热,就是“闭眼秋”;“老虎”眼睛睁着很大,说明天气不是那么热,就是“睁眼秋”。

今年立秋节气交节的时间是公历8月7日,农历七月初十,具体时间是20点28分57秒,是在晚上交节了,是“闭眼秋”。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按古人的经验,“闭眼秋”秋后还是非常炎热的。

二、什么叫“大包伏”?

这里的“伏”,指的是末伏。老人说的“伏包秋”指的是末伏开始的第一天刚好和立秋是同一天; “秋包伏”指得是“立秋”以后才开始进入到末伏。

末伏距离立秋交节当天越近,炎热的时间和强度就越弱,称为“小包伏”;末伏距离立秋交节当天越远,炎热的时间也就越长,称为“大包伏”。

要弄明白今年是不是“闭眼秋,大包伏”,就要明白什么时候入初伏和入末伏。

按古人留下的“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的方法很容易就能数出今年什么时候入初伏和入末伏。

之前的文章咱们数过,就不再数了,总之今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6日,立秋交节时间是8月7日,末伏头一天是8月15日,显然今年是“秋包伏”,也就是老人说“大包伏”。

热的天数多虽然体感上感觉很热,但是对作物生长是有好处的,有利于籽粒饱满和成熟,更容易获得高产。

最后补充一下什么是庚日,什么是天干地支?

干支纪年法中有“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其中,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还有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十天干”称为“十日”,10天一循环,用来纪日。庚就是十天干中的第七位,把带有“庚子”的日子称为“庚日”,相邻的两个庚日相差10天。用一位“天干”搭配一位“地支”的方法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把天干和地支全部对应循环起来,正好是60年。天干比较容易了解,我们下面主要说一下十二地支。

对于十二地支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十二地支代表十二个月。

古代的认知没有我们现在这么高,也没有先进的设备可以辅助。所以,在过去“观象授时”的年代,我们的先人会根据天刚黑的时候,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一年四季。

例如,古书中有“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的说法。按古人的观察,斗柄转一圈就是一年。

古人还把斗柄转得一圈分成了12等分,并且,把每个等分点到达的时间用二十四节气来的交节时间来表示。例如,今年立秋节气交节的时间是公历8月7日,农历七月初十,具体时间是20点28分57秒。此时,太阳黄经到达135度。

另外,古人还把斗柄转一圈的十二等分的交节点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一年的十二个月。例如,“斗柄回寅”这句古话,是说七星斗柄转到了“寅”的位置,寅是正月,也就是到了立春,阳历新年开始了。

古人在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又设立了十二消息卦,每两个节气为一卦,为一个月。例如,立秋和处暑对应的十二消息卦是“否卦”,就是农历七月份,是申月。我们说的“否极泰来”就是出至这个月份。完整的十二个月是:正月寅月(泰)、二月卯月(大壮)、三月辰月(夬)、四月巳月(乾)、五月午月(姤)、六月未月(遁)、七月申月 (否)、八月酉月(观)、九月戌月(剥)、十月亥月(坤)、十一月子月(复)、十二月丑月(临)。

对于十二地支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是以12年为一个周期的12个年份的名字。

这种说法主要来源于“岁星纪年”法,什么是岁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木星。木星绕太阳一圈大约是12年,按现在的科学计算是11.86年。从这点来看,古人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测算出是大约是12年,还是非常有智慧的。

因此,古人就以木星周期的12年来纪年,把木星的周天分成十二等分,叫做“十二星次”。也就是说,木星一年走一个“次”,看木星的位置就能知道这年是木星12年中的第几年了。

随着时间的发展,后来人们又用“太岁”来纪年了,这个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会说哪个生肖“犯太岁”,说的就是这个纪年法。

不管用哪种方式来纪年都离不开十二地支,都是和十二地支来对应的。

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在看屈原写的《离骚》有这样一句话:“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那么您能从这句话中看出屈原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吗?期待您的评论!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人了解,谢谢您!感谢阅读。

立秋将至,立秋是啥意思顺秋、反秋、秋包伏和伏包秋又是啥意思

今天寅时3点12分57秒就立秋了。立秋就是夏去秋来,秋季开始的意思。夏热秋凉,凉是秋之特色,但在秋之始,是很难达到凉意的,暑热还会继续一段时日,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秋后还有末伏,有秋老虎,要到处暑才止暑,暑气渐消,要凉得在白露后。交立秋,表明夏尽秋临,说明上半年已结束,下半年已开始。立秋既代表秋到来与开始,又代表阴历七月的节。立秋之始,名义上秋临秋至了,实质上,许多地方还没有秋之凉意,且还是暑热一片,夏气逼人,令人难耐。

顺秋,我之理解,秋临夜雨凉飕飕,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冷入身,秋临无雨热难耐,酷死老牛难做人。立秋日有雨,或立秋时节多雨,就是顺利入秋得秋凉,这就叫顺秋。我地昨夜子后风雷大作,雨急但不大不久,且也算交秋有雨是顺秋了。我地大气候多样,立秋有雨的有不少,立秋无雨的也不少,立秋无雨,立秋时节旱而无雨,还是一片暑热,就可称反秋或逆秋了。正反顺逆是相对言的。

夏至三庚数头伏,热在三伏。计伏法是交夏至后看日排干支,见庚日起算,干有十个,夏至后头庚到二庚十天,二庚到三庚又十天,三庚日就是头伏初伏入伏日,四庚为中伏入伏日,如此计算法,初伏必在小暑后,中伏必在大暑里。立秋头庚计末伏,这样五庚有可能会在秋前,故而中伏有可能有二十天,因为末伏必看秋后庚。如果立秋日逢庚,那就秋日遇末伏,这样就可叫伏包秋,庚日不遇立秋日,就是秋包伏。秋包伏占多,伏包秋占少。十年有九年之上是秋包伏,十年难有一年伏包秋。秋包伏热死牛,伏包秋凉飕飕。这说法有可能,但不一定都对。因为排日数庚逢不逢秋,与下雨热不热,开无必然关联。




农村老话“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是什么意思

以前种地全靠天和经验,人们的种植经验多是根据节气来总结的,这句“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其实就是根据立秋的节气来总结的,而这里的月份都指的是阴历而非公历。农历6月是一年之中的下半年,如果立秋在下半年的起始6月份,芒种以后种的玉米当时播种迟了几天的,到了秋天的收成就不太好,而立秋如果在七月里,那当年二茬播种的秋玉米受的影响就不大,早播晚播的都有个好收成。

玉米播种讲究时机有早晚之分

我们这边刚好是一年两茬,这句老话比较适用,每天种秋的时候都是收完麦子以后等地里有墒的时候才能播种进去,如果运气好点了,晒完小麦入仓后碰上了一场雨,那玉米就早早的种进去了,而如果迟迟不下雨,天旱地干没有墒情,玉米可能就会播种出苗的比较晚。

立秋后天气转凉

今年的立秋在8月8日,农历的7月初8,立秋是一年之中的第十三个节气,节气一到,天气就会逐渐转凉,白天的温度虽然高点,早晚却变得凉爽了,日照温度没有夏季那么高了。

六月立秋晚不收

玉米全年生长期间是要讲究积温的农作物,这个积温指的是从播下去到收回家的时候历经温度较高的累积时间。立秋在6月里面时,种的比较晚的玉米积温不足,到了要成熟的十月份,别的玉米都已经成熟了,它还是个嫩颗粒。而地不等人,收完玉米还要种下一茬庄稼呢,所以只能放弃玉米直接挖杆或者放在地里不收等着自熟,放弃下一茬的播种了。

七月立秋早晚收

如果立秋的时间错后一些,到了7月里面,玉米的积温能够达到,能满足它的正常生长需要,那即便是播种的比较迟的玉米,到了收割的时候也已经成熟了,所以才会说早晚收的事情,意思是早晚播种的都能收回家。

总之,这句俗语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一年种两料子的地方比较适用些,再一个譬如今年的雨水比较多,玉米的生长就会加快,出瓢时间早一些的情况下,即便是立秋早一点影响也不是很大。所以对于这句俗语还需要辩证的看待。

你认为这句俗语适用你们那里吗?欢迎分享交流,我是布衣,每天说点农村事儿,喜欢就点个赞加个关注支持下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