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三伏天迎来末伏!结束就凉快了吗?8月15日末伏,老人说“庚子入末伏,热到处暑后”,什么是庚子_立秋_处暑_天干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末伏 立秋 处暑 天干

本文目录

  • 2022年三伏天迎来末伏!结束就凉快了吗
  • 8月15日末伏,老人说“庚子入末伏,热到处暑后”,什么是庚子
  • 什么是末伏为什么又叫秋老虎
  • 今日末伏,“处暑不出伏,一年无春秋”,啥意思今年在前还是后

2022年三伏天迎来末伏!结束就凉快了吗

末伏今天就是。但并没表明以后就凉快了。还要热上一段时间。地球旋转比过去快二倍。有于地球大肆开采,工厂污染环境严重,空中臭氧层遭到破坏,全球环境转暖,南级冰山融化,造成全球转暖。今年的气侯异常,温度回升较快。而且以后还要持需加长热天。

8月15日末伏,老人说“庚子入末伏,热到处暑后”,什么是庚子

明日入末伏!“庚子入末伏,热到处暑后”,是什么意思呢?还能热多久?

时间过得真快,好像刚谈论三伏就已经要进入末伏了。今年的天气比较不一般,多地高温不断,十分炎热,但又有多地“一日入秋”,过了立秋一下就凉爽了。

按古人“秋后一庚数末伏”的方法来推算,今年公历8月15日是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庚子日”,也就是末伏的开始。老人说今年是“庚子入末伏,热到处暑后”,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庚子”呢?下面来简单了解一下!

什么是“庚子”?

在清朝以前我们一直都是沿用干支纪时法的,而到了民国时期时开始引进西方的西历计时法,一直沿用到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西历计时法,对咱们自己国家的干支计时法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是咋回事了!

古书《五行大义》中说:支干者,因五行而立之。昔轩辕之时,大桡之所制也。这本书是写于公元594年,隋朝时萧吉献给皇帝的书。大意是说从轩辕皇帝开始,就已经开始有天干了。

那么干支历的起源是什么时候呢?

古代在轩辕皇帝之前就已经有了天干了,引用了东汉时期蔡邕的《月令章句》,文中说: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也。

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有事于天,则用日。 有事于地,则用辰。

这里面的“五行之情”指的就是天干,“占斗机所”指的就是地支,“名日”指的是和太阳有关系,“名月”指的是和月亮有关系,“日”指的是天干,“辰”指的是地支。这句话的大意是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是与五行和太阳有直接关系的,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与月亮有关系的。而“占斗机所”是地支和北斗七星的运转有关。例如,“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斗柄转一圈就是一年。

“干支历”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两两对应,组成60组不同的名字用来纪日子,而十天干又分为阳五行和阴五行。其中,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的甲乙为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为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己为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辛为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为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古人又把甲比作大树、乙比作花草、丙比作太阳、丁比作火炉、戊比作大地、己比作沼泽、庚比作斧头、辛比作珠宝、壬比作大海、癸比作雨露。从这些能够看出来,古人对气候的观察是非常细致和充满智慧的。

而“庚”就是十天干中的第七位,带有“庚”的日子被称为“庚日”。例如,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庚子日、庚戌日和庚申日。而今年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就是庚子日,也是末伏的开始,再过一个庚日就出伏了。

说到这,很多人已经迷糊了,其实,天干和地支就这这样的一个复杂的纪时体系,古人用他的智慧捋顺得明明白白。后来,在天干和地支的基础上设立了二十四节气,又在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设立了十二消息卦,做成图片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今年是“庚子入末伏”,有啥说法呢?

刚才我们也说了,十天干是10天一循环,6个“庚日”的天干都是一样,天干对应的五行上面也说了,就不重复了。

今年末伏所在的农历月份是七月份,是申月,是否卦,由三根阳爻和三根阴爻组成,代表天之气下不来,地之气也上不去,阴阳不交,植物生长就慢慢的停止了,是秋天的开始。而金在生水的同时,金气也会被消耗,同样金在压制木的同时,也会被消耗掉。所以,申月中的这6个庚日,“庚申”的金气是最强的,“庚子日”的金气较弱,最弱的是“庚午日”。

今年的末伏的开始是公历8月15日,农历七月十八,是“申月”的“庚子日”,是弱金入末伏。按古人的说法,“金气”越弱,天气就会越热,也就是说今年末伏的头一天还是比较热的。当然,咱们国家幅员辽阔,古人不可能去所有地区去总结,所以,这些说法也是具有地域性的。比如,这些说法拿到东北和海南就都不准了,多是指黄河流域等一些地区。

老话有“久晴逢戊雨,久雨望庚晴”,“逢庚须变,逢戊须晴”,的说法。看来,古人认为庚日是天气变化的转折点,而末伏的头一天正是“庚日”。头一天炎热,也就预示着接下来一段时间也会很热,可能会热到处暑节气以后了。所以,老人说今年是“庚子入末伏,热到处暑后”。

当然,以上的说法是古人的一些经验总结,适合当时的气候条件。现在气候和几千年前大不一样了,按这个来推断已经不完全准确了。

写到最后:

按现在的科学知识,立秋后天气炎热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的。从这几天的天气情况来看,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将达40-41℃。其实,每年的秋老虎大都会为很凶猛,从气象学的角度来说,节气上的立秋并不等于完全入秋,还要热上一段时间。

今年发生高温的地区多一些,并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较强,具有一定极端性,外出劳动要注意别中暑了。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让给多人了解,谢谢您!

什么是末伏为什么又叫秋老虎

“三伏”

民谚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可见,伏天的炎热程度。

“三伏”是整个夏季气温最高、最炎热的一段时间,古人确定这段时间的标准为“夏至二庚数头伏,第四庚日数中伏,秋后庚口数末伏”。也就是说,从夏至(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

那么,什么是“庚日”呢?庚日的说法与古代流行的“干支纪日法”有关,即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个字结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的不同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的日子叫“庚日”。

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一般为10天,有的年份20天。这样,我们就可以推算出伏天大概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下旬。

“秋老虎”

关于“秋老虎”的时间,气象学上没有严格的界定,民间指立秋或处暑后短期回热的天气,一般发生在8月9月之间,持续时间为7-15天。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是天气由热转凉的开始 。但有时立秋后南移后的副热带高压又北抬,再度控制江淮及附近地区,造成日照强烈,气温回升,因此立秋并没有马上让人感到秋天的凉爽反而更加炎热难受,仿佛炎热仍在发威,所以称为“秋老虎”。

“末伏”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即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而“秋老虎”是立秋以后短期回热天气,因此,这二者基本重合。

感谢阅读!欢迎点赞、关注、交流!

今日末伏,“处暑不出伏,一年无春秋”,啥意思今年在前还是后

今日末伏,“处暑不出伏,一年无春秋”,什么意思?今年处暑出伏了吗?还能热多久?

时间过得可真快,转眼间已经来到末伏了,不知道您那天气怎么样,我们黑龙江这边已经有凉风了。并且,前两天还下了雨,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很多人都盼望着天气快点凉快下来,这样能舒服一些。

对于,农民朋友来说,反而不希望天气这么快就转凉了,因为,高温有利于作物籽粒饱满,有利于提早成熟,有利于增加产量。

按老辈人的经验,立秋这天,如果没有下雨,那么立秋之后的24天就会变得很热,于是就把这24天叫作“24个秋老虎”;如果立秋这天下雨了,则被称为是“顺秋”,即从此以后“一场秋雨一场凉。”

另外,古人把农历的六月份立秋,这一年的立秋为“公秋 ”,把农历的七月份立秋,则称为“母秋”,很显然,今年是“母秋”。

在民间有“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和“公秋爽,母秋凶”的说法,而今年的立秋的交节时间是公历8月7日,农历七月初十,是“晚立秋”。也就是说,今年是“晚立秋”加“母秋”,秋老虎的炎热程度可想而知了。

今天是末伏的头一天,老话说“ “处暑不出伏,一年无春秋”,是什么意思呢?今年处暑出伏了吗?

一、处暑不出伏,一年无春秋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秋季的凉爽会被夏季的炎热代替,春季的温暖会被冬季的寒冷代替,一年之中只剩下“夏季和冬季”两个季节了。当然,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只是想表达,秋后热的时间还很长。

今年末伏的头一天是8月15日,也就是今年,往后数一个“庚日”就出伏了,是8月25日。而今年处暑的交节时间是8月23日,显然是“处暑不出伏”。按老辈人的经验,今年秋后还会热上很长一段时间。

二、秋凉不秋凉,就看秋分第一甲

什么是“甲”?

古代用“天干”来纪日,用地支来“纪月”。所以。十天干又被称为“十日”,10天一循环,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又称为“十二辰”,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和地支两两配到一起,就是我们说的“六十甲子”。而我们说的“甲”就是十天干中的第一位,带有“甲”的日子,相邻的两个“甲日”之间相差10天。

那么如何把现在用的西历纪年法转化对应的干支纪年法?

我们要像下面这张表一样,先把天干和地支对应的数字列出来。

我们从上面的图表中能够很明显看出来,数字一定要从“4”开始。例如,天干中甲对应4,乙对应5,地支子对应4,丑对应5,这样对照记住就可以了。还要记住整数能够被10整除,余数为“0”的,对应的天干是“庚”;整数能够被12除整除,余数为“0”的,对应的地支是“申”,我们看上面的图表,就一目了然了。

例如:怎么2022年的阳历年转化成干支年?

2022年的天干:2022÷10的余数是2,我们查一下上面的表,2对应的天干是“壬”。

2022年的地支:2022÷12的余数是6,我们查一下上面的表,6对应的地支是“寅”。

所以,2022年转化成干支年就是“壬寅”年,您学会了吗?

“秋凉不秋凉,就看秋分第一甲”,意思是说,到了秋分后的第一个“甲日”,天气才会凉爽。今年秋分节气的交节时间是农历八月二十八,秋分后的第一个“甲日”是农历九月初三。我们可以查一下,从末伏的头一天到秋分后的第一个“甲日”,大约还需要40多天的时间,也就是说,40天后才能有凉风。

当然,这句农谚是在当时的气候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按这个经验来判断。例如,东北现在就有凉风了,显然就不适合这个农谚。

三、立秋三甲起金风

金风指的是秋天的风,也可所以说是秋天的凉风,“立秋三甲”指的是农历八月初三。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到了农历八月初三就会有凉风了,天气就凉快了。

今年处暑是七月二十六,再过一个多月就凉快了。

写到最后:

今天是8月15日,末伏的头一天,按古人的经验,还要热上一个多月的时间。但要注意,立秋的天气已经不是整天都热了,中午依然炎热,早晚已经慢慢有了凉风了。不管怎么说,立秋一过,离天凉就不远了。

不过,今年的天气有些异常,中伏出伏出现了近47℃的高温,还是比较热的,外出劳作,还是注意避暑。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