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如何利用王阳明的心学,毫不费力地走向成功)_良知_心学_养心

本文目录

  • 如何利用王阳明的心学,毫不费力地走向成功
  • 王阳明的哪一句话令你收益匪浅
  • 到底什么是阳明心学
  • 王阳明“心学”的“心”确指什么

如何利用王阳明的心学,毫不费力地走向成功

这世界上没有毫不费力地走向成功这回事。

王阳明本人的成功,就是他努力的结果。

王阳明自小就心系天下,心怀国事。当时明朝屡遭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所以少年王阳明立下了报国志向。

当时王阳明跟着父亲住在北京时,曾经出居庸关一个月,考察山川地形。

后来王阳明还专心学习兵法,练习骑射,而且骑射功夫相当好。

王阳明做官以后,曾经被朝廷派去修建威宁伯的陵墓。他把修陵的工匠们编成队伍进行操练,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实行军事化管理。

如果没有这些努力,王阳明能成功吗?不可能。

你看到了王阳明剿盗贼、平宁王,却没有看到他之前的努力和积累。

而且王阳明在成功的道路上经历了千难万阻,九死一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王阳明因为上疏反对刘瑾,被廷杖四十,流放到了贵州龙场驿。

贵州这个地方,在明朝属于蛮荒之地。而龙场在群山之中,更是蛮荒中的蛮荒。王阳明在龙场面对的,是毒蛇猛兽,疫病瘴疠,条件异常艰苦。而且与当地人语言不通,只能同来自中原的亡命之徒交流。

王阳明在龙场的绝境里,计较的却不是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自己尚未了悟真理。

王阳明为悟真理,日夜静坐思索。一天夜里,他突然顿悟,从床上一跃而起,欢呼跳跃,把随从们都惊醒了。从此他心中不再有疑惑,才创立了阳明心学。

如果没有龙场的九死一生,王阳明又怎能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坚定地起兵平定宁王叛乱?

很多人可能误读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认为王阳明的心学就是教人如何走向成功的。

比如某位作家在历史普及著作中说,“知行合一”这件工具,让王阳明成就辉煌武功,让徐阶、张居正等建立不世功勋。仿佛“知行合一”是什么成功学秘籍,可以让人一步登天。

不要把阳明心学当成成功学,心学并不是教你成功的,而是教你如何做个好人,做个正直的人。“知行合一”也不是“理论结合实践”的意思。

王阳明学说的主旨,用三个字就可以概括:“心即理”。王阳明的全部学说,其实都是从这三个字上来的,“知行合一”也是以“心即理”为基础。

当然,这个心指的不是你我日常的心念,而是指每个人的本心。

王阳明指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就是理,也是良知。比如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朋友等等。

韩寒《后会无期》中有一句话:“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小孩子都知道是非对错,说明这是人最原初的本心。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本心被名利等欲望遮蔽了,就像原本明亮的镜子布满了尘埃。所以大人会看利弊,而不是分对错。

但是,本心只是被遮蔽,而不是消失,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还是知道对错的。

王阳明进一步说,既然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就应该时时努力去做对的事,不去做错的事,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意。久而久之,人心上的尘埃就被擦干净了,人也就回复了原本的良知。

你问问自己,假如你处在王阳明的位置上,突然遭遇宁王叛乱,天下震惊。你能抛弃个人的荣辱得失,毅然决然地组织兵马讨贼吗?

你在公交车上看见小偷偷钱,你能站出来捉住小偷的手腕吗?

你看见老人倒在地上,能立刻上前搀扶,而没有其他念头吗?

如果你能做到这些,你就得到了王阳明的真传。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士常斋”,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王阳明的哪一句话令你收益匪浅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因晚年居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王阳明的“心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他的名言很多,让人读后如醍醐灌顶,其中有一句:“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令我受益匪浅。

01“致良知”,养其心

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心念。一个人唯有存正心正念,他做出来的事才能正。有多少人走着走着,就丢了“良知”。

若问良知是什么,也可解读成“初心”,我们如今高声呼吁大力提倡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大抵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我们始终能在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世道面前秉持良知做人做事,那就终会有所成。

古人说“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管胸怀多少伟大的理想或梦想,都应从自身做起,管理好自己的“心”,唯有存好“心”,才能做好事,才能致远方。反之,任何背离初心和良知的举动,最后都会得不偿失。

02如何养心

养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首先,养心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其次,养心需要持久的毅力,还要经得起挫折和诱惑等各种考验;最重要的一点,养心要知行合一。

比如,我们熟悉的演艺界的标杆陈道明先生。他和钱钟书是好友,季羡林称他的文学素养可以做北大教授。

他一身正气,喜欢做那些看似“无用”的小事,不喜欢应酬和客套,在演艺圈那个大染缸里他无疑是一股清流。

那么他身上最大的闪光点和人格魅力在哪呢?个人觉得,他是有德有品有良知的人,也是养心高手。

因为他始终有清晰的做人做事原则与底线,所以他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这也得益于他有长年读书的好习惯,无论是读书还是习字都能让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静则生慧

而娱乐圈之所以混乱是因为太多人只追逐名利而忘了应该如何做人!

人人都知道做事先做人,做人成功,哪怕做事暂时不成功也无妨,因为迟早会成功!

而做人不成功,即便做事成功也是暂时的,因为没有人格底子做衬托,一切都如空中楼阁无法长久。

陈道明之所以让老中青几代人敬佩,更主要的是他知行合一,长期坚守自我不搞人设!

因为一个人本色是什么样的,伪装只能一时,这就应了那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所以我们越来越相信“日久见人心”,我们只敬佩那些真正灵魂干净的人!

我们做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无非“真善美”,而为何“真”排第一呢?就因为,假的真不了!真实自然的美和善才有意义!

要想抵达“真善美”就必须学会养心养德,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比如我这六年来,一直坚持做公益,说是信仰也罢梦想也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积德行善功不唐捐

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我也一直相信“抬头三尺有神明”,所以做人做事始终怀着敬畏之心。

我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积极投身公益,尽我所能地去帮扶我们县城各个乡镇的贫困留守儿童,用爱心和陪伴,传递给孩子们温暖和希望。

尽管身边总有些人质疑我们做公益是不是作秀或另有所图,但我不解释,因为时间长了所有人终会明白。

陶行知大师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做公益就是为了实践自己的“知行合一”。

我想要追求的是凡人的“真善美”,只想努力修好一颗凡人的匠心,立志在人山人海里做一个普通的好人。

03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

王阳明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所以他临终前,还能自信而乐观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现在回头看,我们便懂得了他为何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因为树的质量和寿命取决于它的“根”,而人的“根”在哪?便在于“心”。一个人养好“心”才能养好“德”,因为德行全取决于“心”。

从古到今,善于养心的高人比比皆是。

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让我们敬佩多少年!

圣人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修炼的是一颗坚韧不拔的雄心。

这次疫情中涌现出的“钟南山、李兰娟”等凡人英雄,让我们感动和膜拜的是一颗救苦救难的大爱心!

所以,得人心者得天下!养“心”修“心”,才是我们人生的核心。

到底什么是阳明心学

首先,解释下什么叫心学?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种,最早可推溯自孟子,北宋程颢开始兴起,南宋陆九渊则把它发扬光大,最后王阳明成为了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阳明在这几位心学大家中,名气最大;他的体系最完整,所以现在一般人说起心学,谈的多是“阳明心学”。

其次,什么是阳明心学?

顾名思义,阳明心学就是王阳明的心学。

有的小伙伴听到心学两个字,觉得这是一门跟“心”有关的学问,同时可能有点空,不切实际。

阳明心学确实是关于心的学说,不过它不但不空,而且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说。

它的核心和宗旨就是:彻底清除潜伏在我们内心的私欲和恶意。

它最重要的三个概念: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都是围绕这“底清除潜伏在我们内心的私欲和恶意”来展开的。

1、心即理。人心就是天理,就好像说人本具有佛性,不需要外求。

既然人人内心都具有佛性,为什么平时见不到呢?因为被私欲和恶意障碍了,所以才要在起心动念处为善去恶,做克制的工夫。

2、知行合一。

理想的状态是:有善意就必然有善行,有恶意就马上去掉。知行本来就是一体的。

现实的状态是:心里有了私欲和恶意,不知道克制,甚至变为行动,危害他人和社会。

因此,要达到知行合一,还是要为善去恶。这是非常实际的要求。

3、致良知:致良知于事事物物

每个人的良知本来光明,就好像一面镜子,但是经过几十年社会的磨练之后,它变得污迹斑斑。

怎么办?

磨镜子,让镜子重新焕发光彩,而不是从外面新买。

在哪里磨镜子呢?当然是在做每一件事,下每一个决定的时候。

但事情都是客观存在,最终磨的还是我们的内心。

所以亨利福特说:不管你认为你能不能做到,你都是对的。

最终要回到我们的内心,消除我们的恐惧、担心、忧虑和怀疑。心对了,世界就对了。

所以说,阳明心学是讲心的学问,同时非常具有实践性的。

他一方面讲心都是光明的,一方面却要求我们狠下心来,在为人处世中,在发生利益纠葛的时候,磨练自己的内心,消除内心的恶意。

这是非常实用的要求,却也是非常高的要求,也是阳明心学的根本所在。


欢迎您给我留言。 我是作者陈桥,坚持原创,传播传统文化。

王阳明“心学”的“心”确指什么

浅谈王阳明的“心”学


王阳明最近这些年火了。他可能也没想到,五百年后,在中国依然刮起了一股“阳明风”。很多人都知道,王阳明被后人尊之为圣人。何为圣人?要立德、立言、立功,缺一不可。阳明先生做到了。

何谓德,用他临终前的一句话可以完全概括他,“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的一生都是为了国家的安稳而努力拼搏的,正所谓,他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智慧的一生。立功呢?功立得太多了,平定了江西赣南数十年的匪患(今天江西赣州的崇义县,就是他取名并设立的),平定了南昌宁王朱宸濠的叛乱,然后到两广又陆续平定了一些匪患和叛军。

立言呢,这是我们谈的重点,创立了心学。心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所以近代、现代、当代的很多政治家都推崇他。为什么呢?知行合一,把自己心里想的,与行动保持高度统一,能做到不容易。所以要修行,要修心。何谓心呢?阳明心学中有四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之体,就是良知啊。良知是啥,知善知恶,写得多好。我们经常听到的教导说,做人要有良知啊。其实这句话的出处在这。那格物是啥?格的就是不好的思想,比如贪念、浮燥的欲望啊等等,通过修炼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

总之,阳明心学最重要突破,是将人性的内心进行了解放,不再受缚于以往的理学,成为后世诸多政治家推崇的思想,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是受他的影响所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