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是刘邦的典故,为何朱元璋给大臣吃兔肉、狗肉,只有刘伯温看出了朱元璋的杀机?古代人明明知道兔死狗烹,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冒死去帮比如刘邦、朱元璋去打江山_朱元璋_刘邦_兔死狗烹
本文目录
- “兔死狗烹”是刘邦的典故,为何朱元璋给大臣吃兔肉、狗肉,只有刘伯温看出了朱元璋的杀机
- 古代人明明知道兔死狗烹,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冒死去帮比如刘邦、朱元璋去打江山
- 兔死狗烹!明朝开国大将蓝玉被实行剥皮酷刑,朱元璋为何这么狠
- 你如何理解“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
- 《伊索寓言》中哪个寓言故事和兔死狗烹的意思相近
“兔死狗烹”是刘邦的典故,为何朱元璋给大臣吃兔肉、狗肉,只有刘伯温看出了朱元璋的杀机
编这种段子的人,本意是抬高刘伯温的“天才之处”,结果弄巧成拙,整体拉低了朱元璋集团的智商。
这个段子大概是这样的,某一次朱元璋请客吃饭(朱元璋的段子十有八九都是关于吃的,可见段子手很爱吃),各位大臣们兴高采烈的来了,想跟着吃一顿好的。
谁知道,宴会上都是素菜,整体档次似乎低了一点——那也没办法,毕竟是大老板请客,喝碗汤就不错了。
吃了一会儿,宫女开始上荤菜了:清蒸燕窝、红烧兔肉、狗肉。
这三道菜摆上来,大臣们高高兴兴的吃开了。但是,刘伯温脸色苍白,如坐针毡。好不容熬到宴会结束,大家纷纷离开了。出了门就有人问刘伯温了:“咋回事儿?看着脸色不对啊!”
刘伯温支支吾吾不说话,直到周围的大臣逼问,刘伯温才说:“刚才吃了鸟、兔、狗,难道你们没听说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大家一听,都吓得两腿打颤……
为什么说这个段子“弄巧成拙”了呢?因为段子手小看了所有人。
首先,大臣们。当然,这种故事肯定不会明确说出是哪一年发生的事情,也不会明确列出大臣们都有谁——反正就告诉大家,这都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人。一般段子里,无非就是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刘伯温等人。
话说,这些大臣出生入死这么多年,跟着朱元璋混到了这个地步,就算不是“人精”,朱元璋的某些暗示,还是可以轻松猜到的吧?
比如说徐达,和朱元璋从小一起长大,带兵打仗这么多年,他能不了解朱元璋?《明史》当中对徐达的评价是“持重有谋,功高不伐”、朱元璋对徐达的评价是“谋勇绝伦”……徐达可不是一个愣头武将,人家聪明着呢!
那些文臣们呢?难道都没听说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个典故?话说,现在搞个单位聚餐,大老板有点“异常举动”,都有一堆人能猜明白咋回事。朱元璋那一届的大臣们,难道集体智商不在线?
好,再说刘伯温。刘伯温是目前网络上快要“封神”的人物,牛的一塌糊涂。
但是,在这个段子中,别人都没看出朱元璋的意图,就刘伯温看出来了。然后,刘伯温开始脸色发白(也有说法刘伯温称病离席),表现出“唉呀妈呀大老板要杀人了,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的状态……
段子手你出来,你确定刘伯温这么不冷静?
同样是段子,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人家刘备就借着一个闪雷假装胆小,成功从曹老板那里脱险,显然更加合理一些。以网络上对刘伯温的吹嘘程度看,遇到这种场面,他绝对应该“不动声色、谈笑自若”才对啊!
再说了,就算是大家都没看出来咋回事,就刘伯温知道了,他会立马告诉其他人?会跟大家解释解释吃的菜有啥含义?所以,刘伯温的水准,在这个段子中也被拉低了。
最后,说说朱元璋。
且不说民间段子中,朱元璋最喜欢干的事儿就是杀人,而且是杀功臣。更关键的是,段子手笔下的朱元璋,似乎在杀人之前,特别喜欢搞点小暗示。
就像这个故事一样,既然想杀人了,找理由杀就是了,搞这一出有啥意义?逼着大家理解自己的意思,然后集体辞官?
朱元璋就算真有杀人的想法,也不会这么明目张胆告诉所有大臣,他没这么傻。相反,开国之初,要想尽办法笼络旧臣,稳定朝局才对——实在不得已要杀人,也一定会找到足够的理由,一个一个动手。
所以,像这种吃饭的时候暗示别人“都小心哦,我要杀你们了”,只存在于民间闲聊之中,不可能是真的。
古代人明明知道兔死狗烹,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冒死去帮比如刘邦、朱元璋去打江山
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帮助刘备、朱元璋打天下呢?兔死狗烹的道理谁都懂,难道这些大人物不懂吗?
其实,不是他们不懂,只是他们没有想过兔死狗烹的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罢了。
要评判刘邦、朱元璋为什么会“兔死狗烹?”我们先详细分析一下这两个人。
汉高祖刘邦
在秦朝末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最后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一时间起义军烽火燎原,中原大地陷入一片混乱,而刘邦,也在乱世中崛起,最后问鼎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
在刘邦征战天下的过程中,他为了笼络别人为他效力,许诺韩信、彭越等人将来共分天下,特别是和项羽的亥下之战前,韩信、彭越等人不听刘邦号令,导致刘邦大败,所以为了让这些拥兵自重的人能够听从自己的号令,汉高祖刘邦不得不先许诺大家将来分封土地。
垓下之战,刘邦在齐集五路大军之后,一举击败项羽,从此天下太平。
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曾杀白马为盟,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就是历史上的“白马之盟”。
汉高祖刘邦诛杀功臣
在汉高祖诛杀的功臣名单中,有韩信、英布、彭越、臧荼,而樊哙更是被差点诛杀,幸好关键时刻刘邦驾崩了,而萧何更是自污声誉以自保。
那么,刘邦为什么要诛杀他们呢?
首先燕臧荼在刘邦登基第一年就被刘邦以谋反罪诛杀。随后韩信被囚禁,后来也被以谋反罪诛杀。而梁王彭越更是被刘邦诛杀后,分其尸体,将肉分发给其他功臣,以做警示。淮南王英布最后起兵反叛自保,被刘邦率军亲征击败诛杀。
赵王张耳本是刘邦的女婿,也因涉嫌谋反被废除王位,贬为宣平侯,将领阳夏侯陈豨被逼反叛。
刘邦诛杀这些功臣,是因为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位异姓王有足够的实力推翻汉朝,从某种程度来讲,曾经他们和刘备同为诸侯王。而其他人,则基本上是刘邦多疑,为了防止这些开国元老在自己去世后扰乱刘氏江山,被他强加罪名害死的。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穷苦人家,给地主做过苦工,为吃一口饭当过和尚,后来在诸多义军中崛起,夺得天下,他为了表彰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对这些人封王封候,同时他大分朱氏子弟为王,分发各处,共同拱卫大明江山。
这些异姓王有扬王陈公 ,徐王马公 ,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东瓯王汤和。
朱元璋为什么要诛杀功臣
朱元璋早年间并没有诛杀功臣的想法,他诛杀功臣主要是晚年发生了一件事,让他不得不对这些位高权重的功臣采取措施。
朱元璋因为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因此他非常重视儿子们的教育问题,长子朱标在朱元璋称“吴王”的时候,就被他早早立为世子,朱元璋更是让朱标拜李善长、徐达为师,学习礼法。后来天下大定,朱元璋请当时著名的大儒宋濂和为朱标的老师,学习儒家文化,同时请了诸多品行端正,博学多才的名家做朱标的宾客,为他讲解礼法、古往兴衰、民间事迹,朱标更是被后人奉为历史上最后一位“礼乐子弟”。
朱元璋完全按照接班人的期望培养朱标,而朱标也非常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他为人“温文儒雅,仁慈殷勤,颇具儒者风范”。他尊敬师长,友善下属,爱护弟弟,是大家一致认可的人。
朱标二十二岁的时候,朱元璋便让他“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诸臣奏闻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但是朱标太子在洪武二十四年考察陕西回来后,因感染风寒,次年去世。
朱元璋万分悲痛,最后遵循大家的意见,策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
但是朱允炆年龄太小,朱元璋忧虑再三,决定屠杀这些执掌大权的功臣元老,力求为孙子朱允炆创立一个比较温和的政治环境。朱元璋为了这件事,先后制造了很多起灭门惨案,更是一手泡制了闻名中外的《逆臣录》。
众人为何情愿追随刘邦和朱元璋
首先,这两位开国皇帝诛杀功臣是他们晚年的事情,也就是说,早年间大家一起打天下,根本不存在“狡兔死,走狗烹”的想法。
为什么放曹操的照片呢?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而刘邦和朱元璋都是白手起家,所处的时代,又都是中原大乱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大凡有志之士都抱有安天下的壮志,这些人走在一起,为了这个伟大的目标而奋斗,他们选取能服众的人统领大家一起征战四方。
所以说,大家跟随这些人抛头颅洒热血,目的很简单,就是平定乱世,至于后来能不能位极人臣,估计很多人也没有这么宏大的想法。
兔死狗烹!明朝开国大将蓝玉被实行剥皮酷刑,朱元璋为何这么狠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但凡功高震主,而又不懂得收敛锋芒,明哲保身者,下场往往都很凄惨,而蓝玉正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居功自傲,目中无人不说,他还屡屡冒犯皇威,可以说,对蓝玉执行剥皮萱草之刑,不过是朱元璋无奈的选择,那不过是朱元璋的一种政治手段,为的是达到,以儆效尤的效果,从而确保自己的江山稳定,皇家威严不受侵犯,而蓝玉之死,纯属咎由自取,谈不上兔死狗烹一说。
(蓝玉和朱元璋)
蓝玉被杀的原因
1.居功自傲
中山、开平二王死后,蓝玉多次统领大军,也多次立功,朱元璋对其优礼有加。蓝玉便日渐恣意骄横,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乘势横行霸道。蓝玉曾强占东昌民田,被御史查问,蓝玉大怒,将御史赶走。
2.意图谋反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定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
(明朝开国大将蓝玉)
3.为继往者铺平道路
杀蓝玉的另一个原因,是太子朱标已死,大明王朝未来的继承人,朱允文生性懦弱,这个时候,老朱已年老体衰,所以正在忙着为他的宝贝孙子铺路呢,而蓝玉的种种行为,让朱元璋深感不安,蓝玉身为明朝开国大将,不仅功高而且蛮横,有时候连老朱面子都不卖,老朱深知,以朱允文性格更难驾驭这头老虎,留下他只能成为一种隐患,所以杀蓝玉,已被老朱提上日程。
(蓝玉之死)
蓝玉的死,不能说他死得冤,他死在他的骄横跋扈目中无人上,他太高估自己了,他以为天是老大,他是老二,把谁也不当回事,却不知,任何事情都有个底线,过了这个底线,就会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到时悔之已晚!
你如何理解“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
谢邀!有诗为证:
《斩韩信.七绝》
文/张钧
自古忠臣多恨逝,
从来名将少荣归。
乾坤动荡才知悔,
海内吟风信不回。
《伊索寓言》中哪个寓言故事和兔死狗烹的意思相近
《伊索寓言》中的哪个寓言故事和兔死狗烹的意思相近?
(一只眼睛的鹿):
有头瞎了一只眼的鹿,来到海边吃草,它用那只好的眼睛看着陆地,防备猎人的攻击,用瞎了的那只眼睛对着大海,它认为海那边不会发生什么危险。不料有人乘船从海上经过这里,看见了这头鹿,一箭把它射倒了。它将咽气的时候,自言自语地说:我真不幸,我防范着陆地将我最信赖的海这面却给我带来了灾难。
韩信岂不是刚好把美好的未来寄托给刘帮,结果反被刘邦杀害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