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我国南方和北方有什么不同习俗?二月二是个什么节日_二月二_习俗_这一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二月二 二月二 习俗 这一

本文目录

  • 二月二我国南方和北方有什么不同习俗
  • 二月二是个什么节日
  • 二月二日马上就来了,二月二日在农村有什么习俗
  • 二月二有什么禁忌和习俗
  • 农历二月二,在关中地区,除了理头,还有什么习俗
  • 二月二有哪些习俗有什么寓意
  • 农村有2月2“打灰堆”,你怎么解析
  • “二月二,龙抬头”是怎么来的这一天都有哪些习俗
  • 二月二龙抬头最早起源于什么朝代与哪个典故有关
  • 农村俗语:“2月2龙抬头”有什么来历代表着什么

二月二我国南方和北方有什么不同习俗

北方地区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北方人叫这一天围“春龙节”,春龙节到来这天,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人,会在这天点灯、烧香、上供。过去,这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话也是“农谚”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要准备种庄稼了。

南方地区的汉族人,把农历的二月二日和二月十二日这一天称为小花朝节。一直到二月十五日大花朝节结束。这一天的人会举行了祭祀花神的仪式。民间花朝节的习俗一般有赏花游春踏青、祭祀花神、赏红、护花、种花、簪花、扑碟等。他们会用红布条或红纸束缚花枝,许多养花人家亦将彩帛红纸等悬挂在花枝上,谓之“赏红“或“护花“。农村人会于此这天到花神庙前,杀牲供果以祝神诞,或演戏文娱神,每个农村集市都会有庙会。或举办举办“斗花会“、“扑蝶会“,夜晚聚众提灯游行,谓之“花神灯“。很多南方的女孩子会在这一天结婚或选意中人,没有意中人的会去拜花神赐予。

南方客家人把这一天称二月二日土地节也有叫土地会的,二月二土神节等,大小衙署及街巷无不召梨园奏乐娱神。”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南方客家人普遍奉祀土地神,客家人又称“土神”或“土地伯(阿)公”。客家人居住的很多村庄边都修建有土地庙,这一天,会看社戏,祭祀土地等。。

南、北方二月二不同点,在于叫法不一样,期盼的愿望不一样。北方习俗但是和南方的客家人期盼的差不多,都是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也可能是因为客家人本来就是从中原地区过来的原因吧。

二月二是个什么节日

农历的二月初二,是正月之后第一个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不过对如今的人们来说,对二月二这天的了解,除了“龙抬头”这个名字之外,恐怕也就是理发这一种习俗了吧?实际上,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二月二可不只是理发这么简单呢!今天,就让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二月二的缘起与演变

二月二是我国重要的一天,龙抬头节和社日节等都在这一天,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但凡是传统节日,总会有其萌芽期、成熟发展期和定型期,据学者研究,二月二这一传统节日在唐宋时期产生萌芽,并在元代正式得以定型,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日。元人熊梦祥在其文中记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在之后的明代也有“二月二曰龙抬头”的记载。由此可见二月二自元代一直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重要节日。

二月二的一项活动:剪头发

那么作为二月二中最为重要的龙抬头这一习俗,为什么会和二月二这一天联系在一起呢,两者有何关联呢?根据研究,古代的人们希望龙星升天是雨季开始的标志,《礼记》有言:“蛰虫咸动, 启户始出”,龙是动物中最为高贵的动物,所以人们希望龙抬头以降服百虫,来年风调雨顺。因此二月二、龙抬头这一习俗是与天文地理紧密结合的,它通过人们对星辰的观察而产生,是人们对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祥龙助佑的期盼。在二月二这一天,产生了相应的天文现象,二月春分之后,星辰便像苍龙一般隐没在地平线下,而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出现,就像龙抬头一般。因此民间也就认为二月二是神龙升天的日子,也是人们祭祀龙神的日子。

苍龙星宿

二、二月二与社日祭祀的关系

上文提及了二月二与龙抬头习俗的关系,但二月二不仅仅是龙抬头的日子,还是人们进行社日祭祀的日子。社日祭祀的传统由来已久,古代社会中土地是人们生存的基础,对土地神的祭祀是人们非常重要的一种信仰活动。社便是土地的意思,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社,地主也。”由此可见社日祭祀对于古代的人们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祭祀土地神

而社日祭祀传统又是从什么时候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呢?据学者考证,社日祭祀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经过商周时期的发展,到春秋时已成为非常普遍的习俗,之后更是一直延续到今天。古代祭祀社神一般分为春秋两次,但是自汉代确立春秋两次祭祀以来,祭祀社神的具体日子一直都不固定,直到宋元时期春社祭祀才有了具体日期即农历二月初二,至此二月二与社神祭祀也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二月二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日祭祀

习俗是会随着时间的演变而变化的,二月二与龙抬头、社神祭祀联系到一起后,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具体来说宋元以后二月二习俗有了两个分支:一个是以龙抬头作为主要庆祝活动,而另一个则是以社神祭祀作为主要的庆祝活动。而习俗的演变也与地域差别有着密切的联系,据学者研究,北方在二月二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祭祀龙神为主的龙抬头祭祀活动,而南方则以社神祭祀为主要的二月二习俗活动,南北双方由合为分迈向了不同的发展轨迹。

三、社日祭祀的具体活动---以南方地区为例

社日祭祀对于南方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那么在这一天要做些什么呢?在明代的时候,朱元璋要求在各地要建立城隍庙,也正是在明朝时期江南地区把二月二确定为土地神诞辰日。在这一天各地要在庙宇中对土地神进行祭祀。南方社日祭祀还有抢花炮活动,此外在江南的一些地区,二月二这一天还要看江南戏、粤戏、桂戏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戏,称为“社戏”或“土地戏”,在娱乐活动相对缺乏的农村尤其盛行。而这演出也相对比较随意,在农村里搭个戏棚就可以随时演出,演出的故事和场景也比较简单,便于农民商贩参加。

当今的上海城隍庙

除祭祀神灵和观看社戏之外,南方在二月二这一天还要吃糍粑和粽子、饮社酒。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就在诗中写道:“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又加注:“古谓社酒治聋。”也就是说人们认为在这一天和社酒有治疗耳聋的效果。

观看社戏

文史君说

二月二作为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的节日,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龙抬头”既是人们对于龙的崇拜与敬仰,也代表了人们对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的期盼。关于“龙抬头”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和天文星象有关。而二月二的另一项重要的活动社日也是人们对于土地神的尊崇,在这一天人们要看社戏,喝社酒。但无论进行怎样的活动都是在古代农业社会下人们对于农业生产的看重。在现代工业社会下,许多习俗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二月二依旧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时代虽然在变,但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变。

风调雨顺是中国人民的最大盼望

参考文献:

1. 吕红艳:《二月二节俗流变考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5月第27卷第5期。

2. 黄浩:《二月二传统文化研究》,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刘越)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二月二日马上就来了,二月二日在农村有什么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农历二月二是春节出正后的第一个节气,又叫“农事节”,“春龙节”。农村的谚语道出了这个节气的重要性。

二月二,恰逢惊蛰前后,天气变暖,万物复苏,休眠蛰伏整个冬天的动物如蛇和青蛙,昆虫,如蚂蚁、蜘蛛等等,都开始苏醒了。休闲一冬的农民,出了正月,过了二月二这个节日,预示着春耕忙农事了。

说到二月二的习俗,我们这里有剃头的风俗,又叫“二月二,剃龙头”。这一天,开理发店的生意特别红火,可以说是人满为患。特别是年轻人和小孩子们,农村有个禁忌叫,“正月剃头死舅舅。”虽然没有科学道理,但大家还是遵守,所以,憋了一正月的人们都会去剃头理理发。

我们这里,二月二这天有摊咸食,吃馅饼的习惯。用小麦面粉打成稀糊,放上鸡蛋,葱花和盐适量搅匀,就可以在烙饼锅上摊咸食了。但它又不同于山东的摊煎饼,做熟后,沾醋蒜吃,别有一番风味儿。至于做馅饼盒子,也非常的好吃,我就不多说了。

过去二月二这天,农村会有许多禁忌,如太阳没出来之前是不许人们担水的。据老人们讲,说是一早人们去担水会惊了龙头。万物复苏龙抬头,龙抬头就要起飞行云布雨了。所以太阳出来之前不要惊动它。当然,现在农村的人都用上了自来水,不用再去担水,更不会惊动龙抬头了。

二月二,农村的习俗有很多,我简单地说这些,不知道你们那里二月二有怎么个说法,欢迎你来说说,交流一下。

二月二有什么禁忌和习俗

旧俗以阴历二月二日为令节,称为“龙抬头”。这一天,民间有引龙回、食春饼等习俗,以祈求雨水充足,收获丰盛。

我国民间有很多龙的传说,尊崇的神龙,神龙不可侵犯。因此,民间就有了一些禁忌。最典型的是在正月里,民间有不理发的习俗。为什么?民间的说法是正月剃头死舅舅,至少是在北京郊区有这样的说法。所以,做了舅舅的人,是忌讳外甥正月理发的,因为给自己心里添堵,觉得外甥在咒自己早死。

所以,人们都是在新年前理发,而没有来得及理发的人,多是顶着长发,到了二月二这天,才去理发。意为求个龙抬头,讨个吉利。

至于正月理发死舅舅的说法,肯定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也见过淘气的孩子,偏在正月理发,说看看舅舅会不会死,舅舅当然死不了的。

二月二,龙抬头,是怎么一回事呢?

天体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根据地球公转,在南中天附近的二十八宿之东方青龙,到二月前后,龙角会出现在地平线上。这时已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节,古人以此推算出了时令,到唐朝时有了二月二祭春龙习俗。

这天正处在“惊蛰”前后,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惊起活动。

唐代诗人韦应物有一首《观田家》诗: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宋朝赵蕃有《闻蛙》诗:

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
能如喜风月,不必问官私。

说得都是惊蛰前后的情况。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农民便开始准备新一年的耕种,“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谚有“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的说法。

二月二有什么习俗呢?

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卷二记道:“二月二日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在北方地区,过去有二月二的早晨,提着灯笼到井边、河边挑水,回家点灯、烧香、上供的习俗,称之为“引田龙”。

这天,人们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盛面条时用筷子挑面条,意为“挑龙头”,吃炸糕意为“吃龙胆”,爆玉花意为“金豆开花”,所祈求的是龙王升天,兴云布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月二吃春饼的习俗今天还在流行,以致在平时春饼也是一道美食,简单实惠美味,在北京昌平的民俗旅游中,有的农家乐专门开“春饼宴”,常年对外营业。

至于有什么禁忌,还没有查到具体的内容,非要给个禁忌的事项,那就忌懒吧!

农历二月二,在关中地区,除了理头,还有什么习俗

  在关中农村,每年农历二月二都有炒豆的习俗,人们会炒玉米、黄豆或者用面粉做成的棋子豆,寓意金豆开花、五谷丰登,以祈求吉庆有余、风调雨顺。在有的地区,人们把吃炒豆也叫“咬虫”,也就是俗话说的“咬了虫,牙不疼”。

  在笔者的乡村记忆中,老家周至农村历来沿袭着二月二要炒豆豆的习俗。小时候,每到二月二之前,勤劳的母亲都会提早准备,先将玉米粒或黄豆拿出来,挑拣那些浑圆饱满的,剔除干瘪霉变的,晾晒之后,再洗干净。晚上吃过饭之后,母亲便开始炒豆了。她站在土灶台上,给大铁锅里倒入玉米粒或黄豆,先用大火猛炒一阵,挥发掉其中的水分,再开始转入文火慢慢炒。灶膛里面,小火苗轻轻舔着铁锅底,豆类粮食炒熟的清香味道瞬间飘逸在灶房,让幼年的我垂涎不已。

  别看炒豆简单,其实也是门手艺活,需要慢功夫。一般这时灶火都要用麦秸秆之类的瓤柴火,不能用树枝树干之类的硬柴火,文火慢炒,隔一会要用铲子轻轻翻一翻,确保每一粒玉米都受热均匀。有的农村年轻媳妇,没有掌握要领,一通大火猛炒,结果要么炒煳了要么夹生。那些年,每到二月二炒豆,母亲都要在灶台跟前手把手指导姐姐们,确保炒出来的豆子清香清脆,咬到嘴里“嘎嘣”一声,听着就让人嘴馋,若要送给乡邻,也不能让人笑话。

  在周至一些农村,这一天还有炒馍豆的传统习俗。比如,县城东边终南镇一带的农村,每年二月二,家家户户在天亮前都要用面粉加上调料烙成薄饼,再切成小块,放到铁锅里炒制成馍豆,有的也叫棋子豆。棋子豆吃起来口感酥脆,最受妇女和娃娃们喜爱,也算是经济落后时代的乡村难得的拌嘴零食。

  后来,随着爆米花机的使用和普及,农村手工炒豆的人家越来越少了。许多人为图省事,直接从家里端上一碗玉米粒或黄豆,交给那些走街串巷爆米花的小贩“代加工”。每到二月二跟前,各村街巷里最热闹的就数爆米花的摊位了。娃娃们平常很少见这个机器,都围成一圈看稀罕。只见那个外形像葫芦的铁疙瘩,架在火炉之上,在小贩手里转了一圈又一圈。待火候一到,小贩瞅了瞅压力表,便停下风箱,将铁葫芦倒提起来,放进早已准备好的长长的蛇皮袋袋口。此刻,围观的娃娃们早已撒腿散去,纷纷捂住了耳朵!那小贩将手中的扳手使劲一扳,只听见“通”一声巨响,爆米花便散了出来,恰好倒进了那长长的蛇皮口袋里。偶有少数零散的爆米花散在外面,也早被眼尖的娃娃捡起来,赶忙放进嘴里,嘴馋呀!

  那些年,村里的老太婆们还是坚持手工炒豆,对这些机器炒制的爆米花不以为然。从口感讲,爆米花机炒出的黄豆,由于温度过高,黄豆过于酥脆,口感倒不如铁锅炒的好吃。过去农村人经常说,七八十岁的老汉若还能咬得下炒豆,说明身体还硬朗。其实,现在想一想,农村老太婆们除弹嫌机器炒豆的口感没有手工的好吃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嫌花钱,每次爆米花总要花费乡里人一块钱哩。

  这些年,随着农村务工人员大量外出,每到农历二月二,在老家农村几乎很少有人再手工炒豆了,更多的是直接买小贩们打好的成品爆米花或棋子豆,虽然味道很丰富,但似乎少了些乡村的烟火气息。有同学在微信朋友圈感叹,自从离开家乡在外读书工作之后,很少再能够吃到正宗的家乡炒豆了,真是遗憾哪!是啊,炒豆这一传统的民间吃食,在农村人心里,不仅仅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更是承载了浓浓的乡愁味道。

○益者三友 2020年02月23日《西安日报》

二月二有哪些习俗有什么寓意

在我国流传着许多的民俗文化,其实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我国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龙的传说,因此“龙”在人们心中就多了几分神秘与威严。

正月里,有不理发的习俗,大家都等到二月二这天剪头发,寓意剪“龙头”。图个吉利,并讨个好彩头。

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唐朝,在古代人们没有好的天文器具来计算时令,但勤劳与善于发现的人们便根据天气变暖,大地回春等规律来推算时令,到二月二左右也正处于“惊蛰”时节。这个时候,严冬过去,天地万物都开始复苏,人们便在这个时节开始春种。

因此古代人也把二月二这天叫做“上二日”,也称“春耕节”。所以大家在这一天也有“祭春龙”的习俗。在《帝京景物略》中就有记载:

“二月二,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就是说的这天祭祀的情景,在这天,人们会吃面条,寓意“挑龙头”,炸油糕,寓意“吃龙胆”吃爆米花,寓意“金豆开花”。还有的,会打着灯笼到河边去挑水,然后回到家里以祭拜的形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无论是以那种方式,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

农村有2月2“打灰堆”,你怎么解析

这个风俗己有年头了,但是现在基本上也不打灰堆了,在农村也几乎少见,我老家叫打囤子,偶尔有年纪的老人还在寻找记忆!

每年的农历2月初2,在农村每家每户都早点起来打囤子,也叫打灰堆,所谓囤子就是农民盛粮食的器具,家里的主人到灶台下取去烧过的草木灰,放在铁锨上,站在院子中间,伸长铁锨抖动铁锨上的草木灰,慢慢的转起来,就象用圆规画圆一样,画起了一个个大圆圈,小圆圈,然后再去大门口,一样画成大圆圈和小圆圈,而且有的两个圆圈中间用草木灰画成梯子形连接,最后把五谷杂粮放在画好的圆圈囤子里就好了,代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农民2月2打囤子(灰堆),它的寓意是吉祥的意思,祈福今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有句农谚也说出农民的心声,2月2龙抬头,万岁黄爷使金牛,大仓满,小仓流,风雨顺,好收成。这是我根据我当地的实情,解析2月2打灰堆的意思,敬请各位诗友指点,同时也解析一下你当地2月2的风情民俗!

“二月二,龙抬头”是怎么来的这一天都有哪些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这个节日在过去的农村是非常重视的,因为过去的农村,人们靠天吃饭,象北方春季少雨,有“春雨贵如油”之说,而春季又是播种的季节,天不下雨,一年很难获得丰收,过去是农耕社会,又以小农经济为主,如果打不下粮食,一家人是要饿肚子的。

相传龙是管下雨的,因而过去的农村,大都有龙王庙,人们会去烧纸拜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小时候,听大人们讲,农历二月二这一天,是龙抬头的日子,也就是经过了冬天的蛰伏,这一天龙要升天,因此,在过去的农村是会做许多拜龙祈福的活动的。

由于过去的人相信“二月二,龙抬头”,所以在这一天,会买或制做供品,带上香纸等,到龙王庙里拜龙王,有的还会到水井口拜龙,因为那时的人们相信,冬天龙会居住在井里。

为庆祝龙升天,过去的农村在这一天,还会耍“社火”,敲锣打鼓,制造出欢庆的气氛。在北方,二月二这一天,人们还会包饺子吃,象过年一样,要知道过去的人们贫穷和节俭,一年四季是舍不得吃细粮的。还有一个习俗,二月二这一点,人们会去理发,过去的人们,正月是不理发的,认为会防舅舅。

(图片来自于网络)




二月二龙抬头最早起源于什么朝代与哪个典故有关

寒冬已去,春暖花开,在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就有许多春天的节日,农历二月二的“龙抬头”就是其中一个。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起源的说法有很多,据我了解关于这个节日正式的记载应该是在明代,但是起源一定是比较早,关于龙抬头起源和习俗有很多,我就简单讲讲我所知道的吧。

1、到了农历二月二已经是初春,万物复苏,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图腾,经过一个冬天的休息,便在这一天苏醒抬起头,固有了“龙抬头”的节日。威武凶猛的龙可象征活力,象征着生机,古人认为龙王主管四海负责降雨,农历二月二春节已过,农民又要开始新一年忙碌农活,期望新的一年有个好收成,那么就要期望龙王赐大地一场春雨,为大地带来生机,所以古代农民就将二月二这一天定为“龙抬头”,象征着万物复苏,风调雨顺。

2、二月二还有理发习俗,在古代民间一月理发是一个禁忌。百姓们经过整个正月毛发已经变得很长需要修剪,所以当二月到来之时,便要关顾理发店修剪自己的毛发,整理自己的造型。剪了头发人就会重新焕发光彩,生龙活虎,就犹如龙抬头一般,所以民间有在二月二这一天理发的习俗。

3、在中国的古老的传统佳节中吃是必不可少的,不然怎么能称得上“舌尖上的中国”呢?二月二“龙抬头”,自然要吃与龙有关的食物,面象征着龙须,春饼象征着龙鳞,饺子馄饨象征着耳朵和眼睛,这些食物在二月二这天都有美好的寓意,乞求新的一年事事顺利,风调雨顺。

农村俗语:“2月2龙抬头”有什么来历代表着什么

二月二,也是农村的农事节。农谚曰:二月二龙抬头乡间田野使耕牛,但也有一些地方春旱较严重,也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倘春雨充沛,预示着一年的大丰收。所以又有农谚道:二月二龙抬头,下起雨大仓满小仓流。根据各区域的习俗,有的地方对于二月二的解释也是有所不同。

以上就是二驴哥我们农村人对二月二龙抬头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关注,谢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