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荆轲刺秦王详细过程,如何评价荆轲)_秦王_秦国_舞阳

本文目录

  • 荆轲刺秦王详细过程,如何评价荆轲
  • “荆轲刺秦王”中,为什么要说成是“刺”
  • 荆轲若成功刺杀秦王政,燕国能避免亡国吗
  • 荆轲刺秦王的目的有几个是刺杀秦王还是要挟秦王要回地盘才导致最后的失败

荆轲刺秦王详细过程,如何评价荆轲

我是“上古夷人”很高兴能回答题主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题主。

公元前227年深秋的一天,咸阳宫中格外喜庆。秦王政换上了正装,用最隆重的九宾礼(九位迎宾赞礼的官员延引上殿)迎接即将到来的两位使者,这两位使者带来了秦王政梦寐以求的觐见大礼。但是,喜庆十足的场面最后竟然大煞风景,转瞬间定格为中国历史上一出著名的悲剧。

这两位使者来自燕国:一位是荆轲,一位是秦舞阳,他们是代表燕王前来向秦国投降的。

一切准备就绪,仪式正式开始。两位燕国使者来到秦宫之中。正使荆轲手捧盛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副使秦舞阳拿着督亢地图,跟随着九位迎宾赞礼官员的导引,走进了威严富丽的秦宫。到了秦廷台阶之下,燕国副使秦舞阳突然面如土色,浑身哆嗦,秦国的大臣们好生纳闷,不知道这位燕使是犯病了还是出现了意外。原来,这位十三岁就在燕国杀过人、别人都不敢和他正面对视的燕国副使秦舞阳,在燕国耀武扬威,然而身到异地,见秦廷上上下下如此肃穆,戒备森严,想到即将到来的惊险场面,想到即将面临的后果,他内心积聚的勇气顷刻间土崩瓦解,突然感到了极度的恐惧。秦舞阳的反常表现不仅让秦王政,而且让朝廷大臣都很纳闷,心生疑窦。不过荆轲非常镇定,他回头看了看秦舞阳,看到他吓得面如土色、战栗不止的熊样,笑了,这一笑立刻缓解了当时的紧张气氛,然后他继续笑着对秦王政解释说:北方偏远蛮夷之地的粗人,没见过什么世面,从来没有亲身感受大王的威风,没有经历过如此威严壮观的场面,所以怯场了。希望大王宽容他,让他能在大王面前完成出使的任务。

听了荆轲的解释,秦王政看了看镇定自若的荆轲,又看了看浑身哆嗦不止的秦舞阳,若有所思地说:荆轲,你拿着秦舞阳手中的督亢地图上殿吧。荆轲从秦舞阳手中接过督亢地图,步履沉稳地走上了秦廷,在与秦王零距离接触时,缓缓展开了督亢地图。这幅督亢地图是卷轴,需要一点一点地展开。当督亢地图完全展开后,卷轴中心赫然露出一把锋利的匕首。看见匕首,秦王大吃一惊,此时荆轲的左手已经紧紧地抓住了秦王右臂的袖子,右手也一下子握住了带有剧毒的匕首,对着秦王的胸膛直刺过去。

慌乱之中的秦王政本能地拼命挣脱,结果用力过猛,被荆轲左手紧紧攥住的秦王衣袖竟然从肩部撕开了,袖子撕开之时,也就是秦王挣脱之际。挣脱了荆轲的秦王拔腿就跑。荆轲一看秦王袖子断了,人跑了,穷追不舍。一场刺客与秦王之间的“百米竞赛”竟然在秦廷之上开演了。惶恐之中的秦王一边绕着大殿的柱子转圈躲避,一边想拔出腰间的长剑以对付荆轲。但是,剑身太长,秦王怎么也拔不出来。据唐人注释,秦王的佩剑长约七尺。秦代一尺大约相当于今天的23.1厘米,故七尺长剑约有1.62米,这个长度,几乎赶上一人身高了,即使秦王身材挺拔,在慌乱中想从腰间拔出剑,也很困难啊。如此紧急的场面,秦朝宫廷的大臣们从来没有遇见过,惊慌得不知所措。按照秦法,大臣上殿不得携带任何兵器,台阶下的武士没有命令也不能持兵器上殿,所以,大家是干着急使不上劲儿啊。

无奈之中,大臣们只好徒手阻拦荆轲,这对手持带有剧毒匕首的荆轲并没有什么威胁。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身背药囊上朝的御医夏无且,突然解下身上背的药囊,冲着荆轲砸了过去。荆轲远远看见一件东西向他飞了过来,不自觉地放缓了一下脚步,这给了秦王数秒钟的喘息之机。愣在一旁的大臣这时也看出了问题的症结是秦王的佩剑拔不出来,于是,齐声大呼:“王负剑!王负剑!”所谓“王负剑”,就是让秦王把长剑推到背后去,使剑柄向下,剑锋向上,可以从下部向上向前抽剑,这样秦王就有足够的空间顺利地抽出长剑。一旦秦王拔出长剑,手持短小匕首的荆轲就完全处于劣势了。因此,荆轲尚未接近秦王,秦王的长剑就刺伤了他的左腿,他一下子瘫倒在地。受伤的荆轲孤注一掷,奋力把匕首投向秦王,结果只击中秦王旁边的柱子。秦王上前连刺荆轲八剑,荆轲此时知道大势已去,倚着柱子,放声大笑,并用最能侮辱人的方式,叉开双腿(由于中国古代衣服的形制,叉开双腿,即意味着“走光”,这种姿势对对方是最大的侮辱),大骂秦王:今天之所以让你小子保全小命,完全是因为我想劫持个活人,逼你立个契约,以回报太子。

此时,秦王左右的人一拥而上,杀死了已受重伤的荆轲。

“荆轲刺秦王”中,为什么要说成是“刺”

“荆轲刺秦王“中,使用“刺“是弱对强,小对大,以阴险取成功的一种手段。

“刺“所使用的刀具必须小巧而锋力,而“赵人徐夫人匕首“恰好合适,事先就定制好了。匕首多大?不大,所以够得上“刺“的一切使用条件。在荆轲前辈的侠客中,这“刺客“使用匕首的成功率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曹沫挟持齐桓公就是用匕首近距离成功的。专诸刺吴王僚,聂政刺杀侠累。每每成功。所以。燕国的太子丹确认可行,于是派了荆轲和秦舞阳携图带礼过函谷入咸阳,历阶步入咸阳宫,进见秦王政。可惜,就差那么一点点,失手了。反而为秦王的长剑砍断双腿,行动不得。

那么太子丹为什么要刺杀秦王政呢?一国家之仇,秦王要灭六国,燕国被圈入内,跑不了的。二是个人私怨。秦王政生在邯郸,与同是燕国人质的燕丹要好。秦王政回秦国继王位后,又值燕丹到秦国为人质,秦王政对他很不友善,燕丹一气之下逃回故土,从此寻求侠客报秦。时至邻居的赵国被兼并,唇亡齿寒,让燕丹下决心冒险,于是开始了悲壮的《荆轲刺秦王》……

荆轲若成功刺杀秦王政,燕国能避免亡国吗

如果秦王嬴政死了,秦国可能出现内乱,燕国顶多能多坚持几年,最后还是会亡国的。因为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到了秦王嬴政时期,六国几乎是气数已尽,而秦国已经有了可以灭六国的实力。

所以即使是秦王嬴政被杀了,那还有别人继位。

而恰好秦国更有为王报仇的口号和理由发兵灭国。

燕国派荆轲刺秦,可见已经狗急跳墙了,但是改变不了被灭国的命运……

荆轲刺秦王的目的有几个是刺杀秦王还是要挟秦王要回地盘才导致最后的失败

荆轲使秦的目的有几个?

根据《史记.刺客列传》和《战国策.燕策三》记载的信息来看,荆轲出使秦国,目的有二:其一:“劫持秦王”;其二,第一目标不能实现则“刺杀秦王”!

《史记.刺客列传》: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战国策的记载与史记几乎一样,不再引入。

从史记及战国策的记载来看,太子丹请荆轲入秦,是希望荆轲效法春秋时曹沫劫持齐桓公的做法,劫持秦王,逼迫秦王签下条约,答应全部返还侵略的诸侯之地。如果秦王不同意,就杀了秦王,让秦国产生内乱,山东诸侯再寻机合纵以抗秦。

史记和战国策记载,荆轲刺秦王失败,临死前说了一句话: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战国策记载与史记基本相同,荆轲临死前说的意思就是,刺杀秦王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想劫持秦王,逼秦王写出退还侵略诸侯土地的条约,以此回报太子丹。

曹沫劫持齐桓公的典故《史记刺客列传》里也有记载: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於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於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於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大意就是:曹沫是鲁庄公的大将,领兵与齐国打了三次,三次败北,鲁国不得已割地求和。曹沫乘鲁庄公与齐桓公会盟时不备,跳上台劫持了齐桓公,要求齐桓公归还侵夺的鲁国领土,齐桓公同意。

其实,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直接刺秦有可能成功。而劫持秦王必然会失败!原因如下:

其一,秦王不是齐桓公。

齐桓公当时要称霸诸侯,注重信誉。答应曹沫的事不能反悔,如果反悔就会失信于诸侯,对争霸不利。而秦国呢?自从秦孝公之后,就从来不讲信义。秦昭襄王还使诈扣留了楚怀王。就算当时荆轲劫持了秦王,逼秦王签下契约,答应退还侵略诸侯之地。但是太子丹和荆轲有没有想过,一纸条约有什么用?一旦秦王获得自由,条约就是废纸。因为那个时候的秦国,实力已经可以碾压所有山东六国,山东六国连合纵都不敢。

其二,土地不是和氏璧。

当年,蔺相如怀和氏璧使秦,璧在蔺相如手里,可以随时毁掉,这样可以制约秦王。而当时的土地在秦国手里,土地交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能短时间交接完毕,就必然给秦以喘息之机。而太子丹或诸侯至多得到几片竹简写就的契约,这个契约无法制约秦国。在秦国恐怖的军事实力面前,任何文字只是游戏而已。

其三,秦舞阳不是蔺相如的随从。

蔺相如当时看出秦国不愿意割15城给赵国,就秘密派随从把和氏璧送回赵国。荆轲本来在等一个重要的客人,这个人可能就是要作为荆轲的随从一起出使秦国的。我在想,荆轲的打算是这样的:与随从一起劫持秦王,逼秦王写下契约,然后荆轲继续劫持住秦王,让随从骑快马把合约快速送出咸阳。没想到秦舞阳不撑腿,一进咸阳宫就瘫了,害得荆轲一个人劫持秦王,结果失败。

其四,荆轲不是蔺相如。

这是说荆轲缺乏蔺相如的机变意识。荆轲谒见秦王,见秦舞阳帮不上忙,应该知道劫持无用,所以荆轲应该采用第二方案,直接刺杀秦王。如果刺秦王成功,虽然不能改变历史进程,给秦国造成内乱,苟延残喘还是可以的……可惜,荆轲没有及时调整策略,功亏一篑,让人扼腕!

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悲夫!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