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说的“相声”算是相声吗?用一句话证明你听过郭德纲于谦的相声_相声_主流_我要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相声 相声 主流 我要

本文目录

  • 郭德纲说的“相声”算是相声吗
  • 用一句话证明你听过郭德纲于谦的相声
  • 郭德纲和于谦老师在相声届里到底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 郭德纲经典相声有哪些
  • 相声这个行当真的不适合女孩么
  • 身为黑龙江人的徐锦江20岁才去香港,为什么有人说他说不好普通话呢
  • 有些女孩喜欢相声是为什么
  • 评书和单口相声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 相声行业有哪些“行话”
  • 相声界主流与非主流是怎么回事无中生有

郭德纲说的“相声”算是相声吗

听过一些八九十年代的相声,听完之后觉的郭德纲的作品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继承了前人的。郭德纲有新意的是把当下的一些热点加进相声里。现在很多上骂姜昆,可是在八十年代虎山奇遇,电梯奇遇这些辛辣的讽刺,就是郭德纲在小剧场里,也没做到,当时的相声有不少是真有生活,牛群的吃烤鸭,现在听来,也不过时。如果相声一味只是娱乐大众,不在认真去深入社会,针贬社会现象,不可避免的,只会插科打混,往裤档里去!!!

用一句话证明你听过郭德纲于谦的相声

猜猜您听过几段?

1 郭德纲:“孙悟空很傻很天真,他就是一只猴,永远不可能是人。他看守蟠桃园,7个仙女过来摘桃,他喊了一声定,这7个仙女都定这儿了,他竟然转身去摘桃了!可见猴就是猴啊!”于谦:“要是你呢?”郭德纲:“我得拿个篮子。”

2 相声拼到最后永远是文化

3 郭德纲:你看他胸前纹着皮皮虾,带鱼,于谦:切,那是二龙戏珠!

4 科学家会武术,神仙都挡不住.

5郭德纲做直升飞机去美国,半道迷路。郭德纲:“大爷,美国怎么走啊”东北路人:“那谁知道啊„„问村长去!”

6生活艰难落魄,郭德纲带着哭腔说:住的房子千疮百孔,一下雨算要了亲命了:外边小雨屋里中雨,外边大雨屋里暴雨,有时候雨实在太大了,全家人都上院里避雨去。于谦:咳,有上院里避雨的吗?

7 于谦降生,他父亲病倒了,回到家之后,他母亲最不容易。这边儿是丈夫,

这边儿是孩子,都得管。给这边儿喂喂奶,那边儿喂喂药,喂喂奶,喂喂药。

喂喂药,喂喂奶。他爸爸特壮,这孩子吃错药了。

8 我要是个娘们,我早爱上我自己了!

9 穷人站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钩不着亲人骨肉;有钱人在深山老林耍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宾朋。

郭德纲的“我字系列”和“你字系列”真的非常经典,讽刺性非常的强。也许是时代的原因,也许是老郭已经没有当初的锋芒,现在的郭德纲已经不再说那些讽刺意味很强的活了。

相声如果除去讽刺味道,听起来感觉就像脱口秀,因为它本身的灵魂已经不再了,所以说现在很多人说老郭的相声没意思了,但是对于很多钢丝来说也可以理解。社会在进步,语言文化等各方面都会受到限制,一些老活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时代,老郭也就不能像以前一样张口就来了,因为很可能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你还在听郭德纲的相声吗?欢迎关注一起交流一下!

郭德纲和于谦老师在相声届里到底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如果相声是一个江湖的话,郭德纲、于谦应该是武林盟主和副盟主。他们有江湖最大的门派——德云社,有江湖上最强的高手——德云社众位演员!

相声江湖常常风起云涌,但自从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大火之后,无论风云怎样变幻德云社始终屹立不倒,可见郭德纲功力是多么深厚!

于谦作为郭德纲的亲搭档,可以说他们是共同进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相声圈难得一见的从没有因为利益分配而不和的搭档。堪称业界典范!

郭德纲、于谦领衔的德云社,最近几年更是人才辈出,岳云鹏、张云雷等后起之秀,也有了闻名于相声江湖的地位。“云鹤九霄”四科弟子更是人才济济,于谦老师的弟子冯照洋明年也将领衔德云三宝的演出。可以说这些演员们能取得这样傲人的成绩,与郭德纲、于谦两位老师的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

可以说,现在的相声江湖,成名的年轻“角儿”们都在德云社,那么郭德纲、于谦老师的江湖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了!

郭德纲经典相声有哪些

郭德刚最好的相声专场个人认为是: 抗日专场~! 郭德刚最好的长篇单口是丑娘娘 郭德刚最好的相声认为是: 我字系列:《我要上春晚》、《我这一辈子》、《我要幸福》、《我的大学生活》、《我是黑社会》、《我要反三俗》、《我要奋斗》、《我要旅游》、《我要结婚》、《我要读书》、《我是文学家》、《我要闹绯闻》等和《论50年相声之现状

相声这个行当真的不适合女孩么

相声行业真的不适合女孩,因为相声段子有很多地方女孩逗不了。相声段子由粗俗到细化,由黄荤到清白,由底层到台面,经过几十年的整理、加工、提炼,虽然比较文明,但其糟粕仍暇不掩瑜。而相声捧逗缺少了“咸”味,观众相对不买帐,而荤段黄段的语言太露骨,观众同样不欢迎。

相声前辈不收女徒,一方面是为避嫌,另一方面是女艺人举步维艰。特别是相声圈,女徒从艺必是逗哏,而捧哏的男演员量活时有时语言把握不好,会令女演员很尴尬。最近发生的女相声演员罢演被除名的事件,就是捧哏演员语言粗俗所致。

当下,专为女相声演员写的段子不多,且多以歌颂型为主,很少涉猎讽刺方面。有些批评暗讽社会不正常现象,也是以误会、诙谐、幽默为主。观众喜欢听女相声演员节目,主要还是猎奇心理,常听常看也是心里疲劳。

女孩拜师学艺,要承担很大压力,既要比常人多吃苦,还要面对来自师傅、同行及其他方面的性骚扰。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一生拒收女徒,冯巩带女徒拒绝绯闻,能做到洁身自好,坐怀不乱的真男子真的不多。

说了这么多,胡诌八扯,我还是认为,女孩不适合说相声演小品。

身为黑龙江人的徐锦江20岁才去香港,为什么有人说他说不好普通话呢

徐锦江虽然在黑龙江牡丹江出生,却是在广东长大,并且从小拜师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关山月学画,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21岁移居香港,画家在香港较难找工作,改行考入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人长的比较刚强凶狠,受人推荐参演多部香港影片拍摄,扮演也多为鳌拜、鲁智深、金毛狮王等彪悍狠角色。

徐锦江幼年青年时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广州和香港度过的,生活环境决定平时语言以粤语为主,普通话马马虎虎。


有些女孩喜欢相声是为什么

近年來,随着德云社商演的成功和火爆,越来越多的女孩开始喜欢听相声,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是相声与时俱进的体现。多少年來,听相声基本上是老爷们的娱乐,女孩子迷恋相声少之又少。而德云社却把众多女孩子变成相声迷,许多女孩甚至成为德云社和一些有影响的相声社团不可或缺的忠实听众和粉丝,成为扩大相声市场重要因素,应当让人欣慰。

首先,新时代的女孩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普遍提高,她们为了提升自己待人接物的幽默风趣、娴雅时尚的内在气质,做一个秀外慧中的完美女孩,从相声里汲取营养是最直接的途经。相声传统而不复古,时尚而接地气,寓理而不说教,诙谐而不拘泥的形式和内涵,使她们从父母老师等长辈多年的训教中解脱出来,在捧逗中感受到乐趣,领悟到哲理,学会了语言技巧,得到了气质升华。

其次,现代的女孩,特别是生活在大中城市的女孩,有工作的压力山大,没工作的精神空虚,忧愁烦闷各有不同,但寻求放松解脱,却是殊途同归,所以唱歌跳舞喝酒玩乐,各得其趣。喜欢轻松欢乐的氛围是她们共同天性,当感性的女孩们觉得听相声能在欢笑声中更具舒缓紧张情绪,消烦解愁功能时,便喜欢上相声也是理所当然。

第三,当代女孩是最感性的追星族,德云社的一批青年才隽,多才多艺、幽默风趣,在她们心目中,是愉悦身心,减压驱烦的偶象,比起那些歌星影星易接近,能互动,有更多的参与感,所以移情别恋般开始追捧相声演员。德云社及一些社团的小剧场演出,使她们和心中的偶像一起捧逗说唱,调侃中长知识,互动中凝自信,充分解放了自已的天性,所以她们把听德云社的相声做为时尚,造成德云社一票难求的局面。

女孩子爱相声,是相声的魅力激发了她们的认同感,存在感,所以更多的女孩喜欢相声势所必然。

评书和单口相声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谢邀请!在70-80年代,电视还没普及,条件不好的人们,娱乐生活只能依靠收音机来消磨时间,例如:长篇评书《杨家将》《岳飞传》等等等等,让我们熟悉了单田芳、田连元和刘兰芳等八大评书表演艺术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大家渐渐对相声有了更深的了解。知道了相声又分为:单口相声和群口相声,那么评书和单口相声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书以长篇大论为主,具有完整较长的故事情节,生动、久运、环环相扣,悬念重生。让你意欲未尽。有的评书演讲能够维持半年或者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而单口相声虽然有稍长的故事情节,多以取笑娱乐的方式来演艺。含有假的成份在内,如果相声不能够让人发笑,说明表演者或剧本存在缺陷。评书则不然,表演者形象逼真、深情并茂。以求真为出发点,让听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相声行业有哪些“行话”

成长期的相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由发祥地北京向外地普及的过程。

在北京,相声艺人队伍逐渐扩大,竞争日益激烈,促进了相声艺术的成长。尤其是相声登上广播电台以后,拓宽了观众面,提高了相声演员的知名度,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西单商场演出的有号称“笑林五杰”的张杰尧、高德明、汤金澄、绪德贵、戴少甫等。在青云阁演出的有焦德海、刘德智等。经常参加堂会演出的有高玉峰、金晓山、陈子贞、广阔泉等。在隆福寺庙会演出的有孙宝才、罗荣寿等。在鼓楼市场演出的有常宝臣、聂文治等。1938年到1948年间,常连安在西单商场开办启明茶社,演出相声大会,名家汇集,阵容整齐。经常献艺的有吉坪三、刘德智、张寿臣、马桂元、华子元、郭荣起、常连安、侯一尘、刘宝瑞、王长友、罗荣寿、白全福、王世臣、李宝琪、黄鹤来、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苏文茂等。从早到晚,轮换演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启明茶社的相声大会吸引了不少知识界的观众。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侯宝林、郭启儒自东北、天津返京,献艺于上海游艺社和西单游艺社,由于内容健康,格调清新,被誉为“文明相声”,受到热烈欢迎。同时,东城凤凰游艺厅、升平茶园、新中国茶社、西城茗园茶社和北城游艺社也都有相声演员献艺。相声成为北京观众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

清末以来,相声艺人逐渐从北京流向外地。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了艺人作艺的场所,如天津的“三不管”、地道外、谦德庄,沈阳的北市场、第一商场、小河沿,哈尔滨的道外,大连的西岗子,营口的洼坑甸,济南的南岗子,青岛的劈柴院,郑州的车站、老坟岗,开封的相国寺,南京的夫子庙等。这些场所都有北京来的相声艺人的踪迹。

最早离京赴津的是满族艺人裕二福。光绪初年只身赴津,表演单口相声,颇负盛誉。其后,阎德山、马德禄、陶湘如相继赴津献艺。张寿臣1925年赴津,后来就定居在那里。马德禄还主持过天津东兴市场连兴茶社的相声大会。清末相声已传播到东北。同治十二年(1873)刘世英在《陪都纪略》中提到“有张太,学相声。叫人乐,嘴头灵。约薄话,想的清。讲流口,是营生”。张太的师承关系不详。清末民初,朱绍文的弟子范有缘和范的传人朱凤山(艺名“人人乐”)曾去奉天(沈阳)献艺。当时奉天的相声艺人还有朱天瑞、崔保祥、米精一、白万铭以及朱绍文的孙子胡兰亭(因过继给其舅父,故改姓胡)等。冯昆志一家二十年代曾活跃于沈阳、哈尔滨等地。传人有杨海荃、祝景荃、杨振华、金炳昶、王志涛等。他们的艺术风格火暴脆快,动作大起大落,演出形式也不断创新,被誉为“冯家门”相声。三十年代初,大连西岗露天市场的相声演出比较活跃,来自各地的艺人竞相献技。崇寿峰(刘宝瑞的启蒙老师)、于春明(艺名“小北瓜”)、张庆森、汤民一、连春仲(艺名“白银耳”)、邵连亭(艺名“小傻子”)、庄佩臣(艺名“小八仙”)、刘伯奎、于月兰、顾海泉、赵金寿等,经常以“相声大会”的形式,在市场一区的四合轩搞相声大会串,有的人也“撂地”演出。

东北解放后,于春明一直在抚顺演出;扎根沈阳的有王志民、金涛、佟雨田、彭国良等;扎根武汉的有王树田、杨松林、康立本、韩子康等;扎根济南的有高桂清、袁佩楼、赵兰亭、赵文启、孙少臣、吴萍、张春奎等;扎根南京的有张永熙、关立明、顾海泉等;扎根西安的有张玉堂、关宝琦、熙醒生等;扎根重庆的有叶利中等;扎根兰州的有常宝霖、连笑昆等;扎根哈尔滨的有赵春田、于世德等;扎根乌鲁木齐的有班松麟等。相声艺人流向的地区较为广泛,对推动当地相声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二十年代起,先后随北方的曲艺团体赴上海表演相声的有李德钖、张德泉、徐维亭(艺名“徐狗子”)、陈子贞、广阔泉、王兆麟、吉坪三等,进一步扩大了相声的影响。王兆麟、吉坪三曾灌制唱片《三婿上寿》、《绕口令》等,向全国发行。二十年代,张杰尧曾在沪、宁、苏、杭等地巡回演出。四十年代,刘宝瑞、苏文茂曾赴南京、香港等地演出。

二三十年代,北京、天津建立了广播电台,后来又涌现了一批商业电台,其文艺节目中含有大量的相声节目。例如,1944年4月,北京特殊广播电台全天播出文艺节目共十八项,其中曲艺节目占十四项,而曲艺节目中相声竟占了三项之多。通过广播,既培养了人才,提高了相声艺人的知名度,也普及了相声艺术。郭荣起《我的学艺经过》一文中曾述及他和刘宝瑞搭档作艺的情形:

我们俩在电台互为捧逗,一连在电台播了四个月,每天不重。除了有些经常上演的节目外,还演了一些当时在茶社不常演的节目……由于每天在这个时间演播,节目从来不“翻头”,确实打动了社会各个阶层,造成很大的影响。有许多所谓的社会名流也追到“启明茶社”去听相声,把“启明茶社”的社会声誉也给抬起来了。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相声已经成为遍及北方、影响很大的曲种,但由于社会和艺术本身的原因,相声艺术也潜蕴着危机。

1947年1月中旬,著名的民俗学家金受申在当时的《北平日报》连载了题为《相声》的文章,具体描述了相声的现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文章高屋建瓴、振聋发聩,具有启迪意义。现概括为五个方面,摘述如下:

一、关于准词和“现挂”的问题。文章指出:

“穷不怕”的功绩是趋于文雅,编大笑话。“万人迷”的功绩是改正对口,能用面部表情来引人发笑。相声有一定准词的,只有几段说字意和十几段背的玩意儿。单春、对口皆系教授每段纲领,捧逗层次完全是半准词,半活口的。相声段子大约可以区别为三类:

第一类是特殊字意段子,人数二人、三人均可,全有固定可用的词句,常演的如《三字同头》、《八大吉祥》、《一物一象》、《四管四辖》、《切糕架》等,为数不多,只有十几段。

第二类是三人相声,实在也是对口变相,所以减为两人也能说,常演的如《文训徒》、《武训徒》、《扒马褂》、《大算人口》等。

第三类就是现在流行的对口相声。新兴艺人自然不注意单春,实在现在社会也不欢迎老词单口,现在无论上馆子、“撂地”、上电台、走堂会,一切表演通常用这种段子,大约有百段上下,常演的如《拉洋片》、《羊上树》、《大上寿》、《洋药方》、《托妻献子》、《地理图》、《拴娃娃》、《粥挑子》、《卖估衣》等。现在新编的如《影迷离婚记》也不在少数。

说相声的全在临时动机、随意抓哏(按,即“现挂”)。前几年有个“大烧鸡”,以说自编的《民国大事记》、《窝头论》有名。《民国大事记》中有几句骂李达三兴房捐的词,有一次李达三亲点此段相声,“大烧鸡”当时改词为“李达三,李达三,人人都说是青天”,博得李达三额外加赏。“二蘑菇”(按,即常宝霖)在敌伪时期,讽刺面粉涨价,曾被捉到宪兵队里去。相声是注意谲谏的。

二、关于艺人队伍的问题。文章指出:

到了光绪庚子以前,有一个落魄文人名朱绍文的,加入相声界,就是鼎鼎大名的“穷不怕”,北平没有一个人不知的。那时相声艺人几乎全用滑稽的别号,如“万人迷”(名李德钖)、“周蛤蟆”、“大头鱼”,再以后便又时兴在姓上加一个“小”字,如小常、小卢、小张等。民初前后的北平相声界,有所谓“八德”的,得名最盛,如李德钖、卢德俊等。至于高德明、绪德贵,是出艺在后,不能公然并列的了。

焦德海在“万人迷”后,有“相声大王”的名声,他的大弟子张寿臣也曾活跃一时。最近,侯宝林以“云里飞”班底走入了相声界,与郭荣起、常宝堃(“小蘑菇”)来作新的相声,实在来说,已经不是老派的说、学、逗、唱了。

三、关于“柳活”的问题。文章指出:

现在,许多新上跳板的相声艺人,大半离弃土地上场子,改入馆子作艺,白沙子撒字一法,渐次失传……以前学相声,皆有一定的路子,固定的相声段子学会了以后,才能凭个人灵机编新的。哪有只以“谁是谁的爸爸”为“包袱”底的?……现在只以学点话剧,唱几个流行歌曲,便觉得了不得了。

四、关于相声格调的问题。文章指出:

电台播送的相声太粗俗了,社会人士久有批评。北平电台已禁止播演《牛头轿》、《姐夫戏小姨》(按,系“太平歌词”)、《儿子迷》、《拴娃娃》几段,但仍有电台在那里点说“谁是谁的爸爸”、“羊怎么上的树”。有人点就有人说,谁低级了?社会低级了……试观今日游艺场所中,有多少趣味高一点的材料?

五、关于相声艺人收入的问题。文章指出:

某社开庆祝会,约说相声的说《影迷离婚记》,三十分钟,十五万代价,而且汽车接送。据说有的时代宠儿的相声演员每月最低能赚数百万元,试问那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任驻美大使、现任北大校长的胡先生(按,指胡适)有此代价否?

这篇文章从发表到今天,多少年过去了,然而,文中提到的一些问题与当前相声界的流弊,何其相似乃尔。

相声界主流与非主流是怎么回事无中生有

回答正确,就是无中生有!原因有两个:

1,相声所谓的“主流”和“非主流”是近些年才有的名词,在相声历史一百多年时间里从来没有过,明显是有人在故意炒作。

2,所谓”主流“和”非主流“划分依据是什么?如果按照身在体制内的演员就算主流的话,那于谦就是主流相声演员,侯耀文和石富宽更是,杨志刚是文化馆的,白全福是曲艺团的,范振钰是全总文工团的,马三立和赵佩茹都是天津曲艺团的,金文声是马三立的同事,所以......这是要干嘛?

如果按照上电视说相声算主流的话,那郭德纲、岳云鹏、张云雷、张鹤伦、烧饼等一堆人都属于主流演员呗?还是一会儿主流一会儿非主流脚踏两条船?

总不能德云社之外的算主流,或者和德云社关系不好的都算主流啊?这不就成了自绝于人民了吗。

又或者,说正常相声的算主流,说三俗相声的算非主流?真要这么分的话,倒也算有自知之明,呵呵。

因此,还是师胜杰先生说得好,相声界谁划分的“主流和非主流?这不是人话!”

以师胜杰先生和侯耀文的关系和他们对相声艺术的理解看,估计侯耀文听到有人给相声界分主流和非主流,他也会骂一句,这不是人话!

那么,为什么有个别人非要违背师父和前辈的意愿,不顾相声界的历史(这叫欺谁灭谁来着?)非要给相声界划主流和非主流呢?原因也有两个:

1,炒作,赤裸裸的炒作!

娱乐圈炒作的方法无怪乎几个:绯闻、打官司和闹矛盾,有些人可能不太方便炒绯闻,于是炒了几次打官司,效果不错尝到甜头之后又再接再厉炒作“闹矛盾”,于是所谓“主流”和“非主流”就给划上了,各种“打压阴谋论”和“受迫害妄想症”也整上了,一鼓作气炒起来。

2,为三俗打掩护

有一阵,“非主流”这个词就像个筐,啥不好的新鲜事物都能往里装,比如模特穿着比基尼唱京剧,就敢叫“非主流京剧”,于是一些人为了给自己的三俗表演打掩护也看中了“非主流”这个百试不爽的招牌,有了这个尚方宝剑,不管什么骚浪贱、屎尿屁还是低俗笑话,反正都属于非主流范畴,活生生把好好的“非主流”中性词弄成了贬义词。

从商人角度讲,炒作是赚钱方法,遮丑也是人之常情,本来也不算大事,但得了便宜还卖乖,天天骂这个骂那个到头来倒打一耙,那就真的没意思了。

更关键一点是,这种为了个人赚钱去破坏整个行业利益的人,根本就不是爱相声的人,他爱的只是他自己,具体点,就是他自己账户里的钱!

仅此而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