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立秋与晚立秋的区别(早立秋和晚立秋是如何划分的)_立秋_农历_节气

本文目录

  • 早立秋和晚立秋是如何划分的
  • 农村俗语“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如何判断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
  • 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今年到底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
  • 今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 7号立秋!老话“早立秋把扇丢,晚立秋热不休”今年还要热多久
  • 俗语“早立秋凉嗖嗖!晚立秋热死牛!”,这个早晚是指早上和晚上吗
  • 农村老人常说早立秋和晚立秋差别很大,今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呢会热吗

早立秋和晚立秋是如何划分的

今年是8月8月(农历七月初八)凌晨3时12分57秒立秋,这一天太阳黄经运行到135度,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一年当中秋天的开始。在气候表现上,一般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大,秋叶染黄,天气渐凉。寻么关于早立秋和晚立秋是如何划分的呢?这个主要从时间上划分,并且有两个划分标准,一个是从月份上分,另一个是从分时上分,下面结合今年立秋,分别说一下划分标准:

从分时上分“早立秋”还是“晚立秋”:一般来讲,在立秋当天的24个小时中,立秋发生在当天凌晨0时到中午12时之间,则为“早立秋”;而立秋发生在当天中午12时到夜时24时的时间段,则为“晚立秋”。

从月份上分“早立秋”还是“晚立秋”:一般立秋均在公历8月份的7日-9日,但是由于公历和农历在时间上有差异,有的时候立秋发生在农历6月份,比如2018年立秋是8月7日,农历6月26日,按月份说这就属于“早立秋”。也有的立秋发生在农历的7月份,比如今年立秋就是在农历7月8日,属于“晚立秋”。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产生,是我国古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立秋节气,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关于立秋也有很多民间谚语产生,下面就列举几个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谚语:

一、根据立秋情况判断后续天气的谚语:东汉大尚书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这个意思很明了,就是一天中早上立秋,可能天气变冷的比较快,也比较早;而夜里立秋,则会热很长时间,温度也会比较高。但今年的情况是七月份立秋,还是凌晨3点,按月份属于晚立秋,按分时属于早立秋,在两者不相一致时,应以月份为大,这样今年后期天气还是不会冷得太快的,不会象想象中的那么“冷飕飕”的。

二、根据立秋情况判断年成的谚语:“六月秋早收晚不收,七月秋早晚都收”,啥意思?就是农历六月份立秋,对于一些种地种的比较早的,是可以获得丰收的,而对于一些种的比较晚的,生育期拖后,由于六月立秋很可能会来秋霜比较早,这样种的晚的农作物没等完全成熟,就被冻死了,所以就说是“晚不收”了。而七月份立秋就没问题了,不管种的早的,还是种的晚一些的,由于季节后移,秋霜期延后,所有作物都会成熟,也就是说七月份立来肯定是个丰收年。今年就是7月份立秋,所以今年一定会丰收。

三、根据立秋时作物生长预判后期情况谚语:在民间有句老俗话叫“立秋不拿头,秋后喂老牛”,这里的拿头是“出穗儿”的意思,意思是说在立秋这天,如果农作物还没有出穗儿的话,到收获的时候,就收获不到果实,这种庄稼只能等到秋后当做饲喂老牛的饲料,不会有收获粮食的。事实上也真是如此,立秋是一个“收与不收”的分界线。

当然,关于立秋、关于二十四节气都是我国古生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关于这些有关立秋的民间谚语,也是劳动人员千百年来总结和创造的结果,即使在今天也在指导着我们进行农业生产,希望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在我们身上得到应有的传承和发扬。

农村俗语“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如何判断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

农村俗语“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如何判断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一般以农历和24节气作为农业生产的时间参考。“七藠八蒜”,农历七月中种藠头,农历八月种大蒜。农民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总结出很多农村俗语谚语,用农历和24节气相互结合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种植时间。立秋作为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的早晚,对农业生产是有影响的,这是人们根据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些农村俗语,对于露地种植不使用人为干扰气候和植物生长的环境下还是具有非常强的参考意义。

1、“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其实立秋了早晚主要是以农历纪年。

2018年的立秋是8月7号,农历六月廿六。按照传统的说法是属于晚立秋,再比如说2019年的立秋是8月8号,农历七月初八,属于早立秋。在农历纪年法中,立秋当天的农历与过年大年三十时间越短,就属于早立秋,反之离过年时间越长,就属于晚立秋。农历是参照太阳回归年作为依据,辅助24节气设置闰月与太阳回归年相对应。简单点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时间,形成一年四季的变化,地球自转分为白天黑夜。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到来,“一场秋雨一阵凉”,天气慢慢变凉。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一般是凉爽的季节。如果立秋早,比如2019年是农历八月初八,中秋节是在9月13日,还是非常热,今年的中秋节在9月24日,虽然只相差短短十多天,但九月中旬和九月下旬的天气相差比较大。秋分是天气昼夜平分,天气由热转凉的节气,一般在每年的公历9月23号左右,以秋分作为冷热的分界点,以中秋节作为判断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的依据。中秋节在秋分之前还是非常热,中秋节在秋分之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凉爽。有些中秋节在公历的10月份左右,10月份的中秋早晚非常凉,在北方甚至已经开始变冷。

2、还有种说法是以立秋当天的立秋时刻作为判断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

2018年的立秋是8月7日21:30:34,是在晚上立秋,有些立秋时间是早上或者上午,被称为早立秋,以中午12点作为分界线,中午12点之前被称为早立秋,12点之后被称为晚立秋。但这种方式判断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与天气的冷热关系不大,参照性不是很强。

结语:对于判断立秋是早还是晚,一种是以农历纪年法判断,一种是以立秋时刻判断早晚。你认为哪一种更准确呢?其实在以前主要以农历纪年判断,我们以前是没有阳历(公历纪年法)一说的,都是以农历和24节气相结合,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

你认为哪一种更准确?昕瑞生态认为农历纪年判断早立秋还是晚立秋更准确。喜欢我的回答欢迎评论、点赞、转发,一起探讨,欢迎关注【昕瑞生态】,专注解答三农问题。

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今年到底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2022年立秋时间,是早还是晚?看农谚咋说!

时间过得好快,小暑节气已经到了,全国各地都进入炎热和暴雨多发的时期。不只是南方地区,这两天东北一些地区也是大雨不断。

2022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6日,也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老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立秋一庚数末伏”,意思是说,到了夏至后我们数到第三个庚日就是就是初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就是末伏的第一天。其实,也不用去数,每年的三伏天通常都是出现在公历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

很多人不喜欢三伏天,三伏天不仅天气酷热,气压也低,湿度还大。并且,伏天的炽热中,还暗暗隐藏了阴气,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最好减少外出,以避暑气。

到了立秋,就代表进入秋天了,但是一般立秋都是出现在三伏天的中伏里,这时候仍然是“上蒸下煮”的日子,我们感觉还是很热。从气温上来看,立秋的温度和小暑、大暑是没什么区别的,如果不看日历,我们都感觉不到已经进入秋天了。按老辈人的经验,如果立秋突然凉快了,有可能是要来台风了。

另外,“立秋”和“入秋”并不是一个概念。立秋只是一个节气,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到了这天都是立秋。但是,入秋就不一样了。从气象学上来说,就要看几天的气温变化了,这个更准确一些,每个地区都可以按这个方法计算入秋时间。

按气象学的标准,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达到22℃以下就是入秋了。所以,判断当地是否入秋,只要看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就可以。

如果说,“立秋”天气温度还很高,那么到了“入秋”天气就变得凉爽了,因为这个时候温度已经降下来了。明白这一点,我们就知道每个地方的入秋时间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地方,每年的入秋时间也不一样。

对于古人留下的俗语和农谚,很多人已经不是很在意了,毕竟,时间已经很久远了,条件都变化了,不是那么准确了。在农村有一个关于立秋的俗语叫做“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您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怎么立秋还分早晚?早晚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呢?

这句话从字面上来看是很好理解的,意思是说,如果立秋的时间比较早,那么接下来的气温就会下降得比较快,气温下降了,我们自然就会有冷飕飕的感觉;如果,立秋相比往年要晚,那么接下来的气温下降就会比较慢,温度和大小暑的温度差不多,三伏天吗,仍然会感觉很热。

入秋的早晚怎么判断呢?

早晚这个标准有很多版本,有人说是以一天当中的时间来判断的。是说,立秋节气交节这天,如果是在中午12点以前交节就是早立秋,如果是在中午12点以后交节,就是晚立秋了。

还有一个说法是,每年立秋节气交节时间,大多数的时候是在农历六月和七月交替的这段时间。如果,立秋在农历六月里交节,就是早立秋。如果,立秋在农历七月份里交节就是晚立秋。

那么2022年的立秋是早还是晚呢?

2022年的立秋交节时间是在公历的8月7日,农历七月初十,具体时间是20点28分57秒。无论是从一天当中的时间上来看,还是从农历月份上来看都是“晚立秋”。按这个来推断,今年立秋后的温度应该和三伏天的温度差不多。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凉爽呢?就要看“入秋”的时间了,计算方法文章前部已经交给大家了,我们可以回头看一下!

老话有“立秋一庚数末伏”的说法,意思是说,立秋之后仍有一“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秋老虎”,天气依旧比较炎热。在东北地区感觉会更明显一些,早晚凉,到了中午又很炎热。但是,农谚也说“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就结霜。”,到了立秋,冷空气离我们也就越来越近了。

古人在和大自然相处的时候,在立秋这天也总结了很多经验,形成了俗语农谚流传下来。例如,“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和“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等等,这些都是古人顺应农时和自然相处的智慧结晶。

另外,古人认为立秋的早晚,也应对这个收获时间。像农谚有“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的说法。

当然,农谚是有地域性的,加上现在天气变化较快,天气预报都很难达到精准,何况离我们更久远的农谚了。所以,我们作为了解来看就行了,在恶劣天气面前,无论是古时候还是现在,我们应对的手段并不多,旱涝都可能让庄稼减产或颗粒无收。

总之,今年是“晚立秋”,到了立秋温度和三伏天差不多,还要热上一段时间,“秋老虎”还会如约而至,在农田干活的时候,还要注意别中暑了。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今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今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答:今年立秋时间是阳历8月8日,03:12:57时,按照农历是七月初八了;属于迟立秋。

从阳历来看立秋节气,一般的时间比较固定的,基本上都是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这两天;但是从农历上看则有时间差别了,例如去年的立秋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六,就有十二天的差别。如果明年立秋则是在六月十八,比今年立秋时间还迟十天。下图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最简单判别早立秋和迟立秋,以农历来看比较准确。以农历7月为界限,如果立秋时还没有进入到农历7月,那么毫无疑问它就是早立秋;反过来,如果时间已经进入到农历的7月,就称之为晚立秋。

立秋是根据气候的平均温度来划分的,聪明睿智的祖先们将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为22℃以下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秋天。立秋并不代表气温马上就降低了,也只是一个大概时间;晚立秋它还有一段时间的所谓的“秋老虎”存在,则需要慢慢过渡一些天。

老农有一句俗话:“早立秋凉嗖嗖,晚立秋热死牛”、“三伏带一秋,凉水不离口”,就是对立秋的最好诠释,这就是早立秋与晚立秋的最大区别。

不过,到了立秋时间,虽然还有暑气凌人,但总的趋势则是走向逐步下降,因为太阳与地球的赤道线运动是有时间和规律性的。这就是宇宙的神秘感在作祟。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硕果累累、五谷丰登是人们期盼的主题公园。世间万物比人还敏感;故有“一叶知秋”的成语。

知足常乐于上海2019.8.3日

7号立秋!老话“早立秋把扇丢,晚立秋热不休”今年还要热多久

俗话说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每一年的三伏天尾段就是立秋交接,也就是说大暑属于正常的三伏天中段,今年的三伏天是四十天,而今年的大暑是7月22日,立秋是下一个节气,是阳历的8月7号,三伏天入伏是7月11日,由于今年三伏天40天所以要到今年的8月19日才结束。

也就是说就算到了立秋,天气也不会立马凉下来,而是还要持续一段时间,立秋之后是处暑,立秋15天跟处暑15天属于夏天尾段跟秋天交接的阶段,在北方地区是最明显的,而南方地区会延后一些,立秋之后北近凉而南续热,气候有所改变但是并不是特别明显,尤其是南方。

处暑结束后就北方就基本上进入了秋季,而南方也气候会变化,但是秋老虎还在肆虐,并不会立马进入凉爽的秋天,立秋过后还要热多久,这个北方大约一个月左右,南方大约在两个月左右吧,时间不会太准确,但是也是基本上差不了多少,属于正常的气候转变阶段。

那什么是早立秋呢,每一年的立秋用公历来看就是8月7号到8月9号这几天,基本上都是这样,所以这个公历也就没有早晚立秋的说法,对于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所以计算正常就是采用农历的计算方式,农历立秋的时间可不像公历那么集中,农历的立秋时间之间差别非常大 跨越十几二十天都是正常的。

正常立秋时间都是在农历六月下旬到七月中上旬之间,正常在六月进入立秋那就是早立秋,如果说是七月份进入立秋那就是晚立秋,正所谓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古人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因为农历七月份在阳历上面已经是八月九月,而农历六月早立秋,在阳历当中是七月底八月初左右。

今年2021年的立秋是农历6月29日,已经接近七月还是属于早立秋,在阳历当中的立秋是8月7号,虽然说早立秋凉飕飕,但是今年的三伏天异常的炎热,比往年都热很多,三伏天要到8月19日,那立秋过后还有近半个月的三伏天,三伏天后还不会立马冷下来,所以早立秋凉飕飕这种说法准不准呢!

早立秋六月进就是夏天差不多结束了,夏天的时间短后续秋冬的时间长,立秋之后不是立马凉爽,但是一旦过了处暑就早晚有点凉了,那所谓的凉飕飕就是凉爽的天气来得早,晚立秋热死牛,立秋来得晚,夏天时间长,秋冬来得晚,大家承受的夏天炎热天气时间也长,长到老牛都热得受不了,虽然在六月底进入立秋,已经接近七月,所以可以说是早立秋,也可以说是不早不晚,不过以今年反常的炎热来看,立秋早晚其实都会还要热很长一段时间。

还有一种说法是早立秋跟晚立秋的区分,这种说法并不是主流,但是有不少人以这个说法为准,他们把早晚立秋是通过立秋当天的早晚时间来判断的,凌晨的上午立秋那就是早立秋,下午到深夜叫做晚立秋,这种在古老的说法里面有,现在的很少有,因为很少有去计算立秋准确的时间,而是都是以一整天来看的,天来看时间跨度长说服力高,以时辰来看就是太短其实说服力不是太高,所以各有各的说法。

俗语“早立秋凉嗖嗖!晚立秋热死牛!”,这个早晚是指早上和晚上吗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个在农村大家都知道的一句俗语,首先肯定不是指一天当中的早上或者晚上。

立秋是我国24节气中的13个,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在古时我国劳作人们特别是农民朋友来计划农事都是按照这24节气来安排,那时没有现在的阳历都是老黄历,所以立秋同样是按照老黄历上的来。我们知道黄历有润月,这就导致有时年月立秋和往年不一样,有时立秋在黄历的6月,有时在黄历的7月,这个才是早立秋或者晚立秋的时间概念。就像今年立秋就在七月初八,这就是晚立秋。要是在六月就立秋了那就是早立秋,比如去年在六月二十六立秋这就属于早立秋。

虽说只有这么几天差别,但对于农民来说却有很大差别,在以前可能就是关乎一家老小的肚子大问题。

我们知道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同时气候也会有相应的变化由热转凉。但农作物丰收与否就和这气候有很大关系,相差几天对于农作物生长来说在产量上就相差一截。

农民喜欢早立秋还是晚立秋?

早立秋对于我们自己本身来说当然是好的,气温开始慢慢下降不再过那烧烤模式的日子,但对于农民来说却是一块心病。

立秋并不代表农作物就能收获,反而这时很多农作物正是其生长最为关键之时。稻谷开花结实、大豆结荚、棉花开花结铃、红薯薯块膨大等等很多农作物都是在最为关键之时。如果早立秋那就导致农作物吸收到的光、热不够就会导致这些作物减产。而且这时农作物不止是需要光和热,还需要大量水分,一般早立秋整个秋季不怎么下雨,在这多重因素下导致农作物减产或者绝收都不是不可能。

所以对于农民或者农作物来说,还是晚立秋好也就是像今年的农历7月立秋。

以上是小晓个人观点,有不同观点及补充请留言谢谢大家!

农村老人常说早立秋和晚立秋差别很大,今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呢会热吗

农村老人常说早立秋和晚立秋差别很大,今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呢?会热吗?

一直以来,老一辈的农民,并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并不能准确地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但是聪明的祖辈们,根据历史的经验,总结形成很多民谚,用来指导农事活动、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最近正处于三伏天之中,各地都进入“炙烤期”,一项项气温指标被突破。根据节气变化,接下来将迎来立秋,看到“秋”字就想到“秋凉”,但是农村老人却说立秋分早晚,并且差异很大,那么早立秋、晚立秋,你真的懂吗?

民间俗语“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清早立了秋,晚上把扇儿丢”,早立秋还是晚立秋,真的差别很大。至于如何判断早晚立秋,民俗专家认为以立秋的具体时刻判断,上午立秋即为早立秋,下午立秋即为晚立秋。今年立秋的时间为8月8日早上3点12分,属于早立秋,立秋之后凉飕飕。

有人可能会疑问这个时刻点怎么确定的,根据24节气的确定规则,太阳黄经每15°变换一次节气,太阳什么时候运动到具体位置,就可以确定各节气的时间。也有人认为,早晚立秋应当以立秋的农历月份来计算,其实节气以太阳历计算,农历以月亮历来计算。但是,温度的高低、季节的变换受太阳的影响,所以以太阳历为核算的时刻论更为准确。

所以说,今年立秋是早立秋已经无疑了,但是是不是真的凉飕飕呢?其实,有人并不认同,国家气候中心曾经统计过09-17年8月份的平均气温,发现早晚立秋对气温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民谚流传认可那么久,自然有其准确性和内在道理,虽然平均气温不能验证这一结论,但是谚语本身具有地域性,总体气温不代表地方温度。因此,根据早立秋的论断,今年立秋之后应该比较凉爽,不过不代表真正的秋天到来了,因为暑虽然去了,但是暑气依然逼人,尤其中午的气温绝对不亚于大暑前后,而且立秋本身还处于三伏天的中伏。但是,能凉快一些,也不枉期盼那么久。

对此,你怎么看?你认为民间俗语真的准确吗?欢迎发表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