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的故事(著名的飞夺泸定桥,铁索桥是康熙年间建造的,寿命有多久呢)_泸定桥_大渡河_太平军

本文目录

  • 著名的飞夺泸定桥,铁索桥是康熙年间建造的,寿命有多久呢
  • 为什么石达开不走泸定桥

著名的飞夺泸定桥,铁索桥是康熙年间建造的,寿命有多久呢

泸定桥是康熙年间建造的一座铁索桥,至今已有310多年的寿命了,在今后的岁月里,它还将长久的存活下去。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河西街与成武路之间的大渡河上,是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桥的东头是二郎山,西头是海子山。

大渡河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全长1062公里,从地图上看,是一条很纯粹的南北走向河流。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

泸定桥何人何时所建?

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康熙皇帝为了国家统一和解决汉、藏区域道路的梗阻问题,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这座桥梁。九月开工,次的四月大工告成,短短的半年时间就让大桥投入使用,也是一个奇迹。

泸定桥长什么样儿?

大桥建成后,康熙皇帝大喜,欣然提笔,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立御碑于桥头,横批为“一统山河”。泸定县就是因此桥而得名。

泸定桥是一座悬挂式铁索桥,长103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和桥亭三大部分组成。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构成,桥面9根,两边桥栏各2根,共有环环相扣的12164个铁环。桥面由木板铺设而成,扶手铁链与底链之间还有小铁链相连接。桥的两端各有一桥台,高20米,桥台内有铁桩,用以固定铁链,上建有桥亭。

泸定桥的桥头古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桥头西端的观音阁下现存有康熙大帝所立的匾额,桥东有《御制泸定桥碑记》,内容为修桥原因、桥的规模和维修办法等记载内容,有“康熙四十四年岁次乙酉九月造汉中府金火匠马之常铸重一千八百斤”的字样。

现在泸定桥所在的地方被避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耳熟能详的《飞夺泸定桥》故事

泸定桥的历史底蕴本来就非常丰厚,在1935年5月29日这一天,因为地场 “飞夺泸定桥”的战斗让泸定桥的声名更是一飞冲天,名振中外。

1935年5月29日(民国24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泸定桥时,敌人把桥上的木板全部销毁了,只剩下孤零零的13根铁索,在大渡河上随风摆动着,但22位红军突击勇士硬着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并穿过桥头的熊熊火堆,一举消灭了桥头的守卫,夺取了泸定桥,取得了神话般的胜得。

“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和世界军史上“惊、险、奇、绝”的战争奇迹,泸定桥从此成为中国革命是重要的历史纪念地之一。

22名勇士安在?

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担任突击队的有22名勇士,当时牺牲的有5人(后来又有人说是4人)。在这22位勇士中,现在查证有名有姓的勇士只有8位,他们是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战友们的叫法,真实名字无从得知)。

留下有照片的有4位:李友林、刘梓华、杨田铭和刘金山。

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内庄严肃穆地竖立着22根方柱,它们就是代表着当年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只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

红军飞夺泸定桥前,在大渡河下游不远的安顺场还有一次强渡大渡河的战斗。参加这两次战斗的红军指战员都获得了中革军委颁发的红星奖章。红星奖章可是当时最高的荣誉勋章,数量非常稀罕,用现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免死金牌”一样。

新中国成立后,22位勇士中唯一有下落的勇士是刘梓华,其生前最后职务为天津廊坊军分区的副参谋长,1951年因病逝世于北京。

现在,人们谈论起泸定桥时,总爱询问两大谜团:

1、泸定桥是怎么建成的?

2、“飞夺泸定桥”这场史诗级的战斗中,敌人为什么不把桥炸掉?要真是炸掉了泸定桥,如果石达开第二的故事发生后,中国革命的历史该怎么写呢?

这还真是两个不可思议的谜团。

为什么石达开不走泸定桥

石达开当年为什么兵败大渡河,又为什么没走泸定桥?毛主席曾经问过安顺场一位90多岁的秀才,并解开了其中的谜团。

1863年5月,转战15个省的太平军横渡金沙江,来到了紫打地。石达开本想在此安营扎寨,但观察了一下地形,发现这里易攻难守,于是决定渡大渡河,进军成都。

当太平军造好船扎好筏准备渡江时,突然天降大雨,河水也开始跟着暴涨,没有办法过河。于是石达开借着幼子出生摆了三天的酒席。

而就在这时,清军和被收买的彝兵包围了太平军,石达开组织了两次渡河行动,但因水流太急均告失败,太平军已走途无路。

四川总督骆秉章想立“生擒石达开”的奇功,就命人前去劝降,并答应只要石达开投降,保他安全,并且不为难其他人。

石达开为了部下能活下去,没得选择答应了骆秉章。有4000多太平军被遣散,还有2000多士兵誓死追随石达开。

后来满清背信弃义,凌迟处死了石达开,2000多太平军全部战死。

70年后,红军面临太平军一样的困境,当时国民党就叫嚣让他们做“石达开第二”。当然红军不能和太平军同日而语,但毛主席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专门拜访了当地一个90多岁的秀才。

当年石达开渡大渡河时,他已经20岁了,他知道其中的原因。

据老秀才讲,石达开兵败最大原因是没有同彝族土司王应元搞好关系。

至于后世说的他给小儿子过生日耽误了过河时间,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当年雨后渡河水流之大,百年难遇,根本无法过河,他之所以大摆筵席主要是为了鼓舞士气。

但太平军并非无路可走,如果和土司搞好关系,经彝人地盘西可以到昌都,南可以到云南,北可以到康巴。

石达开忽视了这些关系,所以最终导致后来王应龙被清军收买,反过头来对付太平军。至于泸定桥,知道的人本来就不多,他不和百姓联系,如何能知道这个地方?

老秀才最后感叹:“石达开不自入绝境, 则不得灭? 即人绝境,而无彝兵四面扼制,亦不得灭。”

而人民军队到哪都和百姓打成一片,过彝人地盘、知晓泸定桥自然不是难事,这也正应了那句老古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