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死了多少人(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后来的情况是什么)_泸定桥_大渡河_勇士

本文目录

  • 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后来的情况是什么
  • 关于课文《飞夺泸定桥》
  • 泸定桥战役的死伤情况是什么
  • 飞夺泸定桥
  • 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牺牲了几名
  • 当年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是谁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又是谁
  • 飞夺泸定桥伤亡人数
  • 飞夺泸定桥有22位勇士死了多少位?
  • 在飞夺泸定桥中死去的四位勇士叫什么
  • 当年勇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勇士结局如何

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后来的情况是什么

  22勇士为何 只有5位留下名字?
  比起红军强行军创造的奇迹,22勇士飞夺泸定桥更是奇迹中的奇迹。22勇士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早已为人们熟知,然而,在22个勇士中,如今只有5个人的名字被后人得知,其余的大多数人,我们甚至连他们的名字是什么都已不知道。
  强渡大渡河17勇士的名字,是因为《战士报》一八六期上的记载而被后人得知。然而,飞夺泸定桥22勇士的名字,却没有得到这样幸运的记载。
  同为红一军团所属的部队,为什么红一军团政治部编印的《战士报》只登载了17勇士的名字却没有登载22勇士的名字?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心中的一个困惑。王永棉老人给出了这样的猜测:目前人们所能找到与红军大渡河战役有关的《战士报》,只有1935年5月26日出版的第一八四期和1935年6月3日出版的第一八六期,它们的原件都收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强渡大渡河战斗是5月25日打响的,而飞夺泸定桥战斗是5月27日打响的。一八四期《战士报》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前一天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的战斗,而到了一八六期《战士报》,内容已经是介绍大渡河全部战役的情况,头条标题就是《大渡河沿岸胜利的总结》。这样我们自然就可以想到,这中间一定还有《战士报》第一八五期,而且这张报纸的内容差不多可以肯定就是介绍飞夺泸定桥的战斗。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合理地猜想,飞夺泸定桥22勇士的名单就登载在一八五期的《战士报》上?而一八六期《战士报》登载17勇士的名单,是对一八四期《战士报》应该登而未登的内容的一个补充?
  这仅仅只是一个猜测。当然,也存在着另外的可能,就是因为报纸版面所限,它们来不及去登载那22个勇士的名字了。《战士报》第一八五期已经缺失,给红军历史研究带来太多的问号。
  22名勇士是怎么选出来的?
  事实上,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现在,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1986年,王永棉在泸定县委派下,赶赴北京拜访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罗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的22勇士,是他亲自到二连挑选出来的。当时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1985年,泸定县筹备“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庆典,王永棉受县里委派赴北京邀请杨成武将军参加庆典,曾当面向杨将军询问有关22勇士的线索。杨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22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当时,杨成武将军说到这些时,情绪十分激动,他一遍一遍地呼唤——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说着说着,竟老泪横流……
  根据杨成武、罗华生等老将军们的回忆,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中,有4个人的名字是可以记起来的,他们是:二连连长廖大珠,二连政治指导员王海云,二连支部书记李友林,及抽调支援的三连支部书记李金山。
  泸定县的同志们在解放后的追访中,还找到了第5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长刘梓华。
  第5位勇士的下落是怎样找到的?
  在泸定桥边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里,庄严肃穆地竖立着22根方柱子,它们代表着当年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它们绝大多数是无字碑,只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而在这5根柱子中,只有一根上面雕刻有头像,这根柱子代表的勇士就是刘梓华。
  22名勇士中,惟一留下下落和相片的勇士就是刘梓华,刘梓华的雕刻头像就是根据他本人的相片制作的。关于刘梓华下落和相片的获得,有一个曲折艰难的寻访过程,而我们的采访对象王永棉就亲身参与了这个过程。
  在王永棉的日记本上清楚地记着,1974年10月19日,当时的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长朱丹,在一次会议上提出,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红军飞夺泸定桥22勇士的情况和下落,还一直搞不清楚,实在说不过去,泸定县的同志们要下力气搞点调查。朱丹是一位演员,曾经在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中扮演父亲。也许与朱丹的这次讲话有关吧,也许还有别的什么推动力量,1975年,泸定县所在的甘孜州成立了一个红军长征文物调查小组,由三人组成,王永棉担任了组长。
  从1975年5月到9月,近5个月的时间里,调查小组从四川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湖南、贵州、广西,差不多绕半个中国走了一圈,搜集有关的红军长征文物,其中调查22勇士下落是他们时刻放在心头的一项重要任务。
  1975年8月,调查组来到江西南昌,在参观江西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时,在一个大陈列厅里,看见挂着很多相片,上面都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江西籍的烈士,下面还有他们的简单生平。
  王永棉一个一个认真地看,突然他眼前一亮,心中一阵狂喜。他发现了一个叫刘梓华的相片,他的生平介绍中写着,“刘梓华同志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英雄之一。”
  王永棉连忙叫来一起去的同志,但一个同志提醒他:“你看清楚了没有?前面写的是强渡大渡河啊。”自从杨得志将军写了《强渡大渡河》、杨成武将军写了《飞夺泸定桥》两篇文章后,这两个词几乎成了专用词组,分别特指发生在安顺场和泸定桥的战斗。
  但这毕竟是个重大发现,他们立即去找纪念馆的管理同志,但对方告诉他们纪念馆所知的情况也只限于展览内容这么多,不过他们告诉王永棉,这些材料的来源是河北省廊坊军分区。
  1976年1月26日,泸定县方面给廊坊军分区去信去函,了解有关刘梓华同志的情况。1977年1月15日,泸定县方面收到了回信,信中肯定刘梓华就是当年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并说明刘梓华生前系天津廊坊军分区的副参谋长,1951年患恶性淋巴肿瘤去世。
  廊坊军分区的来信虽然令人鼓舞,但也很简单抽象。为了进一步了解求证事实,1978年5月,泸定县方面派出郑发荣、文荣普两位同志前往廊坊军分区调查。那时候,刘梓华同志的妻子还在,他的儿子也在。他们分别从军分区方面和刘梓华家中借来了刘梓华的“军人登记表”和日记本。而在王永棉手中,至今仍保留着当年刘梓华“军人登记表”的抄录件。
  在这份抄录件上,记者看到,其中几项是这样写的:
  刘梓华。籍贯:江西萍乡县安源区二乡梓木村。1929年入伍,1931年6月参加共产青年团,1933年8月转党,介绍人:肖华。作战次数:无数。负伤次数:9。残废等级:二等。在受过何种奖励一栏中,说明系长征渡过乌江和大渡河十七、十八勇士之一。在受过何种处分一栏中,说明因1936年丢掉18英雄奖章,而受到党内警告一次。特别关键的一点是,在履历栏中清楚填写着,1935年2月起,在红军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二连任副班长。而这正是担负飞夺泸定桥任务的连队!
  22勇士为何只是18枚奖章?
  这里还有一个疑问,飞夺泸定桥是22勇士,为什么在刘梓华的军人登记表中,写的却是18勇士,丢失的也是18英雄奖章?王永棉告诉我们,据杨成武将军回忆,飞夺泸定桥战斗结束后,点名时发现,22勇士在战斗中牺牲了3名或4名同志,具体是3名还是4名,杨将军也记不清了。如果是牺牲了4名同志的话,那么剩下的刚好是18勇士!我们可以想像,在长征的特殊环境下,对牺牲同志的奖励既无法记入档案,也无法寄往家中,也许就只把奖章颁给活下来的同志,那么奖章也就只是18枚英雄奖章了。
  回到北京后,记者在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找到了旁证,书中在写到飞夺泸定桥战斗时说道:“在这场拼死的攻击中,二十二人中有十八人活下来了,而且没有受伤。”
  大渡河上的红军勇士们,我们今天已经难以找到他们的完整下落,但是他们的精神,已经深刻感染、影响了无数后来人,包括我们面前那些可爱可敬的采访对象们。

关于课文《飞夺泸定桥》

资料一: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5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西康省(今属四川省)泸定县对国民党军的著名进攻战斗。 25日,红1军团(总指挥林彪、政委聂荣臻)第1师第1团(团长杨得志)十七勇士在冕宁县(今石棉县)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此处水深流急,难以架桥,加之缺少船只,大部队难以在几天之内全部渡过河。此时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在追军迫近的情况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决定以红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进,两路夹河疾进,直取泸定桥,打破国民党军企图围歼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计划。红1军团第2师第4团(团长黄开湘,又名王开湘,政委杨成武),于27日由安顺场出发沿河右岸前进,在猛虎岗、摩西等地先后击破国民党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于29日晨占领泸定桥西桥头。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3根铁索上铺桥板而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桥东泸定城驻守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东桥头筑有坚固防御工事,在红军抵达前桥板已全部拆除,只有13根铁索。当日16时,红4团第2连以连长廖大珠为首的22名勇士组成突击队(参见飞夺泸定桥二十二勇士),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守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勇猛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攻占桥头堡,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红军后续部队紧随渡河,及时投入战斗,占领泸定县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 点评:此战,红军行动迅速,作战英勇,仅以22人便夺取了泸定桥,堪称奇迹。作战中共击溃川军1个团,俘100余人,缴枪100余支,中央红军主力顺利通过天险大渡河,使国民党军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未能成功
资料二:
中国名桥泸定桥
公元1705元,康熙皇帝为了祖国的统一,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经过一年的修建,大桥于公元1706元建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即大渡河旧称)、“平定”(平判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从此泸定铁索桥便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泸定县也因此而得名,这块御碑如今还屹立在西桥头。当年红军22勇士强渡大渡河,突破大渡河天险,红军才取得了陕北会师的胜利,因而泸定铁索桥也成为红军长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载入历史史册。1961年国务院批准泸定铁索桥(包括附属建筑)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对面,山坡上古建筑,那是历史悠久的观音阁。但在红军飞夺泸定桥时,它却是红军的“飞夺泸定桥指挥部”和炮台、机枪阵地,正是在它的掩护下,红军的22勇士从13根铁索上奋勇爬过,粉碎了蒋介石让朱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
为了纪念红军飞夺泸定桥50周年,让后人记住这一历史时刻,1984年,泸定人民开始筹建纪念碑。1985年3月,邓小平同志为“红军飞夺沪定桥纪念碑”题写了碑名,台阶左右两侧碑体上有用汉藏两种文体刻下的、由聂荣臻元帅亲自撰写的碑文。由两位老一辈革命家同时题名撰文的纪念碑,全国仅此一座。
纪念碑由主体碑、底座铜像、碑基平台及地下室三个部分组成。碑台基面积720m2,碑基建地下室95m2,纪念碑碑高30.35米,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的,碑台阶高2.15米,正面大门上方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名。碑体为铁索抽象几何体造型,错落有致。远观此碑大家看其造型象什么?对,就象一支凌空发射的手枪,它象征着毛泽东同志所论述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革命武装斗争理论。近看碑体呢,棱角凹凸有致,线条环环紧扣铁索链。与碑体紧紧相连的前部平台上,耸立着两尊重约四吨,屈身高4米的红军战土铜像,在铁索上攀缘前进冲向敌人,一个在举枪射击,一个在挥臂投弹。铜像采用爆炸成型新工艺,用470块铜片特殊处理而成。这雕塑的姿态再现了当年夺桥激战中红军战士的雄姿英骨

泸定桥战役的死伤情况是什么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 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 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守城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是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 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来源:民族魂网站

飞夺泸定桥

楼主,您好。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事情经过如下: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至于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死了多少人,目前貌似没有任何史料上的说明。
只不过飞夺泸定桥到底是22名勇士还是21名勇士甚或是17名,目前还存在这部分争议。
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记载的是十七名勇士。分别是:二连连长熊尚林;二排排长罗会明;三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士张桂成、肖汉尧、王华亭、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四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士肖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以上,希望能给你帮助。谢谢

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牺牲了几名

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牺牲了3名。

红军到达泸定桥前,敌人已将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铁链横在大渡河上。红四团决定从二连抽出22名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夺桥突击队,去爬那被抽掉了桥板的13根铁索。

“没有共产党员克服不了的困难,更没有革命者过不去的桥。”当年红二连机枪手赵长发,报名当上突击队员后当即说出了这句气壮山河的豪言。

最终,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爬上铁索的22位勇士中仅有3人牺牲,其余过河的19人没有受伤。而这次胜利,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在危急的关头拯救了红军,拯救了中国革命,彻底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图谋。

扩展资料:

22位勇士:

1986年,王永模在泸定县委派下,赶赴北京拜访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罗将军告诉王永模,当年的22勇士,是他亲自到二连挑选出来的。

当时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

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1985年,泸定县筹备“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庆典,王永模受县里委派赴北京邀请杨成武将军参加庆典,曾当面向杨将军询问有关二十二勇士的线索。

杨将军告诉王永模,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二十二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

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泸定县的同志们在解放后的追访中,还找到了1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长刘梓华。

当年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是谁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又是谁

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

第1军团第1师第1团1营长孙继先、第2连连长熊尚林、第2排排长罗会明、第3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士张桂成、萧汉尧、王华亭、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第4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士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大多没留下姓名,几十年过去,普遍认为能确认的只有三位:廖大珠解放西北时血染黄土高原;刘梓华解放平津时长眠天津城下;刘金山等20人先后为革命牺牲,还有19人至今还未查清他们的姓和名。 

扩展资料:

1.飞舟强渡

十八个勇士(连孙继先同志在内)每人佩戴一把大刀,每人背一挺花机关枪(冲锋枪)、一支短枪,每人带五六个手榴弹,并且带着工作器具,以二连长熊尚林同志为队长。

大渡河边还是像方才一样,只有河水冲击咆哮,我用望远镜看看对岸,敌人像是很安静。

因船小,船工不同意上船的人太多,临时决定十七人分两批渡过。在连长熊尚林带领下,一班的八个同志跨上了小船。

庄严的时刻到了,熊尚林带领八个同志跳上了渡船。

过了河的船很快地又回来了。八个勇士在营长孙继先同志的带领下,又登上了渡船。

此刻,我们两批登陆的勇士接上了,十八个勇士一起冲上去,十八颗手榴弹一齐扔出去,十八挺花机关枪一齐打过去,十八把大刀一齐在敌群中飞舞。号称“双枪将”的川军被杀得败不成军,拼命向北边山后面逃。我们渡河的勇士完全控制了大渡河北岸。

2.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飞夺泸定桥伤亡人数

  • 共有22人,死了17人

  • 死了4人,还有18人,共有22人.

  • 5个人

  • 23人

飞夺泸定桥有22位勇士死了多少位?

22位勇士,三人牺牲。???说出来真令人敬佩。同意的点赞。为牺牲的三位勇士致敬???是他们换来了我们的幸福。拯救了全中国人民。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他们致敬。

在飞夺泸定桥中死去的四位勇士叫什么

经最新查证,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中,目前有8位勇士的姓名可以确认: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其中有照片者4位:李友林、刘梓华、杨田铭、刘金山。

当年勇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勇士结局如何

现在留下明确记录的当年十八勇士只有刘梓华一人,他生前曾担任廊坊军分区副参❤谋长,1951年因病去世。

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是营长孙继先,二连连长熊上林,二排排长罗会明,三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斗员张桂成、萧汉尧、王华停、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四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斗员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事实上,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后来,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事件意义:

坚信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坚定信念,使作战部队全军上下对这次作战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勇士们正是凭着对中国革命的无限忠诚,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向河对岸冲去,并成功地为后续部队打开了一条通道。

红军部队成功地强渡大渡河,17勇士在作战中的英雄壮举,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强渡大渡河是红军的一次生死之战,能否渡过河去,是中国革命的关键。为了渡过大渡河,在作战开始前,先遣队首长对这次作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他们同作战部队一起制定渡河方案,并强调这次渡河作战的重要意义,从而使作战部队增强了信心,鼓足了勇气,为作战取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强渡大渡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