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是从鹅毛笔演变而来的吗?古代书论中有关于切笔的笔法吗,切笔存在吗_毛笔_书写_盟书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笔的演变 毛笔 书写 盟书

本文目录

  • 钢笔是从鹅毛笔演变而来的吗
  • 古代书论中有关于切笔的笔法吗,切笔存在吗
  • 书写工具演变的历史是怎样的
  • 中国的毛笔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钢笔是从鹅毛笔演变而来的吗

谢谢邀请


个人意见觉得不是,钢笔不是鹅毛笔演变的

1. 首先,它俩的产生年份不同,相差远

鹅毛笔:

它大概在元年700年被普及,由鹅毛制成,中世纪之前大多用芦苇笔书写,后被取代。书写材质为羊皮纸,莎草纸。

钢笔:

发明于19世纪初,笔头由金属制成,鸭嘴式的笔尖。

可以说是一种借鉴吧!

2. 还有,就是吸取墨水的方式不同,钢笔是压缩墨水使用,可以存储墨水,是一种蓄水笔,但鹅毛笔则不同。算是一种进步吧!

推荐几款老牌子:英雄牌,金星牌,公爵牌,派克,万宝龙,威迪文,

喜欢,记得给我点赞哦(⊙o⊙)哦

以上为个人意见

图片均源自网络

仅供参考 谢谢

古代书论中有关于切笔的笔法吗,切笔存在吗

“笔法尚圆,过圆则弱而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而不韵,笔圆而用方谓之遒,体方而用圆谓之逸,逸近乎媚,遒近乎疏,媚则俗,疏则野。″一一赵宦光《寒山帚谈》。

这里说的方笔就是切笔笔法,他说写草书不能一味使用转笔法,要偶用折笔法,则飘逸中有刚健之神采,写楷书不能一味用方,笔势要圆活,端庄中有灵动。

切笔法如何书写?有何特征?

切笔书写侧锋铺毫,侧切。然后铺下去,再行走笔。就是这一书写过程。

特征:多用于起笔和转折的位置。硬直刚健,干净利落,爽利雄强,在孙过庭草书《书谱》书法作品里,这种切笔运笔应用较多,(见图。)

方笔有方笔的妙用,圆笔有圆笔的妙用。圆笔如何理解呢?

圆笔也可以理解为转笔,转折处提笔暗过,用力平均,不作停顿,圆转无棱角,有圆滑有力的视觉感受。它来源于篆书笔法。在孙过庭草书《书谱》里转笔也有应用,(见图)。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书写工具演变的历史是怎样的

汉字作为书面符号,在实际书写过程中追求“简、明、快”是导致形体演变的主要原因。同时,汉字的使用频率、社会化程度以及书写材料、工具等的改变也是重要的原因。

  下面主要谈材料和工具的变化。

  1、汉字历史上使用过各种材料

  造纸术发明以前,曾经使用过:

  龟甲兽骨:甲骨文;

  钟鼎陶器:篆书、金文;

  碑石简牍:篆书、隶书、魏碑、楷书、行书、草书等;

  丝绸布帛: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

  这些材料的成本、镌刻或书写的难度和所需要的工具等各不相同。

  造纸术发明以后,除了特殊需要以外,一般都是以纸张为书写材料。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使用计算机进行汉字处理,多数情况下通过键盘和屏幕、磁盘等作为载体材料实现汉字的“书写”。

  利用多媒体软件技术,电脑中汉字的形体千姿百态,多种多样,可以充分满足人们对汉字形体的各种需要。

  2、文字工具

  笔的演变经历了“刀笔----软笔----硬笔----机笔”几个阶段。

  刀笔:往甲骨上刻字需要用刀,早期写在竹木上面的字也是用刀刻的,只是因为竹木不易保存而今人无法看到原件了。碑石和摩崖刻字等所使用的凿子都可以归入刀笔工具之列;

  软笔:简牍、布帛、纸张等材料一般都用毛笔;

  硬笔:现在使用最多的是硬笔:钢笔、铅笔、圆珠笔、签字笔;

  机笔:键盘、鼠标、笔输入器;

  现在,传统的工具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毛笔作为书法艺术的工具,仍然被广大用户学习和使用;刀笔在许多地方仍是作为篆刻工具使用着;但是另外也应当看到,这些特殊工具也在逐渐被电脑技术所取代,例如现在的电脑刻字,可以小到名章、公章,大到碑文、壁画,各种材料包括大理石、铜铝板材,都可以顺利地刻写。只要字库中有的字体就可以刻出来。

中国的毛笔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什么是“毛笔”?

狭义来说,毛笔就是“带毛的书写工具”。是用兽毛扎成笔头,再粘结在管状的笔杆上制成的。

广义来说,毛笔还可以定义为“用于书法创作的书写工具”。这么一来,就可以包括刷子,甚至笤帚、墩布,甚至喷墨的注射器。

无论如何,毛笔的笔头都是柔软的、有弹性的、难以控制的。正如蔡邕《笔势》中所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柔软的创作工具无疑更容易创作出千变万化、意趣无穷的书法作品。

墨墨将从三个方面为您解答中国毛笔的发展演变历程:

  • 最早的痕迹(墨迹的出现绝不是捕风捉影)

  • 最早的实物(第一次的邂逅令人难以忘怀)

  • 发展变化(探寻毛笔从古至今的发展规律)

最早的痕迹

不难想象,毛笔最初被发明出来的用途就是描画点、线。

▲仰韶文化彩陶

距今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不少彩陶花纹的线条不但纤细,而且变化丰富。这让有的学者有理由认为这类线条是用鸟类的羽毛或者人们制作的软笔画上去的。也就是说,新石器时代可能已经有了最初的毛笔。

▲(商)墨书陶片

商代有毛笔的迹象更为显著。殷墟出土的少数未加契刻的朱书、墨书骨片显然是毛笔书写。而且甲骨文已有象形文字“聿”,应该是以手执笔之象,所示毛笔锋端颇为生动。东周简、帛上毛笔痕迹显而易见,且有实物出土。

▲(春秋)侯马盟书

春秋时期的盟书又一次证明了“毛笔”的存在。最具代表性的是1966年在山西出土的侯马盟书和1979年在河南出土的温县盟书。

侯马盟书每一个笔画在落笔时都有一个挑出的动作,锋颖毕露,且弹性十足,各字排列整饬,虽然单字独立,但仍有强烈的流动感,看得出只有熟练书写的人才可以做到。不仅如此,还可以看到侯马盟书的字结构左低右高,这是右手执笔书写时容易出现的现象。

▲(楚)长沙子弹库帛书(局部)

战国时期的墨迹主要保存在帛书与简牍中。与金文明显有所不同,形态由凝重变为灵动,笔势由迟重变为流美,进一步证明了毛笔的存在。

事实上,迄今为止最早的毛笔实物就是在距今2500年左右的战国中期楚墓中发现的。

最早的实物

▲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笔

▲长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楚笔”仿制品

笔竿细长,笔锋略长于现代小楷毛笔的笔锋。其制作方法比较特殊,是将笔毛围在笔竿的一端,再以丝线束紧。

发展变化

总的来说,毛笔的进化轨迹就是:提按幅度越来越大,柔韧性越来越好,蓄墨量越来越多,线条表现力越来越丰富,装饰性越来越强的轨迹一路发展前行的。

1、先秦:兔毫刚劲

比如上述的长沙楚笔,由湖南省博物馆邀请长沙杨氏笔庄创始人杨德富老先生鉴定,是用上好的兔箭毛制作而成。从当时的墨迹来看,此笔的蓄墨量非常少,写出的线条较为细长尖利。

这是一种典型的官家用笔。这种昂贵的材料许多年后民间还是用不起,到了宋代,一支官家用的兔毫仍可换上百支民间用的鸡亳。

2、秦汉:工艺进步

秦汉毛笔的杆梢往往被削成尖形,可以当做发簪插在头冠一侧,方便随时取用。

秦将“蒙恬造笔”之说大家都很熟悉了,此说虽不可靠,但蒙恬对笔杆、笔毛所用材料和制法做了改进还是很有可能的。

而东汉是书法艺术辉煌灿烂的时代,制笔工艺也有长足的进步。

▲东汉·白马作

1972年甘肃一座东汉中期墓中出土了一支毛笔,笔杆呈浅褐色,刻有隶书“白马作”三字。笔芯及笔锋用黑紫色的硬毛,外层覆以较软的黄褐色毛。其形制与秦笔一样,笔杆前端中空用来容纳笔头,笔杆外侧扎丝髹漆以加固。此笔也可以看作是经过蒙恬改进的毛笔之典型。

蔡邕《笔赋》:夫制作上圣立则宪者,莫隆乎笔。详原其所由,究察其成功,铄乎焕乎,弗可尚矣。惟其翰之所生,于季冬之狡免,性精亟以悍。体遄迅以骋步。削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形调抟以直端,染玄墨以定色。

蔡邕《笔赋》是最早关于制笔的记述,不仅对选毫、削管、束锋等步骤做了概述,而且以天地、乾坤、四时、规矩来阐发毛笔形制寓示的内涵,讴歌了毛笔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蔡邕还创造了“飞白书”。也就是像拿着笤帚沾石灰水在墙上涂抹一样地去写字。可见笤帚与毛笔也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3、唐代:短锋鸡距笔

鸡距笔的笔毫并不是鸡毛,而是紫兔毫和鹿毫。它的笔管与笔帽选用了湘妃竹,笔头呈现笋尖式:用鹿毫为柱心,以兔毫为外披,并且用麻纸裹住笔根。

白居易《鸡距笔赋》:足之健兮有鸡足,毛之劲兮有兔毛……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木之功……以中山兔毫作之尤妙。

之所以叫鸡距是因为它的形状似鸡爪后面突出的距,写字劲健、笔画硬挺。

4、宋代:笔制交替

实际上,宋代处在两种笔制交替的阶段。这时不仅兔毫依然受到欢迎,羊毫也得到了的普遍使用。同时制笔工艺有别于旧风,逐渐走向软熟、虚锋、散毫。

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毛笔:一种是有心笔,也就是宋以前的“缠纸法”,另一种无心笔则是在北宋才兴盛起来的“散卓法”。苏轼偏于守旧,喜欢短而健的有心笔;而黄庭坚比较新潮,喜欢健中带柔的无心长锋笔或散卓笔。对毛笔的偏好无疑影响到了二人的书风。

5、元代:羊毫后来居上

从南宋开始,汉人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到了元代,浙江湖州、嘉兴一带的制笔业异军突起,尤以善琏镇为最。湖笔主要材料是价廉易得的羊毫,同时也采用紫毫、狼毫、鸡毫。

自此也出现了纯羊毫的“兰蕊笔”。价格更加亲民的同时,它的柔软也更加考验书家的功力。

6、明清:装饰工艺为重

随着书画艺术的不断发展,毛笔制作也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不仅创新出了揸笔、斗笔、联笔、提笔等书写特大字的大型笔,以及蓄墨较多的长锋笔等新品种,还创新了兼毫制笔,即利用不同性能的笔毫互相搭配,使笔毫之间互相调和,更能够挥洒自如。

但这时更加显眼的还是对毛笔的工艺装饰:

▲明·朱漆描金夔凤纹管紫毫笔

▲清·掐丝珐琅管羊毫提笔

7、现代:勇于创新

不管是拿拖布的曾翔还是拿注射器的邵岩,都可以视为经历沉淀之后在书法用笔上的大胆尝试,至于效果如何,见仁见智。

关注@墨墨观史 ,看到更多有趣的书法知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