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加减法凑(幼儿数学20以内加减孩子容易接受的简单方法)_幼儿_加减法_数学

本文目录

  • 幼儿数学20以内加减孩子容易接受的简单方法
  • 宝妈们,你们在家是怎么教孩子20以内加减法的
  • 在家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家孩子不是算都是数指头,怎样快速算20以内加减法
  • 小学一年级,20以内的数学加减法计算有什么好方法

幼儿数学20以内加减孩子容易接受的简单方法

学霸是怎么给孩子做数学启蒙的?

北大教授魏坤琳在女儿跟小的时候,就开始启蒙她对数字的敏感度,培养她对数学的兴趣。正是由于魏教授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积极的引导,在上小学之前,女儿的数学能力已远超同龄的孩子。

别的家长都积极报班,帮孩子提升1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力的时候,魏教授的女儿早就已经学会100以内加减的运算了。

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强,实质上反应的是幼儿抽象性思维发展水平高。

让我们通过具体的事例来看一下幼儿是如何一点点学会10 以内加减运算的吧!

1.最初,幼儿需要借助实物,伸出手指进行合并、分开的动作来逐一点数

如,准备5个橘子,边准备边问:“桌子上有3个橘子,又放上去2个,现在桌上一共有几个橘子?”幼儿会把所有的橘子合并到一起,再伸出小手指一个一个进行点数,从而得出答案。

3岁半以前的幼儿不懂得加减运算,数橘子的游戏对他来说还很困难,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橘子合拢,给他演示如何点数,让他依葫芦画瓢再点一遍。

到4岁的时候,幼儿就可以自己点数了。如果你问他:“桌子上五个橘子,妈妈拿走一个,还有几个呀?”他们一定要把“妈妈拿走”的那个橘子真的拿掉,才能不受干扰地对剩下的橘子进行点数。对幼儿来说,加法比减法容易。

2.接着,幼儿可以不借助实物,而是依托对熟悉的生活场景的描述进行加减,这就是我们小时候学过的应用题

如,问:“今天是宝宝生日,爸爸给宝宝买了一个礼物,妈妈也给宝宝买了一个礼物,现在宝宝有几个礼物啊?”他会掰开一根手指,再掰开另一根手指,然后给出答案。可以看见,这个时候的幼儿完全依靠动作思维学习数的运算。

这类口述应用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如“妈妈手上一块饼干,给宝宝一个,还剩几个?”等。幼儿的生活处处是数学,利用这些生活场景对幼儿进行引导,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数字的敏感性,而且还能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3.最后,幼儿不用依托任何实物,也不需要借助生活场景的描述,只依据抽象的数字进行计算

如,“1+1=2”。这是更高水平的数学能力,幼儿不需要借助任何实物和图像,就能给出答案,这说明他的思维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5岁半的幼儿,在家长的帮助和引导下,就可以进行10以内的数的运算了。这个时候,幼儿不止会数“1、2、3”,还会数“3、2、1”,他们会把倒着数数的经验运用到加减运算中。

这是幼儿加减运算能力大致发展的一个过程,这中间还存在着个体差异。

我国心理学对各地区幼儿数的运算能力进行了研究,发现5-7岁的幼儿可以学会20以内的加减运算,只有极少数能做到100以内的加减运算。

研究还发现:5-6岁的幼儿,通过适当的教育,数学概念的发展会有一个明显的飞跃期,他们的计数和运算能力都会飞速提升。

可见,数学能力是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才能逐步提升的。

就连有着成功教育经验的魏教授都说,女儿的突出并不是因为天生智商高,而是由于他注重早期数学思维的培养。

那么,怎样才能拥有一个数学宝宝呢?幼儿的数学能力从哪几个方面培养呢?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将学前儿童教育内容分为五个板块:分类、排序与对应;数、计数与数的运算;几何图形;量与计量;空间和时间。

那么,接下来,我们将从这五个版块分别探讨。

1.分类、排序与对应

数学教育家方富熹曾做过一个实验:实验材料是3只小猪。给这三只小猪都背上救生圈,给其中两只小猪穿上红裤衩。问,“背着救生圈的小猪和穿着红裤衩的小猪哪个多?”。

幼儿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对背着救生圈的小猪和穿着红裤衩的小猪分别进行归类,然后才能一个一个点数。也就是说,归类是计数的前提。

收拾玩具是很好的训练孩子归类的方式。给幼儿的指令可以是“按照不同的颜色把玩具放好”、“把小汽车单独拿出来放好”、“大的玩具放大盒子里,小的放小盒子里”等。

这个过程,也是在训练幼儿对玩具进行排序和一一对应。幼儿通过逐一比较和辨认,才能完成指令,同时,他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2.数、计数与数的运算

前面已经说过,学前儿童教育的重点是掌握10以内的数的运算。那么,认识10以内的数便是平时需要重点培养的内容。

很多两岁多幼儿会像顺口溜一样麻利的从1数到10,但是,你如果跟他说:“给我8块积木吧”,他往往不会。那是因为,他的计数只是一种机械性的记忆,只是在“唱数”。

其实,想要教孩子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可以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如,家里有3个人,2个大人,1个小孩。一只兔子有4条腿,一张桌子也有4条腿。这些都是幼儿能够通过观察理解的。

纸牌游戏也是一个不错的活动方式。爸爸、妈妈和宝宝分别抽出一张牌,然后把自己的数字念出来,看谁的数字最大。后期的时候,也可以增加难度,每个人可以选择要不要继续抽牌,如果两张牌加起来超过10.5就输了。

也可以玩“喂小动物食物”的游戏,画一只小猫、一只小狗、一只小兔子,准备鱼、骨头、胡萝卜等模具,喂猫吃一条鱼,小狗吃两根骨头,兔子吃三根胡萝卜。这个游戏不仅也可认识数,也能加强幼儿对应能力的训练。

其实生活中数学比比皆是,如坐电梯上楼的时候顺着数数,下楼的时候倒着数数,买菜的时候注意价签等。魏坤琳教授说“数学即生活”,利用这些处处存在的数教幼儿学习数学,是最简单又有效的方式。

3.几何图形

前面我们说了对玩具进行分类,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积累了对物体形状认识的最初的经验。

玩积木是很大众的游戏,幼儿通过建造、拼接、搭建等,塑造出各种各样的形状,他们通过这个过程辨认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另一个有趣的游戏是“剪梯形”,准备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纸,鼓励幼儿通过各种方式把这些形状剪成梯形。刚开始玩这个游戏可能会有点难,家长可以引导他们从简单的三角形开始,鼓励他们积极动脑,不断探索。

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跟几何图形相似的物体,比如家里的门是长方形的,宝宝的婴儿推车轮子是圆形的,夏天用的扇子是扇形的,镜子是圆形的等。在认识这些实物的过程中,让幼儿充分地摆弄、触摸,让他们对几何图形获得初步的感性印象。

4.量与计量

3-6岁的儿童自己能够区分长、宽、高、大、小,但是他们还不会用正确的词汇来表达。比如,他们把高、宽一律称为大,把矮、扁一律称为小。所以,平时要教幼儿使用正确的量词。

幼儿还不会用工具进行测量,他们只会依赖自己的眼睛。这个时候,不用对他们有过高的要求。

生活中可以多引导幼儿观察,如“宝宝已经比餐桌高了”、“宝宝今天午觉睡了两个小时”、“宝宝左手的苹果比右手的橘子重”等。引导幼儿对高矮、时间、重量进行阐述,可以加深他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

5.空间和时间

认识空间关系可以通过以下3点:

  • 教幼儿使用并理解方位词的意义

走路的时候,可以引导幼儿说“向前走”、“向后退”。吃饭的时候教幼儿“左手拿碗,右手拿筷子”,“妈妈坐在宝宝的左手边,爸爸坐在宝宝的右手边”。

  • 教幼儿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

如,“宝宝的眼睛在哪里呀?眼睛在鼻子的上面”,“宝宝的嘴巴在鼻子的下面”。“宝宝的左手放左边的眼睛上面,右手放右边的眼睛上面”。

  • 在日常生活中取材

幼儿的日常生活随时随地都会用到空间关系。如积木游戏、躲猫猫游戏、排队买单等。

鼓励幼儿探索的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地引导,帮助他们认识空间关系。

幼儿对时间的认识,可以从认识早上、中午、晚上开始。接下来就可以教他们昨天、今天、明天。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可以说“哇!星期天啦!今天准备做什么呀?”。晚上睡觉前也可以引导幼儿:“八点啦,睡觉时间到啦,今天我们都做了什么呢?明天继续躲猫猫游戏吧!”。

还可以跟幼儿玩“不准动”的游戏,仿佛时间静止了一样。也可以跟他们比赛“看谁收拾玩具更快”,让他们体会到时间的快慢。

最后:

魏坤琳教授说:“数学即生活,数学即解决问题。”确实如此,数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学科,只要有一双发现数学的眼睛,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启蒙。

宝妈们,你们在家是怎么教孩子20以内加减法的

您好,我是lulu老师,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在幼儿数学启蒙领域,我个人并不提倡提前教学,也就是说,在教幼儿数学的过程中,并不是教孩子数数或者做计算,而是要关注幼儿对数学原理的理解以及数学逻辑的掌握。

比如加减法的学习,让幼儿理解加法就是两个数或者两个量合在一起,减法就是抽取,在原有的数或者量里拿走一部分的意思。

在幼儿充分理解了数与量的一一对应关系之后,我们让孩子继续学习并理解整量,所谓整量指的是个十百千这种按等级划分的量。

理解整量是让孩子知道整量指间差十的概念,这样在孩子学习加减法的时候,就很容易理解借位和进位。

同时,整量的理解让孩子可以观察各等级位数之间的变化,知道什么叫个位,什么叫十位,这样在做加减法的时候才能理解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的关系。

即使是加减法教学,也要分成两个节奏:静态和动态,静态指的是没有借位或者进位的初阶加减法;动态指的是有借位和进位产生的加减法。

幼儿数学的学习一定要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循序渐进的帮孩子理解数学的原理和规律,继而培养及锻炼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

最后,简单的介绍一下幼儿数学架构:

1、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2、数的规律

3、整量认知

4、十进制

5、加法(静态加法、动态加法)

6、减法(静态减法、动态减法)

7、乘法

8、除法

9、数字的构成及数序

这种架构正是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特点而专业设计的幼儿学习数学的顺序。

以上分享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在家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家孩子不是算都是数指头,怎样快速算20以内加减法

不知道题主家孩子是几岁?计算的学习是要经历一个熟练过程的。所以不建议有速成的这种思维观念,其实整个一年级会系统学习20以内加减法。我是王老师,专注于小学数学!现在很多学前的孩子都学了20以内加减法,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加减法一定要分段练习,先保证准确度,再谈速度。重点是提升孩子对于数字的敏感度以及反应能力,这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的,更深层次是对加减法的理解和应用。切勿过渡学习,导致孩子数学学习兴趣的减退。

学前计算

学计算面临很多基础的数概念,比如数数,数的分成,加法与减法的概念。这些概念都是互有关联的,20以内加减法需要孩子的一些基础准备的。

① 数数

孩子在幼儿阶段就已经接触到数数的知识,这些是孩子的日常数学经验累积,读写数字,能用数字作为符号来运算。可以根据数域的要求制作数表,用正数,倒数,跳数等不同方法来训练孩子。比如正数,从5开始,5,6,7,8,也利于形成加法的概念。

② 数的分解和组成

无疑是学前和一年级最重要的数学概念,是加减法概念的基础,也是逐步摆脱用手指计算的方法。结合实物游戏进行10以内所有数的分解,会对后续学习加减法很有帮助。

比如练习9的分成,妈妈说出5,孩子说4,通过反复的练习逐步强化。

③ 10的组成与凑十法

10的组成和分解需要格外注意,是学习凑十法和破十法的基础。也就是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看大数,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从方法的学习到熟练掌握,需要充分的练习,才能逐步培养孩子的运算技能。

④ 20以内借位减法

建议采用破十法,和凑十法是个很好的衔接。看大数,分出10,减小数,加剩数。

以上阶段最少持续半年时间,作为家长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以及练习形式,千万不能急于求成,保证准确率的基础上,逐步提升速度。计算贵在持之以恒的练习,加减法到三年级依然在学习,目的是夯实对于运算法则的熟练掌握。欢迎关注王老师的头条号及悟空问答,学习更多好玩有趣的数学学习方法。

小学一年级,20以内的数学加减法计算有什么好方法

由于“数”字本身抽象无形,因此,启发一年级小孩对2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的体会如下:

一、先让小孩认识并记住0123456789十个数字符号与10~20的进位数符号。

二、告诉小孩0123456789十个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数字。

三、先启发小孩掌握表述自然界的整数是0与1。0表示没有或无。0既表述无体积,0也表述无面积,0还表述无长度无宽无高度。0也表示物质外表的阳。1表示有。1既以立方表述体积,1也以平方表述面积,1还以长度宽度高度表述尺子的刻度。1也表示物质内中的阴。

四、启发小孩1的后面因为有0的进位成为很多很多与无数无限大。

五、拿出20个物质(最好用20个魔方、20个方纸片、20条线段)教小孩加减。从1+1开始至20─20为止。

六、总结。

共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