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辞职信简短(深圳名师熊芳芳辞职,等他60岁后,能享受什么样的待遇)_教师_辞职_老师

本文目录

  • 深圳名师熊芳芳辞职,等他60岁后,能享受什么样的待遇
  • 江西70名教师主动辞职,你怎么看
  • 从顾少强到江贤俊,教师辞职究竟为哪般
  • 深圳53岁特级教师辞职,你怎么看

深圳名师熊芳芳辞职,等他60岁后,能享受什么样的待遇

仅看退休金会受到很大影响!

1.事业单位退休金计算办法。在2014年10月前按老人老办法,退休金是退休前工资的90%30年以上教龄,不扣税不扣社保等,实际到手的每月退休金比上班时还要多。2014—2024之间是中人中办法,退休金按老的和职业年金混合计算,实际到手可能略低于以前的退休金。2024年10以后按新人新办法,以社保退休和职业年金混合计算。

佛山这边的副高老师退休金在12000+/月,相信深圳会更高。

2.企业退休办法。按实际缴纳的社保和职业年金总和计算,交的越多,退休金就越多。虽然现在很多企业以及私立学校都为职工交了社保,但都是按最低档缴纳的,而且都没有缴纳职业年金(只有那些最好的公司才会为中高层交年金),这样的话,绝大多数私企退休金都只有2—3千元。

可见,企业退休跟事业单位退休差距很大。

3.熊老师已经有31年教龄,交了应该有20多年的养老金(以前没有养老金),2014年才开始补交职业年金,2014年的职业年金是视同缴纳,如果继续做到退休,则计算入退休金,如果中途离职,则2014年以前的职业年金一笔勾销(很惨的)。由于(´-ω-`)老师在很多地方呆过,各地缴纳的养老金不同,如果熊老师继续到退休,则不怎么受影响,现在离职了,则影响很大。现在离职了,到退休年龄可能拿到2—3000元/月。差距还是蛮大的。

3.但人都会算账。假设现在深圳收入50万,退休15000/月,活到80岁(假设啊,别对号入座啊),总收入为710万。

现在离职,到时退休每年三万,到80岁才60万,那差了650万怎么办呢?必需每年所挣的收入达到100万,才能不亏。

超过100万年收入,就赚了。

想跳出来的朋友,权衡一下。当然跳出来还有其它风险因素,比如身体情况,比如市场情况等。

江西70名教师主动辞职,你怎么看

近日,江西抚州市临川区政府官网发布了《关于对艾松梅等70名同志解除聘用关系的批复》引起了社会热议,说明了大家对教育事业的关心,是一件好事。围绕70名教师离职的原因,讨论的范围包括打破铁饭碗、收入待遇低、工作压力大、发展不公平,也有人说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众说纷纭。

这次70名教师主动辞职,应该是积累很长时间的一个结果,是一次集中处理,不是突然之间有70名教师提出辞职。不管怎么样,教育部门需要总结反思教师辞职的深层次原因,是正常的职业流动,还是在体制机制上出现了问题。

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呢?我个人想法如下:

  •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这个高和低其实是主观判断,就像鞋和脚的关系一样,自己觉得舒服就行,不一定非得耐克、阿迪才好,路边摊随便买一双也有人喜欢。

主动辞职比被动辞退要好很多,是本人取舍利弊、综合研判做出的选择。我相信绝大部分老师肯定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归宿,比如相夫教子、新的职业,或者也许去别的自认为更好的学校从教都有可能。

  • 走有走的道理,留有留的理由

不管什么原因,这70名教师离开了原来的岗位应该是铁的事实了。走的人自然有走的道理,留下的人当然也有留下的理由,如家庭、事业、生活等等。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不能上岗上线,说离开的老师没有教育情怀,因为我们对老师辞职的深层次原因、下一步工作意向等等都还不了解。换个角度讲,我们也不能认为现在留下的老师就都是有教育情怀的。

我们所知道的俞敏洪曾经是北京大学的老师,马云当年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老师,后来都跳槽,成就了自己的伟业。不同之处俞敏洪一直没有离开过教育这个行业,而马云是退休后,成为了乡村教师代言人。

  • 教师职业流动才是正常的现象

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职业,如果不流动,就会死水一潭,缺乏生机。教师职业作为市场经济下的一个职业,正常流动是符合市场原则的,不流动反而是违背市场原则。

其实,教师职业流动已经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了。据我所知,每年都有大量的大中小学教师离职、跳槽,一部分人离开了教育这个行业,另外一部分人换了个学校而已。原因有的是别人抛来了橄榄枝,有的是被逼的,有的是想换个环境等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流动,才能有新鲜的血液、新生的力量补充进来,实现良性循环。

  • 让教师职业更有尊严才能良性发展

职业的适度流动是必要的,但是超过一定的度,就会对事业发展造成影响。

我相信没有一个家长希望自己孩子的班主任、任课老师三天两头换,这样会严重影响教学计划、教学效果、学习效果,因为人和人之间的接受和适应需要一个过程。

怎么才能促进教师队伍良性发展,我认为要让教师活的有尊严。

尊严首先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一个拿着3000元工资的老教师我觉得无论如何也不会有尊严。尊严还要建立在幸福感上,一个整天被各种会议、各种报表压着,出点问题,随时有可能受到学生和家长威胁的教师,我觉得无论如何谈不上有尊严。尊严还要建立在职业发展上,论资排辈,投机取巧,各种关系网、潜规则,导致职称的评判、荣誉的获取不是以真实水平,而是变成了儿戏,我觉得无论如何谈不上尊严。

最后,我还是祝福70位辞职的教师,希望能有更好的归宿,继续回报社会、回报家庭。

从顾少强到江贤俊,教师辞职究竟为哪般

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顾少强,到“学生上课呼呼大睡,没有成就感”的江贤俊,从普通中学老师到大学教师,顾少强和江贤俊的辞职,再度引发教育人对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辞职关联的思考。顾少强和江贤俊看似直接简单的辞职理由,揭示出教师职业的潜在危机:职业倦怠正侵蚀着教师群体。职业倦怠是职业者在工作过程中身心俱疲、缺乏动机、逃避责任等一系列不良体验的表现,是所有职业都可能产生的一种职业消极现象。当前,职业倦怠现象在教师行业表现的更加普遍和突出。

检视当下,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形俯拾皆是:单调重复的工作时空局限;教师成长受阻无成就感;职称评审和评优评先;应接不暇的课改和教学比赛;各种教育干预和社会道德绑架等等,以上因素引发教师职业倦怠,致使真正高素质教师正在逃离教师队伍。

单调重复的工作时空局限: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伴随着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差异,在迎来与送走一届届学生的切换中,慢慢历练成长;教师工作的校园就像一座围城,与外部世界割裂开来,教师的心灵难以放飞;教师职业看似安逸稳定的背后,是一眼看到头的职业生涯,单调重复的工作、受限的工作空间,缺乏的是更多的人生体验。正如顾少强的辞职信所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十个字道出教师工作状况:日复一日的时间轮回、目击所至的空间所限,让一位工作十年以上的教师产生的厌倦情绪至极至简。这点,身为心理老师的顾少强思考更多,体会更深。

教师成长受限,工作无成就感:教师是教育规律的实践者和创造者,教育互动、教学相长是教师成长的驱动力。审视当前教育体制下的教育现状,“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口号喊得震天响,在中考和高考前都得给分数让道。至于学习过程体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情愿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培养读书的兴趣、花费精力去慢慢体味学习的快乐。看看每年高考后弃置如山的复习资料,满天飞舞的撕书场面,这是学习多么痛苦的写照。当这些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快乐体验的学子们,一旦金榜题名,考上大学,在没有升学压力、主动学习的情况下,尽情释放自我的大学课堂教学状况可想而知。大学课堂尚且如此,专科学校、中职学校的课堂更不会好到哪里。

大学教师江贤俊的辞职揭示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另一根源:没有教育对象的互动,教师成长的无力感,教学付出没有回应,备受压抑,长期压抑累积产生倦怠感,这样的教育现状对于教育理论的实践者是一种煎熬和考验,那些能够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情而高昂的工作的教师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坚持。

职称---老师心中永远的痛:职称评聘制度设立的初衷是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实际运行中,名额指标限制、中高级职称比例分配,竞争激烈的职称评审负面效应越来越多:利用评审权利玩弄权术、借机敛财的;争取评审名额同事关系紧张、矛盾激化的;评审条件弄虚作假的;为评而评的功利行为的。这些职称评聘过程中公开的黑幕,将很多真正优秀的教师拒之职称门外。河南大学以讲师身份退休的常萍老师,虽然只是讲师,但在河大学子心中,她是“口碑教授”,是真正的教授。距常萍老师退休不到一年时间,主管教学的河南大学副校长刘志军从朋友圈了解到她的事迹,向常萍老师颁发“迟来的认可”高级职称聘书。晋升职称谁都想,无奈职称评聘的潜规则令一些真正优秀的教师望而却步,最终还要靠成为网红才换来一张迟到的聘书。难道评不上职称的优秀老师们只有成为网红才有机会被聘吗?为师尊严受到挑战。

职称评聘病垢多,年终评优评先又如何? 不看业绩,看人缘,靠拉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真正埋头钻研教学业务的优秀老师,哪有精力拍马屁、拉关系。学校屁大的地儿,但凡与钱挂钩的名利,都有人琢磨,研究之专堪比教研水平! 教师的职称和先进优秀荣誉称号本是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肯定,也是教师工作成就所在。然并卵,实际评审过程中各种潜规则操作,令优秀教师产生焦虑、无奈、厌倦,加剧了教师的职业倦怠。

应接不暇的课改和比赛、秀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持之以恒、专心致志,静悄悄的事业,反观当前的教学改革,今天搞小组合作,教室桌椅围成一圈;明天搞信息化改革,铺天盖地的微课、慕课、反转课堂,AR、VR虚拟化教学,目不暇接的新名词在老师们还没弄不明白就先折腾起来;教学比赛更是折磨人,一学期打磨一节课,为更好展示说课,参赛老师一个个盘成了舞台剧演员,真正的课堂教学无人问津。

课改,一线教师最有发言权,他们最了解学生和课堂,也最清楚教学问题出在哪里。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领导主导型的自上而下课改。参加个教育会议,观摩一场教学说课比赛,回来就大张旗鼓搞改革,不问学校条件,也不考虑课程适用不适用,强行推行,浪费人力财力和精力不说,把老师们折腾够呛,最后发现实际教学还在原点。 没完没了的教学改革和比赛折腾,无法使老师们静下心来搞教研。改来改去,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理论和基本功修炼,提升后劲不足;老教师经不起折腾,不跟教改节奏,就是不顾全大局,身心俱疲。最终结果是,优秀的年轻教师没培养出来,优秀的老教师工作积极性遭受打击。面对课堂教学现实,教师存在感和成就感丧失,职业倦怠感加剧。

各种教育干预和道德绑架干扰教师潜心育人:中小学减负喊了多年,负没减下来,教育成了风口浪尖上的众矢之的,教师成为“的下之标”。但凡老师批评学生就可能是变相惩罚;网络爆料个别教师失德行为,所有教师就得背黑锅;但凡学生出事,学校变成“无限责任公司”,不管责任大小都要迎合社会和上级处理意见,由直接负责学生的一线教师承担责任;遇到“熊孩子”打骂顶撞老师也要忍受,否则不配“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之盛名。总之,面对家长和学生的无理取闹,教师要发扬风格体现高素质;只要学生有点风吹草动,学校和老师都难脱干系;遇到教育事件发生,教育部门就要顾大局,教师就要服从行政决定;当前,国家法律好像只保护学生和家长权利,教师的公民权利是排除在法律保护之外的。难怪有网络评论,教师俨然成为最危险行业之一。只要事关教育行为,没人为教师主张权利,教师无奈、无力、无助,这样的教育生态下工作的老师们职业倦怠逐步上升。

除此之外,各种教育行政事务也会干扰正常教学工作,上级临检,教学评估,非教学业务学习培训,创建文明城,扶贫一日捐等等活动,不管老师们愿不愿意,领导布置下来的任务都比教学重要。这些非教学任务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着实令教师反感。

压垮骆驼的不只是最后一根稻草,教师职业倦怠也不止是一两个方面的因素,所有无助、无奈、无感的累积,最终导致教师难以负重,辞职也许是一些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自救性选择。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和创造者,教学过程需要身心自由,精神独立,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教育改革只有将教师从无谓的焦虑、倦怠中解放出来,才能让教师不再“戴着镣铐跳舞”,真正成为育人心灵的引路者,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才有望实现。

深圳53岁特级教师辞职,你怎么看

2020年5月19日,深圳盐田高级中学教师熊芳芳辞职了,一封辞职信又火遍了全网。还有7年就将退休的她,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选择辞职了呢?如果你透过她微博里的一段话,可能会品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感觉。

熊老师在微博上这样说:线上线下;独立老师或者培训机构;教育文化公司;还有我想要的私塾……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来编制你们!

“编制”你们!——一个没有属于自己工作自由空间的教师,光环再耀眼也会感觉到压抑。

在外人看来,名师的光环何其耀眼;在同行看来,名师的荣誉何等的羡慕。然而,每一位在编制的教师都深有体会,你得到的荣誉越多,相应付出的也就越多。如同机器上的螺丝钉,只要稍微松几扣,就要被扳手拧几下,始终保持全负荷的张力。我想对于熊老师来说,她所承受的压力恐怕比一般的教师要多得多,因为很多人都在指望着靠她来给自己增加向上进步的砝码。也唯有跳出被编制,被不停地被安排,被设计,才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生活空间,熊老师最终选择了离开。

当真正拥有自己能独立于编制之外的超强能力时,就不需要为生计而发愁,辞职的勇气源于放下了顾虑。

熊芳芳老师想拥有自己的人生空间,这种想法唯有真正从体制内离开的人,才会真正能理解。因为任何动辞职念头的编制内的人,都会首先考虑到我离开后能做什么?我将来是否有养老金和退休金?而这些如果对于一个仅靠工资生存的人来说,无论如何也不敢去冒辞职的险。但是有一种人敢这样去做,她就是熊芳芳老师,因为她有离开学校而在社会上独立生存的能力。笔者就是从体制内辞职的公务员,已经过去六年了,如今回头看当初的选择,从未后悔过,因为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先后有两位同事因病去逝,一位46岁,一位57岁,他们都是积劳成疾而殁。

做一个本真的人,不受任何人驾驭,不受任何人以公平的名义对你“好”。

我很敬佩熊芳芳教师辞职的举动,如果从人在社会上基本生存的角度看问题,当我们没有选择机会的时候,只能靠一个工作岗位维系着衣食住行,一辈子都不会让梦想起航。就那样日复一日地循环周转,直到青丝变白发,直到岁月的皱纹爬满额头,直到那老寒腿再也走不动时,想去远方看看的力气都没有了。所以,从做一个本真的人角度看问题,当一个人有足够的能力不受任何人驾驭时,所有的不公平都离你远去了,离开便是真正对自己的好。

结束语:放下,便释然了;转身,便超然了;离开,便轻松了;走吧,向远方,有诗与田园,等你归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