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某委托律师道歉,你觉得张老师会接受吗?常某尧的道歉信有几分真诚,有没有逃避法律制裁的戏份_多尔衮_文人相轻_武器

本文目录

  • 常某委托律师道歉,你觉得张老师会接受吗
  • 常某尧的道歉信有几分真诚,有没有逃避法律制裁的戏份
  • 周伯通为什么能被困到桃花岛《射雕英雄传之东邪西毒》
  • 文人相轻,这句话最开始是从谁开始说的
  • 现在回农村每家门前都是用竹子做的一样的菜园,被村里规划得都一样,这样好吗为什么
  • 你认为古诗与现代诗相比,谁的意境深
  • 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送什么小礼物好
  • 为何民国时代,国民党军队的武器,来源众多
  • 清初权倾天下的摄政王多尔衮为何退出帝位之争
  • 复旦女教授积劳成疾,42岁就去世了,大学老师的工作压力真的那么大吗

常某委托律师道歉,你觉得张老师会接受吗

从视频看,常某出手狠毒,有置人死地而后快的意向,更恶劣的是在网络上传播录像泄愤。一审判决前常某一家一直在控诉教师的罪恶,强调自身的无辜与善良,丝毫没有悔恨之意。一审之后又开始打悲情牌,用舆论绑架老师,似乎老师不原谅就不近人情,应该谴责的是老师。从整个事情的轨迹来看,常某的本性丑恶,其最终目的是为自己开脱,从而逃避法律制裁,这样的人不配宽容,应当严惩!

常某尧的道歉信有几分真诚,有没有逃避法律制裁的戏份

看到这个道歉信,联想到常家这滚刀肉的一家人,大呼小叫上蹿下跳的做派,看到常某一帮猪队友罔顾事实挖坑卖人,不由想起一个词:又坏又蠢。

1、到底是谁不原谅常某?常某挑战的是什么?

在这篇又臭又长的所谓道歉信中,常某一再重复,有错,但只字未提有罪,你有错能判你一年半?你藐视什么呢你?请你搞清楚:是朗朗乾坤的法律不放过你,是心存善念的良知不宽恕你,是正义善良的大众在讨伐你!

你是真蠢还是假聪明,想啥美事呢?原谅了你你就孝子贤孙尽忠尽孝,不原谅你就鱼死网破死磕到底?!张老师的态度能左右国法?你至死都不会明白是教育的未来、社会的公序良俗、人类的道德底线不原谅你。

2、打人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你将打人的动机堂而皇之说成“年轻气盛一时糊涂”,三十多岁你是有多鲜嫩多年轻不懂事?又暴打又找人拍视频这是你一时糊涂?送你一脸呵呵呵呵呵呵!你特码的不是要信誓旦旦要上诉要追究老师责任么?怎么这回终日以泪洗面怂了?如果你一直币犟嘴硬我还敬你是条汉子。你这画风突变太快究竟唱的哪一出,我只能更加鄙视你这块泼皮滚刀肉!

你和律师还“双簧”搞起了表扬和自我表扬:律师夸你是三好青年(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你夸律师业务精本领强品德高尚。哎呀哎呀别这么不要碧莲行不行?你让你爸放下做人的尊严背着荆条给人跪地求饶你是什么好儿子?打人后大半年你逍遥法外你有大把时间你怎么不去跪?你让一个女人不顾事实真相大放厥词丢光脸面你是哪门子好丈夫?你让孩子小小年纪被人指指点点替你承受罪孽,你是什么好父亲?

3、轮番上演各种戏码究竟想搞什么?

什么出来后当牛做马报恩养老,你借几个胆子给张老师他敢让你报恩养老吗?恐怕那就会死的更惨吧?按你的秉性和与生俱来的戾气,若不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很可能回到社会上还是一个大麻烦。

从一个面目狰狞的打人暴徒,再到法庭上扭头歪脖视死如归的杠精,突然切换到一个涕泪滂沱的梨花带雨的戏精,你这戏码不少啊!中戏不录取你是多大的损失啊

假如你还存在一丝丝良知,如果真心悔过。就告诉家人,别再火上洗油,别再说那“二十年无法释怀的噩梦,经常梦中被吓醒,因为穷被老师看不起打”之类的屁话才是王道。真心忏悔就应该撤诉伏法,而不是到处演戏开脱罪责!法律非儿戏!不是靠巧舌如簧轻易撼动的。

4、演技在高,难道不怕菜刀?

周律师不亏为律师界的明导演确实技高一筹,导演有方;常某尧演技到位、天衣无缝、珠联璧合!无论你演的多么天花乱坠也无法掩盖混淆视听,以博得社会的同情以减免二审罪责的丑恶目的!

不得不说,常某人演的一手好戏------苦情戏正在上演,律师打得一手好拳-------组合拳让人眼花缭乱。

不得不说这个律师比先前那个高明得多!如果在一审之前就这样,或许判决结果会不一样,但现在你婊演什么都为时已晚了!

我努力说服自己相信,也是但愿他真的成为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好人!服刑期满再上门悔罪才是真的悔罪,否则就是演戏,目的只有一个,企望获得人们的谅解,左右社会舆论,从而减轻处罚!

雕虫小技,路人皆知!

周伯通为什么能被困到桃花岛《射雕英雄传之东邪西毒》

自从王重阳用一阳指破了欧阳锋的蛤蟆功后,江湖上没有人敢去重阳宫捣乱。王重阳临终之前让周伯通将《九阴真经》埋在某个地方。周伯通料理完王重阳的丧事,带着《九阴真经》下了终南山。

黄药师的性格

如果说欧阳锋是小人,那么黄药师就是一个七分邪三分正的人。黄药师也想得到《九阴真经》,于是假装和周伯通偶遇。

黄药师用弹指神通赢了周伯通,并且黄药师的妻子冯蘅用过目不忘的本领骗了周伯通。周伯通虽然贪玩儿,但是不傻。当周伯通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前往桃花岛和黄药师理论。

冯蘅因为强行记忆《九阴真经》而死,黄药师非常悲伤。这时周伯通找上门来相当于自讨苦吃。

周伯通在没创出空明拳和左右互搏术之前,武功略低于四绝。所以黄药师把周伯通双腿打断。

黄药师天生骄傲,周伯通利用这一点和黄老邪打赌。假如周伯通输了,会交出另外一部分《九阴真经》。如果黄老邪输了,亲自送周伯通离开桃花岛。

周伯通和黄药师的赌局持续了十五年,黄药师利用周伯通不断的改进碧海潮生曲。郭靖的到来打破了周、黄二人的僵局,周伯通和郭靖结为异性兄弟,郭靖成为了黄药师的女婿。

周伯通因祸得福

周伯通在黄老邪的折磨下,开始安心的修行。周伯通回想起王重阳告诉周伯通的武学道理,利用空柔二字创出了若有若无的七十二路空明拳。杨过在百花谷和老顽童比武时,对这套拳法大加赞赏。

为了打磨时间,周伯通又创出了另一种神功左右互搏术。这套武功只有小龙女和郭靖掌握了要点,就连黄蓉,杨过等人都无法练习此等神功。

左右互搏练成之后,相当于攻击力增加了一倍。由此周伯通的武功迈入一流高手行列。

总结:周伯通在桃花岛待了15年,周伯通应该感谢黄药师。要不是黄药师,周伯通永远代替不了王重阳。前有中神通,后有中顽童。

文人相轻,这句话最开始是从谁开始说的

文人相轻,是说文人自傲,互相轻视,彼此不服气。属贬义词。语出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文人相轻,既然“自古而然”,那的确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并非文人之间才会相轻,其他各类人等,在专业范围内也都会互相轻视,只不过文人相轻更明显,传播性更强,更专业罢了。那么如此普遍的“相轻”,难道真就一贬到底,没有半点好处而言吗?其实,并不尽然,文人相轻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的轻视之言当成专业的点评。

在说出文人相轻的同时,曹丕曾举过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傅毅(字武仲)和班固一起编写史书,两人文采相当,不分伯仲,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然而他一旦下笔写作就失去控制,不能自己停止。”

摒弃成见,很显然,班固在用他专业的眼光为傅毅指出了弱点。傅毅如果改掉了写作不能停止的毛病,那么班固的“轻视”是否也算一件好事?也许班固的初心的确是轻视傅毅,但结果却是最专业的点评。如此轻视,谁还忍心责怪!

曹丕最后还加了一句总结:正确的态度,应是互相尊重,各以别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鲁迅也说:“老是说着同样的一句话是要厌的。”但是文坛并非都是孔老夫子,愿意时刻以别人为师。总有人看出缺点,就是要说、要贬;发现闪光处,也定会予以赞赏,或曰“捧”。

或许正是有了“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正确态度”,文人之间的互捧现象才被视为正常,才更凸显了“文人相轻”的不正常。其实不论“捧”还是“轻”都很正常,都很有意义。“捧”出的是优点,“轻”来的是不足,“捧”与“轻”都是专业的点评,(当然,凡事都应有其度,“捧”上升到吹,“轻”上升到斗,都是过分之举,不在讨论之列)这种直指优点或缺点的点评,非专业人士是办不到的,外行人永远说不了内行话。

因而,适度地“轻一轻”、“捧一捧”,不也挺好?

现在回农村每家门前都是用竹子做的一样的菜园,被村里规划得都一样,这样好吗为什么

现在回农村每家门前都是用竹子做的一样的菜园,被村里规划得都一样,这样好吗?为什么?目前,各地新农村建设正是如火如荼,热火朝天,哄哄烈烈的,正向着深层次发展迈进,美化乡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各地都在以各种方式,进行乡村美化建设。目前,农村有许多地方的新农村,集体统一规划,统一配制,统一架设,在每户农家门前建造一块小菜园子,既美观,美化了村容村貌,又实用,农家又不花费资金,深受农民的喜欢。~

第一,这是新农村建设更深层更进一步的建设过程。目前,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起始部分,是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让农村早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走向富裕,走向富强,走进小康社会,而采取的最有效的途径。新农村建设正在各地农村蓬勃开展,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将会以崭新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新农村建设不是空谈,不是纸上谈兵,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真真实实地农民得到实惠的具体农村建设事业。

第二,美化了村容村貌,使新农村更具有乡村气息。现在,农村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精神面貌改变了,文明礼貌风气形成了,广大农民吃穿住都得到了改善和优化,但乡村面貌还是“脏乱差”,与现实生活和新农村根本不相比配。因此,各地必须抓紧时间,继续深化乡村建设,改善和美化村容村貌,建议优美的新农村,小乡村、小农家、小农院,使村庄更美丽、更富裕、更和谐,更接地气。于是各地村集体统一规划农家菜园子,在每家门前建设统一风格,规整象模象样的菜园子,美丽大方,使乡村更加美丽,成为农村一道具有农村气息的一道接地气的风景线。

第三,每家规划新建竹篱笆菜园子,方便实用温心。村子里利用当地优热的竹子丰富的自然资源,组织农民自编自制,统一风格的竹篱笆,在每家新建的住房门前,统一规划相当的面积,围成规整的农家小菜园子。这样的菜园子,又在家门口前,既方便了农民种植、管理、采摘和照看,顺利方便,经济实惠,实用温心。这样的菜园子,非常温馨,美丽大方,彰显农村气息,绿色环保,具有蓬勃生机,使农村小家园,更加美丽漂亮,显现农村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和谐美满的新农家气氛。

【以上是本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大家在留言区处留下你宝贵的意见,并积极参与评论,特邀请大家关注三农达人鄂东三农,一起探讨三农问题!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你认为古诗与现代诗相比,谁的意境深

古代诗人与现代诗人意境各有千秋,时代不一样,诗意也不相同,我直白说吧,古代诗人意境深,千年留名。??

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送什么小礼物好

你太忙了,不用送。

你与老人很陌生一一很少互动?

若没有一种“心理需求”,仅出于“礼仪”上的举动,那就免了吧。

我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二十多岁的外孙女到七八岁的小孙子都会“整”得我坪然心动几犹热泪盈眶。

老人和隔辈人没有任何利益需求,相互间流畅的只是亲情的牵掛、纯真的“友谊”,摈除了世俗一切雾霾的晴空和清沏见底的溪流...,

不在身边了一一留下的都是美好的记忆一一“你还好吗?”.“照顾好自己...”.

这就是最好的礼物。

为何民国时代,国民党军队的武器,来源众多

三十年代四川大小军阀之所以能被蒋介石收服,至少是表面遵从号令,没有公开与蒋系中央军武力对抗,与1932年的“漫川关战役”和1934年的“松潘战役”关系甚大,胡宗南的第一师在上述战役中以优良的装备重创红军二个方面军的主力部队,一个加强营就在毛尔盖坚守八天不破。而刘湘发动对川陕根据地的“六路围攻”时,20万川军损失8万有余,大败而归,由此川中军阀认清了与中央军的装备与战力之差,不得不服。

(手持晋造汤姆逊的红军战士)

民国时期所谓的“国民党军队”包括蒋介石的中央军和若干地方实力派军队,虽都挂“青天白日”帽徽,只是表面统一而已。这些部队所装备的武器之所以称为“万国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政治、经济、地理等多方面因素。

历史沿革。

蒋系中央军由于有江浙财团的支持、以及掌握着“中央政府”资源和较多的出海口,武器获得最为便利,但仍然被国际关系所影响,先后经历了四个时期:

1924到1926年时间段,黄埔建校和建军,主要依靠苏联的武器援助;
1927到1937年的“黄金十年”因为分共与苏联翻脸,利用中央财政转而从德国进口武器;
1938年德国在日本压力下撤回全部军事顾问,也不再对华输入武器,苏联为牵制日本再次援华;
1941年苏联与日本签定《日苏中立条约》,再次抛弃中国,成为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期。
1943年以后,随着美国参战,根据《租借法案》开始逐步向国民党军队提供美械,1944年达到高潮。

也就是说,仅国民党中央军就经过了苏械-德械-苏械-美械的四次主流武器装备变化。

(手持巩式手榴弹的德械师士兵)

军工贫弱。

旧中国是个农业国,钢铁和军工等重工业非常落后,国民政府接收的主要是北洋时期的兵工厂,主要有汉阳兵工厂(代表作品汉阳造步枪)、金陵机器制造局(迫击炮、二四式重机枪)、巩县兵工厂(巩式手榴弹)等,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被张学良送给了日寇,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自产自用,而其他地区军阀的军工企业几乎就是作坊规模,很难大量生产制式武器。虽经国民政府在十年间大力整顿,受限于财力、技术等仍不能满足军队需要,尤其是这十年内战不止,也使军工生产虽有起色,却没有质的提升。

抗战爆发后,国府将华东和华中的主要军工企业内迁,途中损失颇大;并且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战场打扫权基本归于日寇,所以武器装备损耗严重,重庆和四川的兵工厂加班加点也补充不及,蒋介石只能尽量满足所部中央军的武器配发,仍显力不从心。至于杂牌军和地方部队,那就各凭本事了。

政治影响。

在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各路军阀纷纷寻找政治靠山,成为列强的势力代言人,直系亲英美,皖系亲日,其他实力派自然也引进了各色武器。李宗仁新桂系获得的是英式和日式武器、龙云滇军靠近越南获得法式武器、冯玉祥西北军曾经获得相当的苏式武器、张作霖奉军以日式武器为主、四川军阀由于派系众多身处内陆能弄到什么就是什么、阎锡山是日式加“晋造”、盛世才是苏式,连欧洲小国捷克、比利时等都跑来中国推销武器,混乱的一塌糊涂。到抗日战争中,使中国军队的弹药补充和装备制式深受其害。极大影响了部队战斗力。

1936年中日战争迫在眉睫,国府军事采购团借参加英王加冕之机,在欧洲紧急订购了2亿美元的军火,包括英国、法国的飞机60架、意大利装甲汽车100余辆、美国飞机200余架、比利时步枪5万多支、捷克的轻机枪2000挺,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万国货的后遗症也随之体现出来,弹药、零件、维修和保养,都令国军大为头疼。

(中央军装备的二四式重机枪)

财力有限。

如果全靠买买买,似乎也能完成中国军队的武器制式化,但是旧中国实在太穷了,蒋介石和各地方军阀养着几百万军队,仅军饷一项就使国力不堪重负,国府几次缩编军队都未能成功,没有哪一派势力愿意裁撤部队。而南京政府成立后为了恢复国际信用和争取政治支持,承认了晚清到北洋时期的巨额外债义务,尽管关税在宋子文等人的努力下有所提高,仍然是入不敷出,蒋介石为了保持对其他派系的军事优势,军费只增不减,两人多次大吵。

庞大的军饷支出,使国民政府在军工生产和外购武器方面也困难重重,对德军购时不得不以钨、锡、锌等矿产易货,到1935年11月,也不过进口了1万支步枪(1亿发子弹)、5000挺捷克式轻机枪、5000把驳壳枪,仅能满足第一批德械部队的装备,根本无法完成组建60个“调整师”的任务。1936到1937年加大了武器采购,约计马克沁重机枪2000余挺、手枪3万支及数百门各型火炮,对于100多万中央军而言仍然是杯水车薪,大部分轻武器还得靠国内仿制,这又回到了第二条。

抗日战争,是一个农业大国对抗一个完成工业化的东亚军事强国,艰苦卓绝非语言可以描述。

清初权倾天下的摄政王多尔衮为何退出帝位之争

古往今来,身为皇室子弟,尤其是皇帝的直系血亲,对于皇位没有欲望的少之又少。皇权带来的诱惑和享受是绝大多数人无法拒绝和抵抗的。说到曾权倾天下的多尔衮,他对于皇位的渴望是毋庸置疑的,但他最终却退出了帝位的争夺,实乃明智之举。

一、扶植顺治上位,符合当时大清的利益

皇太极猝死后,悬而未决的皇位成了多尔衮和豪格之间争夺的焦点。一边是皇太极的长子,拥有着众多势力支持的豪格;另一边是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从双方势力和实力上对比,都很难全面压制彼此。双方相持不下的局面下,最终当时年仅6岁的顺治帝成为“黑马”,被扶上了帝位。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当时大清的局势。那个时候的大清还未入关问鼎中原,正值关内局势复杂混乱,明朝政权名存实亡,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声势浩大。大清想要入主中原,要走的路还很长,面临的挑战和阻碍还很多。如果多尔衮不顾整个大清的利益,和豪格一味得内讧争权夺利,八旗内部消耗严重,那么将彻底失去逐鹿中原的资格。在这种局势下,保存大清的实力逐鹿中原才是最佳的选择。况且,在顺治登基后,多尔衮是辅政亲王,在整体利益权势上并没有被削弱。

二、自己打下的江山自己做主,帝位只是虚名

顺治继位后,多尔衮正式开启了他的征战天下模式。即便你再不喜欢多尔衮,却无法掩盖他为大清统一天下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乾隆年间,乾隆为多尔衮平反时,其对大清统一做出的功绩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由此可见,后人对于多尔衮的贡献是完全肯定的。

回归正题,多尔衮在帮助大清统一天下后,被顺治封为“叔父摄政王”,由此开启了他的摄政生涯。由于顺治帝年幼,整个大清实际上就是多尔衮在当家。多尔衮从“叔父摄政王”晋升为“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其内心对于皇位的渴望之心昭然若揭。

有人会问,那为何多尔衮没有废帝自立?原因有二。

1、多尔衮享受皇帝规格待遇

当时的多尔衮虽然不是皇帝,但他行使和享受的都是皇帝的权力和待遇。甚至连皇帝的玺印都被他掌控在手,所用的仪仗规格等同于皇帝,见到皇帝也不用跪拜。这种种都表明了多尔衮实际上就是当时大清的皇帝,只不过少了一个正式的皇帝名号而已。在这种位极人臣,甚至已经不是臣子的状况下,如果硬是为了一个皇帝的虚名谋反篡位,不仅背负谋逆的千古骂名,甚至还会影响动摇立足未稳的大清基业。这不符合多尔衮以及整个大清的利益。

2、顺治的背景势力

顺治之所以能够被扶植上皇位,和他身后的背景势力有关。他的生母孝庄是蒙古科尔沁部人,因此顺治拥有着蒙、满两族血统。皇太极当初迎娶孝庄就是政治联姻,为的就是蒙古的支持。同样的,顺治作为拥有一半蒙古血统的大清皇帝,自然是受到蒙古部落势力的支持。如果多尔衮要废顺治,其身后的蒙古势力必然不允许。再加上原本就反对多尔衮登上帝位的八旗子弟,多尔衮根本没有称帝自立的条件。

综上,多尔衮作为摄政王将大清最高权力掌控在手才是最明智的选择。若强行逼宫称帝不但不能成功,还会背负千古骂名,得不偿失。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感谢大家的阅读和点评。

复旦女教授积劳成疾,42岁就去世了,大学老师的工作压力真的那么大吗

国人喜欢自说自话地创造“逻辑”,老师倒在讲台上或不倒在讲台上,往往说:他(她)是为了教育,为了孩子,累死的啊!

这位复旦女教授,确属英年早逝,但说她的死是“积劳成疾”,不是想当然吗?而由“积劳成疾”又推导出“大学老师工作压力大”的话题,就是典型的“非逻辑”的逻辑,或称伪逻辑。

根据这个自以为是的“逻辑”,42岁复旦女教授是工作压力大被“压死”的。复旦教员那么多,别人没被“压力死”,就她死了,岂不是说女教授没本事?可见自以为是的逻辑(实质上是反逻辑的)有多荒唐。

复旦是名校,名校是才俊集结之地,对教师来说,评职称最难,连评上副教授都越来越难。而题中这位女老师,不仅在40岁左右就已评上正高(教授),同时还担任学校研究生工作部的副部长,这个行政职务起码是副处级吧。也就是说,这位女教授可能是“学而优则仕”,已经从教学科研岗改任行政管理岗了。像她这样的人,怎么看都不会是工作压力大而积劳成疾而死。她的死,也许仅仅与基因缺陷有关(这么年轻就得了不治之症,往往是身体本身的问题),与工作压力没有直接关系,她的死更不能直接导向“大学老师压力大”这个话题。

近年来其他一些中青年教师的死,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张大其事,做毫无逻辑性的胡乱推论。

大学的工作人员,包括“广大教职工”,也就是教员(教师)和职工;一所本科大学的教师总有一两千人以上,数量是不少的。你要说这人数众多的群体都工作压力大,大到累死人,没人会信。但大学老师群体确实在社会上素有“压力大”的传闻,则它必然反映了部分真相。大学老师中确有一部分人压力很大,他们主要是拥有博士学位、入职年限不长的“青椒”群体——“青椒”特指大学青年教师。

现在进入大学的门槛,是需要具有博士学位,如今追风厉害,一些高校基本上是非“海龟博士”不要,国内培养的“土博士”反而受歧视。想想,不管是洋博士还是土博士,一个年轻人读到博士毕业,基本上都奔三了。简单算法:22(本科毕业)+3(硕士研究生)+4(博士研究生)=29(岁)。快“而立之年”,才把书读完,花了家里多少钱?还一事无成,莫谈对家庭的责任!

可恨的是,越来越多的“好大学”不直接招聘博士,而招师资博士后(我是2010年博士毕业,那时许多南方高校已这么做了,现在更为普遍)。也就是博士毕业找工作,不是直接入职,而是作为“师资”,在该校博士后工作站做研究,两年后出站,完成合同规定的研究任务(争取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等,当然,还得给本科生上课),才有可能留下来,正式转为教师。否则出站就是失业。

这种做法不知是哪个混蛋先想出来的,毫无人性,更加加大了青年学者的生存压力。大家想想,师资博士后既是教师又不是教师,承担着普通教师的工作,却又面临着考核不合格走人的危险。这在博士毕业后延长的两年,对他们是多么大的痛苦。

青年教师都有结婚、生子以及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等一系列作为人的职责啊!大学的人文精神去哪儿啦?我只看到急功近利和压榨。

等师资博士后出站,通过考核留下来,正式成为教师,他们并不能轻松,他们面临着评职称的巨大压力。越是名牌高校,评职称压力越大,首先是名额有限,再就是大家都在豁出命的发文章、争取项目,彼此对决,刺刀见血。多数高校又要求评职称者需要有出国访学或研修的经历,总之是层层加码!

现在大学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教学,而是科研,科研说白了就是发文章、做项目。科研之外,还要上许多的课,越是青年教师,承担的课程越多,反是教授们上课少。又要科研,又要教学,还要出国进修,还要填无数的表,完成各种美其名曰“留痕管理”的繁琐任务,当然,他们还要娶妻生子,他们要生活!

在大学里,压力大的只是这部分人,其他那些已评上高级职称无后顾之忧的、资格老可以放心混日子的、学而优则仕风光无限的,大部分人都较为安逸。复旦女教授显然不在青椒、压力大之列。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国人思维方式有两个相关而对立的毛病,即一方面不重视逻辑,一方面又习惯进行自以为是的逻辑推论,而事实上对事实又了解不多或懒得认真考证。这个话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皇帝不称朕答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