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在张继的《枫桥夜泊》中,你觉得他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
- 怎样从平仄的角度去分析《枫桥夜泊》这首诗
- 张继写《枫桥夜泊》这首诗时是什么心情
- 《枫桥夜泊》这首诗,用一个什么字可以表达它的诗意
- 枫桥夜泊古诗妙在哪里
-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如何让诗词极具画面感的
- “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 《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 古诗《枫桥夜泊》全文
在张继的《枫桥夜泊》中,你觉得他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
唐.诗人张继【枫桥夜泊】
夜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菇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唐.天宝十二年(753年)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
也就是说他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756年)唐玄宗仓惶奔蜀。其中也包括了张继,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镇,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住了这位怀着旅愁的客人,使得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情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美诗。
在这首著名的【枫桥夜泊】诗里,张继他看到了:落月、满天霜、江枫、渔火、客船、不眠人。
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听到了寒山寺内的钟声,乌啼衬托出了夜的静谧,揭示了夜晚的深沉。表达了诗人张继思念家乡和寂寞惆怅的思想感情。
怎样从平仄的角度去分析《枫桥夜泊》这首诗
问题:怎样从平仄的角度去分析《枫桥夜泊》这首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仄起平收的七言绝句
先看一下每个字的平仄:
月落 乌啼 满 天,
【仄】仄平平【仄】仄平,
江 枫 火对愁眠。
[平】平【仄】仄仄平平。
姑苏外寒山寺,
【平】平【仄】仄平平仄
夜半钟声到客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看首句第2个字:落。平收看首句第7个字:天。
二 、平仄均可的字
第一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表示平仄不拘,月落 乌啼 满 天, “霜” 这个位置平仄均可。
第二句
火对愁眠,“渔” 这个位置平仄均可。
第三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姑苏外寒山寺, “城” 这个位置平仄均可。
上面三个字都是原本应该仄,但是都处于1、3、5 的位置,这个位置经常平仄不拘,因此霜、渔、城都没有出律。
三、押韵与粘连
三个韵脚:天、眠、船,都属于平水韵的下平一先韵,唐朝人作诗使用唐韵,先、仙二韵通押。
粘连是指第2句第2字与第3句第2字平仄一致:枫、苏,这首诗都是平声。
结束语
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是一首标准的仄起平收七言绝句,没有变格和拗句。
@老街味道
张继写《枫桥夜泊》这首诗时是什么心情
大凡写诗的人都由景生情,兴之所至由感而发,抒展己之见,或所谓己之主张,己之志向。所以一首好诗与诗人的三观有关。其艺术性的髙低则与其之文字功底有关,善凝字炼句,亦有用调侃讽刺之手段剑走偏锋,尋字觅奇句以成奇效成独步天下之妙诗的,千古成诵。亦有看似普通,但描述恰到好处,老少皆宜。万人传诵成公认的名篇不朽之著作。张继之楓桥夜泊就乃难得名篇,其所描述的诗是以姑蘇夜景有感而发的,全诗如下:
月落烏啼霜满天,
江楓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全诗找不到一个生僻字,任何一位稍有文化的读者都能看懂,当然观赏者均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因而得出感慨也会各不相同,而吾要说的是诗人实实在在用几句诗句,把当时夜景展现在观赏者眼前,各自的想象空间也是各异的,相同的是烏啼丶月丶江楓丶渔火丶钟声丶客船,以及诗作者乘船到了,而且是深夜到的。诗人为何因此景而兴发,那一定是浮想联翩,且有所特定的原因的。就是其落榜之后失落的心情,有无可奈何前景渺茫之感,一亇愁字了得。烏鸦的夜啼声更使人增添了不少惆怅,寂静的夜响起寒山寺钟声才知船至之时己是半夜,江面上倒映着江楓和渔火,细微水波似皺纹加深了一个愁字,真所谓绿水本无愁因风起皺。
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佳篇,而后人观赏此诗入此景会有何情所至呢?
《枫桥夜泊》这首诗,用一个什么字可以表达它的诗意
很多人都认为这首诗的意境是一个“愁”字统起,但我认为它更多的体现了一个“凄”字。
“凄”就是凄惨,凄楚,凄凉。
为什么这么说,理由如下。
这首诗是诗人张继在安史之乱第二年,逃难到江南途经苏州时写下的。当时诗人还是朝庭命官,一路上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加上一路舟车劳顿,心情非常压抑,郁闷,忧愁。一切景象在诗人眠中都显得肃煞,萧条,在这种凄惨背景和环境下写出“凄惨”的诗文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们再来分析诗文,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诗人为什么用“乌啼”?(一说是乌啼镇,而我更倾向于乌鸦哀鸣)江南这么多鸟,可诗人却偏偏选择乌鸦,要知道,乌鸦在南方是不祥鸟,不受欢迎。我是江南人,我们本地至今都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乌鸦叫,死人到”。乌鸦是不祥的征兆,人人避之都来不及,看见乌鸦就讨恹,可诗人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想表达什么不言而喻。再看看诗的意思,月亮落下去,一片漆黑,乌鸦发出低沉的哀叫,秋霜似乎铺满了天空,阴森森地寒冷,好一个“凄凉”。
最后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寺庙一般情况下是不敲“夜半钟”的,有说南方寺庙敲“夜半钟”,没考证。想一想,一天奔波劳累,躺卧在客船里睡意正酣,突然被“夜半钟”声惊醒,诗人想表达什么?我想,无非是想表达一个突兀,惊愕,孤寂清冷。在茫茫的江面上,孤舟里一种无助,空虚寂寞的心态。好一个“凄楚”。
背景“凄惨”,景象“凄凉”,心情“凄楚”,归纳到就是一个“凄”字。
枫桥夜泊古诗妙在哪里
安史之乱后,唐代诗人张继路过寒山寺,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佳作《枫桥夜泊》。这首诗原文如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着重突出一个“愁”字,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把小环境中,也即自然环境的月落,乌啼,霜满天结合起来,来衬托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
大的环境,也即当时的社会环境,可谓令人担忧,毕竟唐朝刚刚结束了一场浩劫,即人人皆知的安史之乱。国家久经磨难,人民生灵涂炭,国家经济颓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老百姓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作者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作者迫于当时皇权的禁忌与威胁,他不明说,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借代这种艺术手法,借月落乌啼霜满天,表达了自己的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首诗最为巧妙的地方,就是不远处的寒山寺,而寺里悠扬的钟声却又不早不晚在半夜传来,这更加重了作者的愁绪。
姑苏(古代的苏州)城外寒山寺,一个“寒”字,钟声响起却是夜半,江边的枫树,在深秋时节就如满树火花,漂泊在水中的小舟,孤零零的几点灯火,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完完全全烘托出了作者的愁绪。
这首诗之所以久传不衰,脍炙人口,其绝妙之处就是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巧妙运用写作手法,借景抒怀。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如何让诗词极具画面感的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虽然它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但是,由于它画面优美,
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特别是诗中所反映的那种羁旅之愁,在旧社会广大知识分子中,获得了共鸣,于是这首七言绝句便不胫而走,甚至使苏寒山寺和寺里的大钟都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古迹了。诗歌艺术是很有生命力 的。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产生在哪里?在于它有新鲜深远的意境。开篇写景,点明时间:"月落乌啼",正是半夜时分:"霜满天"指出是深秋季节。寒凉的秋月逐渐西沉。,偶尔传来几声乌鸦的啼叫,更衬托出秋夜的肃杀、寒冷、寂寞。接句写近景:"江枫渔火","江枫"在夜里是看不见的,但是,由于渔船系在岸边,船上的"渔火"一明一灭,赤红的枫叶便在"渔火"映射下,闪灼发光。这一句给寂静冷清的秋夜带来光亮与温暖。"对愁眠",又转到船上的旅客,他们怀着作客他乡的羁旅之愁,面对"渔火"渐入梦乡。这两句合起来,画面上有月、乌、霜、天、渔火、江枫还有人,于是便构成一幅独具风格的江边夜泊图。但是,如果至此为止,那么,境界仍觉一般,因为这样的夜里泊在祖国其他水乡的船只,几乎比比皆是。但是,当第三句"姑艻城外城外寒山寺"出现以后,环境、画面便都有了具体的规定性。本来就很富有诗意的画面上,远处又出现了古城苏州这一背景:江岸上又增添了寒山寺的寺院和钟楼的轮廓,似乎寺院的窗棂上还透露出点点灯光。忽然,寒山寺的钟声铿然作响,在寂静的秋夜里。它的声音是那样洪亮,低沉,悠远,绵长。刚刚入睡的旅人,被这钟声唤醒,意识到自己正在船上,四处漂流,羁旅之愁,随着钟声的余响更加浓厚深沉了。
结句是全诗意境的升华、是画龙点睛的妙笔。"夜半钟声到客船"是音响的境界,它可以谱进乐曲的旋律,但却很难入画。而诗歌却弥补了绘画之不足,并把它与音响综合到一起,使"枫桥夜泊"成为有层次,有色彩,有明暗对比,有音响效果的独特的画面。"夜半钟声"是全诗的重点,这钟声不仅敲进诗人和旅行者的心坎,其余响似乎一直绵延到后世。
“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枫桥夜泊》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枫桥夜泊》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 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唐朝天宝十二年,张继考取了进士。天宝十四年一月,暴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当时江南一带政局要稳定一些,一些文人学士纷纷逃往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张继就是其中一员。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把船停在了苏州城的枫桥边上。在这江南水乡的秋夜里,作者看到当地幽美的景色,凄清的景色引发了诗人羁旅的愁绪。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意境清悠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其诗如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用我们现在的话语来说,就是:
月亮偏西,快要落山了。乌鸦哀怨地鸣叫着。寒冷的天气充满了天宇之下的苏州。江边,烂漫着火红的枫树。打鱼的人点着火把,时明时暗。小船上栖息着一个远方来客,孤独凄凉,怎么也不能入眠。
正在为这难眠之夜而苦恼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中,传来了夜半的钟声,使得失眠的远客更加没有睡意了。
前面二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罗列岀落月、啼乌、霜天、江枫、渔火等一系列的物象,而江枫、渔火与“愁眠”之人相互对面而存在着。“愁眠”二字,是说忧愁地睡眠,其实它借代了“愁眠的人”。所以,愁眠即是愁眠之人。“落”“啼”“满”“对”等字,给“月”“乌”“霜”“天”“江”“枫”“渔”“火”等字带来动感。是有动有静,一动搭配一静,动静相宜。两句的岀现,描画岀了江浙一带夜晚凄清的气氛,给作者的孤独凄凉的处境制造了和谐的自然环境。
后面二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城外寒山寺”,就是一个叙述的句子,点明在江南苏浙大环境下作者写作的特写镜头。“客船”是特写中的特写,指明作者在广大环境中所驻足的一个点。“姑苏城”、“寒山寺”、“客船”,三个点,用直线相连,就会成为一个三角形。其中任何两个点为另一个点的参照系。在此诗中,“姑苏城”是为“寒山寺”而用,“寒山寺”是为“客船”而设。“夜半钟声”中,夜半点明时间,钟声给这后二句以灵动的生活气息。“姑苏城”和“寒山寺”的岀现,使此诗具备历史感,而这“客船”给人的感觉则是现实感。
人
面对历史和现实,诗人无法选择,只是穷尽心力疲于应付。历史已经成为历史,现实也没办法改变。所以,此诗反映了作者凄凉悲苦、孤独无助的心情而已!
一人之言,不必认真,欢迎指点!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诗《枫桥夜泊》全文
枫桥夜泊①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②。 姑苏城外寒山寺③, 夜半钟声到客船④。 【词语解释】 江枫:一般都解释成江边的枫树。又有人认为“江枫”指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 姑苏:苏州的别称。 寒山寺: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传说因唐代诗僧寒山、拾得住过而得名。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或谓“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可备一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