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像苏轼那样超然物外,泰然自若?人如何做就能,得超然于物外_不以_苏轼_超然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超然物外 不以 苏轼 超然

本文目录

  • 如何做到像苏轼那样超然物外,泰然自若
  • 人如何做就能,得超然于物外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怎样一种生活态度是超然于世吗

如何做到像苏轼那样超然物外,泰然自若

您好谢邀!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其父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洵。

嘉祐元年,苏轼出川赴京,参加朝庭的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他们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震动了他们,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

熙宁十年至元丰二年,苏轼在徐州任知州,当时黄河在曹村决口,城墙即将被洪水冲毁,苏轼带领士兵修筑长堤,保全了徐州城。

元丰二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不料被新党利用,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牽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险遭杀身之祸,下狱一百零三日,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元祐四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为钱塘江潮水不再进入杭州城内,西湖种菱使湖中水草不再生长,建筑长堤,在长堤上种植芙蓉、杨柳,立下汗功,增添了西湖景色,杭州人把长堤命名为苏公堤。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的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归》西首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情趣,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他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流传至今。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当下,竞争激烈,压力颇大,当我们不管在遇到顺境逆境时,我们要学习东坡先生的洒脱、机敏、理性、客观地对待问题,宠辱不惊,消洒自如,乐观对待生活。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人如何做就能,得超然于物外

谢谢!这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一个人的思想达到一定高度的境界,冲出世俗,才能达到超然于物外。如庄子、周敦颐、释迦牟尼等人,他们的思想,都是超然于物外的典型见解,现当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战略家,他们的思想境界非一般人能达到,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超出事物的本身,所以他们的道理透彻,生命力不朽!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怎样一种生活态度是超然于世吗

回答总有欠缺,敬请批评!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是何等的处世豁达,胸襟宽广!既然这样,那这是否就是传说中的超然于世?——N0!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句出自著名的宋代政治家,军师家,教育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是“物喜”的根源。环境的美焕,景致的怡人怎不让人心旷神怡,喜不自胜?而置身景中的主人公却快乐不起来——“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所以,纵是物喜,却不能忘怀心之深处的悲忧。虽然范老夫子,范阁老在竭力掩饰这种“悲”,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情怀还是出卖了他——“喜”和“悲”这所有的一切只是因为牵挂着国家“忧”与“乐”!所以,范老也没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于世”!

以古推今,我们如今的现实生活中,谁又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做到“得之不喜,失之不忧。”我们做任何事,开任何言都是有目的的。这也正是社会赖以发展,人类得以进步的动力,但是,如果凡事都“得不喜,失不忧”了,那我们所有的努力和奋斗还有什么意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做到荣辱不惊。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德化和品质的礼义之邦,没有了荣辱观的民众,何谈锐意进取,奋发图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是一种境界。我们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于是一句话: 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不能强求;浑浑噩噩,一事无成,我们还有挡箭牌 ——人生起落,不喜不忧,才能真自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既定的框架愿景,它只代表了一种人生态度,但不会跳出生活,也更不会超然于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