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正法的意思(秦帝鲁连耻的意思)_慈禧_安德海_太监

本文目录

  • 秦帝鲁连耻的意思
  • 丁宝桢杀死了慈禧身边的太监安德海,为何要将尸体裸露示众
  • 李鸿章当年是如何处理广东黑社会的
  • 大太监安德海是怎么死的为什么连慈禧也救不了他
  • 明清时期,州县官有多大的权力,可以将人犯就地正法吗

秦帝鲁连耻的意思

原句为:

“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是意思是将刘宋王朝比作暴秦政权,并以张良、鲁仲连自比,暗示要像他们那样为被灭亡的故国复仇雪耻。

这句话是谢灵运在临川起兵造反时吟的诗。

谢灵运(385年-433年),汉族,浙江会稽人,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刘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又让他出任临川内史,但他还是不理政事,终日出游,被地方官员纠弹,要治他的罪。谢灵运不服,反把有关吏员扣押起来。他还赋诗一首:“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将刘宋王朝比作暴秦政权,并以张良、鲁仲连自比,暗示要像他们那样为被灭亡的故国复仇雪耻。这种行为和言论,加重了他的罪名,被判免死流放广州。可是刚到广州,朝廷的公文又到了,诬他又犯下了新的叛逆罪,命令将他就地正法。

丁宝桢杀死了慈禧身边的太监安德海,为何要将尸体裸露示众

丁宝桢杀太监安得海是清史上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大事件,安德海是当时“老佛爷”跟前的大红人,在朝中连宰相级的大臣都不敢得罪他,而丁宝桢只是地方官,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安德海是大太监,是慈禧太后身边的一条凶恶的狗,丁宝桢为何敢杀了这条恶狗,而且,还将其尸体裸露示众,这是为什么?

首先,丁宝桢并非是一个鲁莽的封疆大吏,他是咸丰年间的进士,是很有头脑的一位官员,同时,他以忠于清王朝著称,并非是喜欢惹事犯上的擅权之臣,但他却以地方官的身份把安德海杀了,这一定是有原因的。

其实,丁宝桢从1853年中进士后就进入政坛,他宦海沉浮十六年,很有官场经验,是深谙官场规则又颇有谋略的一位大臣,他不是不知道杀安德海的严重性和将带来的后果。他杀了“老佛爷”身边最信任的狗,这是在直接对慈禧太后进行挑战,他不但要考虑在官场的前途,而且也要担忧自己的身家性命和一家老小的安危。

因为安德海不是一般的太监,他是有资历、有功劳、有背景、有强硬的靠山的。安得海是直隶南皮人,自小净身进宫,曾在咸丰帝身边当御前太监。聪明而又善于奉承,颇得咸丰帝和叶赫那拉杏贞的好感。

咸丰皇帝病死于承德行宫后,皇长子载淳继承皇位,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奉咸丰旨意辅弼幼主,主持朝政,但幼主生母那拉氏想擅权,暗中与咸丰帝的异母弟恭亲王奕訢联手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在这一场政变中,安德海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扮演着关键的联络人角色,在恭亲王奕訢与两宫皇太后之间传达消息,为发动“辛酉政变”发挥着重要作用。“辛酉政变”之后,安德海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为朝中地位十分显赫的太监。安德海充分利用其大太监的特殊地位,玩弄权术,干预朝政,培植自己的党羽,还结交朝臣,成了慈禧身边的大红人。

丁宝桢敢杀安德海这样的人,当然是有他的充足理由的。

表面上看,安德海没有背叛朝廷,没有杀人,而且是奉“老佛爷”的懿旨行事,在安得海看来,他无论到了何地,也是没有人敢动他的。

可是,他遇到了丁宝桢,这是专门克他的一位不好惹的地方大员。

安德海出京南下采办,他奉慈禧之命,以钦差的名义在地方耀武扬威,可是,安得海有一个致命的失误,那就是未携带任何正式的公文,或许是由于太自信太狂妄,他自以为没有人敢惹他,或许是慈禧让安得海出去办事,认为只是让安得海办差,没有必要给公文。可是,丁宝桢正是抓住了安德海这一失误,给安得海定了一个“违反祖制、擅出宫禁”的罪名,果断地把他斩了。

从律法上看,丁宝桢杀安得海是依法执法,是遵祖制。

清朝开国之初,为了避免像明朝那样出现太监专权祸国的现象,顺治十年,顺治帝颁布上谕,对太监规定了“六不许”:一、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二、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三、不许招引外人;四、不许交接外官;五、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六、不许假弟侄名色置买田产,从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这“六不许”还被镌刻在铁牌上,立于宫内交泰殿门前,显然这是极为重要的一项祖制。此外,清朝于《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还明确规定:太监级不过四品,非奉差遣,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

安得海撞到了丁宝桢的刀口上了,违背祖制,杀无赦!

其实,若只是因为安得海违背祖制,丁宝桢凭当时山东巡抚身份,是不敢直接把安得海杀了,而真正使丁宝桢杀安得海的原因是在“违背祖制”的背后。

安得海在朝中依仗慈禧太后而不可一世,除了慈禧太后,他几乎把所有人都不放在眼里,他擅权自大,像恶狗一样,到处咬人。他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三位位高权重的大人物。

第一位是慈安太后,安得海依仗慈禧的权势,对性格比较柔和、含蓄的慈安太后一直是很轻视的。

在辅佐幼主的时候,慈安太后是慈禧的政治盟友,她们一起和恭亲王联手,扳倒了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在后宫,其实慈禧也要敬慈安几分,因为慈安是东宫皇太后,在朝中的影响力不可小视,且慈安虽温柔却也是很有心智的。可是,安德海仗着揽权的主子的恩宠,根本就不把慈安放在眼里,还经常在慈禧面前说慈安的不是,挑拨两宫太后之间的关系,睿智的慈安太后心里很清楚,留着慈禧身边的这条恶狗,她是没有好日子过的,所以,安得海出宫南下办差,犯了祖制,她当然是支持把这条恶狗灭了,既能出一口气,又有利于维护自己的东宫皇太后地位,何乐而不为?应该说,对朝政十分谙熟的丁宝桢对此是心中有数的。杀安得海,慈安太后一定是投赞成票的。

第二位是同治皇帝,安得海奉慈禧懿旨,管束同治,督其学与行,这让同治帝很不爽,且同治帝对安得海擅权培植党羽非常痛恨,所以,一有机会,同治皇帝就想置安得海于死地。

慈禧或许是好心,想让同治早成大器,以担重任,或许是为了把同治彻底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他派最能信任的太监安德海负责管束同治帝,安德海虽然感到有些为难,因为主子不好管束,可是,他又不能不按慈禧的旨意办事。同时,他也想常在同治身边,既可以靠近顶级权力,又能常给慈禧通风报信,所以,他还是认真管束同治,而这就惹恼了皇帝,埋下祸根。而且,同治帝对安德海依仗慈禧的权力而弄权朝中,结党营私,耀武扬威感到十分痛恨,他这一次得知安德海违背祖制,恰好找到了处置安得海的好机会,于是,同治帝便给山东巡抚丁宝桢下了一道密旨,让他见机行事,除掉安德海。丁宝桢有了皇帝的旨意,杀安得海就是奉旨行事,下手当然就很顺了。

同治皇帝

第三位是恭亲王奕訢,安德海在慈禧的指使下,联络大臣给恭亲王使绊子,因此而得罪了奕訢。

恭亲王是道光皇帝的亲儿子,咸丰皇帝的同父异母弟弟,在扳倒肃顺等顾命大臣的政变中立过大功,为慈禧执掌实际权力贡献很大,“辛酉政变”后,恭亲王奕訢当上议政王,掌握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大权,成为实权的人物,属于是大清的栋梁。

可是,政敌消除之后,权力欲极强的慈禧太后对恭亲王掌握实权越来越不能容忍,于是,她指使自己所信任的大太监安德海联络朝中大臣找恭亲王的短处,同治四年三月,安德海秘密联络御史,弹劾奕訢,慈禧突然代皇帝下旨,革去奕訢的议政王职务,一个月后,慈禧又以奕訢“深自引咎,颇知愧悔”为由,下令让奕訢“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无庸复议政名目”,如此一来,安德海便得罪了“辛酉政变”的大功臣、当时清王朝的第一权臣恭亲王奕訢。因而,当奕訢得知安德海奉慈禧之命出京南下采办后,知道机会来了,他立即与慈安太后联手,奏请同治皇帝严惩安德海。所以才有同治皇帝给丁宝桢下密旨的事发生。丁宝桢有了圣旨,又有恭亲王奕訢在后面支持,而且还有慈安准许,他当然敢于理直气壮地将安得海“就地正法“。丁宝桢奉旨行事,慈禧暂时也无可奈何,她只能恨丁宝桢恨在心里,记恨他的三位后台,不好为了一个太监,挑战祖制,为难奉命行事的丁宝桢。

恭亲王奕訢

至于丁宝桢为何将安得海裸尸示众,其主要原因是为了向朝野表明,安得海是个太监,他违背祖制,犯了天规,杀他是为了遵循清廷大法,以正纲纪,维护正统。

丁宝桢此次有勇有谋地杀了安德海,得到了朝中大臣们的称赞,据说曾国藩得知丁宝桢杀了安得海之后,在日记里写道:“我眼睛患病已经几个月了,在听说此事后,积翳为之一开!稚璜(丁宝桢的字)真豪杰也!”李鸿章也兴奋地对幕僚们说:“稚璜自此成名矣!”

“国之宝桢”

安德海被斩的消息传到京城,慈禧也只好强压住心头怒气,他发上谕称:“我朝家法森严,有犯必惩,太监安德海竟敢如此胆大妄为,招摇过市,种种不法,实在是罪有应得。”慈禧太后毕竟是十分精明的政坛老手,她不但没有报复,反而称赞丁宝桢,即便是后来慈安太后暴亡之后,慈禧太后已独掌朝政,但她仍没有对丁宝桢下手,反而让丁宝桢一直做山东巡抚,七年后,还让丁宝桢升任四川总督。丁宝桢为官清廉、政绩显著,慈禧太后升了他的官职,能提高她自己的威望,至于安德海,一条恶狗,死了也就死了,他的使命已经完成,权力高手慈禧太后还会在乎他吗?而对于丁宝桢,慈禧太后还令人意外赐给了“国之宝祯”四字,朝野皆赞慈禧大度无私,慈禧赚得了威望的大提升。这就是安德海裸尸示众的“价值”。

李鸿章当年是如何处理广东黑社会的

南方是革命的的故乡,是产生“先进思想”的温床,同时有各种帮派林立。

特别是广东,更是被各种帮派充斥,既有先进的思想帮派秘密行动,比如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等,也有一些老帮派大摇大摆地互相抢地盘,还有趁火打劫、杀人放火的盗贼。

1897年1月,澳门《知新报》曾报道:“地球各国,盗贼之多,以中国为最;中国盗贼之多,以广东为最。”

1899年11月的《广东日报》发文《说贼》指出:“今日广东,遍地皆贼...”这种局面,让很多外商有着深深的担忧,也让慈禧忧心忡忡。

于是,慈禧启用了废黜四年的李鸿章,担任两广总督,解决“黑社会”的事情。

李鸿章虽然年龄已经不小,但还是很乐意,下去之后,半年时间竟然杀了六万人众,“匪患”就此解决。

李鸿章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开赌场,增加收入

你没看错,就是开赌场,增加收入。

李鸿章无疑是个精明的人,一番仔细调查后发现,“黑社会”难除,是规模不够,力度不够。力度不够的原因是没钱。

但,想从上面申请额外的钱是不可能的。

所以第一步就是挣钱,怎么能快速挣钱呢?李鸿章的答案是:开设赌场。

有他的心腹刘学询成立“宏丰”公司经营赌业,有李鸿章大力支持。既然有李鸿章的支持,宏丰不挣钱都难。怎么增加客户量呢?干扰别家竞争对手,动不动来个大检查,动不动找其它赌场领导谈个话,慢慢地,宏丰的客户越来越多,收入越来越好。

在收入大幅增加后,李鸿章“整治黑社会”的办法陆续出台了。

成立缉捕总局,主要目标是黑社会

为了彻底清除“黑社会”,李鸿章成立了专门的“缉捕总局”,增加相应人手,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地训练,开始专门的“打黑行动”。

除此之外,整顿各地团练、保甲,在配上专门的正规军深入乡镇农村,让黑社会无处可遁。

为了提高全面打黑的效率,李鸿章也提倡举报制度,举报有奖,全民打黑。

于是乎,几板斧下去,各组织和帮派、盗匪的活动大受影响,但,如果仅仅是这样,还起不到最好的效果。很快,李鸿章申请了一项特殊的权力。

什么权力呢?

抓住相关人员,不经审判,可就地正法

李鸿章为了斩草除根,向朝廷申请了一项权力,那就是抓到相关人员,可就地正法。这不得了,只要是抓住相关人员,或者疑似人员,可以直接打头。这招太厉害了。

于是,李鸿章对“黑社会”的屠杀开始了。据德国人瓦德西的日记记载,李鸿章在广半年多时间,杀了所谓的“黑社会人员”六万,基本上是一月一万。

这个数字是惊人的,比八国联军和大清打仗死得人还多。难道这么多人都是“黑社会”?肯定有冤杀的,也有罪不至死的。但,李中堂就是这么绝,直接“一刀切”。

有此下来,广东各组织、各帮派销声匿迹。如果像李鸿章这样的人,管理着各个省,革命的难度就加大了。还好,不久,李鸿章被调回去处理八国联军谈判那些事了。

就此,广东严苛的形势缓了一缓。

事实上,李鸿章对一些谋财害命抢地盘的帮派和盗匪处理得更狠,但对于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等麾下的一众政治犯,李鸿章并没有一棒子打死,治理得并没有那么严苛。也许在李鸿章的内心当中有着一丝希望,希望能够有更好的体制代替破旧老的大清朝;也许李鸿章是在玩什么“养寇自重”,否则会出现“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总之,对于一些“大的政治犯”,李鸿章并没有快速及时地处理,而是采取了缓处理。也许,李鸿章是想留下一拨为未来做事的人吧,毕竟属于他的时代马上要结束了。

总体来说,李鸿章广东“打黑”的行动是成功的,先是“整”钱,再是壮大机构,最后是不经审判,直接正法,三板斧下来,广东“清明了”。

也许在非常时刻,就得用非常之手段,否则局势改变有些难。

大太监安德海是怎么死的为什么连慈禧也救不了他

1869年8月7日,在山东济南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安德海死了,被丁宝桢给咔嚓了。这老丁胆子也太大了吧,竟敢太岁头上动土,打狗还得看主人呢,人家那可是老佛爷慈禧身边的大红人,深受宠爱器重。到底咋回事呢?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下事情的经过。

安德海进宫得宠

安德海,1844年出生于今河北省南皮县,他小时候家里太穷,由一位曾经在宫里工作过的陈老爷的引荐,10岁时便进了宫,在咸丰身边当太监,人称小安子,他会察言观色,咸丰帝和孝钦显皇后都很喜欢他。

辛酉政变,穿针引线

后来,咸丰皇帝在承德死了,根据遗嘱,由大儿子载淳继位,即同治皇帝,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小皇帝,主持政务。可是载淳的生母那拉氏不是等闲之辈,暗中和咸丰皇帝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恭亲王奕欣勾结,想发动政变。当时恭亲王正在北京与英法联军谈判,商谈求和的事儿。

慈禧考虑再三后,让自己的心腹太监小安子偷偷来到恭亲王家里,把慈禧的计划告诉恭亲王。第二天一早,奕欣就请求前往承德奔丧。顾命大臣肃顺、载垣、端华几个人一商量,觉得来者不善,有可能以奔丧为名,行夺权之实,必须阻止他的行动。

所以也找了个借口拒绝了奕欣奔丧的请求。看到自己的如意算盘打了水漂,此时的那拉氏慈禧又生一计,与慈安皇后商量后下了一道密诏,盖了“御赏“和“同道堂印章,又派安德海连夜进京,让奕欣来承德商量下如何除掉肃顺。奕欣接到密诏后,立即动身,还是以奔丧为名来到承德。

这次安德海又是帮了大忙,他周密安排,使两宫皇太后与奕欣见面并商讨如何夺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辛酉政变“,他们成功夺取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的权力。在这次政变中,安德海在两位皇太后和恭亲王之间,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立了大功,晋升为总管大太监,一举成名。

弹劾奕欣,推波助澜

安德海成了大总管之后,开始得意忘形起来,甚至想伸手到朝廷之上。他盘算了一下当时大清朝的形式,同治皇帝年纪太小,宫中两位皇太后都是女流之辈,完全可以应付得过来,他成名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奕欣。

政变之后,恭亲王奕欣成了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和总理衙门,这两个部门都是实权部门,所以奕欣就成了安德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安德海经常在慈禧面前打奕欣的小报告,说了奕欣的很多坏话。而慈禧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女人,也想解除奕欣手中的权力。

虽然在政变中,慈禧和奕欣为了解除肃顺等大臣手中的权力,形成了统一战线,但是现在奕欣成了手握大权的议政王,经常不听慈禧的招呼,慈禧发现奕欣不好掌控,也是想解决这个眼中钉。

这样主仆二人一拍即合,终于在同治继位第4年的时候等到了机会。这一年3月,有一个御史,上奏弹劾奕欣,慈禧借用这个机会,突然发了一诏书,以“虽无实据,事出有因“的罪名,撤了奕欣的议政王的职务,不准过问一切公事。

一个月后,又找了个理由,下令让奕欣“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毋庸复议政名目“。就这样慈禧几乎毫不费力地解除了奕欣的权力,扫除了对自己的威胁。,安德海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后慈禧对他更加器重。

高调结婚,收钱收到手软

经过这两件事后,安德海以前出门见了人低头哈腰,现在是把头抬得高高的,对谁都是不屑一顾,倒是那些王公大臣们反过来对他点头哈腰,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得罪。现在的安德海春风得意,鲜花和掌声无数。可是他有一件遗憾的事——没有媳妇!

虽然他是太监,看到别人子孙满堂,他也是羡慕。安德海用了浑身解数,终于得到了慈禧的同意。安德海24岁时,迎娶了马赛花,马赛花比安德海小五岁,大美人一枚,是一名唱旦角的演员,之所以嫁给安德海也是贪图其权势。

安德海高调结婚,在北京最大的酒楼天福堂张灯结彩,大摆婚宴。朝中大大小小的官员都 随了分子,慈禧太后更是随了一千两银子,一百匹绸缎的重礼,安德海也因此赚了个盆满钵满。太监娶老婆,大清朝头一遭,很快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安德海之死

随着权势的增大,安德海蛮横无理,妄自尊大,连同治皇帝和奕欣等朝中大臣都不放在眼里。

1869年,安德海以为同治准备结婚用品为借口,一再请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采办婚礼用品,获得了慈禧同意。有了太后的支持,安德海带着一家人,另有保镖、太监、仆人等三十余人,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坐着龙船浩浩荡荡地离开了京城,一路上招摇过市,搜刮钱财,沿路地方官员丝毫不敢怠慢,高接远送。

根据大清祖宗定下的规矩,太监出宫需要登记的,而内廷事务应由内务府大臣办理,太监不能插手,插手更是违规。若是奉旨出差,军机处应该先明通告地方衙门,还要有兵部所发的“勘令”。

然而,安德海并没有走这些法定的程序,也没有“勘令”,他眼里只有钱。安德海惊动了山东巡抚丁宝桢,老丁早就对安德海的行为看不惯,没想到安德海敛钱敛到自己的地盘上来了。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晚清名臣。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丁宝桢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

丁宝桢为人耿直,性格豪爽,最恨阿谀奉承的小人,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任山东巡抚期间,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成立尚志书院和山东首家官书局;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

安德海刚到山东,立即有人秘密告诉了老丁。老丁安排人毫不客气将安德海抓了,拘留审讯。为稳妥起见老丁还是将向上级做了汇报,等候处理此事。理由很简单:违规出宫。

慈禧呢?她听说安德海插了“日出三足乌”的旗子之后便放弃了。(有“日出三足乌”的旗子,表示领太后谕旨出行)。慈禧一方面想救,另一方面也得在慈安皇太后和恭亲王奕欣面前装装,表示安德海该杀。

8月7日,老丁收到上级命令,安德海罪不可恕,就地正法。当慈禧密旨到的时候,安德海已经命赴黄泉。

处死安德海以后,丁宝桢也出名了。慈禧太后尽管心里对丁老头杀自己的奴才感觉很不爽,但是也没有办法。她不仅给老丁升了职,而且还写了“国之宝桢”四个大字赐给丁宝桢。

就这样,安德海在婚后第二年,也就是25岁时丢了小命。本来一手好牌,却打得稀巴烂,自作孽,不可活。安德海之死要说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话,那就是给后来的接班人李莲英树立了反面教材,他谨小慎微,上下讨好,在宫中呆了长达50多年之久。

校书郎工作室,玖月秋

明清时期,州县官有多大的权力,可以将人犯就地正法吗

没有。就算总督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想要杀人也只能用军法作为手段,对普通百姓没有就地正法权。

汉晋时期,太守国相就有资格判决庶民死刑并立即执行。

隋唐时期,已将死刑复核权收归中央:县级审判,呈报州府,(明清有省级复核)再到刑部大理寺,最后才是皇帝✓决。

明清对死刑的复核更严格。每年夏天,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组织官员开会,隔离封闭审核各省按察使呈报的死刑卷宗。具体案件得三司意见一致才呈报皇帝✓决,否则关押至第二年夏季进行再次会审。如两司觉得判决有误,就发回重审。

皇帝在接到三司的呈报后,按照自己喜好在选定人犯名字上打✓,所以叫✓决。

唐代开始,执行死刑必须在农历10月~当年冬至前(谁都希望这个时间快点过,实际执行也就大约50天),所以又称秋后问斩。此规则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死刑被选中者层层传递命令至县,冬至前必须完成死刑。如传递命令超过时间,须延期到明年执行。?如果皇帝没有选中某死刑犯,则继续关押,可参加次年的夏季会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