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疫情期间没有开会工作照样进行,是不是很多会都是在浪费时间
- 有人说一个单位会议越多,说明领导管理水平越低,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 有教师认为:疫情证明学校70%的会议是可以不开的,你赞成吗
- 现在天津的街道社工是单休还是双休
- 为什么说经典物理、相对论还有量子力学都存在缺陷那么用什么理论能统一空间
- 单位领导啥也不懂,整天瞎指挥,不干活,遇到事往后躲不担责任,该怎么办
- 行政机关真的缺会写材料的人吗
疫情期间没有开会工作照样进行,是不是很多会都是在浪费时间
不可否认,题主所说的“浪费时间”的会议一直存在。面对“文山会海”,中央“八项规定”明确规定开短会,发短文,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就不开……目的就是为了遏制一些不必要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
文山会海,其实是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路线问题,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上传下达,照本宣科,只唯上,不唯实,以为把会议开“圆满”了,把领导“哄高兴”,把群众“安抚好了”就行,这就是其工作表现。基层干部与群众对此叫苦不迭。同时也成为滋生官僚主义作风的土壤。
随着现代互联网和信息化的办公条件,在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借助信息渠道提高工作效率,摒弃那种“不开会就显得不重视的”观念。形式服务于内容,这是公认的基本常识。文山会海之恶,也早就成为公共治理的共识。
疫情期间倒逼出来的一些务实工作方法,希望不会仅仅存在于疫情期间,而是将其发扬光大,则是善莫大焉!
有人说一个单位会议越多,说明领导管理水平越低,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有人说一个单位会议越多,说明领导管理水平越低,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我觉得这种说法非常有道理。为什么要坚决治理文山会海?其根本就是要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工作效率。
一个单位会议特别多,至少表明了以下几个方面,而这些方面,恰恰就说明了领导管理水平的高低。
第一,会议越多,说明单位实干精神欠缺,务虚的事务抬头。
一个单位如果总是泡于文山会海,说明这个领导是不干实事的,更是缺乏担当的,总是想着以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这种会议、讲话的事情多了,多半就是玩虚的,不会去干实事。
一个不能干实事的领导,一个干不好实事的领导,肯定缺乏一定的管理水平。毕竟开个会、讲个话,对于领导来说,不算什么能力水平,会议有下属安排,讲话有下属去写,只要按时到个场,照着稿子念,又需要什么样的水平呢?
所以难怪有的领导事先不作功课,即便照着稿子念,也往往念出错别字,闹出大笑话。
第二,会议越多,说明单位的制度建设存在不足,总是需要靠“人”的作用来推动、来解决。
如何体现一个领导管理单位的水平,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单位的制度建设。一方面需要全面,另一方面需要科学,再一方面需要高效。现在有一些事情往往让人看不懂,明明都是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大家照着做就行了,为什么非得要通过层层会议才能落实到位?
这其中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制度规定的不够细致,缺乏可操作性,执行者不知道如何操作,只能等待每一次领导的安排与部署。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制度缺乏刚性的执行力,谁违反了制度,似乎受不到什么惩罚,或者是惩罚的边界不清,使得制度往往成为稻草人。
所以有的单位,明明制度很多,却往往就是执行不了,没有执行。而一个单位制度建设的好坏,恰恰就体现出了领导的高超管理水平。
第三,会议越多,说明团队的执行力不够,缺乏担当精神,推一下就动一下。
一个单位的凝聚力、战斗力,当然要体现在整个团队的合力上,这个合力需要分工协作,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不能你吹你的号,他唱他的调,否则就展露出领导的管理水平来了。
有的领导事无巨细,什么大事、小事都要管,舍不得放权,结果让下属无所适从,只得凡事都得听从领导安排,而这样的安排,很多时候就是大会小会,全无主动性可言。
有的领导奖罚不分明,用人选人规则不公正,严重挫伤了老实人的积极性,使得单位缺乏干事创业的氛围,这样当然导致团队人心涣散,谁也不想出力,只得说一下、动一下。
所以有的领导会上讲得斩钉截铁,实际操作中却不能是非分明,久而久之,威信慢慢丧失,即便开再多的会,团队的执行力也会大打折扣。
从三个方面来看,一个单位能不能有实干之风,能不能有健全的制度,能不能有团结的团队,检验的正是一个领导的管理水平。而当一个单位文山会海泛滥的时候,正是说明这三个问题越发突出,何以体现管理水平呢?
有教师认为:疫情证明学校70%的会议是可以不开的,你赞成吗
当然赞成,说的很对为什么不赞成!
由于疫情导致学校好多会议开不成,或者简化会议,但工作似乎一样都没有耽误。
因此上说,日常多如牛毛的会议,很多实际上是不用去开的,这样还能省时、省力、减少消耗,提高效能。
题主描述:很多学校会议的内容在群里和学校的QQ群和微信群、校务平台上都可以发布。但不少学校一般情况下,每周都要召开两至三次会议。如校级干部会议,中层干部会议,教研组长会议,班主任会议,辅导员会议,年级组长会议,全体教师会议等。 近两个多月以来,受冠状疫情的影响,上级部门禁止人员聚集召开会议,各校通过网络把会议精神传达给了老师,老师们该办的事儿也都全部完成了。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现在已经开学了,虽然开学后疫情防控、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繁重,但很明显我们这学期的会议召开的就比往常少了很多,原来每周都要召开全体教职工例会,现在也变成了年基层年上的工作总结安排会,减少了很多消耗,但并没有因而而降低工作效率。
我们自身也在反思这个问题,往常不管什么事似乎都要拿到会上去说,现在好多工作安排部署好了就能够落实下去,并不需要事事都要开会,也不需要以会议来落实会议。
减少会议,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减负举措。
精简会议,提高效能,特别支持赞同这样的做法。
现在天津的街道社工是单休还是双休
亲身经历,我来回答吧。
我们这是天津的,说实话,目前居委会社区工作者基本上是周六日正常上班,但是有倒休,只是没有正常固定的六日。但是如果赶上疫苗接种,创文创卫,那就都别休息了。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基层仍然文山会海,形式主义存在,一个表格这个部门要完,另一个部门换个样式还得要,做了很多无用功。再就是各种形式检查,没有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居民的诉求没时间管,天天应付上面。
另外就是居委会主任是基本上不休息的,倒休只适用普通干部。24小时开机,管辖区域有火灾,犯罪等任何突发事件都得到场,不知道他们能干嘛,救火还是抓坏人。
为什么说经典物理、相对论还有量子力学都存在缺陷那么用什么理论能统一空间
由于人类认识的相对性,人类的所有理论都具有有效性和局限性。因此,人类的认识,既是有益的,又是需要持续的发展。所以,人类的认识及其理论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认识效率的高低。
否则的话,人类的认识,要么是由错误的理论构成,要么则会停滞不前。无论是上述哪一种结果,都违背了人类认识的初衷。
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的认识引入了大量的数学和实验,使人类的认识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由此,诞生了经典力学、经典电磁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非凡的理论,使人类的认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上述这些理论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对自然界的一维正确反映。这些理论,仅只是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相对于已有的现象和实验,关于自然界的同构系统。
因此,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扩展,这些理论的局限性便逐一显现了出来,需要由更为有效的理论所取代。
首先,经典力学和经典电磁学,虽然它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能够很好地说明该领域的现象与实验,但是两者的对立却始终是无法避免的。
比如,经典力学的物体运动是自由的,其能量的增减与速度相关,具有速度的可变性;而经典电磁学的物体运动是受到物理背景束缚的,其能量的变化与速度无关,具有速度的不变性。
实际上,经典力学是忽略了空间效应的一维理想的物理理论。然而,当人类的认识超出了宏观范围,作为物理背景的空间效应就不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了。
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分别是高速领域、宇观领域和微观领域关于空间效应的二维物理理论,即物体的运动是物体与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上述三个理论的不足,是作为初级的唯象型理论,它们只建立了各种不同现象及实验的外在联系,却并没有提出具体的物理机制,没有告诉我们空间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
因此,这三个理论,特别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和经典物理学一样,产生了严重的对立。广义相对论是连续的,而量子力学则是不连续的。
此外,由于缺乏具体的物理机制,这三个理论对于它们各自领域的空间效应的解释,也是不恰当的,从而使人类反而因这些理论陷入了认识的困境。
比如,狭义相对论认为所有的参照系都是完全等价的,因而高速运动引起的空间效应(尺缩、时间变慢和质增)都失去了现实的物理基础,产生了双生子佯谬。
比如,广义相对论把引力效应归结为空间的几何弯曲,使物理的问题转化为数学的结果。于是,万有引力的作用距离可以无限小,从而导致了奇点的产生,认为我们的宇宙诞生于没有物理意义的奇点。
比如,量子力学将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归结为粒子内在的天然属性,所以物质的存在状态仅只是它们的可能性,是存在概率的叠加态。由此,引申出了量子纠缠概念,得出了自然界具有非定域性,是非理性的。
若想要消除上述三个理论的局限性,并使不同领域的空间效应(该领域的现象和实验)统一起来,就需要我们建立高级的构建型理论,即各种物理现象仅只是同一个物理机制在不同极限情况下的不同表现。
比如,由于普朗克常数h的普遍存在,而且其物理量纲是粒子的角动量,说明我们的宇宙存在着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即量子。于是,我们可以提出量子空间的假设,借助于空间量子的离散与聚合,借助于空间量子的不对称碰撞?,来统一地解释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
总之,任何理论都具有有效性和局限性,曾经获得过极大成功的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都是有缺陷的。只有建立具体的物理机制来化解这些理论的不足,使人类的认识获得进一步的提高与发展。
单位领导啥也不懂,整天瞎指挥,不干活,遇到事往后躲不担责任,该怎么办
哈哈哈?现在了,还指望领导担责任吗?非分之想。领导只干自己那份工作——上传下达,完成任务万事大吉,至于你们干得怎么样是另外一回事,上级过问了就追问一下,上级不问就忙自己的事。你们干得好了,是领导有方;干砸了你们自己担责去吧。工作中想请示一下领导,叨叨叨叨半天答非所问(领导才不想替你承担责任呢),万一出问题领导好脱身以自保嘛。时不时地还会冒出一句“你工作能力强,组织对你放心,大胆地工作。”弄得你摸不着边际才是领导炉火纯青的领导艺术。反正追责机制是健全的,当个领导也不容易,何苦自己钻烟囱呢……
当下级的就得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了,工作不能出纰漏(最起码不能给自己惹麻烦,不能给领导脸上抹黑),有点成绩还只能表示领导指挥得当。不然的话话,就只能拍屁股走人了…………
行政机关真的缺会写材料的人吗
各级行政机关普遍缺会写材料的人,便四处搜索中文、文秘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但仍然不能解决问题,这到底是为什么?经过近些年的工作体验,终于找到了答案。
不知道写什么
最初我在一个事业单位工作,经常写一些专业论文、新闻报道等稿件,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偶有采用;有时也应邀、受托写一些演讲稿、主持辞等应景的稿子,我便成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眼中的“有点文字功夫”的人。
不少行政单位到处物色学中文专业、能写作的人员,单位领导便把我推荐到一个政府部门。听说我是学中文专业且有稿子见诸报端,各股室的股长都争相让我成为他们的一员。最后,局长认为像我这种“大笔杆子”不在局办公室写材料就是浪费,因此,我便被借用到局办公室负责起草局里的综合性材料。
刚到岗的第二天,办公室主任就让我起草一份给县政府的季度工作报告。我一下子蒙圈了,以前的写作就是自己的一种兴趣,兴致来了、灵感有了、素材出现在眼前了,提笔就写,根本不用犯愁。而今,却是命题作文,比高考还难啊。高考作文的命题,是大众化的,每个人都有素材可写,只是写作的技巧和水平不同罢了。工作报告很简单,做了什么就写什么,问题是我以前从没在这个单位工作过,我怎么知道干了什么?部门的职责是什么,过去干了什么,哪些工作是这个季度干出来的,哪些是领导关注的要重点报告的内容,一概不知,两眼一抹黑。
办公室主任丢给我一大叠文件,我花了整整一上午把文件读完,对近期工作安排和要求有了一些了解,但这些工作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目前应当进行到什么程度才是达到了要求,而实际做得怎么样,存在哪些差距、还有什么困难和问题,我一无所知。
面对我的困难,办公室主任又让我去收集了各股室的工作总结。我一个一个地认真翻阅,各股室都是记流水账似的,写做了某个事,有个什么结果,但是这个结果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相比上级的要求和实际需求到底是好还是坏、是进度快还是慢,自己的做法是常规还是创新,读不出来也找不到。我多想和各股室的业务人员交流,听听他们工作的详细情况,可找了一两个股室,让我碰了一鼻子灰:“我们交的总结写得很清楚了,中方专业的大笔杆子,还不知道如何写吗?”
领导催得紧,时间也没多的了,只好把各股室的总结生拉硬扯凑到一起。当我把稿子交到办公室主任手里时,他的眉毛、眼睛、鼻子都挤成了一团:“你真的是中文专业毕业的吗?”我当时羞得无地自容,但还是强词夺理:“我能保证语句通顺,无语法错误,这也算对得起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文凭。”办公室主任呼啦呼啦把我的稿子删得只剩几句话还是我的“原创”,笑着说:“局里绝大部分人都是大学以上文凭,你的这个标准他们都能做到,你这中文专业有什么优势?”
从那之后,我总是不闲着,除了学习文件外,更重要的是去熟悉各股室的工作,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做出了哪些不同于一般的成绩和效果,最亮眼的是什么,领导最关注的是什么,容易引发矛盾和问题的是哪些。当我全面熟悉整个部门的运行情况、领导的关注点和要求后,基本上找到了写材料的素材,写作时也能把握住重点进行取舍。
不知道怎么写
当我考录为公务员后,局长念在我对这个部门的工作已经适应了,就想办法把我调入了这个单位的办公室成为一名正式职工,接受的写作任务也多起来。
从小到大,我从没为写作犯过愁,可在这个办公室工作,没有哪一篇稿子让我有得心应手的感觉。上一次写过的工作总结、报告,下一次绝对不能照搬,更不能简单重复;即使做的工作都一样,也要写出新的进度新的花样;单位的职能职责并没有发生变化,也要用新的提纲新的表述方式来归纳提炼,否则会给领导留下工作没进展、没动脑筋的印象。脑子里哪来那么多的新观念、新思路,整天都在绞尽脑汁。
同样是那点工作,昨天是单位给上级部门的报告,今天可能是局长去给领导口头报告,明天可能是在什么大会上发言,后天可能是给下属通报情况,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受众、不同的目的,同样的内容得换作各种格式、语言、详略来写。有时候吃不准受众的特点,把握不准意图,工作几天有可能被领导全盘否定,一切重来,那种辛苦和懊恼足以摧毁一颗脆弱的心。
写总结、写报告,相当于写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把那些素材找来,就像揉面团一样,换作各种花样揉,不管效果如何,总能揉出来。
领导见我慢慢上手了,就把年度工作计划、五年规划交给我来写。领导到底有什么想法,各股室有什么打算,我怎么知道,要让我脑洞大开,这确实太难了。由各股室提出思路吧,大多把一些常规工作列出来交到办公室,把那些材料组织起来,纯粹是为写材料而写材料,对实际工作没多大指导意义,领导会认为你不动脑筋。做一些大胆的思考吧,各股室会认为你想些不切实际的板眼儿,事儿不靠谱,他们做不出来,会怨声载道,会成为人见人不理的冤大头。
除此之外,领导还要求工作必须要有创新,即使芝麻点大的星星,也必须通过材料的写作把它梳理归纳得很有特色,用出彩的材料展示工作成效,得到上级的重视、支持和培植,创新工作才有推进的动力。素材就那么一点点,怎么加工?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虚夸,可能连做工作的人只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思路也没完全理清楚,发展方向也没完全弄明白,而写材料的人却必须理清楚脉络和思路,把工作中的灵感和困难、问题、前景却要表达得准确、切中要害,还要把专业性强的内容写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因而,写材料的人,哪只是语言文字的组织,那必须比做工作的业务人员更懂工作,还懂得总结工作、分析工作。
写不出深度与高度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我当上了办公室主任,便肩负起培养新生力量的重任。一先一后来了两位新考录的公务员,都是专门针对文秘岗位挑选的写手。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把要写的材料根据俩人的特点和经历进行合理分工,晚进来的小强就负责简单一点的如工作总结、报告等,先进来一年的小宇就负责起草计划、规划、领导讲话等内容。
俩宝贝文字功底扎实,学习也非常认真,工作也很踏实,但写出来的材料就是让人感觉不如意。与业务工作相关的工作,写出来就是具体的业务,如果作为学术交流有一定的价值,但又缺乏专业研究的深度和细致程度;如果作为给领导看、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那完全就像老师看小学生的作文,看到的只是工作的原始记录,没有对工作的统筹归纳,没有对经验的提炼,没有对工作的深度思考。
我便经常和他们一起探讨工作,一起分析问题,启迪他们对工作有深入的思考,有自己的思路和看法;尽可能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一些重要的会议,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上层领导,感受领导讲话的风格,学习领导看问题的高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他们的认知水平,升华思维层次。
当他们看问题的高度达到领导所需要的层次时,组织上认为他们适合当领导干部了,提拔后,又缺乏写材料的人,又得从头培养新人。因而,单位又陷入了没人写材料的困境中。
总结
1、行政机关缺会写材料的人,缺的是全面熟悉工作的人。能将材料写好的人,不仅仅是能将语句弄通顺,不能仅仅只了解某个局部的工作,而是要熟悉全局的工作,才能清楚写什么,什么内容该写进去,什么内容不能写,什么内容要重点写。
2、行政机关缺会写材料的人,缺的是会思考工作的人。日常零零散散的工作内容,需要提炼、总结、归纳,才能形成经验,才能反映出成效。如果只是埋头做而不思考、不反思,工作就难以进步,难以有成效。因此,会写材料的人,一定是会思考的人。
3、行政机关缺会写材料的人,缺的是懂领导意图的人。领导关注的工作 重点是什么,往往要通过工作报告反映出来;领导希望通过会议安排什么样的工作,就要通过为领导草拟的讲话材料体现出来;领导的工作思路和理念是什么,要贯穿在工作计划、规划以及相关的工作材料中。因此,只有站在领导的高度去看问题、思考谋划工作,才能达到领导所需要的高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