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鸡取卵竭泽而渔饮鸩止渴(明朝如果重用熊廷弼能否挽回败局大家有何看法)_辽东_努尔哈赤_女真

本文目录

  • 明朝如果重用熊廷弼能否挽回败局大家有何看法
  • 疫情加天灾小麦价格低什么情况
  • 你怎么看对负债失信人的社会性“围猎”
  • 一些影视APP已经是会员,看一些电影电视剧还要再付费,你觉得合适吗
  • 饮鸩止渴的事你都做过哪些

明朝如果重用熊廷弼能否挽回败局大家有何看法

感谢头条家史先生的邀请。

熊廷弼,字飞百,号芝岗,明末湖广江夏人。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将领,他于万历三十六年、四十七年、天启元年为明廷经略辽东,他的军事生涯是和辽东紧紧捆绑在一起的,他经营辽东的功绩很大,延缓了明朝在辽事上的败坏,连乾隆皇帝都认为“明之晓军事者,当以熊廷弼为巨擘”,作者一定是想问如果熊廷弼一直镇辽,没有被诛杀,是否能挽回败局?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应该了解熊廷弼三次镇辽的军事思想、指导方针、实际成果才能入手。

熊廷弼第一次赴辽,巡按辽东时,辽东已经表现出了很严重的危机,一方面表现在辽东军备弛废。从兵员数量上来说,虽然有8万,但实际能战者不过2万,军队缺乏训练,连鸟铳也不会放;沿边墩台大半坍塌;士兵所用武器钝朽不堪。另一方面,明朝的老对手蒙古不时袭击边境,日益强大的建州女真努尔哈赤雄心勃勃,欲并全辽。可以说辽东形势是万分危急。

当此无地、无时、无不急虏之日,而我之屯塞、城堡、墩台、壕堑、军马、器械、钱粮之类一无足恃于此,而欲收绝漠之功,谈何容易。

熊廷弼针对这个情况制定了“实内固外”和“以夷制夷”。虽然这两个战略从字面上理解毫无关联,但是“实内固外”是“以夷制夷”的先决条件。

首先我来说说“实内固外”,所谓“实内”就是屯田积储,“固外”就是修边并堡,两者紧密结合。具体方略为在开展屯田的同时,大力修建防御设施。首先沿边建高墙,挖壕沟,建立一道敌人难以跨越的障碍,在壕墙之内建立寨堡,并小屯为大屯,百姓居住于堡寨,建立完善的烽火系统,大量制造火器、战车以备堵截和防御,这样外有壕墙、烽火,内有堡寨、火器、战车。敌人一旦内犯,首先就有边墙和壕沟的阻挡,烽火警报,人们躲进寨堡,坚壁清野。小股敌人寨堡自行抵御;大股强敌,各堡抵御一日,官军便增援已到,以火器战车结成方阵,“抬营而前”,敌人野无所掠,攻无所获,势必撤走。见熊廷弼《再论修屯疏》。附图。

其次,以战固款,以求“以夷制夷”。就是说在边境牢固的前提下,先创造出“先为不可胜”的态势,迫使西虏降服,适时用“款”,进而以夷制夷。熊廷弼在第一次镇辽的时候就认清楚了建州女真将来必为大患,认为应该集中力量全力对付努尔哈赤。见于《酌东西情势疏》。

西虏虽强盛,然所欲不过抢掠财物而止,无远志,而东虏城郭、田庐、饮食、性情与辽同,所志在我土地也。

所以,熊廷弼所谓的以夷制夷就是结好女真其他部分和蒙古部一起压制努尔哈赤。在第一次镇辽期间熊廷弼补充额军,建常平仓七十所,积谷三十万石,亲率军民修边六百里包砌墩台九十余座,改善明蒙关系,迫使建州女真采取了收缩政策,部分退还明朝故地,与明朝结好。

所以,熊廷弼的“以守为本、实内固外、以夷制夷”是根据当时辽东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方针,确实可以遏制努尔哈赤的发展。只可惜熊廷弼第一次离开辽东后,他的方案再也无人坚持,辽事再次败坏,直到萨尔浒会战爆发。

熊廷弼第二次经略辽东是在萨尔浒会战以后,面对辽东危机的加深,熊廷弼又再次提出了恢复辽东的战略,就是分驻重兵,扼守险要、相互支援、迭扰疲敌、相机进剿。

请集兵十八万,分布叆阳、清河、抚顺、柴河、三岔儿、镇江诸要口,首尾相应,小警自为堵御,大敌互为应援。更挑精悍者为游徼,乘间掠零骑,扰耕牧,更番迭出,使敌疲于奔命。

但是这一方略并没有实施,努尔哈赤攻克开原、铁岭之后,辽阳变得岌岌可危,当务之急是全力保住辽阳,在此基础上进守沈阳,将沈阳打造成进一步发展的基地。而守卫沈阳必守奉集,守卫奉集必守虎皮驿。所以以奉集、虎皮驿屏蔽沈阳,再以此基础上守卫辽阳,使防守更加稳固。见《与内阁兵部兵科》。

在不守奉集,则沈阳孤;不守虎皮,则奉集孤;三方鼎立,不各戍重兵三二万人,则易为贼撼,而辽阳孤。

熊廷弼在二次经辽期间在各个要地建立完备的守备工事,所谓熊廷弼“掘河建闸,城之上下,密布火器、火车,经营之周,人所不到。沈阳、奉集、虎皮大小三城,亦复如是”。使守城之兵同敌人开战时不得离开城池,用这样的方法去消耗女真军的士气和锐气,然后再适时的进行反击。

贼三日求战不得,其锐自挫,而辽阳各路,或径趋捣穴,或整队赴援。贼闻必走,走必乱,而我尾其后,以乘其乱,兵法所谓击其惰归,必胜之道也,此吾之所谓主意也。

事实证明,熊廷弼守辽是很有成效的,在他任经略的一年多里明军抵挡住了女真兵一次次的进攻。请看《国榷》。

万历四十八年六月辛酉条,建虏乘经略阅边,以三万骑自抚顺关东堡分道深入浑河,熊廷弼命总兵贺世贤、柴国柱设防沈阳,多有斩获,敌始退。
同年同月庚午条,建虏畏沈阳之戍,乃旁掠山城,克花岭,许毛子山等寨。
泰昌元年丙寅条,建虏侵蒲河,经略熊廷弼往援。旋犯沈阳,以川将周世禄往,督诸将策应,敌退屯灰山,攻之部出。后二日,从右碑山塔儿峪引去。

由此看来,努尔哈赤虽多次袭扰,却没有获得什么利益,由此可知熊廷弼的战法是成功的。


熊廷弼第三次经略辽东是在沈阳和辽阳失陷后,熊廷弼提出了三方布置策,陆上以广宁为核心,全力制敌;海上则在天津、登莱各置舟师袭扰辽东半岛,熊廷弼坐镇山海关指挥广宁、天津、登莱三方,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案。

而他的策略被当时“好为谩语”的王化贞所反对,王化贞提出的“画地分守”的方略,“西平、镇武、柳河、盘山诸要害,各置戍设防”,这很显然是一个分散兵力的“自弱”之计。但是此时在山海关的熊廷弼所控制的兵力不过5000人,王化贞拥兵14万并不听熊廷弼的节制。王化贞的方案得到了兵部尚书张鹤鸣和阉党的支持,熊廷弼和王化贞在辽东军务上的分歧使广宁之战流于失败。

这是一个假设性问题,所以我也不说的那么绝对。但是我就想表达一个观点,熊廷弼三次赴辽,每次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战略战术,如果实现他第一次赴辽的构想,就不会出现萨尔浒之战这样的惨败;如果实现他第二次提出战略,也不会有第三次的局势;如果第三次战略付诸实施,辽事可能也不会败坏这么快。正如当时人群指出“使廷弼彼时在事,未必蹙国至此”。所以,熊廷弼的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明朝辽东局势不可挽回的悲剧。

引用文献:《明史》、《国榷》、《熊廷弼集》、《山中闻见录》、《明史纪事本末》

疫情加天灾小麦价格低什么情况

对于我们每一个老百姓来说都希望自己种植的农作物价格能够高一点,但是就像题主说的2020年肺炎疫情肆虐,“天灾”可能说的就是今年闰四月引发的多次倒春寒,同时在阳历5月中下旬以后又持续高温干旱的情况。对于粮食价格行情今年咱们国家给出的最低保护价是1.15元每斤,按照我们老百姓正常的心里预估价应该要远远的高于这样一个价格,但是对于粮食价格行情的稳定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首先粮食价格这几年一直比较稳定,由于今年受到肺炎疫情影响再加上粮食出口大国纷纷选择减少或者禁止大米和小麦的出口量,所以就造成了咱们很多农民朋友们客观的认为粮食价格要上涨,因为咱们国家有14亿人口。

现在作为小麦主要种植区域的我呢河南省来说小麦已经收获完毕,虽然说今年小麦的产量不是太理想,但是依然达到了900多斤每亩地,这样的一个收成依然能够保证咱们国家的粮食获得了丰收。现在我们这里的小麦收购价格从刚开始的1.06元每斤涨到了现在的1.1元每斤,面对这样的一个价格行情依然是市场经济下小麦供求关系的真实提现。

其次就是虽然说2020年小麦的最低保护价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如果说肺炎疫情依然肆虐的话,我想小麦的价格将会很快的涨到最高点,但是却不会贵的离谱。总得来说还是希望小麦的价格能够高一点即达到1.25-1.3元每斤。

你怎么看对负债失信人的社会性“围猎”

说实话,全社会围猎“”失信人“”,是一种人类暴行,性质恶劣。

所谓的“被害人”,绝大部分实质上是参与人,当一个实体需要运行,是需要多方面参与的,而且也是多方面受益的。除了牵头的“失信人”,也有支持、参与的、资金资源相关“被害人”,大家都是一伙的参与人,只要其中没有违反公司条例私挪滥用(这叫经济犯罪),大家都应该是经营结果的责任承担人,因为大家都是经营过程的受益人。当一个实体倒闭,不应该存在一些参与人对另一些参与人承担责任,所以法律制造所谓“失信人”本身就不合理,联动社会围猎“失信人”更是人间暴行。

一些影视APP已经是会员,看一些电影电视剧还要再付费,你觉得合适吗

不合适,明摆着欺骗广大消费者。不过有很多网站有盗版的,清晰度还可以。

饮鸩止渴的事你都做过哪些

饮鸩止渴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不能做,但是面对现代社会你不得不做。因为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例如房贷就是典型的饮鸩止渴,杀鸡取卵。而面对着它你又无能为力之,故不得而为之。

谁又不想从长计议,高瞻远瞩呢!只是因为没有办法来有兔子在山上跑,兔皮就已经被别人给套路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