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诞生名将廉颇,赵奢,李牧,这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关吗?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吞并代国后,军事实力强过秦国吗_胡人_赵国_骑兵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胡服骑射 胡人 赵国 骑兵

本文目录

  • 赵国诞生名将廉颇,赵奢,李牧,这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关吗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吞并代国后,军事实力强过秦国吗
  • 战国时期赵国经过胡服骑射改革,为什么还打不过秦国
  • 胡服骑射真的就只是换一身衣服吗
  •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胡服骑射
  • 胡服骑射为什么能让赵国强大
  • 在长平之战中,为何不见经过“胡服骑射”之后强大的的赵国骑士军团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具体有哪些措施,难道就只是移风易俗
  • 邯郸的胡服骑射是谁
  • 人们常说,内蒙古呼和浩特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发祥地,这种提法对吗

赵国诞生名将廉颇,赵奢,李牧,这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关吗

当然无关,因为可能我们对“胡服骑射”的理解,一直以来都是错误的。

对于“胡服骑射”我专门查了史记和资治通鉴,通鉴上对于此事根本没有记载,史记上虽然提及但极为简略,只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国力便强盛起来,胡服骑射的关键在骑射不在胡服,但战国时期游牧民族的骑射根本就是渣渣,因为那时马鞍、马镫、马蹄铁都还没出现,所以战国时期通行的是战车而非骑兵,洛阳的“天子驾六”可为佐证,西安博物馆也看到大量实证。孙子兵法里也详细说过骑兵因为灵活机动,只可为侦查、扰乱、偷袭之用,故此我推想真正胡服骑射应该是当时赵国面对盗贼一般经常骚扰偷袭的匈奴人,不得已才穿上胡服化妆成胡人,来对付匈奴,根本不可能是向他们学习!

至于,赵国为啥会名将辈出,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赵国一直处于华夏对抗游牧的第一线,举国上至国君下至黎庶皆好战事,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大环境如此,能打仗、会打仗的将领自然就多。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吞并代国后,军事实力强过秦国吗

赵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是一次军事上的伟大变革,一改赵国往日的颓势,推动赵国军队战力的突飞猛进,但是决定军事实力的是以政治、经济、文化为主导的综合国力,军事实力不但需要看士兵的战斗力,而且还需要全面考量一个国家的军队人数、军事科技水平、军队指挥官素质等等各方面的数据,所以说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军事实力超越秦国是绝对片面的观点。

胡服骑射的内容

赵武灵王继位后,赵国国力衰微,经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和国中之国中山国的袭扰,因此赵武灵王痛下决心接纳胡人的长处,实施了一场着胡服、习骑马、练射术的军事改革,通过这次改革,赵国的很快训练出强大骑兵,军队战力突飞猛进。

胡服骑射的收益

  • 短期收益:

赵国实施胡服骑射后,军事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对外战争节节胜利,先是消灭了号称千乘之国的中山国,将国内领土彻底贯通。随后向北方的胡人开战,大肆抢夺胡人的土地和人口,这就导致赵国的土地、人口急剧增加,国家实力急速上升。

  • 长期收益:

一是改变了传统战法,赵国通过胡服骑射改变了战国时期的车战+步射战法,率先使用大规模的骑兵兵团参与作战,灵活机动的作战理念使得赵国在对外作战用无往而不利。

二是强化了民族融合,胡服骑射本身就体现出了赵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部分认可,赵国国人开始从衣着、饮食、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吸收胡人的优点,从而进一步推动原本就存在胡汉杂居的赵国国内的民族融合。

三是提升了国家地位,赵武灵王继位之初赵国国力衰弱,任人宰割,但是经过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的国家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强者为尊的战国时代,赵国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开始积极插手其他诸侯国的国家事物。

胡服骑射的威力

为了能更好的理解胡服骑射给赵国军队战斗力带来的质变,简单列举一下赵国和最终一统中原的秦国之间的数次战斗情况:

  • 阏于之战,赵国胜;
  • 长平之战,秦国胜;
  • 邯郸之战,赵国胜;
  • 番吾之战,赵国胜;
  • 灭赵之战,秦国胜。

从这样的交手记录不难看出,赵国打破了秦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话,在多次对战秦国的战役中取得胜利。即便是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内青壮大部分被秦军坑杀,面对秦国、燕国先后发动的灭国之战,赵国都取得了胜利,并且有机会一举吞并燕国,由此可见赵国军队战斗力之强悍,赵国国人的战斗意志之顽强。

胡服骑射的弊端

胡服骑射使得赵国一改往日任人宰割的悲惨局面,随着赵国一系列对外战争的胜利,使得赵国从君王到朝臣的心理极度膨胀,进而产生赵国已然雄居战国七雄之首的错觉,他们没有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战争从来只是手段,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科技、生产力水平等综合国力的竞争,而这些都是赵国的短板,盲目的自大最终葬送了赵国的未来。

战国时期赵国经过胡服骑射改革,为什么还打不过秦国

#原创#

六国赏罚不够分明

而秦国独独推崇战功进爵制

以战斗中取得敌军首级的多寡

取得爵位的高低

战端一起

秦兵视对手为猎物

以虎狼之威

玩命似的杀向对方

手起刀落取得首级

随即挂在腰间

不停半步

又向对手猛扑过去

再斩获首级

再挂在腰间

对手被腰间挂着首级颠狂的秦兵吓得魂飞魄散

失去抵抗力

故,秦兵使兽性作战

六国之兵岂能抵挡

#五爱教育##凌远长著#

胡服骑射真的就只是换一身衣服吗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胡服骑射”若是大概了解一下,那便是换了一身舒服的服装,但是仔细深究起来,胡服骑射真的只是换了身衣服吗?

效仿胡人骑兵作战

久经沙场的赵武灵王自然知道改变军队战斗力,当然不能单单只学习胡人的服装而已,于是便采取与胡人同样的作战方式,招募胡人骑兵充当教官,或者直接充当士兵,为中原国家服务。但这种雇佣骑兵很不可靠,很难指挥,但赵国将领很少有骑术精湛、懂胡语、深通胡人文化的,崇尚英雄主义的胡人不愿服从他们不敬佩的将领。

于是赵武灵王通过把赵国将士直接培养成骑兵与招募胡人骑兵相结合的办法,想要建立一支能被国君牢牢控制的国家骑兵。实现了赵国骑兵的全面发展,甚至引起了战国骑兵的改革。

思想观念改变

“胡服骑射”改革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显示了深远的历史意义。公开提出向少数民族学习,在我国古代是罕见的。赵武灵王在“夷夏有别”的社会氛围中,将汉族传统宽袍大袖的衣服改为胡人式的紧身服装以方便骑射,无疑是当时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服设的改变

这个就是大家都可以认识到的改变了。当时赵武灵王所说的“胡服”就是效仿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装,所以俗称“胡服”;而“骑射”则是指周边游牧部族的“马射”。从此,使军队中宽袖长衣的军装,逐渐改进为后来的衣短袖窄的装备。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重大改革。

战国初期赵国是个强国,后来渐渐衰落,到了战国中期,武灵王即位,国势一天不如一天,秦国,匈奴,林胡不断来侵,国将不国。

赵武灵王立志改革。

一日武灵王对大臣:缓’说:“赵国东有齐国,北有燕国;西有秦国,三面临敌,若不奋发图强,终会被灭。列国纷纷变法图强,我想从移风易俗开始。你看中原衣冠长袍大褂,干活打仗多有不便,不如胡人短衣窄袖,我欲改革。楼缓极力赞成。

第二天武灵王着一身胡服上朝,满朝文武大吃一惊。

武灵王又找大臣肥义相商,肥义说:“大王所为,有利国家,他人非议,不听就是。“可是朝中阻力最大的是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这人年高望重,坚决不同意改革服装,这几日闹情绪装病,朝也不上。

武灵王得知亲自登门。公子成正在后花园池塘钓鱼,见武王到来,忙起身相迎,苍促中踏住衣服前摆,一迈步跌倒在地。大王上前扶起,说:“若穿胡服,绝不有此一跌。“说罢将带来的胡服让公子成换上,让他走两步,果然行动自如,起坐方便,两人哈哈大笑。

第二天,公子成着胡服上朝,众又大惊。

自此,满朝胡服,蔚然成风。武灵王又引进骑射,整军尚武,仰手接飞猱,府身散马蹄,赵国由此强大。

公元前3O6年,赵军打败中山国,收复侵占之地。公元前297年收复林胡,楼烦失地,遂成强国。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胡服骑射为什么能让赵国强大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搞定内部,外部各国打成一锅粥无暇顾及赵国的时候,赵武灵王开启了后世称为胡服骑射的改革,胡服骑射的内涵不仅是将宽大的汉袍换成紧身的胡服,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第一、赵国组建骑兵军团改革战法,骑兵军团在战场中承担突击破坏敌方阵形、快速机动支援、追击溃兵等任务,古代几万人打仗不是打群架一拥而上,是讲究阵形的,一旦阵形被破坏很容易导致士兵的溃逃,一旦发生溃逃是会影响别战阵中其他士兵的判断力,不明真相的士兵会跟着跑,如果这种跟着跑控制不住,最后的结果就是溃败。

虽然战国时期有四匹马拉得战车,战车用于正面冲击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正面是所有战阵重点防御的方向,而战阵的薄弱面在于侧翼,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如果要战车在高速运行的情况下来个几十度的急转弯去冲击对方的侧翼,那么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就翻车的。你说慢慢地转弯?那就让敌方看出意图了,对方也是有战车的,当你慢慢悠悠操纵马车转向的时候的,对方一个战车冲锋你就挂了。

而骑兵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快速机动转向,当对手还没反应过来,滚滚烟尘中冲出一大群骑兵把侧翼冲击得七零八落,很容易就解决战斗。

第二、能入选骑兵军团要经过严格地考核,必须保证是精锐,这类似于魏武卒的选取,赵国从此开启职业化军队的改革,而且给予骑兵贵族阶层的待遇。这在阶层意识固化的战国时代无异于给了平民阶层一个上升通道,其意义不亚于商鞅变法中秦国的战功升爵。

第三、赵国的所有的青年将领进入骑兵军团锻炼,胡服骑射之后赵国所有高级军事将领都必须有在骑兵军团中服役的经历,这给赵国培养了大量的名将,比如李牧、赵奢、廉颇,都有在骑兵军团中服役的经历。

第四、大量吸收胡人进入赵国骑兵部队,提升战斗力的同时也开启了民族融合的大门,以往对待周边少数民族都是消灭驱赶,赵武灵王此举为中华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开启了先例。

在长平之战中,为何不见经过“胡服骑射”之后强大的的赵国骑士军团

长平之战时,赵武灵王之孙赵孝成王继位,此时当年的胡服骑射所锻造的精锐有所凋零,加之骑兵部队数量众多,需要庞大的给养,而以后当时赵国国力无法继续维护军费开支,已经失去往日的锐气。

长平地区,地势险要,对于步兵来都十分困难,更不好说赵国重装骑兵。而当赵国北部边境还有匈奴作乱,需要大量骑兵镇守。并且战国时期,骑兵的优势还不明显,还没有成为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所以赵国没有考虑让骑兵参加长平之战。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具体有哪些措施,难道就只是移风易俗

胡服骑射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绝不是移风易俗那么简单,而是对赵国生死存亡起着关键作用的历史事件。

战国时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

赵国眼看着被别国兼并。特别是赵国在地理位置上,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常以骑兵进犯赵国边境。

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他对手下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

由于实行胡服,赵国建立起以骑兵为主体的一支军队,它在战争中的作用即刻显示出威力来。就在行胡服的次年,赵国就向侵略赵国已久的中山国发动进攻。

战国中期,中山桓公复国后,领土进一步扩张。中山国强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河北保定地区南部、石家庄地区大部、邢台地区北部及衡水地区西部。

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鲜虞部落,为白狄,最早时在陕北绥德一带,逐渐转移到太行山区。 中山国 鲜虞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国语》一书中。 中山文化主要分布在今石家庄市、灵寿、平山、晋州一带的山区,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上三汲乡附近)。

赵国经过胡服骑射的改革,军事实力空前提高,军队一直打到宁葭(今河北获鹿县北)。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地区),“辟地千里”,林胡王向赵贡献良马以求和,经过几轮决战,最后灭掉中山国,成为唯一可以和秦国一决雌雄的强国。

邯郸的胡服骑射是谁

邯郸是中国著名的成语之都,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它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国都,自建成至今从没有改变过名字。

大家了解邯郸或者是来过邯郸的都能看到一个雕像:咆哮嘶鸣状的骏马上有一个威风凛凛的将军,手中拉开满弓射向远方。这就是著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像。

人物简介

赵武灵王:赢姓,十五岁继位。继位之初,年轻的赵武灵王就挫败了魏、楚、秦、燕、齐五国乱赵的计划。针对各国不稳定因素,赵武灵王在肥义的辅佐下大胆改革,建造了华夏族第一支正规骑兵,这就是“胡服骑射”的由来。

人们常说,内蒙古呼和浩特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发祥地,这种提法对吗

这种说法应该探讨。赵国当时“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赵武灵王灭中山国的十年之前,“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此时才下决心变胡服招骑射,此后十年之中数次征战,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不仅开疆拓土而且最终灭了中山。其中招纳胡骑是最重要的因素,使赵国短时间内国力空前强大,一改之前屡次被魏国秦国燕国攻打的被动局面。然而,改变服装对古人来说等于清朝初期的剃头,很难实行。为什么赵武灵王非要易服而且最后成功了呢?这里面也许有更隐秘的历史,我们不得而知。胡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一直被视为外人,也许正是这些“外人”促使身为中原文明的赵国不得不接受胡人的传统。赵武灵王北至燕代到达的“无穷”这个地方,也许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猜想一下也不是不可以的。民间既然有这个传说,我们也应当认真对待。最后说一句,中华民族包括胡人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