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广水应山有哪些旅游景点?定军山之战,夏侯渊在战略和战术犯了哪些错误_嘉陵江_嘉陵_凤县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隘道 嘉陵江 嘉陵 凤县

本文目录

  • 湖北广水应山有哪些旅游景点
  • 定军山之战,夏侯渊在战略和战术犯了哪些错误
  • 白龙江流量长度都大于陕西嘉陵江为什么却不是正源呢

湖北广水应山有哪些旅游景点

湖北广水应山有哪些旅游景点?湖北省应山县,1988年撤县建市,为现湖北省广水市应山城区,位于湖北省北部偏东,广水市腹地,是广水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因而这里所说的广水应山主要是指广水市,由随州市代管。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湖北广水应山著名的景点主要有:杨涟故居、三潭风景区、中华山国家森林公园、黑龙潭风景区、武胜关、平靖关、大贵山、印台山公园等。

1、杨涟故居

杨涟故居,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应山印台山文化生态园。杨涟,应山(今湖北广水)人,字文孺,号大洪。明代大臣,万历进士,累官至左副都御史,著有《杨大洪集》。其故居后倚桐柏山支脉,峰峦叠嶂,风景优美。

2、三潭风景区

三潭风景区,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平靖关村。景区面积52平方公里,有三潭、高贵山金顶、许家冲水库、平靖关古栈道4个游览区,35个游览点。

3、中华山国家森林公园

中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广水市广水办事处城北3公里。这里山水风光秀丽,奇峰怪石林立,寺庙历史悠久,古堡寨墙众多,是集森林旅游、疗养避暑、观光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4、黑龙潭风景区

黑龙潭风景区,位于湖北省广水市,鸡公山东南侧,广水河发源地。

5、武胜关

武胜关位于湖北省广水市东北部,是天下十大名关之一。武胜关古称大隧隘道。南朝齐称武阳关。唐称礼山关,后复称武阳关。清始称武胜关。与东之九里关,西之平靖关,合称义阳三关。

6、平靖关

平靖关,古称冥扼,又名恨这关、憾这关、石城山,为古代天下九塞之一。位于武胜关西,鄂豫交界处,信应公路由此通过。

7、大贵山

大贵山,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平洑大道附近。大贵山一般海拔300米以上,主峰海拔907.8米,为广水市第一高峰。山顶有金顶,主峰南坡有明代古刹乾明寺遗址和圣水井。北麓即为三潭风景区,风景优美。

8、印台山公园

印台山公园,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东正街应山。山上建有魁星楼,在市中心,犹存古建筑原貌。印台山公园不仅风景优美更有游乐园,溜冰场等娱乐设施,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定军山之战,夏侯渊在战略和战术犯了哪些错误

定军山之战,从战术上讲,刘备成功的运用了围点打援的战术,围的是张郃,打的是夏侯渊。结果大家都知道,夏侯渊被杀,刘备一战功成,取得了汉中争夺战的决定性胜利。

曹操打败张鲁占领汉中以后,大军撤回中原。只留下夏侯渊和张郃镇守汉中。

建安二十二年(217)十一月,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法正劝说刘备夺取汉中

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之。

法正分析到,曹操占领了汉中,却没有进一步进攻巴蜀,反而将大军撤回,肯定是因为内部矛盾。现在去攻打,必然成功。

刘备一听,这法正说的太他娘的对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立即率大军进攻汉中。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刘备刚出四川,就被堵在了阳平关。

阳平关是川北咽喉,易守难攻。夏侯渊和张郃坚守不出。刘备带着大军打了一年多都没有打下来。

眼瞅着陷入困境。结果刘备出了一招神来之笔,彻底扭转了汉中之战的局面。

到底是什么神来之笔呢?那就是三十六计之“反客为主”!

夏侯渊张郃坚守阳平关,是为主。以逸待劳,处于优势。

刘备远道而来攻打阳平关,是为客。兵疲师老,处于劣势。

怎样反客为主呢?

刘备把眼光投向了阳平关东南的定军山。

公元219年2月,刘备向南渡过汉水,再冒险翻越米仓山西北段,直驱定军山。

这一招太绝了!

直接绕开了阳平关,在曹魏军的侧后方站稳了脚跟,并且进入了汉中腹地。

这样一来,夏侯渊张郃再坚守阳平关已经没有意义。被迫向定军山的刘备发起了进攻。

原本进攻的一方刘备,却反客为主。稳坐定军山,等待曹军进攻。

夏侯渊果然率兵前来争山。在定军山下构筑了工事与刘备对峙。分为东围和南围。

他自己守南围,让张郃守东围。

刘备这时又用了一个妙招,叫做“围点打援”。

他派出一万精兵,分为十部。轮番进攻张郃。又派出黄忠埋伏在半路之上,专等夏侯渊来增援。

夏侯渊一看张郃被打的够呛,果然中计。亲自率兵救援。没想到半路杀出和老黄忠,嘁哩喀喳把他送上了西天。

夏侯渊一挂,张郃赶紧跑回阳平关。刘备在汉中占据了完全的主动。下一步,曹操不得不亲自出马了。

白龙江流量长度都大于陕西嘉陵江为什么却不是正源呢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秦岭北麓的宝鸡市凤县代王山东峪沟。因凤县境内的嘉陵谷而得名。嘉陵江西南流经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穿过大巴山,至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白龙江从西北汇入,南流经四川省南充市,在重庆市注入长江。流域面积近16万平方千米,是长江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长度仅次于汉江,流量仅次于岷江的河流。作为长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也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产沙河流,其干流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经过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

白龙江,现在一般被作为嘉陵江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与四川若尔盖县交界处的郎木寺曲哈而登,流经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四川省若尔盖县、甘肃省甘南州的迭部县、舟曲县、陇南市的宕昌县、武都区、文县,在四川广元市境内汇入嘉陵江。其主要支流白龙江,则是我国农牧界线即划分农区和牧区的地理界线的一部分。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关于嘉陵江的一个重要的曾经长期悬而不决的问题,就是嘉陵江的源流问题。在目前正式出版的地图上,发源于陕西省宝鸡市凤县代王山东峪沟的“东源”都被认为是嘉陵江正源。如下图所示:

但是,这个结论,一直以来都存在较大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陕西省宝鸡市凤县代王山东峪沟的嘉陵江“东源”,其上游流程约210公里,年径流量46.4亿立方米;发源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与四川若尔盖县交界处的郎木寺曲而哈登的“西源”白龙江,其上游流程约450公里,年径流量约87亿立方米。

可见,从衡量河流大小的两个标准来看,无论是流程,还是径流量,“西源”白龙江都远远大于“东源”。特别是,根据河流溯源问题中的一个通行原则——“河源惟长”原则,现在以“东源”为嘉陵江正源,的确容易引起一些争议。

下面,我们主要从历史渊源的角度梳理一下这个问题,从而揭示目前水利界和地理界以“东源”为嘉陵江正源的历史渊源、专业理由及其现实合理性。

从历史上看,嘉陵江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称“潜水”:

“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从以上记载来综合考量,正如郭沫若在《中国史稿(第一册)》中指出的,“潜水”即今嘉陵江,古称嘉陵水。郦道元《水经•江水》注:

西汉水南入嘉陵道,而为嘉陵水。是古之嘉陵水,本西汉水也,九域志以故道水为嘉陵江,或又指浊水为嘉陵江,盖三水皆嘉陵江上游,故得通称,然唯西汉水为嘉陵江之正源也。

显然,《水经注》对于嘉陵江(潜水)的河源的描述,是不够清楚的,甚至在两三条河流之间相互绞缠。而这正反映了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争议,即西东两源之争。下面我们就分别对它们作一点分析,并且对于嘉陵江的东、西两源头作一点梳理。

嘉陵江的西源,涉及两条河流。一为西汉水,亦即《尚书•禹贡》所说的

导嶓为漾,东流为汉。

《水经注》认为漾水发源于

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又东南至葭萌县与羌水合,又东南过巴郡阆中县,又东南入江州县东南入于江。

显然,古人关于“漾水”的概念是相当混乱的。《水经》及郦道元注都以嘉陵江的支流西汉水为漾水,班固《汉书·地理志》则以西汉水的某支流为漾水。而在唐代以前,人们往往以漾水为嘉陵江正源。比如在唐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中,就认为西汉水和嘉陵水是一条河流的两个名字:

西汉水,一名嘉陵水,经县西,去县一里。

此后多沿用此说,清代齐召南《水道提纲》说:

嘉陵江即西汉水,下流合白水江而益大。

但很显然,这种命名,本身存在一种指称上的混淆。这种混淆,其实是以西汉水及其注入的白龙江为正源,而又用了故道水的“嘉陵”之名。“嘉陵水”,即后来称为“嘉陵江”的得名,是来自于“嘉陵谷”。北宋祝穆撰《方舆胜览》以及王存主编《元丰九域志》中都说:

大散关西南有嘉陵谷,即嘉陵水所出,自是始有嘉陵江之名。

也见于《明史•地理志(中)》:

凤府西北,元凤州,洪武七年七月降为县。南有武都山,北有嘉陵江,源出县之嘉陵谷,下流至四川巴县入于大江。又东有大散水,亦注于嘉陵江。

而所谓“故道水”就是“嘉陵水”的别名,宋代以后以称为“故道水”,由于发源于大散岭,所以也叫“大散水”。而《明史•地理志(中)》所谓“东有大散水”则属于误解。这条河流是凤州即今陕西省宝鸡市凤县的主要河流。清光绪修《凤县志》记载:

故道河,即县河,一名大散河。源出大散岭。经县境之黄牛铺有三岔沟流入;至城东,安河流入;至方石铺,小峪河流入;至两当之单河铺,野羊、东沟等河并流入;西南经徽县之大鱼关,可通舟楫;至两河口,入白水江;经略阳城下,出川境为嘉陵江。

这显然就是认为,嘉陵江发源自秦岭南麓宝鸡市大散关。当代易瑜、易哲文撰《嘉陵江源流在何处》(《人民长江》,第32卷,第4期,2001年4月)也是这个观点。所谓“嘉陵谷”,即凤州代王山东峪沟,今属宝鸡市凤县,1995年8月6日设立了陕西嘉陵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嘉陵江源头,凤州代王山东峪沟和宝鸡大散关其实就是同一个地方,从秦岭南北两坡的不同的描述而已。所以,称嘉陵江源自东峪沟,和称嘉陵江源自大散关,这两种说法并无实质性区别,也就没有太大争议。1957年黄盛璋先生在此做田野调查之后撰写了《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地理学报》,1957年第4期),文中涉及到嘉陵江的源流问题,他认为:

南坡最长的河流就是嘉陵江,嘉陵江有一支上源发源于大散岭,在大散岭的北面有一条扞水 (今名塔河)流入渭河。秦岭在宝鸡附近的地势好象有所中断,古人以为“秦岭终于大散,又西则陇首特起”,不再叫作秦岭而叫陇山,从宝鸡到凤县秦岭跟陇山之间形成一条隘道,我们叫做宝凤隘道,位于大散岭的大散关正是掌握这条通道的枢纽。嘉陵江一方面既切穿大巴山,在广元、昭化一带给四川盆地打开了一个缺口,另一方面在它的北端又有很有利的地形条件,因此古代关中入川的道路,最早的应该就是这一条。《水经注》记扞水出周道谷在故道县南,而西周铜器之散氏盘中亦有周道,据王国维考订,周散国即在散关一带,周道即《水经注》周道谷之周道,可见这条道路非常古老,所以汉初称这条道路的北段为故道,。故道水与故道县也都因故道而得名,故道水就是今凤县境内的嘉陵江上源河段。而“故道”有时也叫做“嘉陵道”。

黄盛璋先生所提到的重要通道,正沿嘉陵江边蜿蜒而下的故道,如上所说,古称周道谷、嘉陵谷,今名嘉陵道或宝凤隘道。西周时称周道,后来秦人知道有蜀国之后也称蜀道。

和道路的不同名称类似并且相互也有影响,所以,嘉陵江的不同河段也有不同的名称。加之人们对于嘉陵江的源流,也就是干流和支流之间的的关系存在较大争议,所以其名称历来亦多有夹缠不清之处。如何术林在《嘉陵江名称考》中所说:

嘉陵江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名称。这些名称是当时、当地的人对其的称呼,从这些名称中,笔者粗略总结了这条河流命名的一些规律:一是江名随地名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以支流的名称来命名干流的名称。江名随地名的变化而变化,从表面上看是当地人或外地人便于记忆的习惯,实质上是当地人对养育他们这条母亲河的尊称。以支流名称来命名干流,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地理知识的缺乏和习惯思维的延伸。这样的命名规律其实并不单单体现在嘉陵江上,在我国的其它江河上也有此规律可寻。如长江,从源头到当曲段称沱沱河,从当曲以后流到玉树的巴塘河口称为通天河,从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宜宾间称为金沙江,宜宾市以下始称长江,流到江苏省扬州市以下段又旧称扬子江。

1941年,中央大学李旭旦教授、赫景盛教授和浙江大学任美锷教授等4人,于 7月至9月间组成西北科考团进行考察。考察结束后,李旭旦作《白龙江中游人生观察》和《西北科学考察纪略》两文,其中的重要结论有两条,一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的西端应以白龙江中游为界,二是白龙江应为嘉陵江主源。《白龙江中游人生观察》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发表于《地理学报》(第八卷)上,科考团认为:

西支白龙江,源远流长,发源于川甘青三省交界处,西倾山与岷山间之郎木寺附近,沿甘省西南隅向东南流,经西固、武都、碧口以入川境,水道直线距离长约六百公里,较昭化重庆间之嘉陵江主流之直线距离(约五百五十公里)为尤长(英国泰晤士河全长仅三百五十公里)。故实际言之,白龙江应为嘉陵江之主流,而非支流。

这是现代最早发表的有关嘉陵江两源之争问题并为西源“正名”的学术论文。

2001年,嘉陵江新源科考启动,作为结论,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依据近代勘测和水文实测资料分析计算结果,按照当代地理学对确定河流正源的通常原则,对以凤县东峪沟为嘉陵江正源的认定提出质疑,认为以嘉陵江支流白龙江(即齐召南《水道提纲》中所谓“白水江”)作为嘉陵江正源更为合理,嘉陵江的全河长度亦应由原来的1,120km改正为1,280km。

这一“正名”,经过两次科学考察,主要基于自然地理和水文学原则,特别是“河源惟长”的一般原则,当然很是有道理的。但是,偏偏就在嘉陵江源头问题上出现了例外。这一“正名”,似乎并未得到地理和水利两个领域广泛而正式的认可。特别是,嘉陵江之所以叫做“嘉陵江”,就是因为流经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嘉陵谷而得名。倘若流经“嘉陵谷”的江不叫“嘉陵江”,显然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之嫌,虽然,无论从流程、流域面积和径流量方面对比,都是白龙江占优。

为了解决自古以来悬而未决的嘉陵江(以及汉江)源头问题,2011年10月22日,由长江水利委员会普查办公室在西安主持召开了汉江及嘉陵江河源考证座谈会,会议在听取了省普查办河湖组、汉中市水利局、宝鸡市水利局关于两江河源考证工作情况介绍,然后进行了座谈讨论。最终,会议形成了《汉江、嘉陵江河源考证座谈会纪要》,《纪要》认为:

“会议同意陕西省普查办在河湖基本情况普查中,按照汉江河源为陕西省宁强县大安镇的汉王山(嶓冢山),嘉陵江河源为陕西省凤县秦岭代王山填报有关资料。会议充分肯定了省、市水利普查河湖组为确定汉江、嘉陵江河源做了大量资料翔实,论据考证充分的基础工作。会议认为,汉江、嘉陵江河源的确认,应充分考虑历史传承约定俗成的原则,同时兼顾历史与现实的衔接,以便准确量算河长、流域面积等河流天然特征值,真正达到对历史、现实和未来负责的科学论证和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结论。”

这是迄今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官方对此问题最近也是最为正式的一次表态。所以,今天我们看到正式出版发行的地图仍以陕西省宝鸡市凤县代王山东峪沟为嘉陵江正源,而不是以发源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与四川若尔盖县交界处的郎木寺曲哈尔登的白龙江为正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