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什么意思)_桃符_千门万户_屠苏

本文目录

  • 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什么意思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旧桃指什么透出古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 总把新桃换旧符,何谓新桃,何谓旧符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已演变成现在的什么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什么意思
  • 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诗,有哪些象征意味
  • 总把新桃换旧符,全诗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意思

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什么意思

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意思是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出自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之手。

【古诗原文】 北宋·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古诗译文】 在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和煦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别称“王荆公”、“王文公”、“临川先生”。

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

现在存有的著作有《临川集拾遗》、《王临川集》等。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旧桃指什么透出古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其时桃树,杆、hu,新鲜的到干了能管一年。要换新的在管平安一年(现在都是对联写上吉祥句)能避不好东西。

总把新桃换旧符,何谓新桃,何谓旧符

一年一度的春节马上就要来临,关于春节的话题慢慢多起来。这不有人马上就提出来了问题:总把新桃换旧符,里面的新桃和旧符指的是什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虽然王安石的这首家喻户晓《元日》古诗传诵了几百年,但其中的“新桃”和“旧符”是什么东西就不一定会人人皆知了。那么它到底指的是什么?

原来在上古时代,人们为了祈求家宅平安,按照风俗习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这一日,用桃木板写上“神荼”和“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或画上他们俩的像,悬挂在大门旁,以用来驱邪、避邪和压邪,这就是桃符的来历。而新桃和旧符都代表桃符,是同一物件,只不过是新旧之分罢了。每年新年时都要重新制作新的桃符,用来替换前年旧的桃符。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桃符就逐渐演变为对联,被对联所取代。因而退出了历史舞台,并在人们的记忆中谈化直至消失。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已演变成现在的什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是宋代王安石所作《元日》。在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温暖的春风吹来,喝着屠苏酒欢度春节。朝阳升起来了,家家户户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

现在的春联就是由过去的桃符演变而来的。

据记载,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是后蜀皇帝孟昶在桃符上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我国古代在过年的时候,把“神荼”“郁垒”两位大神的名字写在两条桃木上,挂在大门两侧,驱邪避鬼,祈福禳灾,中国传统文化中桃木有辟邪的作用。

后来桃符上写对联的习俗慢慢流传到民间寻常百姓家,由于桃木条板不方便,演变成在红纸上写对联,一直流传到现在。

我小时候,村里的人过年的时候大门小门上贴对联,家里房梁上贴对联,牲口圈上也贴对联,厕所上也贴对联。

最后给大家欣赏一副趣联:

白水泉口女子好少女为妙

山石岩上古木枯此木为柴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什么意思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意思: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出自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元日》。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

扩展资料

此诗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诗,有哪些象征意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一诗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新年伊始,我们也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它。那么,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寓意何在呢?且听笔者细细道来。

一、时间:辞旧迎新的一年之初

先从字面意思入手。大年初一的爆竹声响起,意味着与过去的一年挥手告别,迎来新的开始。所谓“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不仅使得万物一一复苏,也将这份温暖融入屠苏酒,送进了人们的口中。在阳光普照的日子里,百姓在桃木板上新画上神符,插在门旁以求平安。诚如钱锺书先生所言,“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取胜“(《谈艺录》),全诗虽以描述为主,却能通过一种人尽皆知的情状,展现作者独树一帜的思想。

总体而言,王安石主要秉承的是儒家思想,尤其对《诗大序》颇有赞赏,称“其言约而明,肆而深,要当精思而熟讲之尔“(《答韩求仁书》)。而这首诗所表达的内涵正印证了《序》中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透过诗人之眼,我们可以看到平民辞旧迎新之际的欢乐气氛,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百姓生活平安幸福的祈愿。

二、事件:除旧布新的变革之志

所谓“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复堂词录序》),“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或许我们应当透过言辞表面,去挖掘其更深层的意蕴。

除了展现新年新气象之外,此诗总让人想起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二者想要传达的实则都是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的道理。那么这个“新事物“有何特指呢?

知人论世。此诗约写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时王安石初拜宰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开展了著名的变法。北宋初期,社会矛盾日益深化;在王安石推行的政策下,全国上下开始实行青苗法、免役法、将兵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在初期收获了显著的成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王安石把变法比作“爆竹““春风““新桃“,言语中不仅有着对除旧布新的自信,亦不乏自矜之意。

三、不尽人意的结局与客观评价

那么,这位踌躇满志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领导的变革结果如何呢?学过历史的同学都知道,熙宁变法后来遇到四面八方大大小小的阻力,以失败告终。中学教材还告诉我们,列宁曾称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但只要仔细一想,就会发现这句话单看来不过是一句中立的评价。而追溯至原文,其出现于《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下的一个注释中:“普列汉诺夫同志在《日志》第五期中警告俄国不要重蹈王安石的覆辙(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原来列宁只是将王安石作为一个负面典型而已,由此褒贬之意立见。

若不以今人的眼光多加苛求,王安石在他的时代具有改革意识,的确是有前瞻与灼见的,但考虑到秦时商鞅早有变法之事,王安石实际上是对前人的接续罢了。令人欣慰的是,千百年后,当我们再读此诗,早已不再局限于其政治功利的一面,而被诗歌传达的崭新气象所吸引;“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也被写入对联,为人所津津乐道。

总把新桃换旧符,全诗

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意思

这是一首描写春节的小诗,诗人通过描绘新春气象,表达除旧更新的政治理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被提任为宰相后,积极推行新法,以图富国强兵。熙宁七年,新法推行达到了高潮,新春来临,家家户户窗红纸绿,人人欢天喜地,作者顿觉踌躇满志,欣然写下了这首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起句先声夺人,首句表明昨夜除夕已过,今朝元旦光临,人们点燃一挂挂爆竹,热热闹闹地辞别旧岁,迎接吉祥如意的新年。诗的发端,忌平庸,贵突兀,方引人人胜。此诗以春雷骤起般的爆竹声开篇,颇有先声夺人、非同凡响之势。回溯唐代以前,每逢节日或喜庆,是用火烧竹竿爆裂出响声,以为能驱吓山魈魔怪,故称爆竹。而到了王安石生活的宋代,才有了以多层纸张卷火药,与现代产品差不多的爆竹,又称炮仗、鞭炮。

“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的早晨春风没有丝毫寒意,竟是暖烘烘的,人们从芳醇浓烈的屠苏酒中,品尝到了春暖融融。诗人极力写春风之暖,其实也是诗人心中的春意盎然的体现。“屠苏”,是指用阔叶屠苏草浸制的酒。据《荆楚岁时记》所记古时风俗:正月初一,家人以先幼后长之序,共饮屠苏酒。

“春风送暖入屠苏”,使人仿佛目睹亲人团聚时,杯觥交错、欢笑祝福的动人场面。句中一个“入”字,乃画龙点睛之笔。芬芳的春风与宜人的暖意都溶入酒中了,那酒该是多么醇美温馨;不消说饮,又怎能不开怀痛饮!用此“入”字之妙,充分体现了诗歌艺术炼字功夫的高明。

“千门万户瞳瞳日”,第三句中的“瞳瞳”,是形容太阳刚升起时的灼亮光照。千家万户的老百姓,沐浴在新年头一天的灿烂朝晖里,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春色美景。句中省略了“照”“映”、“晒”之类的动词,阳光与尘世不分主词宾词,浑然交融,给人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此句是承转句,承接二两句兴高采烈的氛围,自然转人尾句理性的感悟和总结。

尾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全诗的主旨和精华所在。所谓“新桃”、“旧符”,实际是指新的和旧的“桃符”。《说郛》记古时风俗:元日造桃木板悬于门旁,上写神荼、郁垒(两位神仙)之字,以压邪消灾,便是桃符。这种带有神话迷信色彩的桃符,后来嬗变成了春联和门画,一直盛行到今天,当然表现内容已大不同了。

诗人抓住元日画面上的一个醒目细节———桃符,进行了特写。桃符是春节时家家在一块专制的桃木板上刻的符咒,据说挂在门上可以驱邪避灾。诗的末句把言事推向明理,喻比新的必然代替旧的,写出了诗人对新法的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念。四句平平常常的白描,把爆竹的声响、春风的暖意、屠苏的香醇、晓日的彤赤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画出了元日特有的生活情趣。寥寥28个字,却表现得有声有色,有景有物,有虚有实,有情有理。由于景物的典型性和思想感情的深刻性,此诗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审美境界。应该看到,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景物风情,实质是在咏时事,是有所寓意和寄托的。

《元日》诗欢呼“总把新桃换旧符”,如果与他矢志改革、推行新法毫无联系,那就太令人匪夷所思了。“新桃”,又何尝不隐喻着卓有成效、利国利民的新法呢!尤其是句首一个“总”字,有“从来”、“一向”、“无一例外”之意,既强调了大千世界新旧更替的规律性,又带有一种严正的批驳口吻,更加大了坚决以新法“换”掉旧规陋法的力度。

“诗言志”。可以肯定,《元日》诗充分寄托着王安石兴利除弊、革故鼎新之宏图壮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