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为什么农村的老人说:没有虫鸣的深山,不要只身前往
- 一个人在没有网络没有人迹的山中露营什么感觉
- 古人在深山密林深处隐居靠什么生活
- 东北野生老虎出现在村庄,我们不禁疑问武松打虎是真的吗
为什么农村的老人说:没有虫鸣的深山,不要只身前往
村里一位拥有20年“走山”经验的老人和我说:如果见到一座没有虫鸣、鸟叫,一片死寂的山,立刻掉头折返,千万不要只身前往!我问为什么呢,他只是摆摆手说:不听老人言,定会追悔莫及。
我的家乡在一个山林围绕的小县城,印象中小时候每次去爬山,在山底下都可以听到聒噪的虫鸣和鸟叫声,所以每次都是愉快的体验。
长大后,去爬山的机会少了很多。但每次出行,父母和家里的老人都万般叮嘱:如果在野外碰到没有虫鸣鸟叫的山头,那就马上原路回家,记住把平安放在第一位。问起他们原因,也只是含糊答不上来,只是草草告诉我:这是老一辈总结出来的智慧。
最初还以为这是迷信的说法,后来通过对一些长者的询问,结合现实生活的经验,才知道其中原因。
之所以不让年轻人只身去往“没有虫鸣鸟叫的深山”,大多数是以下方面因素:
01:无鸟叫、虫鸣背后,反映的是此山未经开发、地形复杂、缺乏“生机”,易迷路失联
深山没有虫鸣鸟叫,是个很可怕的迹象,这反映了眼前的山没有生机。眼前的山也许是未经开发的空山,或较为原始的深山。
这种山一般少有人踏足,所以路是肯定不存在的,进入这样的深山里,就非常容易迷路。邻居家的小伙伴去过村外的一座山游玩,山不大但就是因为迷路,最后发动全家人找了整整一天。
除此之外,这种山没有人开发过,所以外界根本无人熟悉山中的地形。这里现在还是平地,但再走几步可能就是落差很大的悬崖或要人性命的沼泽了。
这类深山地形复杂多变,也没人会告诉你此路不通,所以进去了不仅容易迷路,还容易有跌落、摔伤甚至是性命危险。再加上山里信号基站基本也不会覆盖,电子设备非常容易没信号,从而造成失联。
02:类似深山可能有毒虫、猛兽、怪植无数,每走一步都有不可预知的危险
另一方面,没有虫鸣鸟叫的深山会蛰伏许多无法预测的危险。虫鸣少,侧面反映了山里的虫子不多,这可能是被猛禽巨兽捕食了。且不说虫鸣鸟叫,就算是有虫鸣鸟叫,这类的深山也会充满各类毒蛇猛兽。
因为足够原始、无人问津,动植物就有了足够的安全空间,就像是人迹罕至的热带雨林一样,会成为很多毒虫猛兽的天堂。进入这样的山里,可能会不经意踩到毒蛇、蜈蚣、蜘蛛、蝎子,亦或是被各种有毒、带刺的植物刮伤,还有一些剧毒毛毛虫,不小心沾上皮肤可能痒(辣)到怀疑人生。
一旦被这些所伤,又是深山老林,自然会给救援带来诸多难处。想自救也很艰难,地形复杂、原路返回需要时间,外界进入救助更是一种考验,也会给他人徒增麻烦。所以为了不必要的危险,最好碰到这样的山头,立刻折返。
03:虫不鸣鸟不叫,是因为气候不佳,空气闷热不流通,还可能有瘴气迷沼存在
虫鸟不鸣叫,是因为气候太闷热了,这证明山内的气候不好,空气或许很闷热,不流通也不进风,会给人造成巨大的压迫感。
这种喘不上气的感觉,就像夏天正午在农村的甘蔗地里干活一般,仅仅几颗超过头高的甘蔗,到中午气温升高,就能让人感觉到氧气减少、风不流通了。所以进入这样的深山,是种对身体的考验,那些身体不好或者有呼吸疾病的人,则更需要注意了。
此外,没有虫鸣鸟叫的山林,或许有瘴气存在,这类瘴气虽多出现再原始森林中,但一些山头也常见。在电视剧里,瘴气可以把人“毒翻”,这并非夸张。
因为瘴气主要的成分是甲烷、硫化氢、氨气等,是动植物腐烂后产生的毒气,原始山林里动植物数量众多,自然也有产生瘴气的可能。
夏季气温高,动植物腐烂速度加快,这种瘴气会让虫鸟远离。人一旦吸入就会中毒,如不幸被点燃还会造成火灾,这对冒昧闯入的人来说,是极大的安全隐患。
04:无人踏足的深山老林,是部分亡命之徒的落脚点,也可能是违法活动的庇护所
最后,老人们极力劝阻年轻人进入没有生机的深山,还最可能是因为这一点。老人们生活的年代或许比我们现在要动荡些许,所以那时候的治安与现在有较大差距,违法犯罪在一些农村地区盛行。
为了躲避追捕,不少人会选择逃到这些荒山老林藏匿;而山林里因为人迹罕至,也可能成为部分违法活动的藏匿地。所以一旦误入邂逅,碰到违法犯罪分子的几率极大,如果只身前往,那无异于往虎口上撞。
碰到山林里这些穷凶极恶的人,自然人身、财产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所以避免这些危险的最佳方式,就是别进这些寂静到令人胆颤的深山。
写在最后
农村老人劝诫年轻人不要进入没有鸟叫虫鸣的深山并非迷信说法,这一方面是因为无人开发的深山容易迷路、失联,救援难度也很大;其次是这样的山林毒虫猛兽无数,也还会有毒气等危险。
但更重要的是老人们深知自己所处的那个年代,有些东西比自然界还要更加危险,因为发生在她们身边的案例实在是太多了。所以类似对晚辈的教导,可能不太被后人接受,但实则是她们留给后人的财富之一,值得细细品味。
其实到现在也是如此,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之心仍旧要保留。如缺乏专业设备,又无人结伴而行,最好不要挑战这些荒山、空山,你要面对的不止是危险,或许还有亲人望眼欲穿的期盼。
所以老人们说的没错,为了安全考虑,遇见没有鸟叫虫鸣的深山,原路返回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一个人在没有网络没有人迹的山中露营什么感觉
谢邀!酷妹儿还真有过在人迹罕至没有网络的地方露营过,第一次是被百度导航给带偏了,生气的感觉居多。第二次是在太行山,感觉比较奇怪。一个人是开始新鲜,然后惶恐不安,再就是恐惧,茫然失措,希望有声音又害怕有动静……
总之,哪种感觉,很复杂,矛盾。
迷糊中盼着天亮,提心吊胆中还有激动小兴奋。
无所事事想做点什么又什么也不想做,发呆,闲逛。说无聊吧,还可以去欣赏风景拍照;说心情平静吧,还期盼着有人声。
应该有三四年了,五一黄金周,负重穿越太行山,翻越王莽岭的时候,赶上中午就是暴雨,哪个狼狈就不说了。
野外本来就没路,和领队分开找宿营地顺便探路,老天爷不给力,天黑的早,迷路了。
只有在一块还算可以的斜坡上搭帐篷。
一个晚上,在和帐篷的斗争中迷糊过去的。
帐篷自己就往下出溜,除了密密的树林就是沟壑悬崖峭壁的,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地方。
哪个时候,你是真的好盼望有个人出现,哪怕从天而降。能说句话心里也是安慰。
没信号,联系不到人,着急都没用。对讲机还没电了,甭提了。
第二天,蒙蒙亮就赶紧寻找小伙伴去了,再不想待了。
人还真是群居动物,一个人在深山老林,也不知道在终南山修行的人,都是怎么过的。
真不建议到没有网络人迹罕至的地方探险、宿营。
我是酷妹儿,一个业余旅游爱好者,如果您喜欢我的回答,请动动手指点赞、关注:酷妹儿圈。
酷妹儿会持续为您提供更多的信息分享……
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谢谢! 如果有旅行方面的小问题,我们一起探讨~~
古人在深山密林深处隐居靠什么生活
谢谢邀请!
一样要吃喝拉撒的。
只不过自给自足是他们最大的特点,他们很少与外界进行物物交换,这样满足了他们与外界少接触静心归隐的初衷。
他们的生活资料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在古时,深山密林里还没有过度地开发,里面物产是非常丰富的,会有许多野果,野蘑菇,野菜等。他们可以采集这些来吃,当然这需要识别毒物的能力啦。
其二,打猎来获取猎物是他们生活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古时,打猎是比较普遍的,很多穷人家都会时不时地上山去打一些野鸡之类的来补充家用。就连皇帝和贵家子弟也不时在深秋打猎,只不过他们是把打猎作为一种大型的娱乐活动。
其三,隐士们会在自家附近开垦出一小块土地,来种植一些蔬菜之类的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他们虽然是隐居,但并不是都没有与外界有联系,他们也会带一些深山野林的物产去交换一些市集上的东西的,比如菜籽等。
最后,既然他们选择了隐居,说明他们想远离世俗纷扰,想过一种简朴,宁静,安然自在的生活,那么他们便不会有太多的物质之类的需求的,所以以上的那些生活来源对他们来说是足够的了。
说起隐居之人,我们最熟知的莫过于魏晋时期辞官归隐的陶渊明了,他写了许多著名的归隐田园诗,从中,你可以了解到一些古人归隐的生活状态。我摘录了三首供欣赏,如下所示:
归园田居.其一
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东北野生老虎出现在村庄,我们不禁疑问武松打虎是真的吗
关于此问答题【东北野生老虎出現在村庄,我們不禁疑問武松打虎是真的嗎?】,我認為這個聯想很自然,所提问的中心是追问探究“武松打虎”史实的佐证、可能性与否?是否是真的?
我自青少年开始,通过看“小人书”、“收音机”收听《水浒传》,熟知其中的“武松打虎”的故事;我认为:“武松打虎”虽然脍炙人口,但是毕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著作, 《水浒传》的创作过程:在洪武初年,徐霞客的九世祖徐麒从四川辞官,回到故里,就把隐士施耐庵请到家里当私塾先生。 施耐庵当时就住在徐家祝塘镇环境幽美的大宅里,边教书边写作《水浒传》; 只不过初始书中所记叙的“武松打虎”发生地是“后阳岗”,但是在经过印发多版本后,变成了“景阳岗”;原著的“黄狗”也被变成“吊睛白额大虫(老虎)”;“武阿二”则变成了“武二郎武松”。
经历多次修订后的《水浒传》版本中的武松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角色,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绰号“行者”,因在家中排行第二,又称武二、武二郎,以景阳冈打虎、怒杀潘金莲与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一系列故事而为人熟知,是《水浒传》中最家喻户晓的人物之一。古典白话小说《金瓶梅》的故事背景也与武松有关。除小说外,京剧、扬州评话、山东快书等戏曲、曲艺中也有众多以“武松打虎”为主要角色的剧目、书目。
【武松打虎可能吗?福建出土一石碑,学者考究后认为:绝对不可能 】
武松是施耐庵《水浒传》中的一个虚拟人物,书中所记叙武松到了景阳冈在沿途酒家吃了顿饭,但是酒家的小二劝武松不要赶路,因为景阳冈上有一条老虎,生怕武松遇害。但是武松不仅胆子大,更是一个习武之人,当时趁着酒劲想要和老虎硬碰硬,看看自己能不能打得过老虎。小说里面写的武松打死了老虎,实乃为地方解决一害。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联想在现实生活中武松能不能打得过老虎?———是人们历来纠结的问题;对此,福建出土了一个石碑,碑文告诉了我们能不能打虎,学者当即表示绝对不可能,我们来看看真实情况。
在古代,老虎是行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可致丧命的瘟神,民众普遍认为:遇见老虎就等于遇见了阎王。其实老虎也分很多种,但是最让人害怕的还是华南虎;东北虎虽然也很恐怖,但是在那个远古年代,东北并不是经济生活的中心,而江南等地才是最繁华的地方,而盘踞在华南的华南虎就成了人们心里恐惧的对象。不管是赶路百姓还是经商的富豪,遇见老虎基本上就可以判定为:即刻见阎王了。
在1956年,福建出土一座石碑,从碑文记叙文书中,我们就能得知:当时的百姓有多恐惧老虎。元末时期因为战争,百姓们都流离失所,而那些地方也慢慢得被野兽所占据。等到明朝建立了,人们开始回到自己的故居,虽然没有了战争,但是却有了更加恐怖的华南虎威胁民众生命的存在;在我们的印象中,老虎是野兽之王,应该都是单打独斗的存在,但是这次华南虎竟然成群结队的出没,造成了严重的虎灾。碑文内容:“万民缘是死亡, 转徙相续, 户口耗, 田野荒。北山虎食人, 伤数百人,山中数月绝人迹。
为了避免虎灾的影响,当地居民还组织民众一起合力围剿老虎,但结果却不是那么理想。当时有十几个猎人组成猎虎小组,结果就这样还能被老虎伤害,可见华南虎的凶猛。而且这种事在历史不止一次出现,《金史》记载金宣帝动用上百亲兵最终才猎杀一条老虎。
【概述总结】
当时,为了解决消除虎灾,朝廷甚至出动了军队,这样效果自然是有的。因为军队的出动,华南虎越来越少。据此,知名学者段宇宏直接表示:如武松仅凭单人是绝对打不过老虎的,除非会降龙十八掌,因为我们都知道仅凭一人(如武松)打虎获胜,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认为:“武松打虎”也只能出现在小说里,史实是不存在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