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子王青松,携妻隐居深山27年,富豪同学与其见面后痛哭不已_二人_北大_山里

引言

郑燮在《竹石》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向来被象征为文人气节。常言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便表现出了文人对物欲俗权的批判,以及对如竹风骨的推崇。

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这么一对夫妇。两人出身北大,毕业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享受安逸的生活。然而他们选择到山林中过起了隐士般的生活。在这个交通不便,没有网,没有电,并且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却甘之如饴。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作出这种选择呢?

▲王青松夫妻旧照

01

王青松是河南洛阳新安县人。因为家乡靠近白马寺,所以王青松从小就喜欢练习武术。练武可是个苦差事,可王青松不怕吃苦,他有着超乎常人的毅力。凭借着这种毅力和聪明劲,王青松考上了当地机要局,并且很快成长为一名干部。在机要局中他练就了过目不忘的本领,这也成为他成功考取北大的重要原因。

考上北大法学系后,这个机要干部成了班里的老大哥,颇受同学们欢迎。由于本科毕业后没找到心仪的工作,王青松选择留在学校继续深造,他报考了北大法学系研究生,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

展开全文

▲王青松旧照

1985年,全国刮起了养生热,从小练过武术又颇爱《老庄》学的王青松抓住机会,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他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气功大师和养生专家,一时间风光无两,受人追捧。在一次养生班讲课时,年轻貌美的张梅一眼就看中了这个意气风发的讲师。俩人课后一番交谈后,王青松也被眼前这个气质独特的女孩所吸引。或许是缘分使然,二人很快走到了一起。

但命运似乎和他们开了个玩笑。王青松在北大教课后,依旧想要继续深造读博。张梅也认为以王青松的实力,考取博士易如反掌。可生活就是这样,总在不经意间给你打击。考试成绩出来后王青松总分第一,但不知为何学校却不予录取,并且一连两年都是如此。妻子张梅在学校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却也连续五年都评不上职称。

▲张梅旧照

二人同时陷入人生低谷,对眼前追求的事业和学业都产生了质疑。这些年的挫折,以至于两人都厌倦了世俗的生活,决心另辟蹊径从头再来。二人相继从北大辞职,放弃了优渥的工作和待遇,跑到乡下承包了一片荒山与世隔绝,这一住就是27年。

02

一开始王青松和张梅作出辞职种地的决定时遇到了很大的阻碍,二人父母及亲朋好友都极力反对。甚至不惜以断绝关系为要挟,希望他们能回心转意。但夫妻俩还是坚定想法,不为所动。王青松用存款承包了2500亩荒山,他们在这里搭建房子,像原始人一样自己动手制作家具和务农的工具等。随后又养了很多家禽,并开垦出40亩荒地种上粮食、瓜果、蔬菜等农作物,构成了一条天然生态链。

▲王青松家里的菜地

没过多久,二人又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取名为小宇。他们每天带着儿子呼吸着山里的新鲜空气,久而久之养成了独有的洁癖。因为吃惯了自家菜地的食物,他们从不去外面买饭吃,即使外出都是自带粮食。不仅如此,王青松夫妻认为外面的一切事物都有污染性,就连自己雇佣来务工的农民也要求他们必须当天来当天走,而且不能在山里抽烟,垃圾也要带走。

即使在深山里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也丝毫没有放松,因为二人都是北大高材生,所以孩子的教学不成问题。小宇从小就十分聪明,虽然没有接受过课堂教育,但他的知识储备远超过同龄孩子。二人唯一担心的就是孩子从小在山里长大,没有接触过外面社会,将来长大出去会与外界脱轨。

▲小宇照片

03

一次偶然机会,王青松曾经的北大同学,已成富豪的他知道了王青松夫妇的近况,便不远万里跑到深山来看望他们。几人一见面,同学便嚎啕大哭,表示自己不管花多少钱都要帮助他们,然而王青松却婉拒了他。同学不知道此时王青松的心里比任何时候都富有。

不过近几年夫妻二人还是选择回归社会,一是为了儿子将来有更多选择权,二是解决经济问题,二人常年在深山里没有收入,渐渐不能支撑生活的正常运转。于是夫妻俩决定回归社会,把自己在山里种植的无污染农产品推销出去,为今后继续回山里生活做准备。

▲王青松照片

结语

王青松夫妻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但我们不能说他们是错的。正如王维在《酌酒与裴迪》中写道:“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人生的答案本就不止一种,只要遵从本心无愧于社会,一样可以活出人生的精彩。

参考资料:

《竹石》

《酌酒与裴迪》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