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_鲁迅_南洋_英文

林语堂

林语堂简介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景星学社社员。

林语堂资料

姓名:林语堂

英文名:Lin Yutang

别名:和乐,玉堂

出生/生日:1895-10-10

逝世时间:1976-03-26

享年多少岁:81岁

出生地点:中国,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

民族:汉族

血型:AB型

林语堂详细介绍

简历简介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原名和乐,后改玉堂、语堂,笔名宰予、毛驴等,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学者。出生于福建漳州市龙溪县(现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的一个农民牧师家庭,祖籍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

林语堂从小就读于教会学校,在中西文化的熏陶下长大。林语堂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就到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起分别到美国、德国留学,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深受西方文化影响。1923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执教,期间写了许多很有影响的文章。1932年起分别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提倡“幽默”“闲适”小品文和“性灵“的文学主张。1935年出版了用英文创作的《吾国与吾民》一书。之后举家前往美国,致力于通过英文写作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1966年回中国台湾 定居,1976年3月26日病逝于中国香港 。

林语堂在文学、语言学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并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早年经历

林语堂六岁前受父亲蒙学教育,启蒙读物是儒学经典,如《四书》《五经》《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六岁时林语堂未入私塾,却入了村办教会小学。十岁就读厦门教会学校,十三岁入厦门寻源书院读中学。1911年2月,林语堂插班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道学科”(即后来的“神学科”)预科一年级。林语堂因科学科成绩不理想,以及对神学课程中耶稣神迹宣传的不信服,由道学科转入了文艺科。在圣约翰的1911至1916年间,林语堂在校刊《约翰声》发表了十几篇体裁、风格各异的中英文作品。就读圣约翰期间,林语堂对就读于圣玛丽女校的陈锦端一见钟情,但因陈锦端父亲对林语堂并不满意,转而将邻居钱庄老板廖悦发的女儿廖翠凤介绍给林语堂,林语堂第一次遭受到感情的挫折。1915年,林语堂与廖翠凤订婚。

1916年6月,林语堂以第二名的成绩从大学毕业,并由校方推荐至北京清华学校任英文教师,开始了他在清华三年的执教生涯。1917年10月,林语堂发表第一篇语言学论文,这也是他的第一篇中文论文《创设汉字索引制议论》。1918年2月15日,林语堂的《“汉字索引制”说明》刊登在《新青年》杂志上,标志着林语堂已成功踏上北京学术界之林。

1919年,林语堂在清华执教三年期满,申请学校的半官费奖学金到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留学深造。临行前,林语堂与廖翠凤完婚,两人共赴美国。抵美不久,他留美经费因其妻手术和半官费被取消而不足,在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的帮助下,才得以继续学业。1920年,林语堂申请到法国为华工服务,从事平民教育工作,以此获得一些积蓄,支持他能在欧洲继续完成学业。

1921年林语堂转往德国殷内大学(Jenauniversity),补修在哈佛大学所缺的学分。1922年2月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而后进入以语言学驰名的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博士,研究中国音韵学。1923年,林语堂正式加入国语统一筹备会,积极参与国语罗马字拼音的研究。4月凭借论文《古代中国语音学》获语言学博士学位。

归国时期

1923年,廖翠凤在厦门鼓浪屿生下长女林如斯。同年秋天,林语堂与妻子回到了北京。林语堂履行对胡适的承诺,随即接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任教之余,林语堂继续进行古汉语音韵的研究,钻研了《广韵》等中国古代音韵学的著作。1924年林语堂在《晨报副刊》发布文章,首次把英文Humor翻译为“幽默”,并加以提倡,当时未引起反响。11月《语丝》创刊,鲁迅和林语堂同为长期撰稿人,12月两人开始通信。之后林语堂以《语丝》为阵地先后发表了三十多篇文章,开始崭露头角。“语丝”时期,林语堂受鲁迅和语丝派的影响,思想极为激进。

1926年1月,林语堂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兼英文系主任;3月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林语堂和鲁迅等人因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激烈批评政府而被列入通缉名单。4月,次女林太乙在北京出生。因厦门大学广聘著名教授学者,林语堂遂受聘,于5月任厦门大学语言学教授,兼任文科主任、国学研究院总秘书,代理图书馆主任(馆长)等。8月,鲁迅也随林语堂一同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3月,国学院停办后,林语堂离开厦门到武汉,担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9月林语堂赴上海,先后任中央研究院上海分院英文编辑兼国际出版品交换处处长和东吴大学法律学院英文教授,此期间他从事编写英文教科书的工作,并相继出版了《开明英文读本》《英文文学读本》和《开明英文文法》等书籍。1928年,林语堂在鲁迅、郁达夫合编的《奔流》月刊,发表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质疑南子的礼与孔子的礼不相同,引发争议。1930年7月,三女林相如在上海出生,同年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于上海成立,林语堂为发起人之一。

自1932年至1935年间,林语堂先后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并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被誉为“幽默大师”。期间林语堂与鲁迅政治立场相左,鲁迅对林语堂文章多有批评和争辩。1936年,林语堂赴美国讲学,期间听闻鲁迅死讯,撰写了《悼鲁迅》一文,对鲁迅缅怀悼念。

旅居海外

1935年,林语堂应美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PearlS.Buck)之约,用英文撰写了《吾国与吾民》一书。《吾国与吾民》一经出版便荣登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林语堂至此在美国读者中有了声望,因此赛珍珠力邀林语堂到美国从事英文写作。离开上海前,林语堂曾与鲁迅、巴金、郭沫若、茅盾等人,连署知名的《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主张不分新旧派别,为抗日战争而结合,争取言论自由。

1936年8月1日,林语堂举家前往美国,住在赛珍珠夫妇的宾夕法尼亚州乡间别墅。林语堂又相继在美国创作出《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佳作,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人的性情、哲学,将东方文化向西方人敞开。其中《生活的艺术》有英、法、德等18个版本,畅销各国,而《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代表作,一度被列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之一。

七七事变后,林语堂在《时代周刊》发表了《日本征服不了中国》,支持中国抗战,之后应中国驻美大使王正廷的邀请,到华盛顿为中国演说。抗战期间,林语堂曾于1940年和1943年两度回国。。1943年,林语堂再度回国,相继在重庆中央大学、西安青年堂等地发表演讲。

林语堂一直希望能用科学分析的方法研究语言,改良中国文学的排字方法,发明最精确最完美的中文打字机,于1947年研制出第一部样机。他因研制打字机而倾家荡产,向赛珍珠借贷却遭拒绝,两人关系至此完全破裂。同年,林语堂应邀赴法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文学组主任,未久林语堂便辞职,重新回到写作为生的日子。

1952年,南洋华侨筹建新加坡南洋大学。1953年2月正式成立大学执行委员会,同年,大学执委连瀛洲赴美邀请林语堂任校长。1954年5月3日,林语堂接受南洋大学校长一职,10月2日,于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就任南洋大学首任校长。筹建期间,由于管理权旁落、财权受到限制等因素与南洋大学执委会意见不合,林语堂在其开学前离职,于1955年4月17日携眷属搭乘飞机离开新加坡。南洋大学事件让林语堂对自己终其一生无法将其建成一所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学而感到不平。

晚年经历

1958年10月,林语堂受聘为中国香港 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1年1月19日,林语堂的长女林如斯自杀身亡,林语堂备受打击,精神濒临崩溃。1972年,按照“上下形检字法”编排的《当代汉英词典》出版。林语堂认为这是他写作生涯的巅峰之作,

1975年,八十岁的林语堂被世界国际笔会选为副会长,同时《京华烟云》被大会推选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长女自杀所带来的打击,以及耗费心血编纂词典导致的身心过劳,这导致其晚年身体情况每日愈下。圣诞节过后,林语堂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1976年3月23日,林语堂大量胃出血,被送进医院急救,情况稍有好转。三天后,心脏病突发,于3月26日,在中国香港 病故,后归葬于台北阳明山故居后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