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作品评价(如何评价村上春树的小说《刺杀骑士团长》)_村上春树_村上_作家

如何评价村上春树的小说《刺杀骑士团长》

这本书我读过,但说实话,真心没读懂村上君到底想表达什么。

1、书火爆的程度大于书籍的思想厚度

当时这本书出来的时候网上可以火爆得一塌糊涂,马上就位列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位而且是居高不下,很多平台、书评人也马上就跟进写了拆书稿、讲书稿。我也是跟风者之一,迅速购买和阅读了。但读完后一直get不到到底村上想说啥。

比如里面写到了夜半铃声与古庙洞口,还有神秘的邻居免色涉与绘画班女学生秋川真理惠;再到偶然间知道了“骑士团长”与“长面人”。

其实我能想到,村上是在现实世界与隐喻世界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里面还反思了一些二战时期的事情。但可能是村上表达的思想过于丰厚了吧,我一直get不到这本书的主线是什么。如果你get到了,还请留言告诉我哦。

2、书籍离不开反思人性

几乎所有的世界名著、畅销书籍,最后都会涉及到“人性”两个字,村上君作为陪跑多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选手自然也懂得这点。所以,在他的这本书里,他也一直在反思反思战争与人性之恶。

村上君认为战争对于人们内心的摧残是非常厉害的,足以击垮一个本性纯真的年轻人对于生活的所有向往。我们也在很多电视、电影里看到,原本挺好的一个年轻人,因为去打过仗,回来后整个人变了。

比如《刀锋》这本书,毛姆写的就是一个战后回来的年轻人的巨大转变。

所以,村上君也希望通过这本书来反思为什么战争会产生,为什么战争会造成如此巨大的伤害,人性如何在战争中胜出,这些都会他想要讲述给读者的。

但,很不幸,我好像没有get到,是不是有些low?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已读640本)、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公众号:千城撩书。

村上春树的作品怎么样

我最喜欢当代文学家是村上春树,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他29岁开始写作,处女座《窃听风吟》获日本群像新人奖,算是比较有天赋的作家了。

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畅销一千万册,国内简体版到2004年销售总量786万,引起“村上现象”。口碑和销量都是有目共睹的,其作品在亚洲,甚至全世界都具有广泛知名度,作品风格深受欧美作家的影响,基调轻盈,看起来会比较轻松。

众所周知,他是一个极度自律的人,每天坚持跑步和写作。我相信,即使他不做作家,做任何行业都会有很大的成就。

我特别喜欢他的作品《舞!舞!舞!》中的一句话:

“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村上笔下的主人公几乎都不去公司上班,也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只是蜷缩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喝啤酒、听音乐、看外国小说,但这个小房间并非与世隔绝,只是与外部世界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罢了。而他那特立独行的自尊与傲骨、应付浮燥驳杂世界的淡泊与从容,对物质利益的漠视与超脱,以及对世俗和市侩的反感和拒斥,却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所缺少的宝贵的东西。一言以蔽之,村上写出了边缘人的社会意义。

代表作有《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海边的卡夫卡》《寻羊冒险记》、《舞!舞!舞!》、《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奇鸟行状录》等

村上春树为什么一直拿不到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真正的文学大师吗

谢谢悟空问答邀请!

按照诺贝尔遗嘱,诺贝尔文学奖是发给“当年写出理想的最佳作品的作家”,后经瑞典国王批准,放宽为包括终身成就和作品在近年才显示出意义、价值的作家。

诺贝尔的遗嘱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难免会有遗珠之憾,因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价值的显示是需要时间的,错过“当年”的作家中很可能——绝对会有世界顶尖的作家。

和中国民众对本国的作家获诺奖的冷漠甚至谩骂不同,日本民众很在乎本国的作家获诺奖,年年预测村上春树会获奖,然后大失所望,日本教授还在中国发表村上春树为什么没有获奖的演讲。

现在网上的意见,有的说村上春树的写作出现“偏激带来的浅薄”,有的说村上春树“逐渐脱离现实”,有的说村上春树的近作《1Q84批判》非常失败,有的说村上春树放弃了文学的社会意义而有着个人的目的。

所谓“个人的目的”无非指畅销,那么巴尔扎克也是有“个人目的”的,他写那么多书为了还债。鲁迅对于稿费,也是非常计较。

作家其实都非常自我。

村上春树所缺乏的,不是鄙薄金钱的清高,也不是文学造诣,他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小说家,套用海明威得奖理由,就是“精通叙事艺术”

,但我觉得他没有给读者带来海明威们给读者带来的灵魂震撼和深长思考。

这也许是我的无知妄说,因为我只读过《挪威的森林》。再加以村上春树应属后现代小说作家,后现代最反对的就是对于素材的拔高加深,它更加逼近事实的真实,而“事实即真理”

村上春树,还是再等等吧,时间会显示一切价值。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