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开甲【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_核试验_首次_中国

程开甲

程开甲简介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男,汉族,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程开甲资料

姓名:程开甲

出生/生日:1918-08-03

逝世时间:2018-11-17

享年多少岁:100岁

出生地点: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程开甲详细介绍

程开甲(1918年8月-2018年11月17日),出生于江苏吴江,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先后任浙江大学副教授、南京大学教授、物理系副主任。1960年历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程开甲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先后参与和主持首次原子弹、氢弹试验,以及“两弹”结合飞行试验等多次核试验。其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等。

早年经历

1918年8月,程开甲出生于江苏吴江盛泽镇的一个商人家庭。祖父程敬斋为程家未来的长孙取名“开甲”,意为“登科及第”。1931年,程开甲小学毕业,也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考进了以爱国爱校爱科学为校训的嘉兴秀州中学。1937年,程开甲因优异成绩考取了浙江大学的公费生。大学四年里,接受了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苏步青等名师严格的物理、数学基础学科的系统训练,并开始钻研相对论和基本粒子。而求学期间,浙江大学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炮火,4年搬了7个地方。

海外求学

1944年,程开甲提交的论文《弱相互作用需要205个质子质量的介子》,引起了李约瑟的重视,亲自对文稿进行修改并交给狄拉克教授。1946年,在经王淦昌教授引荐,著名学者李约瑟教授的推荐下,程开甲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同时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并被玻恩推荐为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深受玻恩欣赏,并结识了狄拉克、海特勒、薛定谔、谬勒、鲍威尔等科学巨匠,与导师玻恩共同提出了超导的双带模型,在《Nature》《PhysicalReview》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返回祖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程开甲不顾导师玻恩和同学们的挽留,放弃了英国皇家化工研究所研究员的优厚待遇和科研条件,毅然回国。

 

1950年,回到浙江大学任教。

1952年,程开甲与施士元一起创建南京大学金属物理教研室。

1956年2月,程开甲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参与研究制定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

1958年,根据国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需要,南京大学物理系成立核物理教研室,程开甲服从组织安排,开始探索新的领域。

1960年,经钱三强亲自点将,南京大学教授程开甲调进了中国核武器研制队伍,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所”第三位技术副所长。

1961年,程开甲被组织安排来到马兰核试验基地,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在消失的20多年中,先后参与组织指挥了首次原子弹、首次氢弹、首次两弹结合试验和首次地下核试验在内的各种类型核试验。

1962年,程开甲被任命为原子弹爆炸靶场试验的技术总负责人,挑起难度极大的重担,主持制定了《关于第一种试验性产品国家试验的研究工作纲要》及《急需安排的研究课题》,制定了第一颗原子弹装置在百米高铁塔上爆炸的方案。

1963年,程开甲着手准备地下核试验,为了解地下核试验的设计和爆炸产生的效应,不顾危险坚持进现场实地察看。

1969年9月23日,中国首次地下平洞方式核试验成功。

1976年10月14日,首次地下竖井方式核试验成功,这些试验的成功,打破了美苏英的遏制,为中国核试验的发展赢得了主动,对核武器的研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0年代,程开甲开创了中国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领域。起草中国战略核武器的第一个加固方案规则,领导辐射加固技术研究,并完成首次抗辐射加固试验。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4年,组织考虑到程开甲的年岁已高,调到了北京,担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此外,程开甲历任核试验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试验基地副司令,同时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院副院长。

90年代以来,程开甲不顾年迈,仍在材料理论、高功率微波等方面继续进行研究。

 

因病逝世

2018年11月17日上午,程开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2019年5月11日,程开甲的骨灰被葬入位于新疆和硕的马兰烈士陵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