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一苇【本名公伟,中国台湾 剧作家、文艺和戏剧理论家】_戏剧_中国台湾_艺术

姚一苇简介

姚一苇

姚一苇(1922–04–05~1997–04–11),中国台湾 剧作家、文艺和戏剧理论家。

本名公伟。

生于南昌,卒于台北。

1941年入厦门大学,初习工程,后改学银行。

毕业后于1946年赴中国台湾 ,在银行任职,并在中国台湾 艺专等院校任教,讲授戏剧及艺术理论。

曾任中国台湾 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教授,艺术学院教授、戏剧学系主任、教务长等职,并担任过中国台湾 “中国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

所著剧作14种,主要有《来自凤凰镇的人》(1963)、《孙飞虎抢亲》(1965)、《碾玉观音》(1967)、《红鼻子》(1969)、《申生》(1971)、《一口箱子》(1973)、《我们一同走走看》(1979)、《大树神传奇》(1985)、《重新开始》(1993)等。

重要的文艺戏剧理论著作有《诗学笺注》(1966)、《艺术的奥秘》(1968)、《戏剧论集》(1969)、《戏剧原理》(1992)等。

 

姚一苇视野广阔而勇于探索。

他的剧作题材多样,但无论写历史或现代的故事,都表现了对生活的思考,特别是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探讨,从剧作的内容到形式都追求一种融会中西戏剧精髓的艺术表现。

他经常在一个纯粹中国式的故事框架中,铸入一些现代的、崭新的思想或意念。

如《红鼻子》中年轻的主人公神赐传奇般的经历,《一口箱子》中流浪兄弟莫名其妙的遭遇,都在喜剧式的描写中透出悲剧的底蕴,揭示了人性与人的生存处境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等哲理;即使在《申生》、《碾玉观音》等历史题材作品中,也通过善恶、美丑的对比和较量,表现当代人的反思和对于人类美好理想的追求。

在舞台形式上,他不但善于从中国的戏曲、歌舞、皮影、鼓书、杂耍等传统艺术中汲取艺术手段,而且大胆借鉴外国的面具、哑剧、歌队、象征手法等各流派的戏剧技法,从写实到抽象,无不成功地拿来为体现内容服务。

他的作品清新可喜,意蕴无穷,深受读者和观众喜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