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寰简介
赵寰(1925~ ),中国剧作家。
原名赵子厚、赵子辅。
祖籍河北,1925年11月7日生于辽宁安东(今丹东市)。
1942年到北京读高中,1944年入辅仁大学。
1945年转燕京大学新闻系。
在校期间,曾组织学生剧团──燕剧社,编演进步剧目,参加反蒋民主运动。
1948年秋赴冀东投身革命。
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2年调任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剧院创作员。
1955年转入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任创作员。
1959年赵寰受到错误批判。
1969年又被捕入狱,1975年获释。
1979年3月赵寰冤案得到彻底平反。
1952年赵寰与丁洪、董晓华合作,创作了电影剧本《董存瑞》(获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长篇小说《董存瑞的故事》。
《董存瑞》是50年代有重大影响的电影作品,它把以真人真事为素材的文艺创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创造了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
1959年与梁信合作,写出以陆军部队海上作战英雄事迹为题材的话剧《南海战歌》,由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在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获总政治部优秀剧本奖。
1961年赵寰写出反映1927年湘赣边区农民运动、批判右倾机会主义的话剧《红缨歌》,同年由总政话剧团在北京演出。
1964年写了话剧《南海长城》,反映东南沿海军民与美蒋特务的斗争。
1979年写了反映“秋收起义”的《秋收霹雳》(本人执笔,与庞家兴合作)和反映粉碎“四人帮”斗争的《神州风雷》(与金敬迈合作),此后,他继续创作了《十年一觉神州梦》(1980)、《蓝蓝翡翠岛》(1982)、《马克思流亡伦敦》(1983年4月由战士话剧团在北京作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演出)。
1985年改编雨果的长篇小说《笑面人》为同名话剧。
1986年又与金敬迈、陆永昌合作编写话剧《久久草》。
赵寰的创作,从1980年后,进入一个新的探索时期,从过去专写重大题材转向表现日常社会生活,其《马克思流亡伦敦》在摆脱神化革命领袖方面有所突破,也引起了如何塑造革命领袖形象的争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