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你有到死都不能说的难言之隐吗为什么
- 泰伯奔吴有没有难言之隐
- 形容有难言之隐,想说又不愿说的样子可以什么成语至少三个
你有到死都不能说的难言之隐吗为什么
女人结婚前,谈了10几个男朋友,而且个个都同居过,这样的经历,打死都不能对现在的老公说,男人们最在意女人婚前的贞洁。
婚后,女人花心出轨了,或被别的男人强暴了,只要老公未发现,到死都不能对任何人说,一但说出来,你将失去现在的老公。
泰伯奔吴有没有难言之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泰伯是谁?通俗点讲,泰伯是周文王的亲大爷、是周文王之父季历的亲大哥!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生了三个儿子,老大泰伯、老二仲雍、老三泰伯。那么,为什么古公亶父最终却将大位传给了最小的儿子季历呢?
儒家的说法
关于这个问题,儒家的说法是泰伯认为季历贤德、更适合做君主,所以让出了大位,自己前往了一个蛮荒之地,也就是后来的吴国。为了融入吴地,泰伯学着当地人一样断发纹身,变成了“彻彻底底”的蛮夷并成为了吴地的统治者,此既所谓“泰伯奔吴”。儒家鼻祖孔子更是隔三差五地就吹捧吹捧泰伯一番:“看看周礼多好。兄友弟恭!认为弟弟贤德,哥哥连大位都让给弟弟了。”
太史公的说法
太史公这个人虽然谈不上有多么“实诚”,但相对于后世那些惯用“春秋笔法”的史家,多少还是要“实诚”一些的。对于“泰伯奔吴”这件事,太史公在《史记》中用了“以避季历”四个字!既然泰伯是主动让位给季历,那他避季历干什么?而且还避到了边远的蛮荒之地?很显然,太史公的意思很可能不是指泰伯给季历腾位子,而是泰伯让季历逼得流亡的。为了躲避季历,泰伯不得已才跑到了蛮荒的吴地,断发纹身、融入了当地人之中。只不过,彼时儒家已经占据了上风,太史公不太方便说得太过直白而已。
如果按照儒家的说法,泰伯与季历兄友弟恭,是泰伯把大位让给了季历。那么,有几点问题就有些解释不通了。
泰伯为何要出奔蛮荒之地
如果按照儒家的说法,泰伯与季历之间兄友弟恭、泰伯连大位都让给了季历。那么,他为什么要出奔蛮荒之地?既然没有野心,泰伯大可以像后来唐朝的让皇帝李宪那样留在弟弟身边,顺带着还可以让弟弟监视得到自己、不会胡思乱想,从而换来了自己的终生平安富贵。即便不就在丰镐,在中原找个地方安顿下来,当诸侯也好、做隐士也罢,又有何不可呢?为什么非要跑到蛮荒之地?
泰伯在吴地为何又当上了统治者
同样是儒家的说法,泰伯淡泊名利、把大位让给了季历。那么,他大可以找坐大山隐居起来当隐士。就算是去了蛮荒之地,泰伯如果没有名利之心,也大可以在吴地隐居起来,不是吗?可让人奇怪的是,一个连周的诸侯之位都不要的人,跑到蛮荒之地居然又干死了“领导”的工作!一个把大财团董事局主席的股份和职位让给别人的人,居然跑到一个边远山区、四处兼并小厂并最终成立了自己的新公司,不奇怪吗?
综上所述,儒家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不过就是孔二爷式的“粉饰太平”罢了。从人性的角度而言,泰伯既然在吴地当上了统治者,说明他并不是一个淡泊名利之人。这样一个人,又怎么可能主动把大位让给他人?如果他真的是主动让位之人,又何必劳师动众跑到蛮荒之地去“开疆拓土”、当“山大王”?所以,所谓“泰伯奔吴”很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常见的兄弟争储、争位,老大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了,为躲避老三的追杀”被迫逃亡到了蛮荒之地。不死心的老大为了能够东山再起,在蛮荒之地重开战端,东征西战、四处吞并,最终在蛮荒之地又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
至于一些史料所谓泰伯后来以已经自己断大纹身为由、拒绝再回故国就更加说不通了。断发纹身脑子和手脚又没坏,有什么不能回去的?很显然,那不过就是儒家为了让事件合理化而编造出来的借口和理由罢了……乾隆帝容不下堂兄弘晳,周文王、周武王就能容得下泰伯的后代了?难道他们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对于周天子而言,与其让泰伯或他的后代回来添乱,倒不如将他们就地分封在吴地,换自己一个体面和省心。
形容有难言之隐,想说又不愿说的样子可以什么成语至少三个
欲言又止 :想说又停止不说。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难以启齿:难以说出事情的真相。
有口难言:言:说。有嘴不能把话说出来。指由于某种原因只能把话藏在心里;不便或不敢说出来。
吞吞吐吐: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