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极静笃和光同尘(致虚极,守静笃是什么意思)_丹田_万物_是一种

本文目录

  • 致虚极,守静笃是什么意思
  • 虚极静笃是什么意思

致虚极,守静笃是什么意思

“致虚极,守静笃”出自《道德经》第十七章。这两章是和道家气功修炼相关联的。他提出了“至虚”、“守静”两个关键的修炼关键点。致虚和守静是不可以分割的。虚是道的本体,道的本体如同虚空,若有若无,一点灵明,遍生万千法界。打坐的人修道虚的境界,会感觉自己浑身都仿佛消失,只有一点灵明在虚空中漂浮。

执虚,是一种无我的状态,破除了我执,才能走向真正的无我;致虚,也是一种修炼的状态,忘记肉身的存在,才能真正致虚。致虚,是一种气功修炼的状态,在致虚中,动静结合,归根复命。

守静笃,其实就是守丹田。在道家修炼中,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之分。上丹田在两眼之间,中丹田在两乳之间,下丹田在肚脐里面。致虚入静,就要守住自己的丹田,让真气凝结,旋转,打通大小周天,然后才能进一步修炼。致虚守静,是开发智慧的手段,得道才是其目的。

只有致虚守静,才能归根复命,才能符合道,顺其自然地发展自己的生命,提高自己的灵性修为和生命格局。

虚极静笃是什么意思

追索历史,探寻过去。

“虚极静笃”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含义: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这是老子告诉世人求道的方法,何为道,道是客观世界运行规律,是自然的(自然:自己本身就这样)的内在趋动因素。

马未都先生“观复”博物馆亦由此章得名。马未都说:“观即看,复即重复。世间万物你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复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它的本质。”

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究会回归根本。回归根本称作静,就是所谓的回归其本来自性。

“致虚极”,“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虚是无物,极是极致。“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虚”从道家角度来看和佛家的“空“有些相似,是一种精神状态,从现代科学角度看,是把自身对世界认知的主观意识去掉,达到空和虚的状态,才能够接受足够多的信息用以分析事物变化的真正规律。

“守静笃”,与上句句式相同,守住静的状态保持笃定。寂然不动曰“静”,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或者说态度,从现代科学角度看,守住自己对世界本源规律求索的初心,保持笃定,不受外界负面因素干扰,最终才能真正的求得”道“。

致虚者,天之道也。守静者,地之道也。

天之道若不致虚,以至于达到至极,则万物之气质不实 。地之道若不守静,以至于至笃至实。

天地有此虚静,故日月星辰,成象于天;水火土石,成体于地。象动于上, 故万物生;体交于天,故万物成。

所以虚静之妙,无物不禀,无物不受,无物不有。万物都是出入于阴阳,才能升降造化。成就万物,与万物并作者,皆是此虚静之妙。

追索历史,探寻过去。大家好,我是本文作者,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关注一下我,会持续更新这方面的内容,谢谢大家支持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