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袍下的她作者黛妃(《康熙王朝》里的容妃,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_龙袍_皇帝_真宗

本文目录

  • 《康熙王朝》里的容妃,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 2006年,石景山出土的龙袍干尸的真实身份是什么有什么依据
  • 龙袍不是皇帝专属的,皇后和皇太后也可以穿龙袍,对吗
  • 皇帝的龙袍会洗吗真的是穿一次就扔掉吗
  • 能否推荐文笔好的高质量小说
  • 宋朝刘太后穿上龙袍祭祖却不敢称帝,可以把她追封为女皇帝吗

《康熙王朝》里的容妃,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容妃,蓝齐儿格格生母。出场时已是皇帝妃子。已生育蓝齐儿。剧中身世未交代。一路历程容贵妃—皇贵妃—容妃—容常在—降为奴婢—死后追謚号孝慈仁皇后。是康熙皇帝的知己红颜。原型康熙妃子马佳氏。

马佳氏,康熙十六年八月被封为荣嫔。康熙二十年十二月晋为荣妃。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记载:“荣妃,马佳氏。子五:承瑞,为圣祖长子,四岁殇;赛音察浑,长华,长生皆殇;允祉。女一,下嫁乌尔衮。”

2006年,石景山出土的龙袍干尸的真实身份是什么有什么依据

2006年4月份,北京石景山区玉泉路一带,工人们正在工地上忙碌的施工。忽然,开挖掘机的司机发觉,好像挖到了什么。于是,轰动历史考古学界的“石景山龙袍干尸”,出现在世人眼前。

专家们经过仔细的清理,初步鉴定,墓主为康熙年间人,男性,尸身保存完好,身高1.73米,左脚上长有6只脚指,尸身里外共裹了7层衣服。

疑团来了,男尸这7层衣服里,有麒麟补子的一品武官服,有四爪蟒袍,更惊人的是竟然还穿有五爪金龙袍。

诡异的地方是,这些袍服经过考证都是正品,不是民间戏服或仿制品。

既然都是真品袍服,那他的身份就应该是皇帝或者当过皇帝了。然而并非如此,因为棺材头那里清楚的写着: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拙吾黄公之灵柩。

男尸姓黄,名叫拙吾,职位是4品文官中宪大夫。

这位4品文官,难道是开挂的吗?明明没有资格穿的一品武官服、蟒袍、龙袍,一股脑儿的往身上套。

(龙袍干尸复原图)

而且,黄拙吾这个名字,专家们翻遍了史料,都依然找不到记载此人的只言片语。一般来说,一个7品小官,都能从地方志等一些史料寻找到,但是他却像凭空出现,4品文官却无任何史料记载,真的是极为诡异。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发式虽然是严格按照满族剃发令剃的辫子,但是尸体上却发现他的辫子被解散开,结成发髻,这是汉族的发式。

大家对他的身份开始各种猜测。很明显,毫无史料记载的黄拙吾是个假名。为什么起这个假名呢?黄拙吾倒过来念是:吾(我)、拙(废拙)、黄(通皇)。表示这个人是被废拙的皇帝吗?

他会是多尔衮吗?

毕竟多尔衮有资格穿龙袍,曾经强迫顺治叫他皇父摄政王,而且多尔衮当皇帝之心从来没死过。只不过被孝庄的温柔怀抱给融化了而已。

(多尔衮)

但是多尔衮死后被顺治掘坟鞭尸,而且又不可能再给他穿7层衣服,更何况还有龙袍。

而且,尸体是按汉族发式结的。多尔衮层亲自下的剃发令,他一个满人是不可能结汉族发髻的。

他会是被康熙废黜的太子胤礽吗?

但是,根据记载:胤礽的丧仪,依照和硕亲王的规格,葬于天津蓟县黄花山理亲王陵。这个黄拙吾规格太小不对,埋葬地点也不对,所以可以排除掉。

他会是下落不明的顺治吗?

个人认为,还是不可能,顺治没有必要穿一品武官袍,也不需要穿蟒袍。若果真是出家了的话,可以直接穿僧服或者道袍下葬的,最不济,那也是只穿龙袍就够了。

更何况,那个汉族发髻,直接证明不可能是满人皇帝应该梳的。

那他会是传说中的朱三太子吗?

这个猜测,笔者觉得很有可能。

毕竟崇祯亡国时,只有三个儿子存活,大的2个运气不好,被杀死了。只有朱慈炤下落不明。且一直被民间利用他的名头来反清复明。

后来康熙年间,爆发了“朱三太子案”。康熙明知道他是真的崇祯儿子,却硬说这是假冒的,然后就处死了。按满清善待崇祯的女儿,必杀皇子的举动来看,这是他们的基本操作。

处死后,搞一个假名字,且有资格身穿龙袍,下葬规格又不大,又因为生存所以剃了个辫子,在下葬时编回汉族发髻,又是在康熙年间的死亡时间,那这逻辑链就形成闭环了。可惜都是猜测,无法证实了。

《清实录卷》: “丁未。先是奉差查审大岚山贼吏部侍郎穆丹押解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父子六人至京、下九卿詹事科道会审。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

所以,这位龙袍干尸,极有可能就是朱三太子朱慈炤。

龙袍不是皇帝专属的,皇后和皇太后也可以穿龙袍,对吗

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什么是龙袍:龙袍是古代皇帝的专有服饰,也就是说,只有皇帝,才能穿。但它又被称为龙衮,皇袍。龙袍顾名思义,会在衣服上绣有龙的样式以及图案。历朝历代,龙袍上面的图案都有所变化。

根据史书记载,大多数朝代的龙袍上都会绣有九条进龙。在服饰的胸前、背后各一条,左右的肩膀处各一条,前后膝盖处各两条,还有一条绣在龙袍的衣襟里面。

那么也有人好奇,为什么龙袍要绣九条龙呢?

《易·乾》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皇帝又称——九五至尊。受《周易》的影响,历史上的帝王们对九和五这两个数字有极大的好感。因此在一些皇室的建筑以及家具摆放,又或者是衣服上的服饰,都喜欢用九和五这两个数字,龙袍也不例外。

那为什么又要将一条龙绣在衣服里襟呢?

古代人讲求对称,无论是在服饰还是在各种建筑中,必须要面对而立,而九这个数字是奇数,并做不到对称,为此智慧的古人,便将一条龙绣在了衣服的内襟。

那是不是所有的朝代,龙袍绣的都是九条龙呢?也不是,明朝万历皇帝的龙袍就不止九条,他有十二条,被绣在一个圆形的中间,俗称“团龙”。明世宗创制的“燕弁服”甚至高达81条,龙纹呈九九之数。

所以在明朝时期,龙袍的制作工作很是繁重,制作成本和人工成本都是非常高的。

古代龙袍的色彩选用非常严格,但是色彩并不固定。比方说夏代龙袍崇尚黑色,周代龙袍崇尚红色,而秦朝与夏朝一样都崇尚黑色,汉朝则与周朝一样崇尚红色。

建立中国古代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的秦始皇嬴政,他的龙袍大多为黑色。在人们的固有常识中,黑色不鲜艳,并且象征沉闷黑暗的颜色,而一个人经常穿黑色甚至像出殡一样,那么秦始皇作为天下最尊贵的人,为什么允许龙袍为黑色?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时的印染技术不发达,无法产生出颜色鲜艳的布料。

而第二种原因,则是因为黑色是秦国的吉祥色。传说秦文公在外出打猎时抓到一条黑龙,这就暗示着秦国五德属水,而秦始皇本人,正因为自己的政权五德属水,因此龙袍才选择黑色。

何时起龙袍为黄色?

从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开始,龙袍便逐渐演变为黄色。因此隋文帝也成为了第一位穿黄色龙袍的君王。而960年赵匡胤的“黄袍加身”,让他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黄色的龙袍至此奠定基础。从那以后,黄色便被认定为最高贵的颜色,除皇帝外,一般是没有人会穿黄色的衣服。

只有到了清朝,太后以及皇后才可以穿龙袍?为什么呢?

因为清朝时期的龙袍制作十分严谨,对制作工艺、装饰图案以及对于衣服的色彩都要求的十分严格。

而且在清朝,龙袍并不只是皇帝专属,一些地位尊贵的皇亲贵族,比方说太后以及皇太后在重大典礼上也都会穿龙袍。根据史籍《大清会典》上面记载,清朝皇室对龙袍的理解并不指的是皇帝所穿的衣服,而是重大典礼上的吉服。

这些重大典礼包括冬至、元旦等重大节日、以及祭祀和朝觐群臣。跟龙袍同属于吉服的清朝服饰便是蟒袍,不同级别的爵位,需要穿着不同级别的蟒袍。像最高级别的五爪蟒,是只有亲王、皇子、郡王才能穿的。

蟒袍与龙袍最大的差别在于蟒袍的颜色是石青色,没有十二掌纹,爪子少了一个,这是为了更好的区分。一般人不了解皇家礼服的常识,便会将蟒袍与龙袍相混淆。

皇太极在没有带着清军入关的时候,便开始穿黄色的龙袍。这一方面是对明朝的挑衅,同时也是沿袭着隋朝黄色龙袍的传统。

但是清朝的龙袍与以往几个朝代的龙袍有一些不同,由于清朝是满族人所建立,他们对于草原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因此龙袍上会绣有一些箭袖毛皮等,这些都是满族服饰典型的特点。

龙袍作为一种吉服,皇后以及皇太后等人都可以穿,但是皇帝所穿着的龙袍必须是以明黄色为主的。明黄色作为一种特殊色彩,这类颜色的服饰,其他人是万万不能穿的。皇帝后宫中的贵妃嫔妃等人,她们虽然也可以穿纹有龙样式的衣服,但是嫔妃只能穿青色的,而且大多还是以凤纹为主。

皇帝的龙袍会洗吗真的是穿一次就扔掉吗

龙袍是不会洗的,但也不是穿一次就扔的。

众所周知,龙袍是九五之尊的威严,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在黄袍上绘九条龙傍身,又有五彩祥瑞围绕烘托,并绣有各种寓意吉祥、色彩艳丽的纹饰图案。


龙袍用料珍贵,工艺讲究

选用最好的缂丝料,使用金线绣成,运用当时最高级的技术技法。有的龙袍还使用了小米珠,珊瑚珠,孔雀羽等种种不适合清洗的奇珍异宝。

而我们都知道的是,衣服对于清洗是一个坎,很多衣服并不是穿破的,而是洗的次数多洗破的。每一次清洗都是对于衣物的一次损害。

最华丽、最雍贵的设计都铺设到了龙袍,而这些美丽的东西又普遍复杂脆弱。所以,龙袍怎么能进行清洗呢?


龙袍不清洗,但并不是穿一次就扔

我们用三个理由进行解答:

第一,一件龙袍穿的次数很少。

以我们所常见的清朝为例,皇帝的所有服饰基本上分为三个类别——礼服、吉服、便服。

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便服就是常服,是在典制规定以外的平常之服。

而龙袍,是皇帝在吉庆宴会、朝见臣属的时候穿的礼服,也是我们常常见到的帝王朝服。

所以皇帝出了上朝或是其他重大活动时穿着龙袍,其他时间多是穿便服。皇帝的服饰多达几十种,而龙袍穿的次数与时间并不久,所以不必清洗。

第二,皇宫干净,龙袍不脏。

皇宫没有尘土飞扬,宫女太监勤于打扫。且众人彬彬有礼,举手投足间全是礼仪,所以并不会弄脏龙袍。

第三,龙袍珍贵,造价极高。

史料记载,织造一件龙袍,需用绣匠608工,绣洋金工285工,画匠26工,每件制作成本是1000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14.189385万元。

其实据记载所传,大多数龙袍都不会被穿第二次,它们都规规矩矩的躺在了收纳间里。而至于皇帝的常服,多的皇帝都穿不了,更别提清洗了。

会扔吗?当然不会。既是扔了,也没人敢捡,因为私藏龙袍是死罪。


注:

皇帝的龙袍上都绣有九条进龙,胸前、背后各一,左右两肩各一,前后膝盖处各二,还有一条绣在衣襟里面。

为什么要将一条龙绣在里襟呢?

因为九是奇数,很难在布局上做到均衡对称,于是,将一龙绣在里襟。这样,龙袍的实际龙纹不少于九条,而且在正面或背面看又都是五条(两肩之龙前后都能看到),正好与九五之数吻合。

能否推荐文笔好的高质量小说

谢谢邀请,我觉得你的问题有点奇怪,我认为你想问的是不是经典的小说。

1、我认为看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事情,读书就是看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书,不要去看别人推荐的书单,因为每一个人自身成长的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也会不同,想看什么样的书,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寻找。

2、如果你觉得不知道看什么书,那么就先看经典的书籍。这些书都是经过历代无数人的大浪淘沙,能够被大众认可,一定是值得一读。

3、在看书的过程中,你会不断发现很多好书,或者是你感兴趣的书。

书籍只有自己喜欢的才能让你有兴趣看下去。

宋朝刘太后穿上龙袍祭祖却不敢称帝,可以把她追封为女皇帝吗

不能!宋仁宗时期的太后刘娥,是真的想要做皇帝,她常常穿着帝王服饰,在祭祀宋朝先祖的时候,刘娥居然当众穿着龙袍祭祀,可见她心里在想些什么。

不过刘娥当权期间,始终都没有跨过那一步,成为一代帝王。可她活着的时候,基本跟帝王没有任何差别。宋仁宗在她眼里,就是个摆设罢了。

为什么她始终没有跨过那一步呢?慈禧太后不称帝,是不是因为她的偶像是刘娥呢?宋仁宗的懦弱性格,其实也要多亏了这位刘娥刘太后。

刘娥始终不肯放权,到死才把权力交给宋仁宗。

现在很多人都在为刘娥说好话,说她作为掌权太后,居然没有篡位,实在是难能可贵。但是我们要知道,刘娥始终不肯篡位,但同时也始终不肯放权啊。

  1. 宋仁宗就跟个傀儡一样,一直都要听从刘娥的摆布。尤其是在一件事情上,刘娥这辈子都对不起宋仁宗,那就是宋仁宗生母的事情。
  2. 刘娥和宋真宗是真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对夫妻的心肠太坏了,宋真宗临幸了刘娥的婢女,生下了宋仁宗。
  3. 这个婢女后来被封为了李婉仪,但是始终得不到宋真宗的宠爱,宋真宗把她的儿子强行过继给了刘娥,这也就是狸猫换太子的原型。

那么宋真宗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刘娥生不出孩子。刘娥原来嫁过人,后来为了前程被她老公强行送给了宋真宗。不知道是否这个原因,反正刘娥没办法给宋真宗生个儿子。

刘娥得了宋仁宗这个儿子以后,当然很高兴,同时也比较紧张,因为她担心李婉仪会来和宋仁宗相认。于是宋真宗一死,刘娥就把李婉仪给加封为李顺容,打发到宋真宗的墓旁守陵去了。

初,仁宗在襁褓,章献以为己子,使杨淑妃保视之。仁宗即位,妃嘿处先朝嫔御中,未尝自异。人畏太后,亦无敢言者。终太后世,仁宗不自知为妃所出也。---《宋史》

李顺容到死都没能见上亲儿子宋仁宗一面,而且一直到刘娥去世了,才有人敢把李顺容是他亲娘的事情,告诉宋仁宗,跟电视上演得完全不一样,可见刘娥有多狠毒。

刘娥的手段,的确足够让人胆寒。

刘娥做事情和那些毒辣的太后不同,她不喜欢动不动就动刑杀人,她有自己的做事原则。比如说该怎么堵住李顺容的嘴呢?这一点非常难办。

刘娥有办法,刘娥派人偷偷去寻找李顺容家的兄弟,把他们个个都封了高官,这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说这是一种恩情,可以这么说,但是这还是一种示威。

  1. 既然她有办法把李顺容的兄弟们弄来做官,那么她也就有办法可以让李顺容全家消失的干干净净,只是她不想这么做而已,而不这么做的前提,那就是让李顺容闭嘴。
  2. 此外,宋仁宗被刘娥拿捏的死死的,完全没办法掌握一丁点权力,这是刘娥最可怕的地方。如果李顺容有说出真相的想法,刘娥堵住李顺容的嘴实在是太容易了。
  3. 刘娥把自己的前夫龚美弄到了朝中做官,成为了自己的心腹,此外她又培养了张怀德、程琳这些人成为朝中重臣,所以刘娥把大权掌握得死死的。

不光李顺容翻不起巨浪来,就连宋仁宗也只能是看看不说话,因为说话也没什么用处。当时的宋仁宗就养成了做一个吉祥物的习惯,后来也就习惯做吉祥物了。

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刘娥甚至多次穿龙袍祭祀,这件事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为此不少忠臣都表示反对。

谓等请太后御别殿,太后遣张景宗、雷允恭谕曰:“皇帝视事,当朝夕在侧,何须别御一殿?“于是请帝与太后五日一御承明殿,帝位左,太后位右,垂帘决事。议已定,太后忽出手书,第欲禁中阅章奏,遇大事即召对辅臣。其谋出于丁谓,非太后意也。谓既贬,冯拯等三上奏,请如初议。帝亦以为言,于是始同御承明殿。---《宋史》

刘娥为此也做出了一些让步,只是去除掉龙袍上代表忠孝与洁净的宗彝、藻两章,但是龙袍是必须要穿的。穿上龙袍的刘娥,距离称帝,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刘娥没有走出那一步的原因是什么?

刘娥有武则天、吕后的才干,可是没有吕后的狠毒,也没有武则天的野心,这是历史上对刘娥相对来说比较公平的一种评价。

其实事实上,刘娥如果没有足够的狠毒和野心,她根本就坐不稳太后这个位置,为什么?因为宋仁宗不是她亲生的。

人家亲生母亲,就在宋真宗的墓旁边守着呢。当时只要八贤王赵元俨提前告诉宋仁宗真相,再联合群臣罢免刘娥,那刘娥一点戏份都不会有。

始,太后欲纯被帝者之服,参知政事晏殊以周官王后之服为对,失太后旨,辅臣皆依违不决。薛奎独争曰:“太后必御此见祖宗,若何而拜?”---《续资治通鉴长编》

因为你名不正言不顺,刘娥只是得到了宋真宗的宠爱成为了皇后,她并没有资格真正成为宋仁宗的太后,更没有资格把真正的太后囚禁在墓地旁边。给她一个太后做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为此刘娥心里还是有点小后怕的,如果她真的要称帝的话,可能连太后的位置,都不是她的了,到时候铁定是鱼死网破。

况且刘娥那样对待宋仁宗母子俩,她心里也有些胆战心惊的。如果将来宋仁宗要为母亲报仇,这又该如何是好?

刘娥是没有子孙后代的,她如果称帝了,皇位还是得传给宋仁宗,总不能传给她前夫龚美吧?大臣们也不会答应的。

既然翻来覆去还是宋仁宗继位,那么刘娥又何必去做那种大逆不道的事情呢?不称帝尚且可以得到宋仁宗的谅解,一旦称帝,宋仁宗可就有理由在将来打击报复了。

总结:刘娥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

和吕后、武则天不同的是,刘娥这个皇太后,其实地位并不稳,因为皇帝不是她亲生的。为什么慈禧太后最崇拜刘娥?因为刘娥跟她的情况十分相似。

慈禧太后唯一的儿子同治皇帝早逝,后来的光绪皇帝是过继得来的。所以慈禧太后拼命给刘娥洗白,目的就是为了打造和刘娥一样的身份地位,可以顺理成章地在光绪朝,继续执掌大权。

所以说刘娥要想掌权甚至称帝,其实比武则天、吕后更困难,因为没有人为她善后。那么我们就能理解,刘娥为何后来要以皇后的礼仪给李宸妃下葬了,也能够理解为什么刘娥会照顾李宸妃的弟弟了,就是一个原因,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罢了。

参考资料:

《宋史》

《续资治通鉴长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