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裹头巾的是什么人为什么当地人都不敢“招惹”他们?印度的六个邦为何要闹独立,莫迪有何良策解决_印度_头巾_锡克教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锡克教 印度 头巾 锡克教

本文目录

  • 印度裹头巾的是什么人为什么当地人都不敢“招惹”他们
  • 印度的六个邦为何要闹独立,莫迪有何良策解决
  • 锡克教是个什么样的教
  • 为什么印度人喜欢在头上绑头巾
  • 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何就不能和睦相处两国有什么解不开的结
  • 锡克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 只占印度人口2%的锡克族,影响力为什么在印度国内如此巨大
  • 印度人如何区分高低种姓
  • 前总理国防部长多位中将名字都带辛格带辛格的凭什么统治印度
  • 锡克族人到底有多厉害为什么说没了他们印度就垮了

印度裹头巾的是什么人为什么当地人都不敢“招惹”他们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好像印度人头上都裹着一个头巾,其实,印度人可不是都裹头巾的,但确实有一些头上裹头巾的人,这些裹头巾的人可不简单,就是当地人也不敢惹他们。他们是谁?为什么惹不得?

这些喜欢裹头巾的人,就是印度大名鼎鼎的锡克族人。印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100多个,虽然锡克族的人数不多,但绝对是个强悍的民族,据说在军队里,锡克族人是最勇敢的人。这些人非常好识别,因为,即使在打仗的时,他们也要裹上标志性的头巾。大多数锡克教徒的头巾有5到7米长,有的更长。用这些头巾包起来的包会很大,很重,看起来也很威武。

为什么当地人都不敢惹他们呢?有人说,锡克族人天生就是当兵的料,有锡克族人部队在印度就是最精锐的部队。

锡克族人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假如他们不满意政府所作所为,他们就会起来进行反抗,所以,政府在出台政策时非常小心,就怕这些锡克族人不乐意就来闹事。那么,普通的民众更是不敢招惹他们,见到他们就躲的远远的。

锡克族人为什么喜欢裹头巾呢?裹头巾是锡克族勇敢的一个象征。据说当穆斯林族统治印度时候,就禁止锡克族人裹头巾,可是锡克族人偏偏不信邪,团结一致起来反抗,根本不吃那一套,就是要戴,而是戴上就不取下来。从那以后,这种裹头巾的习俗就传承了下来。

另外,在印度锡克族里,人们把自己的头看的非常重要,头是绝对不能够随便被人摸的,头被别人摸,就是在侮辱他们,为了保护好自己高贵的头,裹上五彩斑斓的头巾就成了他们日常必做好的事。裹上头巾对头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也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所以,遇到锡克族人,切记不能摸他们的头,如果你敢摸,锡克族人就一定会暴揍你一顿。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一年四季裹头巾,不论何时何地,无论干什么,头巾是坚决不能的!

图片来自网络

印度的六个邦为何要闹独立,莫迪有何良策解决

印度,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298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4亿,近些年,印度的经济发展迅速,GDP增长位于世界前列,有了钱之后,印度已不满足于区域大国的地位,做世界大国,甚至是超级大国,才是印度的终极梦想。
虽然现在印度还不算一个世界大国,但印度却是南亚的绝对霸主,吞锡金,影响控制周围国家,印度真可谓南亚一霸,但印度在周边耀武扬威的同时,由于国内民族众多,贫富差距过大,种族歧视严重,所以,在印度的27个邦中,至少有6个邦纷纷闹起了独立,这6个邦,分别是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曼尼普尔邦,米佐拉姆邦,那加兰邦和特里普拉邦,这6个邦都位于印度的东北部。
这6个邦之所以闹独立,就是
因为他们都是亚洲黄种人,因此,自独立70多年来,印度政府对这6个邦,并没有给予政策上的扶植,造成这6个邦仍然处于原始状态,民众贫困潦倒,尤其是阿萨姆邦,曼尼普尔邦,和特里普拉帮更是贫困到了极点,这3个邦严重缺乏基础设施,更缺乏谋生的手段,对政府不满,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了独立,有些邦甚至成立了自己的武装。对于这种情况,印度政府除了以武力镇压外,刻意不发展东北地区,也是印度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积贫积弱的这6个邦,要想在“莫迪大仙”眼皮底下独立,实在是太难了啊……

锡克教是个什么样的教

锡克教(Sikhism)是诞生并流行于印度部份地区的宗教。锡克教是在印度教的虔信派毗湿奴城派和伊斯兰教苏菲派的共同基础上产生。1469年由第一任祖师拿那克(Nanak)创始。圣地在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市,此地有锡克教最大寺庙——大金庙。“锡克”在梵文的原意是“门徒”,因该教教徒自称祖师的门徒。锡克教强调人人平等,男人之间互为兄弟,女人之间互为姐妹。他们奉行严格的一神论,及礼拜几代祖师。

为什么印度人喜欢在头上绑头巾

就是因为热,所以才戴头巾,当然,湿热地区的印度人通常不戴头巾。

对于印度人的印象,似乎印度的女子眉心都有天眼,而印度的男子头上都裹着头巾,然而事实上,印度真正喜欢在头上裹头巾的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普遍,主要以锡克人、少部分的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为主,大多数的印度普通人并不会裹头巾

印度裹头巾的习惯主要来自于锡克教徒,而锡克教形成的裹头巾风俗,则是受到当年侵入南亚地区的穆斯林影响。

古代印度的历史,就是一部屡屡被外族侵染继而统治的历史,数千年岁月里,从最早的雅利安人开始,不计其数的外族通过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开伯尔山口进入南亚腹心地带,毁灭本土文化的同时,将大量外来的文化带到当地,最终形成了如今独特而且极其复杂的印度文化

从11世纪开始,突厥人建立的中亚伽色尼王朝不断侵扰印度,远征印度有历史记载的次数达到12次,最终在12世纪末,北印度地区建立起了五个定都德里的穆斯林王朝,统称为“德里苏丹国”,之后,同样还是穆斯林为主体,印度又建立了著名的莫卧儿帝国。

由于德里苏丹国与莫卧儿帝国的先后建立,数百年里,大量穆斯林文化伴随着突厥与普什图人的涌入而进入到印度地区。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之中,衍生出了著名的锡克教,以及印度的裹头巾文化

原本的印度人并不裹头巾,真正裹头巾的是早期的穆斯林,当年的穆斯林进入到印度之后,为显示自身的身份与众不同,所以禁止其他非穆斯林群体裹头巾,使得裹头巾成为了当时南亚穆斯林的专属配置,但偏偏有人不服气,你不让裹我偏要裹,那就是锡克人。

所谓锡克人并非是以血缘为纽带,而是以信奉锡克教为准绳,在15世纪时,锡克教在旁遮普地区诞生,而锡克教的诞生,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都有莫大的渊源。原本的印度因为印度教教规繁杂且森严,还有种姓制度,使得印度的教派矛盾很深,加之后来排斥别教的伊斯兰进入印度,使得矛盾加剧,这种情况下,改良派的锡克教诞生。

也正因如此,锡克教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因为充满叛逆而受到了莫卧儿帝国的打压,可锡克教发源之地旁遮普地区,是出了名的民风剽悍,非但没有受到挫败,反而越来越起劲,反抗莫卧儿帝国的决心越来越盛。

当时,非穆斯林群体都被禁止裹头巾,可锡克教徒偏偏不管,明目张胆把头巾裹在头上,而且锡克教的头巾非常夸张。历经数百年岁月,如今南亚地区,除了少数之外,其他的大多数地区的穆斯林已经不再佩戴头巾,然而锡克人却将此保留了下来,并且作为其身份的标识。

正常情况下,印度锡克人的头巾长度在5到25米,宽度大约30公分,佩戴的方法千差万别,通常来说,头巾裹得越大,代表其身份越贵重,往往只有锡克教的长老、祭司之类的人能够佩戴超大型的头巾,而他们的头巾展开之后长度能超过100米。

而在色彩的搭配上,也有相关的讲究与限制,不同的职业、地位、场合之下,要佩戴不同颜色的头巾,虽然这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印度锡克人的内部,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印度地处热带,戴头巾不热么:

第一,主要是西北部的锡克人佩戴头巾

锡克人聚集的印度西北地区,常年风沙肆虐,高温炎热,在当地为了阻挡风沙与热浪的侵袭,佩戴头巾才是正确的选择,大多数沙漠地区的人都有类似的习惯。

当然,印度大多数地方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去,这些地方高温多雨,本地人是不会佩戴头巾这种东西的,因为的确非常热,除非偶然有锡克人定居在当地才会戴头巾。

第二,戴头巾已是一种文化,与环境无关

对于锡克人来说,头巾是绝不可或缺的东西,甚至在国外服役的印度锡克教徒,坚持不戴头盔而佩戴着头巾,在锡克人看来,佩戴头巾是为了保护头发,推动平等和增强锡克人对于自身的认同的重要方式。

在锡克教之中,曾有先哲说过:“我们戴头巾,就是要让人在百万之众中认出我们。”

锡克人讲究蓄发留胡须,所以必须要好好打理,因此佩戴头巾能够尽量保持头发的干净,而且锡克人认为头顶不能空空向天,这是对于神灵的不敬。

事实上,印度真正佩戴头巾的,仅有锡克教徒、少数印度教徒与穆斯林,这些人占印度人口的总比例不到2成,但因为印度总人口非常多,所以印度戴头巾的人口的绝对数量才显得非常多而已,而且锡克人在印度拥有极高影响力,尤其是在印度的军中,因此让外人产生了错觉,其实裹头巾在印度并不是一种普遍行为。

裹头巾在印度部分人群当中,已形成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来自于他们的祖先,印度西北部干旱高温风沙大,戴头巾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在印度的其他地区,裹头巾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标识,这是他们对于传统的一种坚持。

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何就不能和睦相处两国有什么解不开的结

很多人都认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只是克什米尔问题造成的,持这种观点的人把问题看的太简单了,如果仅仅为了领土纠纷,两国不至于积怨那么深,两国人民也不至于有那么大的恩怨,克什米尔只不过是导火索,更深的原因是印巴分治时所结下的仇恨,甚至在分治之前,就已经互为仇敌了,如果不互为仇敌?何必要分治呢?,两国不和归根到底是由于宗教信仰产生的,一涉及到宗教问题,事情往往就变的复杂起来,就像中东的以色列和阿拉伯的矛盾一样,你说以色列放弃戈兰高地能同叙利亚和好吗?,如果能和好的话?,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也就解决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道理,即使最终解决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两国仍然不会和睦相处。

在历史上根本没有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国家,有的只是印度次大陆这个地方,所以也不存在克什米尔归属问题,1849年,英国占领了印度次大陆,印度次大陆人民为了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于1885年成立了国大党,1906年成立了穆斯林联盟,国大党是以印度教和锡克教占多数的党派,而穆斯林联盟是纯伊斯兰教信仰的群体,两者由于利益诉求不同,要达到的政治目的不同,所以在1946年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建国时,领导层发生了重大分歧,英国派出内阁使团从中调解未果,从而爆发了群众相互间的第一次大屠杀,这就是如今印巴矛盾的最初由来,根本的原因是由宗教信仰不同产生的。

1947年2月,英国改派蒙巴顿任印度总督,6月公布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8月在印度次大陆成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由于蒙巴顿宣布从实施分治到实际分治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各所属地的群众根椐自身教派的不同而选择国家,归印度管辖的穆斯林要迁往巴基斯坦,归巴基斯坦管辖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要迁往印度,短时间内大规模人囗流动造成了大混乱,从而导致两大教徒间发生了难以计数的冲突、暴动、屠杀和报复,估计至少有50万人因此而丧生,数百万人残疾,一千二百万人无家可归,因此两国间的仇恨已根深蒂固。

由于宗教分歧导致失去家园,相互仇杀,这种怨结是无法解开的,它已注进了神圣的宗教之中,克什米尔战争只是两国仇杀的战场,即使没有克什米尔问题,两国也不会和解。之所以因为不能和解,所以巴基斯坦才会转向同中国建成巴铁关系,因为中国与印度存在领土争端,1962年中印爆发过战争,所以中巴友好,即符合我国的利益,也符合巴基斯坦的利益。1963年,巴基斯坦主动归还了中国5800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一举措引起了印度不满,你说巴基斯坦归还我们土地与印度何干?印度为何要说三道四从中作梗呢?就是因为印度还把巴基斯坦看成是自己的领土,所以印度要想方设法支解巴基斯坦,最终一块一块收复,东巴基斯坦也就是现在的孟加拉国的独立,就是在印度支持下成功的,你说巴基斯坦怎么可能与印度和睦相处?,所以我的结论是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宗教因素以及人民情感而言,两国都是不可能和睦相处的,不知您怎么认为?欢迎讨论。

谢谢阅读

锡克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说起印度的锡克族,相信大家多少都有听说过这个民族了。锡克族是南亚地区印度教信仰锡克教的旁遮普人。锡克族的人身材都比较强壮、高大,会留着长须,把头包着,就是我们熟悉的印度阿三形象。而且锡克族人的自尊心非常的强,高傲倔强,非常好斗,有着尚武的传统,喜欢当兵,是印度的主力兵员之一。

在锡克教的教义当中规定到严禁教徒吸烟,实行一夫一妻制,没有偶像崇拜,而且必须留长须、长发、戴发梳。另外在着装方面也很有讲究,必须要配备短剑、戴手镯、穿短裤、着长衫,要有着随时保持着进入战斗状态的准备。而且锡克族非常反对印度传统的种姓制度,呼吁着人人平等,没有贵贱之分。而且在社会思想方面也是主张人们不要一味地想着逃避,而是要人们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从事社会劳动,算得上是印度中最有正义感的一个民族了。

在锡克族的文化中,有着反抗异族统治的传统,就是除了自己,谁也不服。他们成为“尚武民族”还得从15世纪印度宗教复兴运动说起了。锡克族是当年在战争当中所形成的教派团体,性格强悍好斗,自诩为“雄狮般凶猛”。18世纪中期英国统治了印度之后,锡克族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抗英的斗争。

从1845年到1849年期间,英国的殖民者们对锡克族所统治的印度旁遮普国前后两次发起了侵略战争。当时锡克族的战士们给当年世界上最强大的大英帝国陆军造成了重大打击。虽说最后锡克战争锡克族还是战败了,但是也算是虽败犹荣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国内的兵员是不堪重负,于是便招募了大量在印度的锡克族士兵来填补兵员上的不足。于是锡克族军队便成为了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支主力陆军。到了二战期间,锡克族的军队也曾奔赴伊拉克、波斯、利比亚、叙利亚、意大利、希腊等地方进行作战。

只占印度人口2%的锡克族,影响力为什么在印度国内如此巨大

印度的锡克族,人口占比虽仅占总人口的2%,但影响力非同凡响,不仅当地人会对其另眼相看,放眼全世界也是极特点鲜明的一个群体。

举例相较,锡克族相当于幕府时期的武士、中世纪时期的骑士和春秋战国时的士族,以鹤立鸡群的姿态跟印度人区分开来。

锡克人的傲气,跟信仰带来的高标准、严要求有关,他们讲究保护弱小、团结互助、正直勤劳,若让其在街头看见有女性被调戏甚至殴打,随身佩戴短刀的锡克人决计不会冷眼旁观。

并且族内人员极度团结,一家遭难则邻里都会鼎力相助,为人也相当正直,游客在景点被坑诈,印度人大多会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锡克人则能仗义执言,帮人讨回公道。

经年累月,锡克族就在印度人心里赢得好口碑,认为果真是名不虚传,没错,锡克人自来在印度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早在穆斯林建立的莫卧儿帝国统治印度时,他们因自己贵族男性包头,就下达一则颇具羞辱的命令,不许印度人包头。

碍于权柄的强势,大多数人都敢怒不敢言,只有锡克人硬刚到底,为此爆发多次冲突,他们虽人口不多,但各个勇猛能打,逐渐莫卧儿帝国也不想招惹锡克族,黑不提白不提就默许其包头。

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锡克族再度大放异彩,英国为让印度参战,就许诺事成可以自治,想着哄骗先把眼前的事情解决了,印度人压根没想到还有食言这茬事,殊死在战场上搏杀,其中战绩惊人的就是锡克人。

结果迎来更残暴的压迫,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印度人许多在英国的软硬兼施下还接着作战,锡克人则被戏耍一次就刻骨铭心,跟英国处处针锋相对。

由此可见,莫卧儿帝国的包头事件,是锡克族对尊严的誓死守护,从不掂量博弈双方实力,搞什么忍辱负重这一套,被羞辱,会以死相搏。

世界大战时跟英国的两次交手,第一次能看出锡克人的尚武并不是虚招子,在残酷无情的战场上也有不俗的表现,第二次则凸显出对诚信的看重,本能就认为该一诺千金,遇到出尔反尔的英国人,再次不顾人口的悬殊也要较劲到底。

由于锡克族全民皆有信仰,所以性格特点代代相传,此时生活在印度的锡克人依然不改初心。所以印度执政者同样不想招惹他们,但碰上意识形态的冲突,难免会发生剧烈摩擦,可武力上又打不过,因此影响力直线提升。

具体印度和锡克族会发生什么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关键就在于宗教,锡克族信仰的是锡克教,15世纪末由种姓为刹帝利的一位名叫那纳克创立,本是一种思想,经过发展演变成门徒无数的宗教,提倡平等、友爱、实干,反对歧视妇女和偶像崇拜。

平等既然是教义首位,那与印度种姓制度自然水火不容,并且实干就要脚踏实地地做事情,就一百个看不惯些许印度人身体健康却沿街乞讨,温和的锡克人看见大约沉默摇头,刚烈的则投之以白眼,蔑视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存在感太强,搭配上不好惹的个性,影响力就很高。

尤其锡克人喜欢抱团居住,如果按印度总人口换算锡克族大约有两千万人的话,印度北方的旁遮普邦,就生活着一千多万人,筷子十根远比一根难以掰段,千万的锡克人待在一起,那必然是一股不和小觑的力量。

再加上锡克教从政教一体增添为门徒全副武装,旁遮普邦又是印度鼎鼎大名的粮仓,地理位置北跟克什米尔接壤,西面是巴基斯坦,信仰的力量让人心还拧成了一股绳,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占齐,可以说完全有一言不合就搞独立的资本。

优势如此充沛,锡克人的上进心仍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目前印度的军官里很多都是锡克族,军人更是数不胜数,比例可以高达20%,枪杆子里出政权是亘古不变的真知灼见,影响力不高才是怪事。

那么锡克族的人在外貌和生活习惯上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呢?锡克男性要包头,这是他们抗争的象征,头巾最短的都足有13米长,留大胡子、佩戴臂镯,随身携带短刀,特征还是很鲜明的。

锡克妇女则不用戴面纱,可以穿着长衣拥有跟男性一样的工作权利,出嫁时娘家要准备丰厚的嫁妆,并办一个盛大且庄严的婚礼。这里还有一个跟印度不太相同的地方,锡克族因信仰是“一夫一妻”制,估计其女性权利也让印度女孩羡慕不已。

锡克族男女肤色偏白,女人五官深邃且身材修长健美,印度许多知名女星都是锡克人,男性长得也挺精神,只是窜脸胡和刚正不阿的气质,令人很难打量五官,并且他们也不在乎颜值,认为能打、守住做人的准则远比漂亮的脸蛋重要。

综上所述,锡克族在印度影响力超群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所致,摆在明面上的,就是锡克人在军队里握有话语权、一线女星里也占比极多,实力跟知名度带来的影响力就高。

并且锡克族抱团且尚武,聚居在旁遮普邦形成不容忽视的一股势力,尤其此地即是与各国接壤所在,还是印度的粮仓,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整个时局。

另外软实力也惊人,悠远历史延续下来的正直勇猛大事件,让他人必然会以敬重的心态高看一眼,同时也勉励着一代代的锡克人,旁遮普邦的治安绝对没得说。

宵小无论如何也不敢在这里干偷鸡摸狗和骚扰女性的勾当,再跟他们踏实做事,再难都不会放任到不劳动沿街乞讨的地步相结合,丝毫不严以律人,疏以律己,以身作则的硬茬子很难不让人钦佩。

印度人如何区分高低种姓

许多人了解印度的种姓制度仅仅是通过一些粗略的资料,并没有深入细致地去探究。

于是出现了一些谬论,认为分辨种姓制度应该从肤色入手。

然而这是不正确的,不同地区的印度人根本无法通过肤色区分种姓。比如印度总理莫迪,他皮肤白皙,但人家是吠舍而不是婆罗门或者刹帝利。而许多南印度地区的婆罗门是黑皮肤的。严格来说,种姓制度是以血缘为基础建立的,血统才是区分高低种姓的标准。
(婆罗门)

首先,让大家了解一下不同种姓的差别。婆罗门地位最尊崇,因为在远古时代雅利安人尊崇神权,婆罗门僧侣具有天然的神圣性,也是少数掌握文化话语权的群体,因此被认定为第一种姓,神圣不可侵犯。即便到了现在,重要的宗教仪式依旧由他们主持,婆罗门阶层在印度的教育,文化界势力很大。

其次是刹帝利,不管是实行军事民主制的原始社会末期还是到了中世纪封建时代,国家的武力阶层和行政官僚都是高高在上的。刹帝利阶层的人是天生的军人和公职人员,君主。他们直接管理世俗社会,因此位居第二种姓。

再次是吠舍和首陀罗,他们是商人,手工业劳动者和农民。比如,印度总理莫迪,家里以前是卖油郎,标准的吠舍阶层。他们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也是古代社会中的良民,构成了社会的中下层。与吠舍不同的是,首陀罗在古代大多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半奴身份,不属于自由民。今天在印度看到的小商贩,司机,大商人基本都是吠舍和首陀罗。
(吠舍)

当然,最可怜的是达利特。在印度教社会中,达利特属于最底层的人,即便到了现在,达利特也被人看不起。人们认为欺负达利特是理所应当的,他们很难去做良民能从事的职业,大多数从事屠宰,丧葬,排污工作。

对于大多数印度人来说,想知道另一个人属于什么种姓,只要知道对方的姓名就可以了。印度人的名字都和他们的职业,祖先,居住地息息相关,具有特殊含义。

有些人的姓氏意思是“国王”,“勇猛”,“战士”或者“宰相”,那么他一定是刹帝利。有些人的姓氏是“富有四海”,“储蓄”,“财富”,那么他一定是吠舍阶层。而姓氏的含义中包含了学问,神袛,宗教相关的词汇,那么他一定是婆罗门。

没有人会傻到改变姓氏,因为你根本不可能冒充高种姓。只要外人询问你的家庭条件,你兄弟姐妹结婚,就读的情况一下子就知道真伪了。假冒高种姓即便被打死都不奇怪。
(达利特)

大多数印度人就是通过姓氏判断种姓的,甚至有些印度人也会询问外国人的姓氏。

除此之外,印度的穆斯林,锡克教徒不属于印度教种姓制度的范畴,但实际上人家也有默认的身份。高等级的穆斯林“阿什拉夫”是古代突厥人,阿富汗人,阿拉伯人和波斯征服者后裔,他们做功可以去清真寺内部,而低等级的人就只能在门外。至于锡克教徒,他们和拉起普特人一样以武力起家,被默认为是刹帝利种姓。

前总理国防部长多位中将名字都带辛格带辛格的凭什么统治印度

印度自古实行种姓制,印度种姓分为四等,分别是婆罗门丶刹地利丶吠舍、首陀罗,另外还有一个最下等的阶层“达利特”。因此,古印度人实际上分为五个等级!

“辛格”作为姓氏,应该是归属于印度种姓的第二等“刹地利”!

根据古印度的制度,“刹地利”种姓有权在其所辖地区之内,向除了“婆罗门”种姓以外的民众征税,摊派徭役;也有权在其所辖地之内,自立为王,成为国王!

“辛格”姓氏,作为“刹地利”种姓,自古就出了不少国主丶权贵。“辛格”姓氏人丁兴旺,加上“辛格”们世代富贵,所以在遗传素质、家庭教育丶家族财富等方面,都占有优势,所以人才辈出,也不足为奇。

“刹地利”意为战士。印度“辛格”分为“刹地利”种姓的“辛格”姓氏,与非“刹地利”种姓的“辛格”姓氏。

例如,印度前总理曼莫汗.辛格,他是锡克人,“辛格”在锡克语中是“狮子”的意思,这个就与种姓无关。

总之,印度权贵之中之所以有这么多“辛格”,其原因有四个:

1,作为高种姓“刹地利”的姓氏,人丁兴旺、家境富裕,人才辈出,是一个重要原因。

2,印军中有不少锡克人,“辛格”在锡克语中意为“狮子”,很多锡克人,以此为姓。(与种姓无关)

3,古印度奴仆,在姓名中要加上主人的姓氏,所以曾为“辛格”奴仆的人,其子孙的姓名中,也带有“辛格”!

4,“辛格”原本是“刹地利”种姓,高种姓比较被人待见,所以在职位竞争中,比较容易胜出!

锡克族人到底有多厉害为什么说没了他们印度就垮了

如果要问印度最彪悍的民族是哪个?那肯定属于锡克族。如果要问印度最大的分裂因素有哪些?那么锡克族肯定榜上有名。如果要问哪个族群对印度最重要,那同样是锡克族。

这个人口只占据印度2%左右的少数民族,不但打仗厉害,是印度的主要兵员。一度还靠“种地”养活了印度人。当年为了报仇,就连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都被锡克族杀了,堪称“印度的战斗民族”。

锡克族绝对算得上是印度各种族中的异类,他们既不信仰印度教,也不信仰伊斯兰教,而是信仰锡克教。不但信仰不同,锡克族人在行事作风上跟其他印度人也是南辕北辙,比如其他印度人还生活在种姓制度下的时候,锡克族人提倡的是人人平等的普世价值观。

当女性地位在印度一直不高的时候,锡克族却非常尊重女性。当其他印度人认为乞丐不可耻,要饭是神赋予穷人的权利时,锡克族人却打心底里鄙视乞丐,既不会向乞丐施舍,也不会去当乞丐。

除了这些以外,锡克族人好战、团结,会做生意,看上去跟我们所熟知的印度人完全是两码事。价值观迥异的锡克族人似乎是印度人中的一股清流,他们真能在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好好生活吗?答案是否定的。锡克族没少吃亏,也没少闹独立。

印度人的嘴就是骗人的鬼,锡克族加入印度就完全是被骗进来的。当初印巴分治的时候,印度曾经承诺给锡克族高度自治权。锡克族想着夹在印巴之间也不是个事,能够取得高度自治权也不错,于是就答应了下来。

锡克人生活的旁遮普邦属于印度河平原的一部分,土地肥沃,水量丰富。再加上锡克族人又崇尚劳动,所以旁遮普邦的农业非常的发达。到了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旁遮普以印度2%的土地提供了全国近一半的粮食,可以说是养活了印度人。但是底层的锡克族人就不爽了,不是说好的让俺们自治,怎么现在连肚子都填不饱了,日子是越过越回去了。

后来到了第二次印巴战争的时候,巴基斯坦人来到了旁遮普,此时好战的锡克族人并没有对巴基斯坦人表现出什么敌意,这个时候印度就开始疑神疑鬼了,这帮锡克族人这是要闹哪样,莫不是跟巴基斯坦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于是乎,锡克族人不但继续要被拿走粮食,自治权也没了。锡克族人后悔了,开始仇视印度教徒,印度的不信任也在扩大。

到了1977年的时候,锡克教背景的阿卡利党和人民党联手,把印度建国后一直执政的国大党拉下马来,国大党领袖英迪拉·甘地不甘心,于是就着手分裂瓦解旁遮普邦的锡克教政党。

从表面上来看,英迪拉成功了,她在1980年重新成为了印度总理。但是她和国大党都想错了锡克族人。锡克族人对内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对外却有一致的需求,那就是更好的生活和更大的自治权。由国大党一手扶持的锡克人居然提出来建国要求。这种要求想都不要想,印度政府当然是拒绝的。

锡克族人也是有着两手准备,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旁遮普邦的印度教徒瞬间遭了殃,枪击、谋杀、绑架几乎成了旁遮普邦生活的一部分,素有“印度粮仓”之称的旁遮普也被禁止粮食外运。英迪拉一看这还得了,于是派出军队进行镇压,攻占了锡克族圣地——金庙。

作为激进派领袖的宾德兰瓦勒及其追随者1000人被处死。锡克族人终于知道自己在印度是个什么地位了,军队中的锡克族人出现了成建制逃跑的情况,例如锡克教团第9营的600名士兵集体叛逃,比哈尔邦锡克教团中心的1461名士兵兵变。

总理英迪拉·甘地更是被2名锡克教卫兵射杀。

总理之死反过来又引发印度教徒对锡克族人的仇恨和疯狂报复,在1984年到1992年间,25万锡克族人死在了印度教徒刀下。这下,锡克族人和印度教徒之间的仇恨是彻底解不开了。

到了2004年的时候,英迪拉的儿媳索尼娅·甘地想要化解这份仇恨,将总理的位置让给了锡克族人曼莫汉·辛格。但是事情不会那么简单,锡克族人想要独立的心一直没有停下来,2020年还在闹公投独立的事。

如果锡克族人真的独立了,那印度就要垮了,如今的锡克族人撑起了印度很多方面。比如印度奥运冠军阿比纳夫·宾德拉是锡克族人, 现在印度军队中锡克族人的占比在10%左右,军官占比在20%左右,旁遮普邦还是印度传统的农业大省。一旦锡克人独立,印度在体育、军事和经济等众多方面将遭受重大打击。更重要的是,没了锡克族人的血腥,很难想象印度军队还会拉夸到什么程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