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丹书铁券”最早是哪个皇帝想出来的?免死金牌又称丹书铁卷,它是怎么来的它真的能让人免死吗_丹书铁券_皇帝_梁山

本文目录

  • 如何看待“丹书铁券”最早是哪个皇帝想出来的
  • 免死金牌又称丹书铁卷,它是怎么来的它真的能让人免死吗
  • 丹书铁券即免死金牌有管用的吗多少个朝代有类似的
  • 丹书铁券是谁发明的丹书铁券真的免死吗
  • 柴进是柴荣后代,有丹书铁券,为什么要落草
  • 历史上有成功使用丹书铁券免死的例子吗

如何看待“丹书铁券”最早是哪个皇帝想出来的

丹书铁券是统治者一时兴起,感谢有大功臣子之举,也是拉拢或鼓励人的一种做法,也是彰显古代帝王权势的一种,更是古代人对权力和法度的一种无视,弄得不好又是统治者借题发挥的一个把柄,最可怜的还是被统治者玩弄于股掌的愚臣愚民,看不透世事的可怜人,所以丹书铁券也是古代统治者一个垢病。

免死金牌又称丹书铁卷,它是怎么来的它真的能让人免死吗

谢邀!

丹书铁券,本身是指由朱砂在铁片上书写大臣功绩和奖励的荣誉证书,和现在的勋章有些类似的性质。唐朝用金嵌入字中取代朱砂,因此又得名免死金牌。

它是刘邦在建立汉朝后为表彰功臣根据战国时的铜节发展而来,最开始并没有免死的功能,到几百年以后的南北朝才开始赋予免死的功能。

说他免死管不管用,应该还是有用的,毕竟历代帝王对杀拥有丹书铁券的功臣及功臣之后都有所顾忌。以明朝朱元璋为例,开国后大发丹书铁券给功臣,但后来为给太子上台扫除障碍要杀功臣的时候,也是先找借口将丹书铁券收回后才开屠戮功臣的。但其效用仅此而已肯定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

并且能够获得丹书铁券的人本身就是位高权重或名门望族,一般不是谋反的问题,在他们面前又不是问题,没必要使用。造反免死金牌又没用,其又显得比较鸡肋,因此其表彰的功能比起用于顶罪的功能更大。

丹书铁券即免死金牌有管用的吗多少个朝代有类似的

1、丹书铁券当然有用,能起到免死金牌的作用,丹书铁券明朝较多。

2、宋朝也有免死金牌,唐朝也有。

3、丹书铁券也不是全有用,明朝就发生过,皇帝要杀人,免死金牌也没有什么用。

丹书铁券是谁发明的丹书铁券真的免死吗

我是一更历史,历史专栏原创作者!

丹书铁券,也叫免死金牌,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最早见于史籍《汉书·高帝纪》和《祭遵传》,其名曰“丹书铁契”、“丹书铁券”。

所谓丹书,就是用朱砂写字,铁契:就是用铁制的凭证。上面用朱砂写着几行字,再一分为二,一半给有功之臣,一半则保留在皇宫里。当大臣要使用的时候,只需要拿出那一半,再和皇宫内保存的另一半进行对比,就可以分辨出真假了。

那长什么样子呢?《演繁露》中有记载:铁券壮如圆筒瓦形,铁质金字,两券合而为一整体,左券颁发给受券人保存,右券藏入皇家内府或宗庙内,如若遇特殊情况,将两券合在一起,以检验真假,防止伪造。

颁授“丹书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据考证,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开国功臣“丹书铁券”作为褒奖,可世代传袭,《后汉书·祭遵传》有记载:“丹书铁券,传于无穷。”

但是最早的“铁券”,并无免罪和免死等特权,仅作为一种加官晋爵封侯的凭证。获赐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中,不乏获罪甚至被处死的人,比如拥有“铁券”的张良,韩信,彭越等人,最终还不是一样都被杀。

直到南北朝时期,丹书铁券才加入了免死的功能,而这在当时的价值自然更大了,毕竟有了这个铁券就能够在关键时刻救命了。当时的朝廷上,几乎有功之臣都有一个,早期铁券免死次数大多在3次以下。

而到了唐朝的时候,铁券就更多了,几乎所有皇亲贵族,有功之臣,人手一份。而且,“铁券”上的丹砂填字渐渐改为用黄金填字,故后世又将其称为“金书铁券”。

至于是不是真的可以免死?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例子说一下。

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手中谋得皇位,为了安抚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孙,赐柴氏“丹书铁券”,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

到了明朝,朱元璋虽沿用了丹书铁券,但是从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比如李善长、徐达等人,都被赐予“金书铁券”。

与唐代的铁券相比,明朝的丹书铁券,内容已有明显变化。一是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的次数较少,子孙不免死。

《野荻编》有记载:“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免后革爵革薪,不许仍故封,但贷其命耳。”

朱元璋在制作丹书铁券的时候,曾特意在其后面添了一行小字,小字的内容是“谋反不可免死”。这就是朱元璋的高明之处,因为后来被他杀掉的这些功臣,都被他定了谋逆罪。

比如说李善长,他也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比肩汉朝的萧何,曾立下无数功劳,明朝建立以后,他就被封为了丞相,位极人臣。也被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明史·李善长传》记载: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但是他却在七十多岁的时候,受到亲人以胡惟庸党的连累,一家七十多口被满门斩首。当时李善长在刑场上,也曾拿出了丹书铁券,想要朱元璋放他一马。但是朱元璋却不屑一顾,还让他自己好好看清楚免死金牌上面的字。

李善长听到朱元璋这样说,果然在免死金牌的背面看到了这一行小字: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此时他才明白朱元璋的心思,但他也无话可说,只好等死了。

到了清代,盛行了一千多年的“丹书铁券”制度,方被废止。

所以虽然丹书铁券有免死之说,但更多的时候,还是皇帝说了才算,毕竟在古代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不就是古代至高封建皇权的体现吗?

而且拥有丹书铁券的一般都几乎是有功之臣,可自古以来,有功之臣能得到善终的寥寥无几。因此,有时候丹书铁券倒没有起到免死作用,而很多时候更像是催命符!

我是一更历史,专注文史领域,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赞!

柴进是柴荣后代,有丹书铁券,为什么要落草

其实就一句话,柴进落草为寇,完全是咎由自取。

先聊聊这丹书铁券,《水浒传》中施公很巧妙的把陈桥兵变的典故也加了进来,说当年赵匡胤在结拜大哥柴荣一死就发动兵变,把本属于柴宗训的皇权抢到了自己手中,老赵夺权之后觉得不好意思,就给柴家专门定制了一个瓦片状的铁片,名曰丹书铁劵。有了丹书铁劵的柴家既能享荣华富贵,又能免除所有的罪责。从世人的角度来看,柴家的玉玺变成了铁片,压根就不是什么禅让的功劳,明摆的就是权力被夺之后统治者给你发的慰问品罢了,再说的难听点,赵家没要你柴家的性命还对你这么客气说明他人性未泯,你柴家人只要好好的活着就谢天谢地吧,就别要什么手表和自行车了。

但是,到了柴进这一代,他明显会错了意。

可以想象到柴家人这几代传下来还是颇为老实的,到了柴进这里钱财也是多到花不完,但是柴进和他的前辈们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他将丹书铁券开发出了新的功效,那就是窝藏案犯。我们发现江湖上犯案的人,只要能安全的抵达柴府,基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更好玩的是官府们也不清楚丹书铁券的适用范围,居然无人敢质疑柴进的做法。所以,柴进能够在江湖上有不错的口碑,纯粹是因为他包庇的犯人实在太多了,这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柴进有容人之物,却无容人之心。身为皇族后裔,柴进身上的优越感是显而易见的,自然对于大多数前来投奔之人打心底里还是厌恶的,但为了保持自己的口碑他不会主动把他们清理出府,而是用其他他专属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比如林冲当年来府时巧遇傲慢无比的洪教头,低调的林冲本不愿生事,是柴进一再挑唆,还把银子扔在地上“命令”二人比武,俨然一副看戏的姿态;武松来府时因为不明原因和府内的痞子们产生了摩擦,柴进没有心思去调查事情的真相,直接怠慢了武松。显然,才柴进眼里,他看重的只有自己的声望,他的结交也只是流于表面,说残忍一点,以柴进的做法是交不到朋友的,自然在他落难之时没有谁愿意前来搭救他。

所以,殷天锡为什么敢挑衅柴进,不是因为他和高家有关系,而是他很不幸的和几个梁山好汉产生了交集,又因为这几人和高俅有过节,因此柴进私藏案犯的做法很可能已经被高俅告知了皇上,皇上顾及面子自然不会亲自出手,那么高俅和高廉就成了最好的行刑官。此时天真的柴进还觉得自己有丹书铁券所以天不怕地不怕,但高家人可是依照圣意要拿下柴进,自然柴进有什么护身符也不好使了。

柴进需要感激李逵打死了殷天锡,不然的话梁山好汉都不会知道他什么时候被害,这时候也只有梁山好汉愿意替柴进出头,毕竟他们本质上是同一性质的人。最终梁山攻破高唐州,高廉被杀,柴进为了避难只能去梁山了。

上梁山后的柴进还继续保持着优越感,他天真的认为要想招安很容易,大宋皇帝还是要给我柴家人几分面子的,但事实证明,宿元景的直谏与李师师的耳边风比他的丹书铁券管用的多。征方腊之后,柴进终于感到了危机,一方面他是因为曾以卧底的身份打入方腊内部,另一方面也是看透了朝廷内部的本质,因此他选择了诈病告老还乡,继续做自己的土豪去了。

那么柴进辞官就能避免一起纷争了么?逻辑文史姨认为没这么简单,虽然施公让故事结束在了一百二十回,但小说人物的结局却并非都写的很透,要知道梁山在解散之后,高俅、童贯等人依然活跃在朝廷里,想想当年高俅为什么要整王进,就能知道这高廉之仇他是不可能不报的。因此施公或许在这里已经给柴进设定好了隐含的结局,那就是回乡后不幸被高俅迫害致死了。


文/逻辑文史游

柴进非好汉,也没有当头领的才能。

历史上有成功使用丹书铁券免死的例子吗

“丹书铁券”这种“代命券”,聪明人谁敢要?一个人真到了皇帝赏赐你“丹书铁券”的时候,那么你也离死不远了。皇帝都没什么可赏赐你的了,无奈只有拿出一些破纸、破牌子来忽悠你,到了这种程度,想活下去挺难。聪明人从来不要这些破纸、破牌子,比如秦国大将王翦在领举国之兵进攻楚国的时候,曾先后五次和秦始皇要钱、要田、要宅子、要美女,这样,秦始皇才对他放心。何况“丹书铁券”有的时候可以让皇帝省下很多金钱和土地,一张破纸、破牌子比万金、万顷土地还让人舒服,多发几张又何妨。

历史上有一类人,他们说的话千万不要信,这类人就是皇帝们。有一句话叫:君无戏言。但这句话只能他们自己说,别人不能替他说。如果君有戏言了,你也不能说,你只能配合着他把谎圆过去。如果你不配合他,那么他不会宠信你,如果你不会来事地给他指了出来,那他肯定弄死你!所以说皇上的话基本是满嘴跑航天飞机。比如他可以要求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你绝不能要求他:天下兴亡,皇帝有责。游戏是他自己制定的,你得好好陪着他玩儿,要想玩得好,起码得知道,兴是属于皇帝的,亡是属于底下人的。就像崇祯皇帝上吊之前,他永远怨的、恨得是臣子,他从来不会想到他有什么责任,他之所以掩面去死,所谓的无颜去见列祖列宗,完全是花架子,习惯了,到死没人看的时候也不会改。

皇帝的话已经是满嘴跑航天飞机了,那么“丹书铁券”这种免死的模式谁要信谁就真的缺心眼了,人家都要把你砍了你还给人拿个秤。“丹书铁券”这种免死的模式通俗点就是皇帝用很多方式,口头上、书面上,给你许诺你这辈子不管犯什么错,我都不会整死你。比如刘邦向韩信许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向三顺王、吴三桂许诺永不相负,结果谁也没好。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在获得“丹书铁券”后很快就被整死的例子。第一位刘文静。 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元年五月称帝后不久公布的“太原元谋功臣”中,一共有十七人,前三名是:尚书令秦王李世民、尚书左仆射裴寂、纳言(宰相)刘文静。这个刘文静与秦王李世民、裴寂一同得到“恕二死”的特权,即两个“丹书铁券”。结果不到一年,刘文静与兄弟刘文起喝酒,喝多了耍酒疯,拿刀砍家里的柱子,又要杀裴寂。本来也没多大个事儿,何况又是臣子之间的矛盾,作为皇帝的李渊,你调节一下不就行了吗,可李渊没有,趁机就把他宰了,而且还抄了家。刘文静临刑之时,无奈长叹:“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

刘文静为什么死的?还不是他和李世民关系好,让李渊感觉到比较忌惮。于是李渊问自己:这两个人合起伙来把我弄下去怎么办?我那大儿子李建成怎么办?结果,无解。这样,刘文静就死了。所以,丹书铁券有个屁用。

汉族是这样,那么少数民族呢,也一样。

第二位,蒙古草原萨满教的领袖“通天巫”阔阔出。萨满教是草原土生土长的宗教组织,在草原世界统一过程中,萨满教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成吉思汗的成功和萨满教在背后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作为萨满教的领袖,阔阔出对于蒙古国的开国那是居功至伟的。无论成吉思汗有什么主意,都可以假借阔阔出向长生天祈求。阔阔出对长生天一顿祈求,长生天每次肯定同意,那底下信教的人,还有什么脾气。还有,成吉思汗这个称号就是由阔阔出最先提出的。

对于阔阔出的功劳,成吉思汗在建国的时候许诺他“九罪不罚”,也就是不管你犯了什么罪,前九次没事。

有了九个“丹书铁券”的阔阔出,那肯定是飘得没法没法的了。不光频频干预蒙古国的事务,还企图离间成吉思汗和他弟弟的关系,这样一出一出地,成吉思汗肯定会很愤怒。最后也把他给弄死了。弄死他的原因是萨满教的教权和蒙古国的汗权产生了不可调节的冲突,有多少张破纸、破牌子也没用。

前面说的两个是手握丹书铁券飘了的,后面说的是一个手握丹书铁券给自己留后路的,也就是聪明人,更是敢于反抗的人,吴三桂。

清朝后期的“九九消寒图”里有一句话:九九八十一日完,闯王造反到顺天,三桂领兵南下去,我国大清坐金銮。这个图里涉及的人物都是我国历史长河中耳熟能详的人物,比如第一段的三皇五帝,夏桀,武王,纣王等。清王朝能把吴三桂的名字放进去,足以证明清王朝对于吴三桂的功绩还是给予极大的肯定的。

由于清朝前期,满清八旗铁骑在南方的兵力很少,所以南方的大片土地都是由三顺王和吴三桂打下来的。打下天下的吴三桂,没有和那两个王爷一样,光是敛财敛物。吴三桂是一刻也没有放松警惕,不断敛财敛物的同时,还不断厉兵秣马。可以说他要不是碰上了康熙皇帝,估计能够腰缠亿贯,拥兵自重,自然死去。

可是康熙皇帝是谁呀,怎么能看着他“天下财富半三藩”。于是康熙皇帝想方设法地把他给逼反了。他造反虽然是康熙逼的,但也没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康熙皇帝认为,吴三桂撤也反不撤也反,而吴三桂的造反,也让康熙皇帝没有预料到。以至于吴三桂造反的时候,康熙皇帝没有准备,弄得十分狼狈,还一度有过迁都盛京的想法。虽然三藩之乱让康熙皇帝给平定了,但是在历史大局上,还是影响了康熙皇帝对沙俄、对噶尔丹的军事行动。后面的结果是,在尼布楚条约中清王朝面对噶尔丹的军事压力,不得已向沙俄妥协。不光尼布楚交给了沙俄,还顺道失去了尼布楚周围很大的一片土地。至于噶尔丹的准格尔,简直是给康熙、雍正、乾隆这祖孙三人带来了近百年无尽的烦恼,以至于最后乾隆皇帝在征服准格尔后几乎实行了灭族政策。

说到这儿,那么丹书铁券就没有保住过人命吗?当然有。保住的无足轻重,保不住的过于沉重。总之一句话,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让臣活,臣不得不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