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山西大槐树移民事件为何会发生,是发生在哪一个年代的事情
- 山西洪洞大槐树有多大
- 山西洪洞大槐树还有吗可以介绍一下它吗
- 在农村,为什么院子门口都种一颗大槐树
- 山西大槐树到底有多大,怎么能容纳那么多人的祖先
- 历史上“山西大槐树”有哪些故事
- 我如果把洪洞大槐树砍了会发生什么
- 河南人的祖先来自山西大槐树吗你怎么看
- 山西洞洪大槐树移民是怎么回事
-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是真实存在的事件吗
山西大槐树移民事件为何会发生,是发生在哪一个年代的事情
我是山东莘县,西北35华里葛庄胡姓,县档案馆有记載:我们也有传说,4一5百年前,是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的,和河北大名县南街胡姓是哥俩个。当时因一老户姓葛,所以一直叫葛庄。葛姓几百年前又迁走。葛庄村名沿用至今。县档案馆有记载的。
山西洪洞大槐树有多大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灌窝。
(今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园内的大槐树。需要说明的是,这是新塑的一棵假树。)
相信多数国人或多或少听过这首民谣,事实上,这首民谣背后充斥着一段充满心酸与血泪的移民史。
元朝末年,统治腐朽,加之天灾人祸不断,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各地农民起义军此起彼伏,元朝丧钟开始敲响。
公元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安徽凤阳出身的起义军首领朱元璋在击败各路起义军后,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明王朝。
经过元末明初的几经战乱和天灾,中原数省已是人烟稀少,土地荒废。
明朝建立后,恢复农业生产和发展经济成为了当时明政府的迫切任务。
有鉴于此,朱元璋在听取大臣意见后决定在中原数省开展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即将人口富庶的省份向人口贫瘠的省份进行迁徙。以促进人口稀缺省份的发展,进而巩固明朝新政权的统治。
此时山西因为人口数量相对富余,便成了明王朝向外人口迁徙的主要省份之一。
之所以彼时山西人口数量相较于其他省份较多,则是因为元末战乱时,山西最后一位元朝统治者在该地主政时较有作为。
此时的山西省不像元朝控制下的其他省份那样战火不断,百姓居无定处,流离失所。而是相对安定,加之当地连续几年风调雨顺,粮食产量比较富足。
在此背景之下,山西人口数量相较于其他省份不降反升,加之外省大量难民涌入该省,致使山西成了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这其中,尤以晋南地区人口最为稠密,而洪洞则又是晋南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份。
彼时在洪洞县城北1公里处的贾村西侧有一大寺院,名广济寺,寺院规模宏大,香客不绝。
寺院旁边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巨大汉槐,又说此树“七庹零一媳妇”,翻译成现在汉语:这棵大槐树要7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联手才能合抱,可见其树围近13/4米左右,足见其大。
树下车来人往,络绎不绝,不远处汾河滩上的老鹞(yao)则在这棵大槐树上构巢筑窝,远远望去,星罗棋布,蔚为壮观。
明廷移民令下达后,由于人口众多,洪洞县自然便成了被移民的首选地之一。
(现代情景剧,演绎大槐树移民这一段历史)
当地政府便在大槐树旁的寺院内设立负责移民事物的登记机构,而大槐树则成了等待移民的聚集之处。
枯藤老树昏鸦,
断肠人在天涯。
自那时起,一大部分洪洞人便远离故土,踏上新的征程。没有人会知道自己将来会身归何处,更不知道几时才能再回故乡。
在他们即将远离生养自己的这片故土时,不少人声泪俱下,频频回望,不忍远去。随着脚步的走动,他们离大槐树越来越远,最后只能远望树上的那些老鹞窝。
据记载,从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在这近五十余年的时间内,明政府共组织了8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而从洪洞迁出来的移民主要流向了河北、河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区,少部分则迁往了山西西部的陕西、宁夏、甘肃等省份。
而所有从山西流出的移民在经过数次最终转迁后更是遍布了祖国大江南北,他们有的去了白山黑水,有的去了西北边疆,还有的去了彩云之南……。纵观华夏两千多年的封建时间内,将一方之民散移全国各地,也仅此一例。
移民虽然造成了很大一部分人被迫远离故土,另择他方安家,造成骨肉分离,亲情丢失,甚至不少人客死在迁徙的路上,但它也产生了很大的积极意义,比如使明朝农业生产得到快速恢复,边防得到巩固,社会更加安定等。
中国人自古即有浓郁的乡愁情节,讲究叶落归根。
不少迁往他省,之后发迹了的移民后人便回到洪洞县。他们在当地的大槐树下集资修建碑亭,并在碑的正面上书“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后面则记述有关移民的事情。除了碑亭,还相继建立了茶室、牌坊等建筑,而这些建筑上面的题字无不暗含了“饮水思源、慎终追远”之意。
不仅如此,人们还在大槐树下建立了祭祖堂。里面供奉者所有从大槐树下迁走移民的姓氏牌位,共计1230多个,这一姓氏数目大大超过了我们熟悉的百家姓。
(今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园景区内的祭祖堂)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目前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已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由于时间久远,原汉代古槐早已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由第一代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也有400余年的历史,而第三代也有近百年历史。
(第三代大槐树)
时间如白驹过隙!
转眼间,近700载已过……
近几年,国内不少省份的民众,甚至远在海外的相当多的华人也纷纷到洪洞,到大槐树下寻根问祖。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洪洞大槐树祭祖已同公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一样,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个重要符号,且被越来越多的移民后人所重视。
由此,洪洞大槐树,亦成为华夏儿女的重要精神寄托,更成了刻在相当一部分国人心中永远的根。
山西洪洞大槐树还有吗可以介绍一下它吗
600多年的明朝,由于战争原因,经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而这百万百姓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因此大槐树就成了移民史的见证,也留下了很多传说。
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
据民国《洪洞县志》记载,大槐树树围为“七庹零一媳妇”。庹指的是成人伸展双臂的长度,一庹为五尺,算下来周长有13米多,直径为4米多。
令人遗憾的是,原来的大槐树早已和寺庙一起被汾水冲毁,后人在故址上立有碑文,上书“古大槐树处”,现在存活着同根生的第二代和大三代槐树。
在农村,为什么院子门口都种一颗大槐树
我来回答:在农村,为什么院子门口都种一棵大槐树?答:我是山东泰山人。在我们农村院子门口都种大槐树即国槐是有原因的:(1)俗话说:门口两棵槐财源滚滚来,农民都希望财富进自家,自然就栽种槐树了。(2)槐树即是绿化树种,也是经济树种,槐米可以入药,也可以做染料。槐莲豆可以炒制做茶饮。栽上两棵槐树就有经济来源了。(3)山东人多数都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徙而来的子民,有怀念家乡大槐树之意,一代一代流传至今。这就是农村门口都种大槐树的原因。
山西大槐树到底有多大,怎么能容纳那么多人的祖先
其实没有多大,只是一棵比较大一点的槐树而已,为什么是能容纳那么多人的祖先,那是因为那里是当时明朝移民的一个集结点,然后从大槐树出发再将移民迁移到各个地方,后来移民一代代相传就说自己是从山西大槐树来的,其实第一代移民是从各地集中到山西大槐树这个地方,然后再迁移他乡,而祖籍并不是那个地方的人。
历史上“山西大槐树”有哪些故事
我是地地道道的北方汉子——冀中平原(河北)人,据老辈讲,这一带大多是从山西迁移过来的人,并有首民谣:“若问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桐老鹳(guan)窝“,“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鸛窝“。为了寻根问祖,今年“五一“时候,我来到山西洪洞县,看到了梦中的大槐树,抚摸着祖先留下的大槐树,听着讲解员说着祖先流传下来故事,我的思绪穿越到了明朝。
【明朝年间为何大量移民?】说起这事,还得从元末说起,元朝是外族侵占中原,他实行暴政,加上中原地区连年遭遇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兵连祸结造成了这个地区“十屋九空,千里无人烟,“的惨象。等朱元璋推翻了暴元,建立了明朝后,发现河南、山东、河北、湖北这些地区人员稀少,国家机关都不能成建制,一个县还不如一个村的人多,这可怎么办呢?
老朱和大臣的目光落到了山西这个地区了,由于山西这一代战火很少禍及此地,加上连年风调雨顺,故人员兴旺。老朱决定从山西移民,从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44年间共进行了十多次大规模的移民,这是明初大移民的重要部分。
【祖居山西洪洞县老鹳窝的由来?】明朝从山西移民,老百姓自然故土难离,谁也不想离开家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政府官员想了个办法,于是宣布,谁不想移民到洪洞县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大槐树下集合,人们谁也不想移民,都纷纷聚集到了古槐树下,其实这是个骗人的把戏,官员一看都来了,命令士兵把全体人员用绳子捆住手连成一串,意思是不走也得走,强行押解。
当时一个年长的老者提出,以后回来祭祖,咱得留下个记号,官员说这不难,于是用刀在每个人的小脚趾砍了一刀,以后凡是小脚趾有个分叉的就是山西洪洞县出来的人,于是有了‘’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足趾验甲形“之说,不信你可以看看自己的小脚趾,是不是有个小分叉。
“我们量一下大槐树有多粗吧?方便将来找到它,“老者提议道。还是上年纪的想的周到,当时没有尺子,于是几个人拉着手围着树量,七男子连起来还差一点,这时一年轻媳妇在一旁观看,人们就让她拉手接上,还别说,正好。这就是古槐“七庹零一媳妇”来历。古时一庹为五尺,五尺相当于一男子手臂的长度,七庹零一媳妇大概39至40尺之间,所以换算成现在就是合围13至14米之间。现在这棵古槐是第二代的,距今有400年的历史。据说第一代在清顺治八年, 汾河发大水的时候被洪水冲毁了,算起来到现在应该有1800多年的历史吧。
话说乡亲们被绑着手,在官兵押解下,一步一回头的踏上移民路,再见了古槐!再见了家乡!泪水模糊了乡亲的双眼,故乡永远只能在梦中出现。前路迷茫,再回首,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窝。这一深刻的印象铭刻在心里。因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梦绕魂牵的家乡标志。
乡亲们走走停停十分辛苦,尤其是“方便“时很不方便,每个人的手和手相连。行走途中,乡亲们需要大小便,只能向押解士兵告急,士兵便说:“行,我给你解开手。”时间长了,便用“解手”一词代表大小便,在以后,人们又把“大便”演变为“解大手”,把“小便”演变为“解小手”,这就是从移民过程中流传下来的。
我们北方人有个习惯,就是喜欢背着手走路,据说这也是大槐树后裔的典型特征,因为在大槐树下移民时,为防止百姓逃跑人们都是被反绑着手走路的,行走多日也就成了习惯。
我在“五一“祭祖时,据当地人说,在洪洞当地许多人把朋友称为“连手”,起源是移民外迁时手都被串在一条绳子上,是手连着手走的,经过长途跋涉,等到了目的地也成了患难见真情的朋友,后来用来表示极其亲热的朋友就叫“连手“。不过我这里没有听说这个词,倒是有“连襟“这个词。
其实你只要去洪洞县大槐树祭祖,会听到许多美丽的传说,我去那里祭祖,专门请教了这些问题,难免挂一漏万,有知道其它传说的亲们补充分享你的故事吧。
撰文/秉烛读春秋
我如果把洪洞大槐树砍了会发生什么
你这样的想法就很危险⚠️那不是普通的树。至于为什么不普通,建议你去百度一下,如果百度不能说服你,你就去问问你的长辈并把你的想法给他们说一下,相信他们会善待你的。
河南人的祖先来自山西大槐树吗你怎么看
河南人的祖先不一定来自洪洞大槐树。
河南之广大,光靠迁民是不足为凭的。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人口稠密,土地肥沃,肯定有以前的老土著河南人。历史上洪洞大槐树移民只是具体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
据文献记载,从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五十年的时间闪,明朝政府在广济寺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先后18次大规模移民于京、冀、豫、鲁、皖、苏、鄂、陕、甘、宁等18个省巿,500多个县,进行了迁民安置。由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河南回迁来多少人。
明朝洪武年间移民10次,永乐年移民8次,共计18次。下面我们在来看向河南移民的次数和人数。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徏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家具,复三年。(《明史》卷三)。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后军都督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徏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明大祖实录》卷二二三)。1403年“(永乐)元年八月……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一)。可见以上数字,洪洞向河南迁民极少。
就我们中牟县而言,据《中牟县志》、《中牟县地名志》记载。明洪武年间中牟县只有四十一个村。现中牟县拥有三百六十多个村,凡是以姓为村的庄,一般都是从山西洪洞迁来说,比如,我们东谢村就是其中之一,杓王是一户王姓人家在此地卖杓为生,油房王是由王姓在此地开油房为生而立村等等。
由以上资料,可见河南人的祖先不一定是山西洪洞迁来的。
山西洞洪大槐树移民是怎么回事
我们看到的山西红红的大槐树,不由得想起来自己的祖先,或许就在那里。
元代末年蒙古统治者增加人们的赋税。而且战乱不断,再加上旱灾雨灾瘟疫虫灾。黄河下游决堤,百姓人口锐减。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最后朱元璋建起了大明王朝然而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几乎了无人烟,但是山西向战乱的世外桃源,人口众多统治者想到了一个办法是人口大迁移。统治者在山西洪桐县贴了一个告示。
愿意迁移的人在家里等着不愿意迁移的人在大槐树下集合。必须三天内到达目的地。很多人来到大槐树下,结果被明军绑走,当他们知道自己受骗时,已经晚了这一次迁移共打十几万人。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长达50年的时间,共计百万人人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问我的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桐槐树下。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是真实存在的事件吗
我的祖居地在河南宝丰县,1948年住到了河南南召县,1954年又搬到了河南南阳市。
在宛城区金华镇西谢营村下乡的时候,大伙儿都说自己的老家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俺也是,你也是,他也是~~~
参加工作后,王姨也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脚上每个小趾甲都是一大一小有两片,我一看自己小趾头,果然如此。还说上厕所叫解手,解手这个词到处通用。
我公司的临时工有郑州人、开封人、驻马店人,他们都说老家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
南阳市邓州市有高山族社区。南阳回族、蒙古族社区很多。南阳卧龙区青华镇有两个社区的居民是从浙江丽水迁移过来的。
南阳市南召县有满族社区,听说很久以前东北有人骑马来认祖归宗续家谱的,听说有完颜阿骨打的后裔~~~
山西洪洞大槐树,
六百年前是俺家。
各族儿女团结紧,
众手浇开幸福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